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丁香的異名/別名
- 7 丁香藥材基原
- 8 丁香原植物形態
- 9 丁香的栽培
- 10 丁香采收加工
- 11 藥材丁香的產地
- 12 丁香的性狀
- 13 藥材丁香的鑒別
- 14 丁香的主要化學成分
- 15 丁香的藥理作用
- 15.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 15.2 抗炎鎮痛作用
- 15.3 抑制微生物作用
- 15.4 解熱作用
- 15.5 抗凝血作用
- 15.6 抗氧化、耐缺氧作用
- 15.7 抗誘變作用
- 15.8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 15.9 其他作用
- 15.10 丁香的毒性
- 16 丁香的性味歸經
- 17 丁香的功效及主治
- 18 丁香的用法用量
- 19 宜忌
- 20 選方
- 20.1 丁香治胃寒呃逆,脈遲者方
- 20.2 丁香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方
- 20.3 丁香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方
- 20.4 丁香治水瀉不止方
- 20.5 丁香治偏頭痛方
- 20.6 丁香治頭痛,及無形寒濕,附骨流注方
- 20.7 丁香治牙根腫痛方
- 20.8 丁香治瘰疬方
- 20.9 丁香治乳頭破裂,疼痛方
- 21 臨床報道
- 22 各家論述
- 23 丁香中毒
- 24 丁香藥典標準
- 25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dīng xiāng
2 英文參考
clove[朗道漢英字典]
caryophyll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los Caryophyll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lov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丁香,中藥名。出《藥性論》。又名雄丁香、公丁香、丁子香、支解香、瘦香嬌、如宇香、索瞿香、百里馨。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拉丁名:Eugeniacaryophyllata Thunb[ 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et Perry])的花蕾。產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東非沿海國家,我國廣東、海南有栽培。丁香味辛,性溫。入胃、脾、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暖腎助陽,殺蟲之功效。治脘腹冷痛,呃逆,反胃,嘔吐,瀉利,疝瘕,痃癖,陽痿,子宮虛冷,寒濕帶下,癬癥。煎服:1.5~4.5g。3.治體癬,足癬,跌打損傷。酒浸涂擦。畏郁金。忌見火。丁香樹皮:亦治脘腹冷氣諸病,可代丁香。花蕾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β-丁香烯和乙酰丁香油酚,還含苯甲酸乙酯、齊墩果酸、山柰酚、丁香色酮苷、丁香鞣質等。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增強消化能力,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保護受損胃黏膜。其乙醇浸液及丁香油、丁香油酚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及肺炎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表皮真菌也能抑制。丁香油口服有驅蛔作用,但轉陰率低。丁香水提物等可抑制血栓形成,抗誘變。丁香還可鎮痛、抗凝血、抗缺氧[1]。
4 拉丁名
Flos Caryophyll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lov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丁香的異名/別名
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瘦香嬌(侯寧極《藥譜》),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如宇香、索瞿香、百里馨(《新本草綱目》)。
7 丁香藥材基原
丁香為桃金娘科丁子香屬植物丁香(拉丁名: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Syzy-gium aromaticum (L.)Merr. et Perry [E. aromaticeaKuntze])的花蕾[2]。
8 丁香原植物形態
丁香為常綠喬木,高達10m。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 cm,寬2.5~5 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組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萼肥厚,綠色后變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狀,4裂;雄蕊多數,花藥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 cm,直徑5~8 mm,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原產馬來群島及非洲。現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樹根(丁香根)、果實(母丁香)、花蕾的蒸餾液(丁香露)及其揮發油(丁香油)亦供藥用,另設專條[2]。
丁香(圖出《中藥大辭典》)
9 丁香的栽培
9.1 生物學特性
丁香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幼齡樹生長緩慢,喜陰,不耐暴曬;成齡樹喜光,需充足陽光才能早開花,開花多。適宜生長溫度26~30℃,低于3℃植株死亡。怕寒,忌水澇。宜選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偏酸性的砂壤土栽培為佳[2]。
