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單細胞腺 (最后修訂于2010/1/27 19:44:13)[共94字]
摘要:因為分泌細胞一般是散在上皮細胞間,此時各分泌細胞與原來的腺有的不易看出,但由于具有分泌機能的細胞特別顯著,所以對腺的廣義解釋,每個分泌細胞都可稱為單細胞腺。動物的杯狀細胞就是最常見的例子。......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二、腺上皮和腺
細胞內肽的合成過程與合成蛋白質的細胞基本相同,胺大概在滑面內質網和高爾基復合體生成。分泌物以胞吐或分子滲出方式釋放到細胞外。 (六)外分泌腺的結構的分類 按組成外分泌的細胞數目,外分泌腺可分為單細胞腺(unicellulargland)和多細胞腺(multicellulargland)。前述的杯狀細胞就是單細胞腺,但人體中大多數腺是多細胞腺。多細胞腺大小不等,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組成(圖
- 中藥材頭花蓼鑒定學特征的初步研究
2.2.2葉橫切面顯微特征上下表皮細胞各一列,排列緊密,外被角質層并常見稀疏的柔毛。上表皮細胞橫向延長,類矩形,角偶處呈半圓形彎曲,長徑40~50μm,短徑約25μm,細胞外側偶可見圓形平頂狀的單細胞腺毛散在,其腺頭徑約25μm;下表皮細胞略小,較等徑約25μm。葉肉細胞二型。柵狀細胞1~3列,中脈處2~3列,其余部分通常1~2列;海綿組織發達,厚約占葉切面的3/5,眾多的草酸鈣簇晶分布其中。主
- 單細胞基因組學的興起
日前在美國冷泉港(ColdSpringHarbor)參加了單細胞分析會議(singlecellanalysis).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前沿學術會議,深深的體會到了單細胞基因組學的時代已經來臨。ColdSpringHarbor的會議是公認的高水準的會議,它有幾個特點:首先,所做的報告都是最新的研究,組織方特別強調,希望介紹尚未發表的研究進展。我們知道,當一篇文章發表出來了的時候,這個研究一般在一
- NIH將在單細胞技術上投入9000萬美元
據外媒報道,未來五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計劃投入9,000萬美元以上,用于單細胞分析工具的開發。在NIH共同基金(CommonFund)的支持下,聯邦機構將資助26個項目,作為其單細胞分析計劃(SCAP)的一部分。單細胞技術在最近幾年也一直被《NatureMethods》雜志列為值得關注的技術。隨著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沒有兩個細胞是相同的,而它們的個性有望為人類生物學和
- 單細胞測序,你這么火大家知道嗎?---記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之單細胞組學
最近幾年,關于單細胞測序的報道日益增多。事實上,單細胞測序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據了解,單細胞測序萌芽于2010年,13年左右才真正發展起來。2014年,單細胞測序的應用被列為《自然—方法學》(NatureMethods)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學進展。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將單細胞組學單獨列為一個單元,可見單細胞測序在當前基因組學前沿研究中的熱度。本次研討會上,報告主題涉及單細胞組學領域的報告人,包括
- Nature發布單細胞基因組學新技術
壯舉中,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始解開使得胚胎細胞能夠增殖及轉變為執行不同生物職能的所有特化細胞的復雜遺傳密碼。這一跨學科研究小組選擇在小鼠發育周期的不同時間點,獲得了來自小鼠胚胎的肺細胞。利用新型單細胞基因組分析新技術,他們記錄了在每一個時間點活化的基因。盡管他們研究的是肺細胞,他們的技術適用于所有的細胞類型。該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StephenQuake教授說:“這為如何做好逆
- 青島能源所單細胞拉曼流式分選技術研究獲進展
(A)基于陣列介電單細胞捕獲/釋放單細胞拉曼分選示意圖;(B)基于電磁閥吸吮的微流控細胞分離技術(CoverArticle)。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在基于微流控的單細胞拉曼流式分選技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于2月5日在線發表在AnalyticalChemistry(ZhangPR,etal,AnalChem,2015)。單細胞拉曼分選(RACS)是一種極具潛力
- 單細胞測序,你為何如此令人癡迷?
