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tíng lì zǐ
2 英文參考
semen lepidii[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tingli[朗道漢英字典]
drabae,sem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ansymustard see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1)Semen Lepidi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2)Semen Descurain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1)pepperweed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2)tansymustard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葶藶子
葶藶子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種子[1]。前者習稱“北葶藶子”,后者習稱“南葶藶子”[2]。
葶藶子味苦、辛,性大寒[2]。歸肺、膀胱經[2]。葶藶子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2]。生品力速而較猛,降泄肺氣作用較強,長于利水消腫,宜于實證[2]。用于胸水積滯和全身水腫[2]。炒葶藶子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可用于實中挾虛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脹滿[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1)Semen Lepid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2)Semen Descurain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1)pepperweed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2)tansymustard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葶藶子的別名
北葶藶子、甜葶藶子、辣辣菜。
7 葶藶子的處方用名
葶藶子、炒葶藶子[2]。
8 來源
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 Lepidum apetalum,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種子[2]。前者習稱“北葶藶子”,后者習稱“南葶藶子”[2]。
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美獨行菜L. virginicum L.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的種子[3]。
9 產地
葶藶子主產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3]。
10 原植物形態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莖直立,多分枝,具乳頭狀腺毛。基生葉狹匙形,羽狀淺裂或深裂,長3~5cm,寬1~1.5cm,葉柄長1~2cm;上部葉線形,有疏齒或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極不,萼片4,橢圓形;花瓣絲狀;雄蕊2~4;雌蕊扁圓形,頂端微凹,柱頭頭狀,子房2室。短角果,近圓形或橢圓形,扁平,長約3mm,上部具極窄翅。種子小,淡紅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溝邊或山坡、田野。主產河北、遼寧、內蒙古。
11 采收與初加工
12 生藥性狀
種子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表面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具縱溝2條,其中1條較明顯。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類白色,種臍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較強。
13 葶藶子的炮制
漢代有熬令黃色,搗末為丸(《金匱玉函經》),熬法即今之炒法,仍為當前主流方法[2]。
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單搗用”(《雷公炮炙論》)[2]。
宋代有“以水凈過,日曬干,卻用漿水禁一炊久,取出,又日曬干”(《太平圣惠方》)[2]。
明代炮制方法較多,有酒洗炒,酒浸炒;用黑棗拌勻,蒸用;“紙上炒令紫色,搗如膏,裹兩瓦子合床腳下,漉去油”(《普濟方》);蒸熟(《醫學入門》)[2]。
清代增加了醋炒(《串雅補》)。還論述了炒制作用,“不炒則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本草問答》)[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等[2]。
13.1 炮制方法
13.1.1 葶藶子
13.1.2 炒葶藶子
取凈葶藶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斷面淺黃色,并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用時搗碎[2]。
13.2 成品性狀
葶藶子呈扁卵形(北葶藶子)或長圓形略扁(南葶藶子)。表面棕黃色或棕紅色,微有光澤。味微辛苦,略有黏性。[2]
炒葶藶子呈棕褐色,具香氣,無黏性[2]。
13.3 質量要求
稱取本品約0.6g,照《中國藥典》一部附錄膨脹度測定法測定,北葶藶子膨脹度不得低于12,南葶藶子膨脹度不得低于3[2]。
13.4 炮制作用
葶藶子味苦、辛,性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生品力速而較猛,降泄肺氣作用較強,長于利水消腫,宜于實證。用于胸水積滯和全身水腫,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脹滿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用于濕熱中阻,水腫脹滿的葶藶丸(《嚴氏濟生方》)。[2]
葶藶子炒后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可用于實中挾虛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脹滿[2]。如治痰飲喘咳胸悶的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方論》);用于肺癰咳唾膿血的葶藶薏苡瀉肺湯(《張氏醫通》);治水飲停聚,水走腸間,轆轆有聲,腹滿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2]。同時外殼破裂,酶被破壞,易于煎出藥效,利于苷類成分的保存[2]。
13.5 炮制研究
實驗發現,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強止咳效果[2]。且炒后殺酶保苷,提高煎出率,減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藶子炒用是有道理的[2]。
13.6 葶藶子的貯存
14 性味歸經
葶藶子味苦、辛,性大寒;歸肺、膀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葶藶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經[3]。
15 葶藶子的功效及主治
葶藶子具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能。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
葶藶子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2]。
生品力速而較猛,降泄肺氣作用較強,長于利水消腫,宜于實證[2]。用于胸水積滯和全身水腫,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脹滿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用于濕熱中阻,水腫脹滿的葶藶丸(《嚴氏濟生方》)[2]。
炒葶藶子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可用于實中挾虛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脹滿[2]。如治痰飲喘咳胸悶的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方論》);用于肺癰咳唾膿血的葶藶薏苡瀉肺湯(《張氏醫通》);治水飲停聚,水走腸間,轆轆有聲,腹滿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2]。