9.2 繁殖方法
丁香以種子繁殖。從5~6年生留種植株上于5~6月果實為紫紅色時,及時采收,且隨采隨播,若不能及時播種,最好剝掉果肉放入潮濕細沙或濕木糠中貯藏,以免干死。處理后的種子,最佳播種時間為8~9月。開溝點播,行距15 cm,粒距5~10 cm,種子平放或直放,胚根朝下,播種后覆土1 cm,鮮果播后35~45 d出苗,處理后的種子10 d左右出苗,避免直射光照射幼苗。苗長至4~5 cm,具兩片幼葉時,即可移栽于苗床或移人營養袋里繼續育苗。苗高6~10 cm,有4~6對真葉時按行株距25cmX20 cm移植,移栽時需帶土團。苗高40~50 cm時,按行株距6mX5m定植[2]。
9.3 田間管理
丁香幼樹可與木薯、香蕉間作或搭蔭棚,并在株間栽種綠肥,干旱及時灌水,雨季開溝排水。前3年每年中耕除草并結合追肥3~4次,培土。剪去主桿70~100 cm下側枝,上部枝葉亦可適當修剪。注意營造防風林帶,以免風害[2]。
9.4 病蟲害防治
丁香的病害有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1: 1: 120的波爾多液或50%的可濕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溶液噴射。蟲害主要為介殼蟲[2]。
10 丁香采收加工
丁香定植后5~6年開花,花蕾開始時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采集,除去花梗,曬干[2]。
11 藥材丁香的產地
丁香(拉丁名:Flos Caryophylli[3])主產于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以及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尼等地。現我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2]。
12 丁香的性狀
丁香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 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 cm,花瓣4,覆瓦狀抱合,棕褐色或黃褐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 cm,直徑0.3~0.6 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2]。
13 藥材丁香的鑒別
(1)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有較厚角質層。皮層外側散有2~3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長150~200μm;其下有20~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中柱鞘纖維,壁厚,木化。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細胞間隙。中心軸柱薄壁組織間散有多數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中含眾多細小草酸鈣簇晶。粉末特征:暗紅棕色。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4~26μm,多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丁香(花蕾)外形(圖出《中藥大辭典》)
(2)取本品粉末1 g,置小試管中,加氯仿3ml,浸漬5 min,吸取氯仿浸液2~3滴于載玻片上,速加3%氫氧化鈉的氯化鈉飽和液1滴,加蓋玻片,片刻即有簇狀細針形丁香酚鈉結晶產生。取以上氯仿浸出液,滴加適量50%氫氧化鉀溶液與丁香酚作用,形成丁香酚鉀的針狀結晶。
(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0.5 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酚為對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 ml含16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品質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規定:照氣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丁香酚( C10H1202)不得少于11.0%。
14 丁香的主要化學成分
花蕾中含揮發油成分:即丁香油16%~18%,油中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 eugenol),占70%~85%,乙酰丁香油酚( acetyleugenol),占7%~17%,還有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葎草烯(humul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caryophyllene alcohol),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水楊酸甲酯(methylsalicyl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甲基正戊基甲酮(methyl n-amylketone),甲基正庚基甲酮(methyl n-heptylketone),2-庚醇(2-heptanol),2-壬醇(2-nonanol),糠醛(furfural),糠醇(furfurylalcohol),香草醛(vanillin),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乙酸芐酯(benzylacetate),間-甲氧基-苯甲醛(m-methoxy-benzaldehyde),α-衣蘭烯(α-ylangene),胡椒酚(chavicol)[4][5],4'-反-丁香油酚(4'-trans-isoeugenol)[6],1,8-桉葉油素(1,8-cineole),環氧丁香烯( epoxycaryophyllin),桉葉素(cineole),香荊芥酚( carvacrol)等[7]。又含:2α-羥基齊墩果酸甲酯(2α-hydroxy-oleanolic acid methyl ester),以及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 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的葡萄糖苷[8],還得到丁香色酮苷( eugenoside)Ⅰ和Ⅱ[9],丁香鞣質( eugeniin)[10][11]。
