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
- 《經穴匯解》:[卷之二]背腰部第四
\r\r內面圖\p06-d22a14.bmp\r\r背腰總圖一\p06-d22a15.bmp\r\r背腰總圖二\p06-d22a16.bmp\r背中行自第一椎。下行至尾骨。凡十四穴。大椎(素問)一名百勞(類經)第一椎上。陷者中。(甲乙)宛宛中。(資生)按甲乙經。脫上椎其誤。椎骨又名杼骨。后人遂混稱大椎。為大杼。大全等。大杼一名百勞。不可從焉。類經曰。一云平肩。說己見。傷寒論曰。大椎第一間蓋指陶道。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一]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r背俞部中行十三穴\pf-f11.bmp\r大椎一穴。(一作。)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云、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以異也。但銅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
- 針刺百會、大椎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認知行為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摘要】目的建立擬血管性癡呆(VD)的動物模型,探討針刺百會及大椎對VD大鼠的認知行為及腦內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選用純系Wistar老年大鼠36只,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針刺組和西藥組,采用2-血管阻斷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之后進行百會、大椎針刺治療。檢測大鼠穿梭箱實驗成績及腦內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濃度的改變。結果經統計學處理數據表明,針刺VD大鼠的百會、大
- 大椎點刺放血治療痤瘡
痤瘡,俗稱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好發于青春發育期的男女。此病病程纏綿,往往此伏彼起,新疹不斷續發,有的可遷延數年,留下疤痕,影響容顏。并且一般藥物難以控制,患者往往痛苦不堪。筆者采用點刺大椎放血法治療,方法簡單,療效甚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組31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2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大多數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治療方法
- 刺絡拔罐治療痤瘡臨床研究進展
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有利于炎癥消散。刺絡拔罐法治療痤瘡簡便易行,療效顯著,副作用少,現將近5年刺絡拔罐治療痤瘡的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1單純刺絡拔罐臨床文獻報道單純應用刺絡拔罐治療痤瘡,選穴以大椎、背俞穴和膈俞為多。大椎為督脈腧穴,位于后項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是手足三陽經交會穴,刺激此穴可疏調陽氣、泄熱除濕。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之處,具有調節臟腑氣機,提高機體功能的作用,肺主皮毛,其華在面,點
- 針刺“百會”、“大椎”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腦內NO及NOS的影響
[摘要]目的建立擬血管性癡呆(VD)的動物模型,探討針刺百會及大椎對VD大鼠的認知行為及腦內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響。方法選用純系Wistar老年大鼠36只,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針刺組和西藥組,采用2-血管阻斷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之后進行百會、大椎針刺治療。檢測大鼠穿梭箱實驗成績及腦內NO的含量及NOS的活力。結果數據經統計學分析表明,針刺VD大鼠的百會、大
- 《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十四辯風池風府期門等穴針刺法]大椎肺俞肝俞穴圖
\r大椎肺俞肝俞穴圖\pt68a15.bmp\r大椎(本作)一穴。圖經云。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可刺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琥按仲景云。刺大椎第一間。當是此穴。成注不明。而條辯尚論等書。皆不言及。此不知仲景刺大椎法。與太陽病刺風府之義。實相同耳。故余于上圖補出。以備后學參考。琥又按仲景刺大椎一穴者。此并太少之邪而合瀉之也。合瀉之。而病邪不已。則分瀉之。故又刺肺俞與肝俞焉。肺俞二穴。圖
- 搓擦大椎防感冒
我是一介瘦弱書生,體質較差,雖說從沒有得過什么大病,但患感冒卻是經常的事。記得幾年前曾有過一個月內患3次感冒的紀錄。前年一位朋友告訴我一個預防感冒的秘訣,那就是每天早晚用手掌搓擦大椎(后頸凸骨處),直至發熱為止。于是我。說來也真怪,此后就很少患感冒了。我為此求教于一位老中醫,他說寒氣大多是從大椎處侵入的,經常搓擦能夠增強它的御寒能力,防止感冒的發生,當然這主要是針對風寒感冒而言。需要說明的是,我的
- 艾灸大椎穴對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
