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大辭典》·地骷髏
3.1 地骷髏的別名
3.2 來源
十字花科植物萊菔Raphanus sativus L.結果后的干枯老根[1]。
3.3 性味
甘、辛,平[1]。
3.4 功能主治
功在宣肺化痰,消食,利水[1]。主治咳嗽痰多,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痞塊,瀉痢,水腫,臌脹,小便不利[1]。
3.5 地骷髏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1]。
4 《*辭典》·地骷髏
4.1 出處
《綱目拾遺》
4.2 拼音名
Dì Kū Lóu
4.3 地骷髏的別名
仙人骨(《博濟方》),老蘿卜頭(《分類草藥性》),老人頭(《天寶本草》),地枯蘿(《現代實用中藥》),氣蘿卜(《江蘇植藥志》),枯蘿卜(《山東中藥》),空萊菔(《蘇州本產藥材》)。
4.4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老根,經曬干而成。在種子成熟后,連根拔起,剪除地上部分,取根用水洗凈后曬干。貯干燥處。
4.5 原形態
全國各地均產。
4.6 性狀
全體呈圓柱狀,長20~25厘米,直徑3~4厘米,微扁,略扭曲,紫紅色或灰褐色,表面不平整,具波狀的縱皺紋,往往波狀紋交叉而成網狀紋理,且具橫向排列的黃褐色條紋及長2~3厘米的支根或支根痕;頂端具中空的莖基,長1~4厘米。質地輕,折斷面為淡黃白色而疏松。以身干、色淡黃、肉白、質輕者為佳。
4.7 炮制
水洗,稍潤,頂頭切成2.5厘米長的小段,曬干。
4.8 性味
甘辛,平。
①《分類草藥性》:"溫。"
②《山東中藥》:"味淡微辛。"
③《藥材學》:"性平,味甘。"
4.9 功能主治
宣肺化痰,消食,利水。治咳嗽多痰,食積氣滯,脘腹痞悶脹痛,水腫喘滿,噤口痢疾。
③《天寶本草》:"消痰,除積聚。諸般氣滯,肚腹脹滿。"
④《現代實用中藥》:"利尿退腫。"
4.10 地骷髏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
4.11 附方
①治痞塊及氣痞、食痞:陳年木瓜一個,地骷髏四兩。煎汁,時常服一小盞。(《醫宗匯編》)
②治黃疸變為臌脹氣喘,翻胃,胸膈飽悶,中脘疼痛,并小兒疳疾結熱,噤口痢疾,結胸傷寒,傷力黃腫,并脫力黃各癥:人中白(以露天不見糞者方佳,火煅醋淬七次)一兩,神曲、白卜子、地骷髏各五錢,砂仁二錢(以上俱炒),陳香櫞一個。共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七丸,或燈草湯下,或酒下。(《海昌方》萬應丹)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8.
用到中藥地骷髏的方劑
- 加減十皮飲
皮4錢,陳皮1錢,絲瓜絡1錢5分,炒苡仁6錢,地骷髏1兩。功能主治:久瀉傷脾,脾虛不能運濕,濕滯氣...
- 消臌萬應丹
wànyìngdān處方:人中白(煅透)30克地骷髏萊菔子六神曲各15克砂仁6克(以上俱炒)陳香櫞...
- 消脹萬應湯
xiāozhàngwànyìngtāng處方:地骷髏9克大腹皮6克真川樸3克萊菔子6克(春砂仁1....
- 加減五皮飲
皮1錢五,炒桑皮2錢,廣木香1錢,蒲種殼1兩,地骷髏1兩(先煎代水)。功效:利水寬中。主治:腫從足...
- 萬應丹
佳,火煅醋淬7次)1兩,神曲5錢,白卜子5錢,地骷髏(即土中蘿卜)5錢,砂仁2錢(以上俱炒),陳香...
- 更多用到中藥地骷髏的方劑
古籍中的地骷髏
- 《本草綱目拾遺》:[卷八諸蔬部]地骷髏
按∶地骷髏,乃刈萊菔時偶遺未盡者,根入地,瘦而無肉,老而多筋;如骷髏然,故名。能大通肺氣,解煤炭熏...
- 《邵蘭蓀醫案》:[卷四]產后
杏仁(三錢)冬葵子(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地骷髏(一兩,煎湯代水)晚蠶砂(一兩,包)淡附片(四...
- 《本草綱目拾遺》:[卷八諸蔬部]野蘿卜
地骷髏三生蘿卜一名紫金皮,又名巴壁虎。百草鏡云∶野萊菔苗、葉、根形與家種者無二,肉雖白,而皮色帶黃...
- 《凌臨靈方》:黃疸
。綿茵陳新會皮赤苓制川樸車前草連翹宋半夏木豬苓地骷髏赤小豆米仁澤瀉范志曲。《凌臨靈方》清凌曉五公元...
- 《邵蘭蓀醫案》:[卷四]腫脹
錢)光杏仁(三錢)杜赤小豆(三錢)白前(錢半)地骷髏(三錢)清煎三帖。介按∶余閱葉香巖《指南醫案》...
- 更多古籍中的地骷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