花含齊墩果酸( oleanolic acid)[12]。黃酮及其苷類:鼠李素( thamnet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13][14]及其苷,槲皮素( quercetin)及其苷。揮發性成分:丁香色原酮(番櫻桃素),甲基丁香色原酮( eugenitin)(番櫻桃素亭),異甲基丁香色原酮( isoeugenitin)(異番櫻桃素),去甲基異甲基丁香色原酮(isoeugenitol)(去甲基異番櫻桃酚)[15][16][17],芳香醇(linalool),愈創木酚(guaiacol),乙烯基愈創木酚(vinyl guaiacol),大馬烯酮(damascenone)[18]。酚性成分:3,3',4-三-O-甲基并沒食子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3-O-β-D-吡喃葡萄糖基-3,5,4'-三羥-7,3'-二甲氧黃酮(3-O-β-D-glucopyranosyl-3,5,4'-trihydroxy-7,3'-dimethoxyflavone),沒食子酸(gallic acid)[19]。又含木麻黃亭堿( casuaricitin)[20],多糖(antithrombotic polysaccharides)[21],中性的葡萄糖(神經)鞘脂類,葡萄糖甘油脂[22],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異鼠李素3-O-葡萄糖苷(isorhamnetin 3-O-glucoside)[23],齊墩果樹脂( clove oleoresin)[24],β-丁香烯( β-caryophyllene)[25]。
15 丁香的藥理作用
15.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犬胃內灌注丁香浸出液,胃酸排出量和胃蛋白酶活力均增加[26]。水提取物灌胃對小鼠水浸應激潰瘍、醚提取物對消炎痛誘發潰瘍、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對鹽酸所致胃黏膜損傷,均有保護作用[27]。醚提取物灌胃,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腸性腹瀉。水提取物抑制番瀉葉引起的大腸性腹瀉[28]。十二指腸灌注醚提取物促進麻醉大鼠膽汁分泌[27]。
15.2 抗炎鎮痛作用
丁香醚提物和水提物灌胃降低乙酸提高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二甲苯性小鼠耳腫脹和角叉菜膠性大鼠足跖腫脹,抑制乙酸致小鼠扭體反應,延長小鼠熱痛反應潛伏期[28]。β-丁香烯在家兔結膜反射體內實驗和大鼠橫膈膜半隔膜體外實驗中有局部鎮痛作用[29]。
15.3 抑制微生物作用
乙醇提取物對青霉索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30]。丁香提取物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31]。
甲醇粗提物選擇性抑制口腔厭氧細菌,有效成分為山柰酚等[32]。丁香提取物抗菌機制可能是與氨基糖苷類競爭性地抑制蛋白質的合成[33]。丁香酚體外對多種皮膚癬菌有抑殺作用[34]。
大劑量丁香煎劑直接滅活人胚肺纖維細胞接種的人巨細胞病毒( HCMV)。煎劑還抑制HCMV的增殖[35]。丁香素抑制Vero細胞皰疹單純病毒-1(HSV-1)、HSV-2等的生長[36]。水提物抑制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37]。熱水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抑制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逆轉錄酶[38]。Tellimagrandin能抑制病毒細胞融合[39]。
15.4 解熱作用
腹腔注射丁香酚,對正常大鼠視前區一下丘腦前部(PO/AH)熱敏神經元的放電活動有增頻作用,對冷敏神經元有減頻效應[40]。
15.5 抗凝血作用
丁香油酚和乙酰丁香油酚可逆性抑制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強[41]。
15.6 抗氧化、耐缺氧作用
丁香芳香提取物抑制芬頓試劑氧化的馬血漿中丙二醛形成。丁香油酚等也有效[42]。水提取物灌胃,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時間、氰化鉀中毒存活時間和常壓密閉缺氧存活時間[43]。
15.7 抗誘變作用
丁香甲醇提取物抑制化合物致鼠傷寒沙門菌TA1535/pSK1002突變。有效成分為反式異丁香油酚和丁香油酚[44]。β-丁香烯等可誘導小鼠肝臟和小腸解毒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45]。
15.8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丁香水提物腹腔注射抑制化合物48/80誘導的大鼠全身過敏反應。水提物靜注或灌胃抑制局部IgE介導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降低血清組胺水平。水提物體外可暫時增加肥大細胞cAMP水平。提示水提物可抑制速發型超敏反應[46]。
15.9 其他作用
丁香精油抗小鼠急性電驚厥,提高靜注戊四氮唑的小鼠驚厥閾[37]。甲醇提取物對髓樣白血病細胞系細胞(M1)有誘導分化成巨噬細胞樣細胞的作用。有效成分為齊墩果酸、山楂酸[47]。丁香水提物、鹽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抑制大鼠腦乙酰膽堿酯酶[48]。