最近幾年,關于單細胞測序的報道日益增多。事實上,單細胞測序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據了解,單細胞測序萌芽于2010年,2013年是單細胞基因組學突飛猛進的一年。2013年謝曉亮教授哈佛大學課題組與北京大學BIOPIC李瑞強研究員小組合作,將創建的MALBAC技術應用于人類單個精子基因組的測序研究中。2015年12月10日,解放軍總醫院誕生了一對特殊的雙胞胎—國內首例應用單細胞擴增技術(MALBAC)同
- NatureBiotechnology: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新突破
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工程師們的領導下,研究人員生成了來自單個大腸桿菌細胞以及人類大腦單個神經元的最完整基因組序列。采用一項新的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他們在只有12納升體積、充滿液體的小孔中完成了基因組擴充,從而獲得了這一突破性的成果。該項研究發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雜志上。論文通訊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Jacobs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
- 青島能源所首臺“活體單細胞拉曼分選儀”樣機通過驗收
日前,受科技部條財司委托,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團隊與北京惟馨雨生物科技公司聯合承擔的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拉曼光鉗篩選新方法在活體單細胞高通量分離中的應用”項目進行驗收,標志著研究所基于自主技術開發的首臺“活體單細胞拉曼分選儀”通過科技部驗收。驗收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總結匯報、審查了驗收材料,認為項目組基于自主開發的“活體單細胞
- 新的單細胞測序全基因組擴增方法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和謝曉亮課題組合作,在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獲得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9月4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報道了一種用于單細胞測序的全基因組擴增新技術——乳液全基因組擴增,簡稱“eWGA”。該方法與已有的類似技術相比,大幅度提高了擴增的均勻性和準確性,可以同時檢測出單細胞中的小片段拷貝數變異(CNV)和高精度的單核苷酸變異(SNV),該方法還具有基因組的高
- 北大教授開發單細胞全轉錄組測序新技術
題為“Microfluidicsingle-cellwhole-transcriptomesequencing”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術實現了高質量單細胞的全轉錄組測序樣品準備,全面提高了單細胞全轉錄組分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而在生物體內沒有任何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傳統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針對混合的大量細胞進行的,無法觀察到單個細胞之間細
- 華裔NIH創新獎得主Nature獲單細胞技術突破
r-resolutionimagingandcombinatoriallabeling”的文章,采用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技術策略,解決了熒光顯微技術中,無法同時觀察多種分子種類的問題,讓系統生物學進入單細胞時代!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Methods雜志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加州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蔡龍(LongCai),蔡博士畢業于哈佛學院,去年曾榮獲美國衛生研究院“創新獎”。在NatureMe
- 用單細胞動物打造生物機器人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生物機器人只出現在科幻小說里。但是也許這將變成現實,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獲得了不菲的科研資金,他們將著手將單細胞動物打造成機器人。 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是單細胞生物。看似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無與倫比的能力。有的微生物則可在極端環境中茁壯成長,有的單細胞動物可以存活成千上萬年。此外盡管單細胞動物十分低等,但是許多大細胞動物已經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共同基金宣布單細胞分析的獎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計劃在五年內投資9000萬美元(具體資金數要取決于資金到位情況),加快單細胞分析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我們的目標是了解單細胞的組成,并在細胞水平藥物治療階段,為基于疾病機制的醫療鋪平道路。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共同基金支持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計劃支持26個獎項,作為單細胞分析項目(SCAP)的3種激勵機制。單細胞分析成為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新技術,提高了靈敏度,并能夠測量細胞
- 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法的定量評估
近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刊物ScientificReports刊發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法的定量評估及其在檢測單個海馬神經元基因拷貝數變異的應用》,從多個角度評估了三種最常用的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方法。經過細致比較發現,MALBAC和GenomePlexWGA4的方法在拷貝數變異檢測方面明顯優于MDA方法。該研究從GC偏好性、擴增重復性、全基因組層面的擴增