報2005Vol.28No.1P.89-9012(北京)為了探討艾灸對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調整作用,為灸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實驗依據,研究者將130只小鼠分為正常對照組、正常加灸組、免疫低下模型組、免疫低下加灸組,通過涂片鏡檢及流式細胞術兩種方法計數其吞噬情況。結果艾灸大椎穴對正常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影響不大,對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顯著增強作用。可見艾灸具有調衡作用。作者:自動采集
- 大椎
大椎 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肘后備急方》作大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大顀。別名百勞、上杼。屬督脈。三陽、督脈之會。在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及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頸橫動脈分支。主治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脊背強急,項強;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作者:
- 揚刺大椎合針刀治療頸椎病50例
女30例;年齡17~80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0年。其中,神經根型12例,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15例,脊髓型3例,混合型20例。 1.2治療方法 1.2.1取穴大椎穴、雙肩中俞、陶道、崇骨。神經根型加相應夾脊穴、肩髃、曲池、外關;椎動脈型加風池、百會;脊髓型加環跳、陽陵泉;交感神經型加心俞、風府、內關、足三里。 1.2.2針刺方法患者俯臥位,選用直徑0.3~0.35mm、長40~100mm毫
- 《普濟方·針灸》:[卷三針灸門]孔穴相去法
甲乙經云。自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虛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二十一椎長三尺法校之。則止節云椎。每椎節長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節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節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節共二寸一分分之三亦是一說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節之數。大椎雖無骨。實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一椎。豈可不量大椎以下。或
- 《普濟方·針灸》:[卷六針灸門]穴
(外接脊附脊中穴內)大椎一穴(一作)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穴。銅人經云。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瘧。氣疰背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屬性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二]孔穴相去
甲乙經云、自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處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二十一椎長三尺法校之。則上節云椎每傾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節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節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故下七節共二尺一分分之三。此亦是一說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節之收。大椎雖無骨。實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十一椎。豈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
- 小兒感冒的艾灸療法
穴位:大椎風門肺俞穴足三里大椎穴操作步驟:用艾條l-2根(可雙手施灸),令患兒取坐位或俯臥位,灸大椎、風門、肺俞穴,每穴灸15-20分鐘,每天l-2次;再用艾條一根,點燃后根據癥狀放置足三里或大椎穴,作溫和灸,每次10-15分鐘,每天1次,連續5天。作者:
- 督脈與腦的關系淺探
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可見,督脈與腦對人體的功能活動都有整體調節的作用。2從臨床看督脈與腦的聯系2.1古代文獻記載:《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說:督脈為病,“大人巔疾,小兒風癇疾。”說明督脈在臨床上與腦有密切聯系。督脈經穴可以主治頭部病癥,百會、大椎、人中、素髂、風府、神道、命門、陶道等穴在文獻記載中有治療中風、頭痛、癲疾、健忘、哭笑無常等證的作用。如《針灸甲乙經》:“癲疾……本神及百會主之。”“頭痛
