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此腺也稱大汗腺。早年的光鏡研究,認為腺細胞的分泌顆粒聚集于細胞頂部,頂部胞質連同分泌顆粒一起從細胞脫落,形成分泌物,故稱此分泌方式為頂漿分泌。此腺主要分布于腋窩、肛門周圍和陰部,少數存在于面部、頭皮、乳暈和腹部,有些散在于其他部位。外耳道的耵聹腺、眼瞼的瞼緣腺和乳腺,是此腺的變型,各產生性質不同的分泌物 。大汗腺受性激素的調節,在青春期時發育成熟并開始分泌。它對溫度刺激不敏感,分泌物的性質也與普通汗腺不同。
此腺比普通汗腺大,屬分支管狀腺,長達30mm,由分泌部和導管組成。分泌部粗并很彎曲,位于皮下組織中。導管較直,構造與普通汗腺相似,與附近的毛囊并列上行,大多開口于毛囊,少數直接開口于皮膚表面。光鏡下,分泌部腔很大,直徑約200μm,約比普通汗腺大10倍。它由一層腺細胞組成,周圍有明顯而透明的基膜。腺細胞呈立方或矮柱狀,因所處分泌狀態而異。核圓形,位于細胞基底部,核仁明顯。胞質易為伊紅染成粉紅色,含一些較大的PAS陽性顆粒。有許多肌上皮細胞位于腺細胞和基膜之間,與普通汗腺的相似(參見“外泌汗腺”條)。電鏡下見腺細胞核周圍胞質含深淺不同的大顆粒。深色顆粒有界膜包裹。它們可彼此融合成直徑5μm的顆粒。顆粒內含蛋白性物質、脂類、鐵蛋白和髓樣體,并顯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陽性反應,表明它們屬于溶酶體。淺色顆粒大概由線粒體演變所成,能見兩層單位膜和嵴。細胞頂端常見隆起的半圓形頂帽,內含許多直徑約50nm的小泡,不見大顆粒。
此腺的腺細胞是否以頂漿分泌方式釋放分泌物,電鏡研究的見解不一。有學者認為細胞以部分分泌、頂漿分泌和全漿分泌三種方式釋放分泌物。細胞釋放的分泌物貯存于腔內,腎上腺素能纖維興奮時促使肌上皮細胞收縮,將分泌物排出。此腺分泌粘稠的乳狀液,略呈白、紅、黃或黑色,含蛋白、碳水化合物、氨、脂類、離子和色原。分泌物無味,受細菌作用后產生特殊的臭味。分泌物的作用不明,有人推想它是對異性的引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