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dà zǎo
2 英文參考
fructus zizyphi sativae[朗道漢英字典]
common jujube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Jujub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inese dat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大棗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是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 的干燥成熟果實[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Jujub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dat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大棗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果實。主產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1]。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氣血不足,心悸怔忡,過敏性紫癜,婦人臟躁,并能緩和峻烈藥物的毒性,減少副作用[1]。
10 大棗的用法用量
煎服:5~12枚[1]。
11 化學成分
本品含生物堿類如光千金藤堿等,尚含白樺脂酮酸、大棗皂苷等。還含蛋白質,糖類,多種氨基酸,胡蘿卜素,維生素B2、C,微量鈣、磷、鐵等化合物[1]。
12 大棗的藥理作用
對小鼠有增強肌力,延緩衰老,保護肝臟的作用。大棗提取物使白細胞cAMP含量增加,并能抑制白三烯LTD4的釋放。大棗尚可鎮靜、抗腫瘤[1]。
13 大棗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大棗
Dazao
JUJUBAE FRUCTUS
13.2 來源
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13.3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長2~3.5cm,直徑1.5~2.5cm。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肉質,柔軟,富糖性而油潤。果核紡錘形,兩端銳尖,質堅硬。氣微香,味甜。
13.4 鑒別
(1)本品粉末棕色。外果皮棕色至棕紅色;表皮細胞表面觀類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胞腔內充滿棕紅色物,斷面觀外被較厚角質層;表皮下細胞黃色或黃棕色,類多角形,壁稍厚。草酸鈣簇晶(有的碎為砂品)或方晶較小,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細胞中。果核石細胞淡黃棕色,類多角形,層紋明顯,孔溝細密,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l0ml,浸泡10分鐘,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晾干,加乙醚2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棗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白樺脂酸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μl、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冰醋酸(14:4: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 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13.5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K)。
13.6 大棗飲片
13.6.1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用時破開或去核。
13.6.2 性狀、鑒別、檢查
同藥材。
13.6.3 性味與歸經
甘,溫。歸脾、胃、心經。
13.6.4 功能與主治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13.6.5 用法與用量
6~15g。
13.6.6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13.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4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大棗的方劑
- 大棗湯
約有八首。《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大棗湯:處方:大棗十五枚,黃芪四兩,附子一枚,生姜二兩,麻黃五兩,...
- 麥門冬湯
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具有滋養肺胃,降逆下氣的功效。主治肺胃陰...
- 白術散
桂心一兩。制法:上藥為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入大棗三枚、糯米五十粒,水煎,不拘時服。功能主治:《太...
- 黃耆湯
:益氣安胎。治妊娠胎不長。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空腹時服。摘錄:《濟陰綱目》卷九《普...
- 甘草小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卷下)、大棗湯(《普濟本事方》卷十)、棗麥甘草湯(《會約醫鏡》卷十四)。甘麥大棗湯、大棗...
- 更多用到中藥大棗的方劑
用到中藥大棗的中成藥
- 平胃丸
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大棗4g、生姜3g煎汁,以汁泛丸,干燥,即得。性狀:...
- 柏子仁丸
)100g麥麩(炒黃)50g五味子(制)100g大棗300g制法:以上九味,先將柏子仁、五味子略炒,...
- 不換金正氣散
熱往來,霍亂吐瀉,山嵐瘴氣。用法與用量:取生姜、大棗少許燉湯送服,一次15g,一日1~2次。規格:每...
- 人參養榮丸
、陳皮、遠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鮮姜、大棗。具有溫補氣血的功效,用于心脾不足,氣血兩虧,形...
- 香砂養胃丸
豆蔻(去殼)、厚樸(姜制)、廣藿香、甘草、生姜、大棗。具有溫中和胃的功效。用于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
- 更多用到中藥大棗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大棗
- 《傷寒論輯義》:[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黃芒硝甘遂。即大陷胸湯。白蜜一合。亦即十棗湯中之大棗十枚也。增入葶藶杏仁者。蓋以胸為肺之所處。膻中為...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成本。有切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
- 《臨證指南醫案》:附錄
載于后。以便初學之士查閱。桂枝湯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棗桂枝加附子湯即桂枝湯加附子。苓桂術甘湯茯苓白術桂...
- 《六因條辨》:陰癥八難
詳人參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大棗,人參十四味大建中湯:炙黃祗,人參,炒白術,茯苓...
- 《傷寒論輯義》:[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劈)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
- 更多古籍中的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