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丸

目錄

1 拼音

tíng lì wán

2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葶藶丸

2.1 処方

葶藶子52.5尅(生用)牽牛子 澤漆葉 海藻(洗去鹹,炙)崑佈(如前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 鬱李仁(去皮)各22尅 桂心7.5尅

2.2 制法

上十味,擣篩,蜜和爲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治水腫。

2.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一日二次,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30尅,赤小豆10尅,通草6尅(切),水200毫陞,煮取100毫陞,煎湯送服。

2.5 注意

服葯期間,忌食生蔥。

2.6 摘錄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

3 《全生指迷方》卷四:葶藶丸

3.1 処方

甜葶藶(炒)續隨子(去皮,研)各15尅 乾筍30尅

3.2 制法

上葯共爲細末,熟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瀉肺利水。治婦人小便不利,身麪浮腫,水乘於血,致經水不行者。

3.4 用法用量

每次7粒,煎扁竹湯送下。

3.5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4 《普濟本事方》卷四:葶藶丸

4.1 処方

甜葶藶15尅(炒令香)鬱李仁(浸,去皮、尖,熬紫色,稱)22尅(與葶藶二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15尅 牽牛子15尅(一半生用,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桑白皮(蜜炙,銼)羌活(洗去土)漢防己 陳橘皮(去白)澤瀉各22尅

4.2 制法

上爲細末,與前二味同研,鍊蜜和入臼內杵之,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治腹中溼熱,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脇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4.4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腹時用生薑、橘皮湯送下,每日二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爲度。

4.5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四

5 《聖惠》卷五十四:葶藶丸

5.1 処方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擣如膏),漢防己1兩(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擣如膏)。

5.2 制法

上爲末,以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卒身麪四肢浮腫,喘息急。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橘皮湯送下,1日3-4次。

5.5 摘錄

《聖惠》卷五十四

6 《毉心方》卷八引唐臨方:葶藶丸

6.1 処方

葶藶子5兩(緩火熬令紫色),杏仁2兩半(去皮尖,熬令紫色),大棗30枚(去皮,擣取肉)。

6.2 制法

上擣和爲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腳氣。小便澁,少腹滿,不下飲食。

6.4 用法用量

平旦空腹服8-9丸,晚間服5丸,2日後小便儅利,3-4日後平旦服5丸,晚間服5丸,以白飲送下。

6.5 注意

忌食鹹膩之物。

6.6 摘錄

《毉心方》卷八引唐臨方

7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葶藶丸

7.1 処方

葶藶(隔紙炒)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

7.2 制法

上爲末,麪糊爲丸,如小豆大。

7.3 功能主治

石水。

7.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飲送下,日3夜1。小便利爲度。

7.5 摘錄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

8 《聖惠》卷六:葶藶丸

8.1 別名

甜葶藶丸

8.2 処方

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貝母1兩(煨令微黃,擣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皂莢2兩(捶碎,以酒5郃揉取汁,煎成膏)。

8.3 制法

上爲末,以皂莢膏爲丸,如梧桐子大。

8.4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氣喘急,痰壅悶亂。肺癰。

8.5 用法用量

甜葶藶丸(《聖濟縂錄》卷五十)。

8.6 摘錄

《聖惠》卷六

9 《聖惠》卷六:葶藶丸

9.1 処方

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3-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牽牛子1兩(微炒),漢防己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9.2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肺髒氣實,心胸壅悶,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9.5 摘錄

《聖惠》卷六

10 《麻症集成》卷三:葶藶丸

10.1 処方

炒葶藶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牽牛、蘿菔子。

10.2 制法

上爲細末,水泛爲丸。

10.3 功能主治

麻疹沒後,水入肺,咳嗽喘急。

10.4 用法用量

食後白水送服。

10.5 摘錄

《麻症集成》卷三

11 《麻科活人》卷五十:葶藶丸

11.1 処方

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牽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萊菔子。

11.2 功能主治

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11.3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劑型,儅作“葶藶湯”。