15.10 丁香的毒性
丁香油小鼠灌胃的LD50為1.6g/kg。丁香油5 g/kg給犬灌服,可發生吐瀉后死亡。尸檢發現胃腸黏膜有潰瘍、出血、肝腎瘀血及濁腫[49]。
16 丁香的性味歸經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50]。
4.《本草匯言》:“味辛、甘、苦,氣熱。無毒。純陽,氣厚,味薄。”
17 丁香的功效及主治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暖腎的功效。主治胃寒呃逆,嘔吐,反胃,瀉痢,脘腹冷痛,痃癖,疝氣,奔豚氣,癬癥[50]。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藥本草》:“主風疳𧏾,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治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治口氣、反胃、鬼疰蠱毒,及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治冷氣,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齒疳𧏾。”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8.《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18 丁香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 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51]。
19 宜忌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3.《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諸證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20 選方
20.1 丁香治胃寒呃逆,脈遲者方
20.2 丁香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方
丁香、半夏各三錢,加生姜,水煎,溫服。(《醫學入門》丁夏湯)
20.3 丁香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方
丁香、良姜、官桂各一錢五分,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入湯藥內頓服。(《古今醫鑒》丁胡三建湯)
20.4 丁香治水瀉不止方
20.5 丁香治偏頭痛方
丁香一粒(大者,研),棘針四十九枚(倒鉤者,燒灰存性,為末),麝香一皂子大(研),上為末。以紙拈藥,隨痛左右搐鼻。(《圣濟總錄》丁香散)
20.6 丁香治頭痛,及無形寒濕,附骨流注方
丁香三錢,肉桂一兩,上為末,加入傷膏內用之。(《外科傳薪集》丁桂散)
20.7 丁香治牙根腫痛方
丁香、川椒(取紅)等分,冰片少許。上為末,敷痛處。(《景岳全書》三香散)
20.8 丁香治瘰疬方
丁香五十個,斑蝥十個,麝香一錢(別研)。上為細末,用鹽豉五十粒,湯浸,研如泥,和前藥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溫酒送下,一日三次。(《嚴氏濟生方》三圣丸)
20.9 丁香治乳頭破裂,疼痛方
丁香不拘多少為末,干敷裂處,如燥,津唾調敷。(《醫學正傳》引朱丹溪方丁香散)
21 臨床報道
21.1 治療呃逆
公丁香1 g左右(10~15粒),細嚼(嚼時有大量唾液分泌,切勿將其吐出),徐徐咽下,待藥味盡,將口內剩余藥渣吞下。30 min如不止,可續用3次。共治呃逆患者238例,全部有效。立效者230例,30 min以上呃止者8例[52]。
21.2 治療妊娠嘔吐
用半夏15 g,丁香15 g,共為細末,生姜30 g,搗碎煎汁,入前末調成糊狀,置于容器中備用。用時先將患者臍部皮膚洗凈,再將藥末敷于臍部,厚約1 cm,直徑10 cm左右,用塑料薄膜覆蓋,繃帶或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共治療33例。結果:用藥1~3 d治愈者32例,無效1例。臍部皮膚出現燒灼感,并出現水泡或皮疹者,應立即停藥[53]。
21.3 治療瘧疾
丁香研末,每次用1.2~1.5 g。將丁香末放入患者肚臍窩內用膠布蓋貼,時間3~5 d。注意用藥時先將臍窩污垢擦洗干凈;膠布不宜太小,貼時必須用手輕輕按摩數分鐘;用藥必須在未發作前4~6 h。共治療瘧疾患者100例,結果94例治愈[54]。
21.4 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丁香30~60 g,研成細末,加75%乙醇調和(對乙醇過敏者,可用開水調和),敷于臍及臍周,直徑6~8 cm,上用紗布、塑料藥膜覆蓋,再以膠布固定(對膠布過敏者,改用繃帶固定)。用上法治療20例,其中腹痛手術后腸麻痹10例,彌漫性腹膜炎后腸麻痹7例,脊椎損傷所致腸麻痹3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用藥1次者15例,用藥3次者15例。用藥2h后可聽到腸鳴音,4~8h排便、排氣。機械性腸梗阻不適宜應用本法[55]。
21.5 治療小兒腹瀉
用丁香1.5 g,肉桂3g,共研細末備用。使用時取藥粉少許用水調成糊狀,攤在3 cm×3cm的傷濕止痛膏上,然后稍加熱,將膏藥貼于臍上,每12 h換藥1次。敷藥期間口服補液。共治療120例,結果:敷藥1次治愈80例,敷藥2次治愈35例,敷藥3次治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未發現不良反應,少數患兒臍周皮膚充血,考慮為傷濕止痛膏刺激所致,取下后充血即自行消失[56]。
22 各家論述
1.《寶慶本草折衷》:“丁香,惟胃脘寒積凝滯,食之即嘔,服之無不的中。倘或熱嘔,此性既熱,必致膈截上焦,反為僭燥,尤須審寒熱之宜。”
2.《本草通玄》:“丁香,溫中健胃,須于丸劑中同潤藥用乃佳。獨用多用,易于僭上,損肺傷目。”