- 風熱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風熱感冒常用的其他療法有: (1)針刺療法 ①風池 大椎 合谷 先針風池,針感應向后頭顳部散射,后針其他各穴,強刺激,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頭痛加太陽、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風門、肺俞。 ②少商 中商 老商 均用三棱針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頭痛加太陽;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針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針。 ③少商 太陽 肺俞 大椎 手太陰肺經
- 針灸放血速效治痤瘡
數是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肺胃郁熱,上蒸顏面而致,其證多屬實證。且與患者心情有關,如果長期精神不舒,熱毒之邪乘虛而入,客于肌腠之間,或流竄于經絡,以致氣血脈絡受阻,瘀久化腐成膿而致膿瘡。中醫學采用點刺大椎放血法治療,方法簡單,療效甚速。 治療方法 患者端坐,頭頸部稍向前傾,頸部大椎穴充分暴露。用碘伏將患者大椎處消毒,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快速點刺大椎穴,一般點刺3~5下,點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處快速
- 針刺督脈與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探討
氣之總綱。”(《針灸穴名解》),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9]。刺激本穴能振奮陽氣,調節全身臟腑功能,從而起到健腦益髓的作用。正如《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所稱:“大椎者……又名百勞者,其神不于腦,諸陽所會結,實能補腦強神……”,《新編針灸學》亦稱“本穴主治各種神經癥狀”[9]。命門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兩旁平于腎俞,居于兩腎臟之間,橫通足少陰之經,為督脈橫通足少陰之門戶,“命門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后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抵天柱也○腦戶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會絡卻在通天后一寸五分玉枕在絡卻后一寸五分或取后項上入發際三寸腦戶旁一寸三分枕骨起肉天柱在頸項大筋外廉夾項后發際陷中大椎手足三陽會卻循陶道兩行大杼風門皆夾脊肺俞厥陰四椎極心膈肝膽脾胃連三焦腎俞同臍直十六八椎大小腸膀胱十九椎兩旁中膂內俞白環入膂絡胃由膀胱靈樞第十篇云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滑氏曰肩后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膈俞肝俞
- 《類經圖翼》:[卷八經絡(六)]督脈穴
留五呼,灸五壯。一曰刺三分。主治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螈,恍惚不樂。乾坤生意云∶兼身柱、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百證賦云∶兼中膂俞,治歲熱時行。一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大椎(一名百勞)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云以年為壯。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一
- 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穴方法的文獻回顧
足三里為主。孟憲軍以三池穴為主(曲池、風池、陽池)治療等等。經歸納分析,在所有選取的基本穴中,足三里使用頻率最高,其次為三陰交,使用頻率較高者還有腎俞、脾俞、曲池、風池、肝俞等,其他應用到的穴位還有大椎、大杼、氣海、關元、膈腧、內關、陰陵泉、陽陵泉、中脘、命門、陽池、風府、風門、風市、公孫、犢鼻、膻中、神闕、血海、太沖、足臨泣等。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具有健脾養胃、益氣養血之功效,三陰交為下肢三陰經脈
- 咽寧治療慢性咽炎療效觀察
、咽干等。因其發病率高和極易復發,且能嚴重影響人體身心健康,目前無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慢性咽炎屬中醫“喉痹”范疇[2],其發病多因七情郁結,痰涎凝滯,氣郁化火,阻于咽喉而致。天突穴是任脈、陰維之會,大椎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持久刺激兩穴,可達到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滋陰潤肺的作用,從而調整機體免疫系統機能,減輕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組織的慢性炎癥狀態。咽寧以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為基礎,是一種對咽部疾
- 如何進行乳房保健?
到鍛煉,乳腺導管也得以充盈,故乳房豐滿健美。乳房小的女性應當多做美胸體操、跳迪斯科舞。 按摩 經常按摩乳房可使其豐滿挺聳,可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三種,按壓大椎穴、旋轉按摩法和輕壓法。按壓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頸椎中椎體最大的1個)下方的空隙處。按摩時美容者可坐在椅子上,然后用兩手中指分別按壓大椎穴、兩肩內俞穴(大椎穴旁開1.5寸),約30秒鐘。旋轉按摩法,此法可自行按摩。一手放
- 《針灸問對》:[卷之下周身經穴相去分寸歌]督脈