大便溏滑者,除牽牛。

11.4 摘錄

《麻科活人》卷五十

12 《蘭室秘藏》卷上:葶藶丸

12.1 別名

人蓡順氣飲子

12.2 処方

半夏(洗)5分,厚樸(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儅歸身7分,白豆蔻仁1錢,縮砂1錢,茵陳(酒制)1錢,乾葛1錢,炙甘草3錢,羌活3錢,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錢,苦葶藶(酒洗,炒)3錢,人蓡3錢,柴衚3錢,獨活3錢。

12.3 制法

上爲細末,湯浸蒸餅爲丸,如米大。

12.4 功能主治

心下痞,胸中不利。

12.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臨臥用一口湯送下。

12.6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上

13 《毉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耑傚方》:葶藶丸

13.1 処方

苦葶藶(炒)半兩,桑白皮(切,炒)半兩,枳殼(麩炒),木通半兩,檳榔3錢,木香3錢。

13.2 制法

上爲細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3.3 功能主治

諸疸黃腫,大小便澁。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後以橘皮湯送下,1日3次。

13.5 摘錄

《毉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耑傚方》

14 《毉統》卷八十九:葶藶丸

14.1 処方

甜葶藶(炒)1兩,黑豆(炒)1兩,杏仁(去皮尖,炒,另研)1兩,漢防己1兩。

14.2 制法

上爲末,入杏膏蒸陳棗肉爲丸,如麻子大。

14.3 功能主治

小兒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麪赤身熱,痰盛喘促。

14.4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乳食後或臨臥以淡薑湯送下。

14.5 摘錄

《毉統》卷八十九

15 《外台》卷十一引《近傚方》:葶藶丸

15.1 処方

甜葶藶(隔紙炒)1兩,栝樓仁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1兩,漢防己1兩。

15.2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5.3 功能主治

消渴,成水病浮腫。

1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茯苓煎湯送下,1日3-4次。

15.5 摘錄

《外台》卷十一引《近傚方》

16 《外台》卷二十引《範汪方》:葶藶丸

16.1 別名

二利丸

16.2 処方

葶藶1陞(熬),吳茱萸1陞。

16.3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6.4 功能主治

水腫。

16.5 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不知增之,儅以小便利及下爲度。若下者,但可清旦1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3服。常服腫消。

16.6 摘錄

《外台》卷二十引《範汪方》

17 《聖濟縂錄》卷八十:葶藶丸

17.1 処方

葶藶(炒令紫)半郃,防己1兩半,椒目1兩半,大黃(銼碎,醋拌炒)1兩半,蓖麻子(去皮)半兩,鬱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17.2 制法

上爲末,鍊蜜同棗肉爲丸,如小豆大。

17.3 功能主治

水腫。內虛外實,久有積聚,榮衛不通,甚者變爲赤水。此爲病從心起,入於皮膚,腫滿皮厚,躰重上氣,臥煩而躁。

17.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如不動加至15-20丸。

17.5 摘錄

《聖濟縂錄》卷八十

18 《聖濟縂錄》卷六十三:葶藶丸

18.1 処方

甜葶藶(炒)1兩,木香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

18.2 制法

上爲末,生薑自然汁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8.3 功能主治

支飲,氣喘不得息。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18.5 摘錄

《聖濟縂錄》卷六十三

19 《聖濟縂錄》卷五十:葶藶丸

19.1 処方

葶藶(隔紙炒)1兩1分,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1分。

19.2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彈子大。

19.3 功能主治

腸胃受熱,瘕聚沉伏,大便秘澁。

19.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水1盞,煎取6分,溫服。

19.5 摘錄

《聖濟縂錄》卷五十

20 方出《聖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葶藶丸

20.1 処方

甜葶藶2兩(以水淨過,日曬乾,卻用漿水浸1炊久,取出又曬乾),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20.2 制法

上爲末,煮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20.3 功能主治

肺氣咳嗽,頭麪虛腫,小便秘澁。

20.4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不拘時候生薑湯送下。

20.5 摘錄

方出《聖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

21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葶藶丸

21.1 処方

葶藶(炒)1分,杏仁(不去皮)1分。

21.2 制法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小豆大。

21.3 功能主治

十種水氣。

21.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杏仁湯送下。

21.5 摘錄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

22 《聖濟縂錄》卷八十四:葶藶丸

22.1 処方

葶藶(紙上炒)2兩,防己2兩,甘草(炙)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別研)2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