3.《本草求真》:“丁香,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蜜,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于他臟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癥,一切嘔噦呃逆反胃,并霍亂嘔噦,心腹冷疼,并痘瘡灰白,服此逐步開關,直人丹田,而使寒去陽復,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
4.《藥論》:“(丁香)攻胃口之寒痰而嘔吐除;祛心下之冷痛而呃逆寧。噎膈翻胃,賴為卻劑;奔豚疝氣,藉茲引經。”
23 丁香中毒
丁香又名公丁香、雄丁香等,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其揮發油中含有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丁香烯等。藥理作用有健胃,抗潰瘍,止瀉,抗缺氧,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利膽,驅蛔,抗炎,抗腫瘤,抗驚厥,鎮靜,抗細菌,抗病毒,抗真菌,興奮子宮,降低體溫等。[57]
23.1 不良反應機制
其揮發油內成分對胃腸黏膜有刺激作用,還能損害肺、肝、腎實質細胞。[57]
23.2 臨床表現
服用過量致中毒的表現為呼吸困難、下肢無力、嘔吐、胃出血、肝大,嚴重時下肢麻痹、昏睡、血尿、尿失禁。還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全身過敏反應及視覺障礙。[57]
23.3 治療
丁香中毒的治療要點為[57]:
1.洗胃、導瀉,內服藥用炭混懸液,補液。
2.對癥治療:有呼吸困難的,給氧和呼吸中樞興奮劑。有過敏的行抗過敏治療。
24 丁香藥典標準
24.1 品名
丁香
Dingxiang
CARYOPHMLLI FLOS
24.2 來源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μ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采摘,曬干。
24.3 性狀
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或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24.4 鑒別
(1)本品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有較厚角質層。皮層外側散有2~3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長150~200μm;其下有20~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中柱鞘纖維,壁厚,木化。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腔隙。中心軸柱薄壁組織間散有多數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含眾多細小草酸鈣簇晶。
粉末暗紅棕色。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4~26μm,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6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4.5 檢查
24.5.1 雜質
不得過4%(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A)。
24.5.2 水分
不得過12.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二法)。
24.6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E)測定。
24.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M)為固定劑,涂布濃度為10%;柱溫190℃。理論板數按丁香酚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24.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丁香酚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即得。
24.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精密加入正己烷2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分鐘,放置至室溫,再稱定重量,用正己烷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24.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μl,注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于11.0%。
24.7 丁香飲片
24.7.1 炮制
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4.7.2 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24.7.3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脾、胃、肺、腎經。
24.7.4 功能與主治
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24.7.5 用法與用量
1~3g,內服或研末外敷。
24.7.6 注意
不宜與郁金同用。
24.7.7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2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
-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沙世炎,等.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法.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 ^ [5] 出山武,等,藥學雜志(日),1971,91(12):1383.
