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dà zhù
2 英文參考
Dazhu(BL 11)[中國針灸學詞典]
dàz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杼 | ||
漢語拼音 | Dazhu | ||
羅馬拼音 | Tachu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Slaughter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11 | |
日本 | 1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11 | |
富耶氏 | V11 | ||
德國 | B11 | ||
英國 | B11 | ||
美國 | BI11 |
大杼為經穴名(Dàzhù BL11)[1]。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針灸全書》),風府(《醫心方》)。屬足太陽膀胱經[1]。大杼是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1][2][3]。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感冒,喘息,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支氣管哮喘,頸椎病,膝關節骨質增生,咽炎等。
4 大杼穴的別名
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針灸全書》),風府(《醫心方》)。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黃帝內經靈樞·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6 穴名解
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
大,與小對言。杼,有長義。椎骨橫突,形秩整齊,有如織機之桿蓖,古稱椎骨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謂:“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馬元臺謂:“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謂為穴在杼骨之端,為手足太陽及督脈三經之會。故先哲遵之為“大杼”。穴屬骨會,《難經》有:“骨會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脈之維護,猶如抒軸之狀,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橫出經緯之意,因將此穴,名為大抒。[4]
7 所屬部位
背部[5]
8 特異性
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1][2][3]。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將大杼列為沖脈交會穴。
9 大杼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2]。
大杼穴位于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1]
大杼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10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與后背正中線至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旁開1.5寸)取穴[6]。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1個椎體,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大杼穴[7]。
11 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皮膚有第七頸神經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纖維束組成。纖維束連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與皮膚。副神經在斜方肌前緣中下1/3連接處深進該肌下面,與第三、四頸神經的分支形成神經叢,支配該肌。針經上列結構深進,可進第一肋間隙,或經橫突間肌及其韌帶,如盲目進針,經胸內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極易造成氣胸。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頸夾肌→豎脊肌。[1]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第2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并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2]。
12 大杼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杼穴有強筋骨,清邪熱的功效。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應用,可治療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9]。還可治療寒熱往來之瘧疾[9]。
大杼穴有祛風解表、疏調筋骨之功[4]。
13 大杼穴主治病證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感冒,喘息,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支氣管哮喘,頸椎病,膝關節骨質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8]。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頭痛,鼻塞,咽喉腫痛[6]。
大杼穴主治胸肺、項背等疾患:如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肩背痛、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等[1]。
大杼穴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等[2]。
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癥[1]。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
3.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背肌痙攣,膝關節骨質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結核。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1]。
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有時可向肩部放散[6]。
斜刺0.5~0.8寸[8]。
注意: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8]。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經后支外側支,故不能直刺、深刺[6]。
14.2 灸法
15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夾脊、絕骨,有強筋骨,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主治頸椎病。
16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按壓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鐘,可治咳嗽、發熱、肩背痛等疾病[7]。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針灸甲乙經》:頸項痛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瘛疭、氣實則脅滿、挾脊有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
《針灸甲乙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18 大杼穴研究進展
18.1 對鈣代謝的影響
針刺大杼、飛揚、足三里等,留針7 min,進行觀察,血鈣濃度出現變化,留針15 min,其血鈣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6]。
據報道針刺大杼、飛揚、足三里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mg%,再繼續延長留針時間,血鈣不再發生相應變動。
18.2 對促進骨折愈合的影響
對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觀察配合大杼、膈俞、腎俞及斷端局部腧穴治療,結果發現,針刺組在腫脹消退方面療效明顯優于藥物組,總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顯優于藥物組[6]。
18.3 對肺功能的影響
針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氣量,并可使針刺麻醉的患者開胸后一側肺通氣量代償性增加[6]。
18.4 治療支氣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貼大杼、肺俞等穴,冬發喘者于三伏貼,夏發喘者于三九貼,治療3700例,有良好療效。
18.5 治療慢性支氣管
以大杼、風門等,敷藥配合微波透入,治療300例,有良好療效。
18.6 治療頸椎病
以大杼、天柱、風池、后溪、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44例,頸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內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轉瀉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同時配合頸部牽引[6]。經本法治療后,臨床治愈61例,占42%;顯效50例,占34.7%;進步24例,占16.6%;無效9例,占42%[6]。總有效率為93.7%[6]。
18.7 治療麥粒腫
取雙側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針放血,不留針,每日1次,治療麥粒腫98例,其中反復發作者68例。結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6]。
18.8 治療牙痛
針刺大杼治療牙痛50例[6]。結果:針刺1次止痛者35例,針刺2~3次止痛者13例,無效2例[6]。
18.9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大杼配風門、肺俞等,用著膚灸、火針法,治療30例,均有較好療效。
18.10 治療坐骨神經痛
18.11 治療牙痛
據報道,對50例牙痛患者進行檢查時,大杼穴均有壓痛,針刺有較好療效。
18.12 治療麥粒腫
針刺大杼4~6分深,出針放血。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8.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8.
古籍中的大杼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四]瘧論第三十五篇
氣客于風府,經氣不足,則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衛氣之行,其明日日下一節,周時至于風府...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五]瘧論篇第三十五
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九]歲露論第七十九
以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于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
- 《靈素節注類編》:[卷六諸瘧證]暑瘧
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
- 《類經》:[十六卷疾病類]四十八、瘧
作也晏。(衛氣每至明旦,則出于足太陽之睛明穴,而大會于風府,此一日一夜衛氣周行之常度也。若邪氣客于...
- 更多古籍中的大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