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 經外奇穴名·頂上
頂上為經外奇穴名[1]。出《工人醫生手冊》。位于大腿遠端伸側,髕骨外緣直上,髕骨中線上4寸處[1]。左右計2穴[1]。主治膝關節痛,下肢癱瘓[1]。
2.1 定位
經外奇穴頂上位于大腿遠端伸側,髕骨外緣直上,髕骨中線上4寸處。左右計2穴[1]。
2.2 主治病癥
經外奇穴頂上主治膝關節痛,下肢癱瘓[1]。
2.3 刺灸法
3 經穴別名·頂上
穴位 | 百會 | ||
漢語拼音 | Baihui | ||
羅馬拼音 | Paihui | ||
美國英譯名 | Hundred Meeting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V20 | |
日本 | 2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G19 | |
富耶氏 | IVG19 | ||
德國 | LG19 | ||
英國 | Gv20 | ||
美國 | Go20 |
百會為經穴名( Bǎihuì GV20,DU20)[3][4]。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巔上(《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三陽五會(《針灸甲乙經》),三陽(《針灸大全》),五會(《針灸大全》),頂上(《脈經》),泥丸宮(《本事方》),天滿(《針灸資生經》),維會(《針經標幽賦》)。屬督脈[3]。百會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3][5]。一說為手足三陽、督脈之交會穴[3]。百即百脈,會即交會,此穴在巔頂部,是足三陽、足厥陰和督脈等眾多經脈交會之處,故名百會[3]。百會穴主治頭面五官、神志及氣虛下陷等疾患:如頭風,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目不能視,鼻塞,鼻衄,口噤不開,角弓反張,小兒驚癇,脫肛,泄瀉,痔疾,頭痛,頭脹,昏厥,眩暈,癲狂,癇證,癔癥,瘛疭,陰挺,痔瘡,中風失語,健忘,不寐,顛頂痛,面赤,垂涎,中風不語,心煩,失眠,驚悸,久瀉,痢疾,小兒夜啼,小兒急慢驚風,惡風寒,疝氣,喘息,虛損,現代又用百會穴治療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胃下垂,子宮脫垂,高血壓,低血壓,神經性頭痛,美尼爾綜合癥,老年性癡呆,內臟下垂,腦供血不足,休克,中風后偏癱等。
3.1 百會穴的別名
巔上(《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三陽五會(《針灸甲乙經》),三陽(《針灸大全》),五會(《針灸大全》),頂上(《脈經》),泥丸宮(《本事方》),天滿(《針灸資生經》),維會(《針經標幽賦》)。
3.2 出處
《針灸甲乙經》: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
3.3 穴名解
百即百脈,會即交會,此穴在巔頂部,是足三陽、足厥陰和督脈等眾多經脈交會之處,故名百會[3]。
百,《說文》:“十十也”,乃眾多之稱。會,有會合之義。穴在人體至高正中之處,百脈百骸皆仰望朝會。《針灸大成》云:“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也,故曰頭為諸陽之會。道藏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故名“百會”。所謂“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謂百神者,有關全身之神識也。[6]
本穴曾名為昆侖。蓋頭為昆侖,以中國地勢論,境內群山以昆侖為巔首,所有山脈河流,多由昆侖披瀝而下,故本穴別名“昆侖”。因足太陽經足跟后方外側,另有“昆侖”穴位,故本穴“昆侖”之名因之不傳。[6]
3.4 特異性
一說百會為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的交會穴[3]。
一說百會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2]。
3.5 所屬部位
3.6 百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百會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8]。
百會穴位于頭正中線,入前發際5寸,約當兩耳尖連線之中點處[5]。
百會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于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定穴。正坐取之[3]。
正坐位。百會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百會穴在督脈的位置
百會穴在頭頂部的位置
百會穴在頭頂部的位置
百會穴在頭頂部的位置
百會穴在頭頂部的位置
3.7 百會穴的取法
百會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3]。或于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定穴[3]。正坐取之[3]。
正坐,于前、后發際連線中點向前1寸處取穴,或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9]。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3.8 百會穴穴位解剖
百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枕大神經,額神經的分支和左、右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吻合網。
3.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組織[3]。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10]。