- ^ [6] Miyazawa M.C A, 2001, 135:235908.
- ^ [7] 余競光,等,中草藥,1981, 12 (8): 340.
- ^ [8] Brieskom C H, et al.Phytochemistry, 1975, 14(10):2308.
- ^ [9] 齋藤保,等.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5, 7(1):54.
- ^ [10] Takechi M, et al.Planta Med, 1981. 42(1):69.
- ^ [11] Nonaka G I,et al.Chem Pharm Bull, 1980, 28(2):685.
- ^ [12] Gasic O, et al.C A, 1970, 73:101968j.
- ^ [13] Hotong-Dorge M. Int Symp Chromatogr Electro-phoresis. 5th 1968. 467.
- ^ [14] Voesgen B, et al.C A, 1980,93:6293q.
- ^ [15] Schmid H.C A, 1949, 43:6621i.
- ^ [16] Schmid H, et al.C A, 1950, 44:618i.
- ^ [17] Schmid H, et al.C A,1951, 45: 2002f.
- ^ [18] Kollmannsberger H. Chem Mikrobiol,Technol Lebensm, 1994, 16(3/4):112.
- ^ [19] Park M K.C A,1997, 41(2):149.
- ^ [20] Toda M B. C A, 2000, 132:275864.
- ^ [21] Lee J L. C A, 2001, 134:290184.
- ^ [22] Suzuki H.C A,2000, 135:179855.
- ^ [23] Son K H. Nat Prod Sci, 1998, 4(4):263.
- ^ [24] 2hu H T.C A, 1998, 130:324476.
- ^ [25] Ghelardini C. C A, 2001, 136:79579.
- ^ [26] 李在琉,等,中醫雜志,1980, 21(2):148.
- ^ [27] 陳光娟,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 16(7):429.
- ^ [28] 張明發,等.中藥材,1992, 15(4):33.
- ^ [29] Ghelardini C,et al.Farmaco, 2001, 56(5~7):387.
- ^ [30] Perez C, et al.Am J Chin Med, 1994, 22(2):169.
- ^ [31] Bae E A, et al.Biol Pharm Bull, 1998, 21(9):990.
- ^ [32] Cai L, et al.J Nat Prod, 1996, 59(10):987.
- ^ [33] 李巧如,等.西北藥學雜志,2001, 16(6):261.
- ^ [34] 宋軍,等,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6, 10(4):203.
- ^ [35] 劉洪,等.解放軍醫學雜志,1997, 22(1):73.
- ^ [36] Kurokaw M, et al.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 284(2):728.
- ^ [37] Pourgholami M H, et al.J Ethnopharmacol, 1999,64(2):167.
- ^ [38] Suthienkul O, et al.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1993,24(4):751.
- ^ [39] Kim H J,et al.Planta Med, 2001, 67(3):277.
- ^ [40] 馮甲棣,等.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5, 24(2):115.
- ^ [41] Srivastava K C, et al.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1993, 48(5):363.
- ^ [42] Lee K G, et al.Food Chem Toxicol, 2001, 39(12):1199.