- 2015重大技術進展:單細胞分析、成像
tist會對本年度的創新產品、年度科學人物和學術界丑聞等進行一系列的盤點。在發表于12月24日的“TopTechnicalAdvances2015”文章中,該期刊總結了今年CRISPR、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和成像技術領域取得的一些重大進展。上接:2015重大技術進展:CRISPR、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通過分析單個細胞的獨特方面,今年科學家們鑒別出了一個新的細菌門,檢測出了小鼠腸內最罕見的細胞類型。
- 海洋浮游單細胞海藻活體培養獲得突破性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海藻種質庫科研人員(http://www.mbccc.ac.cn,),突破了稀有海洋單細胞海藻富集培養,營養需求和單細胞游離分離技術等一系列難關,成功地從我國北方冬季沿海分離、純化和獲得了數十種海洋單細胞海藻物種,研究并掌握了它們的活體培養條件。新分離的海洋單細胞海藻分屬裸藻門、硅藻門、綠藻門、紅藻門、甲藻門等(參考附圖)。其中,分離得到的海洋裸藻在相關科研教
- 系統生物學走向精致“單細胞”
2012年,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老樹發新芽”,獲得了多方面的研究進展。幾十年前,當科學家們首次繪制出人類基因圖譜時,不知點燃多少絕癥患者奄奄一息的希望火花。此后,研究人員對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成千上萬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由于譯解的DNA都是從數百萬的細胞中提取出來并混合到一起的,所以數據量巨大。美國博德研究所的遺傳學家喬爾·赫塞豪恩說:“當你看向的是整個細胞群時,有許多的現象,其中包括大量
- 上海生科院通過單細胞RNA測序對軀體感覺神經元重新分類
圖A.熱圖顯示了197個神經元依據細胞大小排列的層次聚類的矩陣。10個族群通過黑線方框標注,族群的細胞大小顯示在左側。圖B.背根神經節初級感覺神經元分類示意圖。依據單細胞測序和原位雜交數據建議其類別和比例,依據電生理實驗并結合已發表文獻進行功能注釋。12月22日的CellResearch雜志在線報道,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研究組研究發現,通過高覆蓋的單細胞測序和以神經元大
- 中國科學家帶頭發現單細胞生物miRNA
5月15日《GenesDevelopment》一篇文章報道,由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Yi-JunQi)博士率領的國際研究小組,在單細胞綠藻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中發現microRNAs,這是首次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s。新發現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人們對“miRNAs只存在于多細胞生物中”的教條認識,還為日益繁榮的小RNA世界又增加了一條重要信息。
- 單一基因或驅動單細胞到多細胞跳躍
酵母菌能演化形成像雪花一樣的多細胞生物體。圖片來源:CourtesyofJenniferPentz本報訊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物的跳躍要比人們曾經認為的簡單。而且,看上去發生這種跳躍的途徑不止一個。單一基因的突變足以將單細胞的啤酒酵母變成多細胞生物體演化的“雪花。同樣,當面對吞食單細胞的捕食者時,單細胞藻類能很快演化成球形多細胞生物體。這些發現支持了一個正在興起的觀點:這種復雜度上的
- 趙書林教授:微流控芯片化學發光檢測技術在單細胞和免疫分析中的應用研究
器展覽會“在西安臨潼召開,本次大會邀請了100多位國內色譜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前來演講學術報告。廣西師范大學趙書林教授 廣西師范大學趙書林教授在會議中為大家做了題為《微流控芯片化學發光檢測技術在單細胞和免疫分析中的應用研究》的學術報告。 在報告中,趙書林教授主要為大家介紹了微流控芯片化學發光檢測技術的原理,以及在人體單細胞分析和免疫分析的應用情況。 趙教授表示,由于在對細胞的分析中要求檢測
- 青島能源所獲批成立“青島市單細胞油脂工程實驗室”
日前,青島市發改委批準依托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團隊建設“青島市單細胞油脂工程實驗室”,并列入預算內基本建設支出計劃專項支持。根據規劃,該工程實驗室將主要解決海洋及陸地單細胞產油微生物的資源篩選、菌種改良、規模化培養工藝設計及優化、產物分離及綜合利用等產業化核心問題。重點圍繞產油海洋微藻、產油海洋真菌、產油海洋酵母在生物能源、功能油脂、高附加值脂肪族化學品方面的生產應用技術
-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是通過在整體水平上研究細胞中基因轉錄的情況及轉錄調控規律,將單細胞的基因型與表型聯系起來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近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Naturemethods)的一篇最新論文中,作者詳細地綜述了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技術的歷史、進展、潛在應用和未來的發展。所謂轉錄組,廣義上講就是指單個細胞中轉錄出來的所有RNA成分,而狹義上講則是指RNA聚合酶II活性的多聚腺苷酸產物。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取得了日新
- 裸小鼠移植瘤單細胞分離培養
無菌條件下取出小鼠移植瘤組織,剪成1mm3小塊,用0.5%膠原酶室溫消化30分鐘到1小時,再加等體積0.2%胰酶消化5~8分鐘,在消化過程中用吸管吹打組織塊或用自制裝置(分別作為加樣和收集器的兩個注射器中間加一小濾器連接而成,濾器中間墊兩層絲質材料以隔斷組織塊與單細胞)來回推動注射器吹打組織以分離單細胞,終止酶消化方法同上。常規方法接種培養收獲細胞。作者:
- 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