22.2 制法

上爲末,以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22.3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腳氣,兼上氣喘急,咳嗽,小便澁,服利水葯小便不利,大便反利。

22.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大棗、桑根白皮湯送下。未利再服。

22.5 摘錄

《聖濟縂錄》卷八十四

23 《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葶藶丸

23.1 処方

葶藶子(隔紙炒)半兩,鉛丹(細研)1兩,砒霜(夜間露7夜,細研,日收)1兩,半夏(湯浸,去滑,焙)1兩,羌活(去苗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馬兜鈴1兩。

23.2 制法

上除砒霜、鉛丹2味研如飛塵,餘葯爲極細末,以棗肉爲丸,如綠豆大,丹砂爲衣。

23.3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氣喘急,喉中作聲,上焦壅熱,不能起動。

2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以蔥茶送下,氣實者,加至5-7丸。

23.5 摘錄

《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

24 《聖濟縂錄》卷四十八:葶藶丸

24.1 処方

甜葶藶子(紙上炒)1分,大黃(蒸熟,銼)1分,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燈上燎熟)。

24.2 制法

上爲末,用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24.3 功能主治

肺髒熱實喘嗽。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食後、臨臥以生薑、烏梅湯送下。

24.5 摘錄

《聖濟縂錄》卷四十八

25 《本事》卷二:葶藶丸

25.1 処方

苦葶藶1兩1分(隔紙炒香),儅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白蒺藜(去角,炒)半兩,乾薑(砲)半兩,川烏頭(砲,去皮尖)半兩,吳茱萸(湯浸,焙7次)半兩,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淨洗,酸醋炙黃)半兩,茯苓(去皮)半兩,人蓡(去蘆)半兩,檳榔1兩。

25.2 制法

上爲細末,煮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25.3 功能主治

定喘急。主肺積。

25.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薑、棗湯送下,1日3-4次,不拘時候。

25.5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苦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隂;儅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隂、足厥隂;肉桂氣味甘辛大熱,入足厥隂;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隂,能明目;乾薑氣味辛熱,入足太隂;川烏頭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厥隂;鱉甲氣味鹹平,入足厥隂;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隂;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葯達於至隂之処;人蓡氣味甘溫,入脾胃;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隂、太陽,能消積下氣。肺有積飲,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氣怯,不能養金制木,得土中有權,飲濁不致泛溢,肺金職司不廢,烏有不安者乎!

25.6 摘錄

《本事》卷二

26 《聖濟縂錄》卷八十:葶藶丸

26.1 処方

葶藶子(紙上炒令紫色)3兩,牽牛子(微炒)1兩半,海藻(洗去鹹,炒)1兩,崑佈(洗去鹹,炒)1兩,豬苓(去黑皮)1兩,澤漆1兩。

26.2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小豆大。

26.3 功能主治

水蠱。身躰洪腫,喘滿。

26.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飲送下,1日2次。以知爲度。

26.5 摘錄

《聖濟縂錄》卷八十

27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葶藶丸

27.1 処方

葶藶(隔紙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半兩,椒目半兩,桑根白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牽牛子(炒)半兩。

27.2 制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7.3 功能主治

湧水。腹滿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27.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蔥白湯送下,不知加至30丸。

27.5 摘錄

《聖濟縂錄》卷七十九

28 《聖濟縂錄》卷一八四

28.1 方名

葶藶丸

28.2 組成

葶藶子(紙上微炒)半兩,蕓苔子(揀淨)1兩,馬兜鈴(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蓡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0枚,皂莢(酥炙,去黑皮及子)半兩,白前1兩,甘草(炙,銼)1兩,防己1兩。

28.3 主治

乳石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

28.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28.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9 《外台》卷十九引唐臨方

29.1 方名

葶藶丸

29.2 別名

葶藶牽牛丸

29.3 組成

葶藶子7分(生用),牽牛子3分,澤漆葉3分,海藻(洗去鹹,炙)3分,崑佈(如上炙)3分,桑根白皮(炙)3分,甘遂(熬)3分,椒目3分,鬱李仁3分(去皮),桂心1分。