- ^ [43] 張明發,等,中藥材,1990, 13(8):34.
- ^ [44] Miyazawa M, et al.J Agric Food Chem, 2001, 49(8):4019.
- ^ [45] Zheng G Q, et al.J Nat Prod, 1992, 55(7):999.
- ^ [46] Kim H M, et al.J Ethnopharmacol, 1998, 60(2):125.
- ^ [47] Umehara K, et al.Chem Pharm Bull (Toky-0), 1992, 40(2):401.
- ^ [48] Akinrimisi E O, et al.West Afr J Pharmacol Drug Res, 1976, 3(2):141.
- ^ [49] 宋漢英,等.中華醫學雜志,1958, 44(1):64.
- ^ [50]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5.
- ^ [51]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6.
- ^ [52] 張崇堯,山東中醫雜志1980,(4):53.
- ^ [53] 賈法梅,山東中醫雜志1996, 15(3):137.
- ^ [54] 山東省醫療隊,山東醫刊,1961,(9):封底.
- ^ [55] 李世祥,等.中醫雜志,1988, (11):55.
- ^ [56] 代洪梅.中國民間療法,1998,(6):21.
- ^ [57]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65.
用到中藥丁香的方劑
- 大丁香丸
拼音:dàdīngxiāngwán別名:丁香丸處方:丁香1兩,丁香皮1兩,干姜(炮)1兩,陳橘皮(...
- 丁香散
ǎn英文:《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丁香散:處方:人參半兩,丁香、藿香葉,各一分。炮制:上件同杵,...
- 小丁香散
》卷二○七引《博濟》:方名:小丁香散別名:丁香散組成:丁香1分,附子1兩(炮制,去皮,切作片子),...
- 健胃丁香散
dīngxiāngsǎn別名:健脾丁香散處方:廣木香1兩,凈全丁香1兩。功能主治:反食,嘔吐氣噎,...
- 丁香阿魏丸
、烏藥、姜黃各五錢,木香、沉香各三錢,阿魏二錢,丁香一錢。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紫荊皮...
- 更多用到中藥丁香的方劑
用到中藥丁香的中成藥
- 丁香爛飯丸
Wan標準編號:WS3-B-1872-95處方:丁香30g木香30g三棱30g益智90g砂仁90g陳...
- 正骨紫金丹
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別名:正骨紫金丸。處方:丁香、木香、血竭、兒茶、熟大黃、紅花各一兩,當歸、蓮...
- 溫中鎮痛丸
Wan標準編號:WS3-B-2804-97處方:丁香60g乳香(制)60g木香80g沒藥(炒)60g...
- 丁香風油精
封,置陰涼處。注:丁香酚(C10H12O2)系從丁香勒油經提煉而成,含量應不低于98%。丁香風油精...
- 炎立消片
Pian標準編號WS3-B-1760-94本品為丁香葉提取物與其細粉制成的片劑。制法取丁香葉100...
- 更多用到中藥丁香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丁香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丁香
釋名】丁子香(《嘉》)、雞舌香。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
-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七]吐逆第一
不止,心神煩悶,惡聞食氣。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丁香菖蒲(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
- 《普濟方》:[卷三十六胃腑門]胃反(附論)
病之由。皆可服人參白僵蠶(炒去絲)白術干姜(炮)丁香肉豆蔻(面裹煨)橘紅白豆蔻仁麥各等分)上為用奪命...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陣]熱陣
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即噦。即前附子理中湯加丁香十粒,甚或兼痛者,可加至一、二錢。若以理中加木香...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茴香五錢,四味用酒一碗煮干,再焙,入甘草、苦楝、丁香各五錢,玄胡索四錢,炒黃鹽、全蝎各三錢,柴胡二...
- 更多古籍中的丁香
丁香藥品說明書
- 丁香羅勒油乳膏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1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化學藥品使用說明書)
- 復方丁香羅勒油(紅花油)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丁香風油精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丁香羅勒油乳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復方丁香開胃貼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