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場。庭上五分上星位。囪會星上一寸強。上至前頂一寸半。旋毛百會居中央。神聰百會四面取。各取一寸穴之方。后頂強間腦戶三。相去寸半共一般。后發五分定啞門。門上五分風府停。大椎在上下尾。分為二十一椎也。椎是骨接高處真。陷中無骨穴可尋。上之七椎用法折。每節一寸四分列。總計七椎數之的。九寸八分分七節。折量自有靈樞經。請君詳看骨度篇。大椎第一節上安。二椎陶道身柱三。神道靈臺至陽
- 《瘍醫大全》:[卷四內景圖說(下)]論臟腑經絡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受病
歌曰∶\r督脈圖\p04-a41a35.bmp\r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督脈,下極之兮上巔,循素水溝兮兌端,在于鼻唇齦交,神庭兮通于上星,囟會兮前頂,百會兮后頂,強間腦戶風府,門大椎陶道,身柱須論神道,靈臺兮至陽之經,筋縮脊中兮懸樞命門,陽關與腰,長強脊尋,中行二十七,干道海中行。督脈起于下極之,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見證也,脊強而腰厥。督脈,都也,行背部中為陽
- 《衛生寶鑒》:[卷十六泄痢門]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公元1343年
- 穴位按摩治療感冒高熱
完整病歷記載整理。特將方法介紹如下。1臨床資料本組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最大59歲,最小17歲,平均38歲;就診時間最早2h,最遲40h,平均15.5h。均有感冒病史。經一次手法治療后,均達快速降溫的顯著效果。2按摩方法2.1治療原則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快速退熱。2.2穴位及經脈上星、印堂、魚腰、太陽、風池、大椎、風門、斜方肌、頭夾肌及帶脈等。2.3手法揉、點按、推、拔、抖等。2.4操作程序
- 溫燥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溫燥感冒常用其他療法有: (1)針刺療法 取穴:尺澤、魚際、曲池、內庭、大椎、外關、少商。 手法:毫針淺刺,用瀉法,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以上諸穴為手太陰、陽明、少陽諸經穴。魚際配尺澤清泄肺熱,化痰止咳;曲池配內庭清熱保津;大椎配外關、少商清熱解表。合之,有疏散表熱、清肺潤燥之功。 (2)推拿療法 取穴:大椎、肺俞、風門、曲池、內庭、頭維、印堂、太陽、迎香、百會。 手法:首先按揉大椎、肺
- 痤瘡耳穴治療近況
,病情嚴重者可取雙側耳穴貼壓。3~5天換貼1次,5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3天。本法痊愈41例,顯效48例,好轉2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3%。 2耳穴割刺法 宋氏等[6]取耳尖(雙)、大椎,先在耳部搓揉使之充血明顯,局部常規消毒,持三棱針在耳尖上迅速點刺,使出血由暗紅變鮮紅時,按壓止血。再在大椎穴皮膚用三棱針散刺,出血液數滴。2~3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本
- 穴位埋線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進展
1臨床研究進展 在所查閱的21篇I臨床文獻里,總結其取穴特點,發現使用最多的為肺俞穴(14篇,66.7%,),其次為定喘穴(12篇,57.1%),膻中穴(11篇,52.3%),此外足三里、豐隆、大椎、腎俞、天突等穴的使用頻率也較高,現綜述如下。 1.1單純埋線治療 漯河朱太平選用大椎、定喘、膻中等穴,共治療病患48例,治愈15例,好轉3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7%。山西張琳、趙曉晨等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針灸上取孔穴法第一]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至陽在第七節椎下節間。筋縮在第九椎下節間。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長強在脊端。《千金翼方》唐·開耀二年孫思邈公元682年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針灸上]脊中第一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至陽,在第七椎下節間。筋縮,在第九椎下筋間。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長強,在脊端。《備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孫思邈公元652年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督脈
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后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后一寸五分)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頂后一寸五分)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后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頂發際一寸腦戶后一寸半項大筋內宛宛中)啞門一穴(在風府后五分入發際五分入系舌本仰頭取之)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參陽督脈所發)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身柱一穴(在第三椎
- 如何應用杵針治療面癱?