3.8.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左右顳淺動、靜脈和左右枕動、靜脈的吻合網[5]。
3.9 百會穴的功效與作用
百會穴具有熄風醒腦、升陽固脫的功效。
百會穴具有平肝熄風、醒神蘇厥、升陽固脫的作用,故以治療督脈病、神志病及氣虛下陷證為主[2]。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手足少陽、足太陽三陽經,以及足厥陰經和督脈交會于此。本穴是治療督脈病、神志病,以及肝陽上亢、肝風上擾和風熱上攻引起的頭部疾患的要穴。[2]
督脈為“陽脈之海”,百會穴又位于頭頂部,可升提陽氣,且督脈起于胞中,經肛門部貫脊上行,足厥陰經筋結于陰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黃帝內經靈樞·終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療原則,百會穴是治療氣虛下陷證的常用穴。[2]
百會穴有清頭散風、開竅醒神、回陽固脫之功,主治頭痛,眩暈,耳鳴,鼻塞,中風失語,癲狂,脫肛,陰挺。[6]
百會穴處人身最上,四圍各穴羅布有序,大有百脈朝宗之勢,猶地理學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則總攝陽經之匯也。后世以為治療頭部諸病之總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經》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時雖用瀉法,而反升提。何則?因人身血氣循環有壓力亦有浮力。熱邪與浮力結合,故有時降之不下也。故針家治頭部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侖,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瀉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濟,即上病下取之義也。有謂中醫病理醫理不切實際,蓋以術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經也。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順其情也。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避其勢也。諸般大法,術者最須留意。[6]
3.10 百會穴主治病證
百會穴主治頭面五官、神志及氣虛下陷等疾患:如頭風,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目不能視,鼻塞,鼻衄,口噤不開,角弓反張,小兒驚癇,脫肛,泄瀉,痔疾,頭痛,頭脹,昏厥,眩暈,癲狂,癇證,癔癥,瘛疭,陰挺,痔瘡,中風失語,健忘,不寐,顛頂痛,面赤,垂涎,中風不語,心煩,失眠,驚悸,久瀉,痢疾,小兒夜啼,小兒急慢驚風,惡風寒,疝氣,喘息,虛損,現代又用百會穴治療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胃下垂,子宮脫垂,高血壓,低血壓,神經性頭痛,美尼爾綜合癥,老年性癡呆,內臟下垂,腦供血不足,休克,中風后偏癱等。
百會穴主治頭面五官、神志及氣虛下陷等疾患:如頭風、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目不能視、鼻塞、鼻衄、口噤不開、角弓反張、小兒驚癇、脫肛、泄瀉、痔疾等[3]。
百會穴主治頭痛,昏厥,耳鳴,鼻塞,眩暈,癲狂,陰挺,脫肛,痔瘡,中風失語等[5]。
百會穴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癲狂、脫肛、泄瀉、陰挺、健忘、不寐[10]。
百會穴主治顛頂痛,眩暈,耳聾,鼻塞,目不能視,鼻衄,面赤,垂涎,中風不語,口噤不開;癲狂,癇證,癔癥,瘛疭,心煩,失眠,驚悸,健忘;脫肛,陰挺;久瀉,痢疾,痔疾;小兒夜啼,小兒急慢驚風;惡風寒,疝氣[9]。
現代多用百會穴治療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胃下垂、子宮脫垂、高血壓、低血壓等[3]。
治眩暈,健忘,頭痛,頭脹,脫肛,角弓反張,泄瀉,陰挺,喘息,虛損,癲狂,癇癥,癔病。高血壓,神經性頭痛,美尼爾綜合癥,老年性癡呆,內臟下垂,精神分裂癥,腦供血不足,休克,中風后偏癱、不語。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平刺0.5~0.8寸[9][10],局部酸脹[9],可擴散至頭頂部[9][9]。
百會位于顱頂矢狀縫之間,對5歲以下小兒和頂骨愈合不好的小兒不應針刺本穴,對于腦積水的患兒更應注意[9]。
3.11.2 灸法
可灸,強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壯,或溫灸至局部有溫熱舒適感為度[9]。
3.12 百會穴的配伍
百會配胃俞、長強,有通調督脈,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脫肛,痔漏。
百會配水溝,有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會配內關、水溝,治休克[9]。
3.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則吐沫,心煩驚悸健忘,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
《針灸大成》: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無心力,痃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圣濟總錄》: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
《類經圖翼》: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后繞四畔,用三棱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
《勝玉歌》:頭痛眩暈百會好。
《雜病歌》:乃若脫肛治百會,灸至七壯是尾窮,此疾須用治三穴,隨年壯兮灸臍中。