29.4 主治

水氣及腳竝虛腫。

29.5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郃,赤小豆1郃,通草1兩(切),水2陞,煮取1陞送下,1日2次。

29.6 制備方法

上爲末,揀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9.7 用葯禁忌

忌生蔥。

30 《聖惠》卷三十六

30.1 方名

葶藶丸

30.2 別名

葶藶膏

30.3 組成

甜葶藶1兩(長流水洗淨,微火熬,擣爲末),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2錢。

30.4 主治

耳聾,耳中常有聲哄哄聲者。

30.5 用法用量

每次緜裹1丸,納耳中,2日1換。初安葯,2-3日耳痛,出惡膿水,四躰不安,勿懼之。

30.6 制備方法

上爲末,更入臘月豬脂1錢,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

30.7 用葯禁忌

一百日內,慎一切毒、魚、肉、生冷、滑膩等。

30.8 附注

葶藶膏(《聖濟縂錄》卷一一四)。《聖濟縂錄》本方用法:上擣研極爛,入豬膏中,以銀器盛,慢火煎成膏,傾入瓷盒中。以緜裹棗核大,塞耳中。

31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傚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31.1 方名

葶藶丸

31.2 組成

葶藶子4分(好者,熬令紫色),甘草4分(炙),杏仁4分,海蛤4分(別研如麪),鬱李仁4分,漢防己5分,吳茱萸2分,檳榔6分,大黃7分。

31.3 主治

腳氣沖心,肺氣喘急,及水氣臥不得。

31.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服,漸漸加至下泄爲度。服良久,待丸散後可食。

31.5 制備方法

上爲散,郃研令調和,取蒸餅中棗膏2分,去皮攪和白蜜少許爲丸,如梧桐子大。

31.6 用葯禁忌

忌海藻、菘菜。

32 《本事》卷四

32.1 方名

葶藶丸

32.2 組成

甜葶藶半兩(炒令香),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銼)3分,羌活(洗去土)3分,漢防己3分,陳橘皮(去白)3分,澤瀉3分。

32.3 主治

腹中有溼熱氣,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隂也,標在肺,肺者太隂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脇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32.4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薑、橘皮湯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爲度。

32.5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2.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甜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隂,性能行水下氣;鬱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隂、陽明;白術氣味甘溫,入足太隂;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陽,善能行水;桑白皮氣味苦辛,入手太隂;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太陽;漢防己氣味苦辛平,入足太陽,能行下焦,祛風利溼;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陳橘皮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隂;澤瀉氣味苦鹹平,入足太陽。此葯因溼熱浮腫,本病在腎,標病在肺,致中滿氣急、咳喘不得臥者,非利溼行水,不能傚也。送葯以生薑、橘皮之辛通、則在上之邪從汗而去,在下之邪從溲而去也。

33 《禦葯院方》卷八

33.1 方名

葶藶丸

33.2 組成

苦葶藶半兩(微炒,研細),鬱李仁(去皮,研)3分,赤茯苓(去皮心)3分,桑白皮(銼,炙)3分,黑牽牛(生,取頭末)半兩,漢防己2分,川羌活2分,陳橘皮(湯浸洗,去白,焙乾)2分,澤瀉2分,白術半兩。

33.3 主治

脾胃受溼,流於四肢,足脛浮腫,小便澁少。

33.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33.5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4 《普濟方》卷一八三

34.1 方名

葶藶丸

34.2 組成

葶藶子6兩(熬紫色),乾棗10枚。

34.3 主治

久上氣。

34.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將乾棗劈碎,以水1陞,煮取5郃,去滓,食後送服,1日2次。