(3)金剛杵:長10.5cm,作點叩、升降、開合、運轉手法。 (4)奎星筆:長8cm,作點叩、升降、開合手法。 杵針治面癱,以祛風散寒,疏風清熱,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為治療大法。 處方:風府八陣。 河車路:腦戶至大椎段,地倉、頰車、合谷、太沖。手法:杵針用瀉法,平補平瀉法,風寒者加灸。 風府八陣是杵針特殊穴位,八陣穴之一。八陣穴是以一個腧穴為中宮,把中宮到一定距離作為半徑畫一圓圈,分為八
- 表寒肺熱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表寒肺熱感冒常用的其他療法有: (1)針灸療法 一組取穴:少商、尺澤、合谷、列缺。 手法:均用瀉法,少商點刺放血。本組穴位重在清瀉肺熱。 二組取穴:金門、大椎、合谷、外關。 手法:均用瀉法。本組穴位用于表寒不解,汗不得出,內熱郁閉而生煩躁者。 三組取穴:后溪、申脈、合谷、復溜。 手法:平補平瀉,輕刺久留。用于風寒內傳化熱,熱多寒少之證。 四組灸法:取風門、列缺、外關、肺俞、合谷、曲
- 九法保養肺氣
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即位于鼻唇溝內,橫平鼻翼外緣中點處,每遍15~20次。如此,每天1~2遍,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 按穴法一是按摩大椎穴,兩手搓熱后輪流搓大椎即第七頸椎棘突下,可每天早起后搓大椎,較冷時出門前也要搓熱大椎,對防止感冒方便又有效。二是壓揉承漿穴,承漿穴在唇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可感覺口腔內會涌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
- 怎樣用針灸和外治法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1)體針療法:急性發作期取風池、合谷、尺澤、肺俞、風門。風寒者加外關、大椎;風熱者加魚際、大椎;燥熱者加三陰交、太淵;喘重時加天突,用瀉法。每日針一次,每次選用2~4個穴位。慢性遷延期取肺俞、脾俞、足三里、豐隆。脾虛痰濁犯肺者加內關、膻中、陽陵泉、中脘;腎虛不能納氣者加腎俞、膏肓、天突、定喘;肝火犯肺時減去脾俞、足三里,加尺澤、列缺、陽陵泉、太沖。用平補平瀉法,但腎虛喘者用補法。每兩天針1次,每
- 怎樣用針灸和外治法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1)體針療法:急性發作期取風池、合谷、尺澤、肺俞、風門。風寒者加外關、大椎;風熱者加魚際、大椎;燥熱者加三陰交、太淵;喘重時加天突,用瀉法。每日針一次,每次選用2~4個穴位。慢性遷延期取肺俞、脾俞、足三里、豐隆。脾虛痰濁犯肺者加內關、膻中、陽陵泉、中脘;腎虛不能納氣者加腎俞、膏肓、天突、定喘;肝火犯肺時減去脾俞、足三里,加尺澤、列缺、陽陵泉、太沖。用平補平瀉法,但腎虛喘者用補法。每兩天針1次,每
- 針刺配隔物灸治支氣管哮喘
轉行針1~2分鐘。至患者自感喘憋好轉,留針20分鐘,其間行針1~2次。繼針中府、豐隆、合谷、外關、列缺、風門、天突,得氣后留針20分鐘。 熱哮選穴:肺俞、檀中、豐隆、合谷、尺澤、孔最、中府、天突、大椎;喘甚加膏肓;退熱減大椎;熱重加少商、商陽三棱針點刺放血數滴。針用瀉法,大椎不留針先針肺俞,快速進針(檀中進針針尖朝下)得氣后捻轉行針1~2分鐘至患者自感喘憋好轉,留針20分鐘,其間行針1~2次。繼
- 幼兒哮喘按摩推拿法的按摩療法
因引發內因所致,由于體質不同,辨證有分寒、熱及虛證;又有脾虛、腎虛及氣虛、陽虛、陰虛之別,但其間亦可并存。(一)寒喘的推拿按摩法:1.揉扳門(大小魚際肌)方法:用拇指尾側(外側著力)由兒童掌根向拇指根處直推。次數:50-100次。功效:安神定驚。2.揉大椎、推天柱骨方法:大椎穴在低頭頸背交接凸起之骨凸處,天柱骨則在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處,用揉推大椎,然后用無名指抹天柱骨,由發際向背部擦。
- 張道宗通督調神學術思想的臨床應用
quo;氣之于血,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其病機以陰陽偏盛,氣血逆亂為本,風火相煽,痰氣壅塞為標,針灸治療以醒腦調神,疏通經絡為主。張教授率先提出了“針刺督脈結合給氧的療法治療中風。經過多年臨床研究,又進一步提出了“通督、調神、康復的理論思想,用于臨床的確起到了補髓健腦、疏經通絡,益氣康復的作用。臨床選用督脈經的水溝、百會、上星、風府、啞門、大椎、命門等為主穴以醒腦開竅、通督調
- 邵氏五針法治療哮病
患哮病,每年死于哮病的人達18萬之多。哮病的防治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基于哮病的病機,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邵經明教授獨創“五針法,該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經絡學說指導下,選取肺俞(雙)、大椎、風門(雙)三穴為主,運用針刺操作等,調整肺臟的功能,以改善呼吸功能的失調狀態,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肺俞調肺氣,止咳喘,實腠理;大椎宣陽解表,祛風散寒,理氣降逆,宣肺平喘;風門散風寒,瀉邪熱,調肺氣