葶藶子具有瀉肺行水,祛痰定喘的功效,治痰涎壅肺,咳嗽氣喘,面目浮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近用于肺源性心臟病水腫[3]。
16 葶藶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7 葶藶子的化學成分
葶藶子含芥子苷、芥子堿及脂肪油等[2]。實驗發現,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強止咳效果[2]。且炒后殺酶保苷,提高煎出率,減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2]。
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黑芥子苷(Sinigrin),并含有強心成分[3]。
播娘蒿種子含揮發油,內有異硫氰酸芐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又含脂肪油15%~20%,油中主要為亞油酸32.5%、油酸25.1%及芥酸等;還含強心苷,其中有七里香苷甲(Helveticoside)、毒毛旋花子苷元、葡萄糖糖芥苷(Erysimoside)、衛矛單糖苷(Evomonoside)、衛矛二糖苷(Evodiside)[3]。
葶藶子醇提取物對動物的在體心臟及心肺制備標本均呈強心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減慢心率,降低傳導速度,大量則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3]。
18 葶藶子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葶藶子
Tinglizi
DESCURAINIAE SEMEN LEPIDII SEMEN
18.2 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或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南葶藶子”,后者習稱“北葶藶子”。
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
18.3 性狀
18.3.1 南葶藶子
呈長圓形略扁,長約0.8~1.2mm,寬約0.5mm。表面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具縱溝2條,其中1條較明顯。一端鈍圓,另端微凹或較平截,種臍類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處。氣微,味微辛、苦,略帶黏性。
18.3.2 北葶藶子
呈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種臍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黏性較強。
18.4 鑒別
(1)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鏡觀察,南葶藶子透明狀黏液層薄,厚度約為種子寬度的1/5以下。北葶藶子透明狀黏液層較厚,厚度可超過種子寬度的1/2以上。
(2)南葶藶子 粉末黃棕色。種皮外表皮細胞為黏液細胞,斷面觀類方形,內壁增厚向外延伸成纖維素柱,纖維素柱長8~18μm,頂端鈍圓、偏斜或平截,周圍可見黏液質紋理。種皮內表皮細胞為黃色,表面觀呈長方多角形,直徑15~42μm,壁厚5~8μm。
北葶藶子 種皮外表皮細胞斷面觀略呈類長方形,纖維素柱較長,長24~34μm,種皮內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方多角形或類方形。
(3)南葶藶子 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龍膽雙糖苷對照品,加30%甲醇制成每lml含90μ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水(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熱風吹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熒光斑點。
18.5 檢查
18.5.1 水分
不得過9.0%(附錄Ⅸ H第一法)。
18.5.2 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 K)。
18.5.4 膨脹度
取本品0.6g,稱定重量,照膨脹度測定法(附錄ⅨO)測定。南葶藶子不得低于3,北葶藶子不得低于12。
18.6 含量測定
18.6.1 南葶藶子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一0.1%醋酸溶液(11:89)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龍膽雙糖苷峰計算應不低于58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龍膽雙糖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3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l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龍膽雙糖苷(C33H40O22)不得少于0.075%。
18.7 葶藶子飲片
18.7.1 炮制
18.7.1.1 葶藶子
除去雜質和灰屑。
18.7.1.1.1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7.1.2 炒葶藶子
取凈葶藶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有爆聲。
本品形如葶藶子,微鼓起,表面棕黃色。有油香氣,不帶黏性。
33H40O22)不得少于0.080%。
18.7.2 性味與歸經
辛、苦,大寒。歸肺、膀胱經。
18.7.3 功能與主治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
18.7.4 用法與用量
3~10g,包煎。
18.7.5 貯藏
置干燥處。
18.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92-93.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0.
用到中藥葶藶子的方劑
- 葶藶子散
《醫心方》卷十引《效驗方》:葶藶子散:處方:藍葉3兩,大黃1兩半,葶藶子2兩(熬)。制法:上為末。每...
- 葶藶子丸
引《崔氏方》,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三:葶藶子丸:處方:葶藶子20分(熬),貝母6分,杏仁12分(炮...
- 葶藶五子湯
拼音:tínglìwǔzǐtāng處方:葶藶子3g,牛蒡子6g,炙蘇子4.5g,炒杏仁6g,萊菔子...
- 樸消丸
兩,椒目1兩(炒,2味搗為散,與三消末同羅),葶藶子(紙上炒)1兩,莨菪子(炒)1兩,杏仁(去皮尖...
- 芫花丸
n《得效》卷九:組成:大巴豆2-7粒(去殼),葶藶子、大黃、桂枝、芫花、杏仁各等分。功效:消水腫。...
- 更多用到中藥葶藶子的方劑
用到中藥葶藶子的中成藥
- 雞蘇丸
1-89處方:陳皮20g橘紅20g法半夏20g葶藶子20g瓜蔞子(蜜炙)20g紫蘇子(炒)40g紫...
- 百咳靜糖漿
96g桑白皮48g甘草48g麻黃(蜜炙)48g葶藶子(炒)48g紫蘇子(炒)48g天南星(炒)32...
- 止嗽化痰丸
250g、苦杏仁187.5g、紫蘇葉125g、葶藶子125g、款冬花(制)125g、百部(制)12...
- 肺安片
g桔梗20g川貝母20g阿膠20g款冬花16g葶藶子12g姜半夏12g苦杏仁16g甘草膏10g麻黃...
- 止咳丸
方:川貝母4g罌粟殼50g防風40g桔梗30g葶藶子20g紫蘇子40g法半夏(砂炒)20g麻黃20...
- 更多用到中藥葶藶子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葶藶子
- 《證類本草》:[卷第十]葶藶
不得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并主之。葶藶子三升,微火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冬七日...
- 《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二]臌脹水腫門
水,必崇土;欲平氣,必疏木。吳萸炒川連沉香白術葶藶子茯苓大腹皮香附陳皮川樸澤瀉淵按∶中焦陽氣傷矣,...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葶藶
。曰∶凡使勿用赤須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藶子之苦,入頂也。時珍曰∶按《爾雅》云∶,葶藶也。...
- 《醫心方》:[卷第十]治大腹水腫方第十八
腫,遍身洪滿,小便澀少方∶海蛤(六合,研如面)葶藶子(十分熬)茯苓(六分)橘皮(四分)郁李仁(四分...
- 《張聿青醫案》:[卷十一]腫脹
。此水氣逆射于肺,而痰火交熾于胸中,勢恐喘脫。葶藶子(一錢)大腹皮(三錢)炒蘇子(三錢)花檳榔(一...
- 更多古籍中的葶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