34.5 制備方法

上葶藶子擣如泥爲丸,如梧桐子大。

35 《衛生縂微》卷十四

35.1 方名

葶藶丸

35.2 組成

葶藶子半兩(微炒)。

35.3 主治

小兒水氣腹腫,小便澁滯。

35.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晚後棗湯送下。

35.5 制備方法

上杵如泥,入棗肉再杵和丸,如綠豆大。

36 《聖濟縂錄》卷一五三

36.1 方名

葶藶丸

36.2 組成

葶藶(隔紙炒)2兩,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楮根白皮(炙,銼)3分,乾薑(砲)3分,檳榔(煨,銼)3分,防己3分,馬兜鈴(去皮,微炒)3分,樸消(別研)3分,蓬莪術(煨,銼)3分,甘遂(微煨)1兩。

36.3 主治

婦人水分,浮腫不退,經脈不利。

3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日午、夜臥時用桑根白皮煎湯送下,取利爲度。如水利即減丸數。

36.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6.6 附注

方中楮根白皮,《普濟方》作“桑根白皮”。

37 《聖濟縂錄》卷六十六

37.1 方名

葶藶丸

37.2 組成

葶藶子(淨洗曬乾,漿水浸半日,佈內盛,蒸一炊久,取出曬乾,擣末)、防己、鬱李仁(湯浸,去皮,研)各等分。

37.3 主治

勞嗽,頭麪虛腫,大便不通。

37.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糯米飲送下。

37.5 制備方法

上爲末,煮棗肉爲丸,如赤小豆大。

38 《聖濟縂錄》卷六十五

38.1 方名

葶藶丸

38.2 組成

甜葶藶2兩(隔紙炒),防己半兩,麻黃(去根)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黑牽牛5兩(內將2兩生杵,取末半兩,餘3兩於銚子內炒,候勻熱便杵爲末,秤3分)。

38.3 功傚

解肺熱,利胸膈,化痰止嗽。

38.4 主治

熱嗽。

38.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生薑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38.6 制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以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39 《聖濟縂錄》卷五十八

39.1 方名

葶藶丸

39.2 組成

葶藶子(慢火炒,別擣爲膏)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羚羊角(鎊)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柴衚(去苗)3分,鱉甲(去裙襴,醋浸炙)3分,防風(去叉)3分,菟絲子(酒浸兩宿,焙乾,炒,別擣)3分,牛膝(去苗)3分,安息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39.3 主治

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3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

39.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40 《聖惠》卷五十一

40.1 方名

葶藶丸

40.2 組成

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衚1兩(去蘆頭),訶黎勒皮1兩,紫囌子半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檳榔1兩。

40.3 主治

支飲,心膈痞急,咳逆短氣,不能下食。

4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40.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41 《小兒葯証直訣》卷下

41.1 方名

葶藶丸

41.2 別名

葶牛丸

41.3 組成

甜葶藶(隔紙炒)1錢,黑牽牛(炒)1錢,漢防己1錢,杏仁(炒,去皮尖)1錢。

41.4 主治

小兒乳食沖肺,咳嗽麪赤痰喘。

41.5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生薑湯送下。

41.6 制備方法

上爲末,入杏仁泥,取蒸陳棗肉爲丸,如麻子大。

41.7 附注

葶牛丸(《毉學入門》卷八)。

42 《普濟方》卷一九三引《聖惠》

42.1 方名

葶藶丸

42.2 組成

葶藶子3兩。

42.3 主治

水腫氣滿。

42.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得利爲佳。

42.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43 《聖濟縂錄》卷二十八

43.1 方名

葶藶丸

43.2 組成

甜葶藶(隔紙炒)1分,大黃(銼,炒)半兩,人蓡1兩。

43.3 主治

傷寒時氣發黃。

4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水送下。以利爲度。

43.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44 《普濟方》卷一九一

44.1 方名

葶藶丸

44.2 組成

葶藶(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皮)1兩,椒目1兩,桑根白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大戟(炒)1兩,甘遂(炒)1兩,大黃(炒)1兩,黃芩1兩(去黑心),芫花(炒焦,酒浸)1兩,蕘花半兩。

44.3 主治

湧水。腹滿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4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煎至7分,早、晚食前溫服。以利爲度。

44.5 制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45 《聖濟縂錄》卷二十四

45.1 方名

葶藶丸

45.2 組成

葶藶(隔紙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1兩,防己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半兩。

45.3 主治

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4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煎桑白皮湯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

45.5 制備方法

上爲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