《玉龍歌》:中風不語最難醫,發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危。
3.14 百會穴研究進展
3.14.1 對血壓的調整作用
研究發現百會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艾灸百會后,收縮壓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10.3 mmHg,降壓作用良好,而對失血性休克的動物則有升壓作用,如血壓下降20~30 mmHg,穩定后,針“百會”30 min,血壓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過35 mmHg。[9]
灸犬“百會”,對實驗性休克有明顯的升壓作用[3]。
3.14.2 退熱作用
如給家兔注射牛奶后,針刺“百會”(刺激5min,間隔10~15 min再刺,連續操作1~3h),對開始發熱者有抑制效應,對發熱已達高峰者有迅速降溫作用。[9]
針刺發熱家兔百會穴,有明顯退熱作用。如果封閉該穴,卻無退熱作用。
3.14.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動物實驗表明,艾灸“百會”、“腎俞”可升高白細胞、血清補體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異顯著(P<0.01)。針刺常態家兔“百會”,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針刺補瀉對家兔血漿cAMP、cGMP含量的影響,結果顯示,二者含量呈明顯雙向改變,cAMP尤為顯著,主要呈負性影響,cGMP主要呈正性影響,cAMP/cGMP亦朝負向波動,瀉法略大于補法。[9]
3.14.4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觀察320例患者針刺百會前后血液流變學情況,分別于針刺前、后30 d測定紅細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項指數。結果:針刺后,除紅細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數均顯著下降,與針前比較P值分別小于0.01與0.05。說明針刺百會有明顯改善細胞結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9]
3.14.5 對痛閾的影響
用百會透曲鬢和前頂透懸顱的方法,觀察偏癱患者的痛閾改變。結果:患側和健側上下肢痛閾均下降。患側上下肢的痛閾從針后5 min已明顯下降,一直延續到40 min以后;健側上下肢從針后5 min開始也有下降,20 min時較明顯,到40 min時則有回升,各測定時間點痛閾均沒有患側變化大。[9]
3.14.6 對胃分泌的影響
用重手法針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會”,對肉粉、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9]。
3.14.7 對腦電圖的調整作用
針刺癲癇大發作病人百會,可使紊亂的腦電活動節律趨向規則或使電位降低,即對患者腦電圖有調整作用[3]。
3.14.8 治療子宮脫垂
隔附子片灸3~4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3.14.9 治療小兒脫肛
配長強,先溫和灸5分鐘后,再行雀啄灸15分鐘,每日1次,7次為1療程即可。
3.14.10 治療美尼爾綜合征
3.14.11 降低cGMP
針刺百會穴,不論是補法組或瀉法組,均能使多數患者明顯增高的cGMP下降,并趨于正常。
3.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14.13 對性激素的影響
以放免分析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對健康育齡婦女卵泡早期血漿中雌二醇、孕酮和睪酮含量的影響結果提示,在雙向性影響基礎上,主要傾向是孕酮和睪酮明顯升高,雌二醇偏高。[6]
3.14.14 矯正胎位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3.
- ^ [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1-36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2.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6.
- ^ [6]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1-362.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古籍中的頂上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后針有病手足。風市丘墟陽陵泉〔第九〕正頭大痛及腦頂痛∶百會合谷上星問曰∶此癥針后,一日、二日再發,...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陰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大敦二穴肝俞二穴百會一穴頭頂痛,名曰正頭風。上星一穴百會一穴腦空二穴涌泉二穴...
- 《圣濟總錄》:[卷第六十一]三十六黃
又不瘥。即作土漿服之。又不瘥。宜服知母湯。及灸烙百會。土漿方人糞(半盞用新汲水三升調入地坑中攪百遍濾...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風不省人事∶中沖百會大敦印堂合谷中風不語∶少商前頂人中膻中合谷啞門中風半身癱瘓∶手三里腕骨合谷絕骨...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侖中風不省人事。百會印堂合谷大敦中沖中風不語。前頂啞門人中合谷少商中風半身癱瘓。手三里合谷腕骨風市...
- 更多古籍中的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