- 百勞
百勞 ①經外穴名。《針灸資生經》:“婦人產后渾身疼,針百勞穴,遇痛處即針,避筋骨及禁穴。”所述位置不詳,或作阿是穴。《針灸集成》曰:“百勞,在大椎向發際二寸點記,將其二寸中折墨記,橫布于先點上,左右兩端盡處是。主治瘰疬,灸七壯,神效。”在項部,當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主治咳嗽,氣喘,落枕及淋巴結核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②經穴別名。《扁鵲神應針灸
- 督脊
督脊 經外穴名。《備急千金要方》:“小兒暴癇,若脊強反張,灸……督脊上當中。以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即在第七頸椎棘突與尾骨尖端連線的中點處。主治癲痛。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近代《經穴治療學》所載之癲癇穴,即本穴位。作者:
- 大槌
大槌 經穴別名。即大椎。見該條。作者:
- 《金針秘傳》:[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六)督脈穴歌
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始長強,舞腰俞兮歌陽關,入命門兮懸樞當,脊中筋縮造至陽,靈臺神道身柱詳,陶道大椎至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分,后頂百會兮前頂,囟會上星兮神庭,素至水溝于鼻下,兌端交斷交于內唇。督脈穴分寸歌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端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宜向鼻端詳。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發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發上二寸囟會良,前頂發上三寸半,百會發上五寸央,(在
- 如何用刮痧法治療急性腸炎與痢疾?
急性腸炎多由飲食不當或暴飲暴食所致,多突然腹痛、腸鳴、頻繁腹瀉、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可伴有惡心、嘔吐、發熱與臍周壓痛。 急性菌痢癥狀與急性腸炎相似,但多有里急后重,大便量少呈膿血或粘液狀。 二者在刮痧術治療時,采用的穴位、經絡基本相似,均以督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絡穴位為主,常用的穴位及位置如下: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
- 《修昆侖證驗》:綜概
生情,神領意會,不專心致知則不得也。三、手三陰,自腹上頭走手指;手三陽,自手上頭走面;足三陽,自面下腹走足指,足三陰,自足入腹走頭,各至交宮。陰走膜內、頏顙、結喉、柔內、腋下、臂腕;陽走皮里、肩背、大椎、夾車、大迎、人迎、缺盆、膻中。陰陽往來上下,皆附夾車內外。結喉兩旁動脈人迎穴∶夾車橫骨中大迎穴,面前橫骨陷中缺盆穴,腦下項骨三節為大椎,對腋處為柔內,兩乳間為膻中,數處皆所必經,而夾車直骨尤為至要
- 《幼幼新書》:[卷第十一]灸癇法第九
耳后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三十壯。上灸五臟之癇。《千金》六畜癇灸法∶馬癇,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圣惠》灸仆參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牛癇,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嬰孺方》云∶一土燒牛蹄末服之。《圣惠》只灸鳩尾一穴三壯。)羊癇,灸大椎上三壯。(《圣惠》炙第九椎下節間三壯。)豬癇,灸耳后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圣惠》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犬
- 《神應經》:[折量法]背部
大椎穴下至尾,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第二行夾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二旁。《神應經》明·洪熙元年陳會撰、劉瑾補輯公元1425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