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標準評價的、依靠人們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系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和行為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 “道德”是一對哲學范疇。“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可引伸為人們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規范;“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稱為“德”。老子的《道德經》說:“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兩字連用,始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習慣,引伸其義,有規則和規范、行為品質、善惡評價等意義。道德的內容既包括外在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道德要求,也包括內在的善惡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道德習慣等內心信念。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雖然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但歸根結底是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相適應的。據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從總體上將道德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的部落—族道德、私有制社會的階級道德和公有制社會的共產主義道德三種歷史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