據《自然》雜志網站7月14日(北京時間7月15日)報道,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彌漫于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后發現,微生物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豐富多樣,研究同時揭示了不同物種間令人驚奇的關聯。單細胞測序技術使科學家們能通過將單細胞的DNA增大10億倍來破譯其基因組,為研究微生
- 《自然—方法學》年度方法:單細胞測序
2014年1月《自然—方法學》(NatureMethods)上發表年度特別報道,將“單細胞測序(Singledoutforsequencing)的應用列為2013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學進展。近幾年來,基于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科學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成果有望為一些重要的醫學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文章總結了2013年單細胞測序技術對于人類早期發育、癌癥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等幾個重
- 團藻基因組測序助專家研究單細胞生物演變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9日報告說,一個有德國研究者參加的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完成了對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團藻的基因組測序。科研人員希望以此幫助探尋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演變的奧秘。單細胞生物怎么能演變為多細胞生物乃至人這樣高度復雜的生物,一直是生物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由德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選擇從團藻入手,因為團藻的細胞種類十分簡單。此外,團藻還有一個單細胞近親——萊茵衣藻,后者的
- 青島能源所發明活體單細胞淀粉含量檢測方法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技術在單個細胞精度定量監測微藻產淀粉過程高等植物和微藻能夠利用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淀粉等高能化合物,從而生產糧食和生物燃料。因此,高產淀粉細胞工廠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定量測定細胞中淀粉含量的方法通常包括破壞性的細胞處理過程、酶(或酸)介導的水解、水解產物的定量等多個環節,不僅需要大量細胞,且操作步驟繁瑣、耗時耗力、成本較高,極大地限制了淀粉含量的高通量篩選。此外,傳統
- 劉曉:單細胞表達譜不同維度感受基因的精彩
編者按:生命科學的魅力在于每一個新發現總會將科學認知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繪制一個單細胞基因表達譜也許能帶領我們從不同的維度感受基因的精彩,追隨生物通記者張歡走近首張單細胞基因表達譜繪制者,劉曉博士,了解精彩背后的點點滴滴!9月的《NatureMethods》封面留給了一套秀麗線蟲3D圖像轉換基因表達圖譜技術,這項技術的問世填補了單細胞功能基因圖譜分析的空白,對單細胞乃至單基因的分析具有重要
- Nature:用單細胞基因組探索多樣性
宏基因組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于細菌以及古細菌多樣性的理解。然而,環境宏基因組數據往往不容許個別物種的基因組組裝,因此,大多數完整的基因組序列來自于培養的微生物。如今,兩個新的大規模研究利用單細胞基因組,直接從未培養的環境樣本中恢復了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Rinke等人利用熒光活化性細胞分選從9個環境樣本中隔離了9,600個單細胞,包括海水、淡水、熱液以及沉積物,其中3,330個單擴增基因組(SA
- 單細胞克隆人胚胎干細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學特性的鑒定
2006年02月15日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年第8期5(北京)為了建立單細胞克隆人胚胎干細胞系,并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鑒定。研究者采取分離自人囊胚內細胞團并傳代20代的細胞,用胰酶消化將細胞分散成單細胞懸液,將單個細胞接種至96孔板,生長出的細胞集落用膠原酶消化傳代,采用細胞化學法和免疫熒光法檢測細胞表面標志物;采用常規G帶法分析細胞染色體核型,將細胞接種至嚴重聯合免疫缺陷小鼠后腿肌肉內,觀察細胞
- Nature子刊發布新型單細胞分選系統
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與電子芯片類似的新裝置,可以對大量活細胞進行快速的單細胞分選、儲存和回收。該系統與隨機存儲芯片非常類似,只不過在其中移動的是細胞。這一成果于五月十四日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上。美國Duke大學和韓國DaeguGyeongbuk科學技術院(DGIST)的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裝置能夠快速有效的分離和控制單個細胞,將不同的細胞分開儲存,隨后人們可以以回收目的
- 北京市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出版的《細胞》(《Cell》)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相繼報道了單細胞測序技術應用取得的2項重要研究進展:一是北大第三醫院生殖中心喬杰團隊通過對極體細胞進行單細胞測序,可無損地為人工體外授精選擇出基因正常的胚胎。該方法應用于臨床有望提供一項安全、準確且廉價的胚胎篩選方法,大大提高現有試管嬰兒技術的成功率(30%提高到60%)。二是北大腫瘤醫院胸內科王潔主任通過單細胞測序手段,實現了癌癥
- 單細胞RNA測序發現新的免疫細胞
基因在ILCs中表達,從而強調這些細胞有可能發揮較以前認為的更多的作用。”通過分析單個細胞的基因表達譜(或轉錄組),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個以前已知的主要細胞群可能要進行細分。搶先索取Polaris單細胞實驗系統的詳細資料卡羅林斯卡學院醫學系的Mjösberg博士指出:“我們已經確定了三個新的ILC3s亞組,顯示出不同的基因表達模式,并對信號分子的反應及其分泌蛋白的能力,都有所不同。總之
- 一種單細胞生物形成于10億年前
挪威奧斯陸大學研究人員借助顯微鏡觀察挪威湖泊中一種單細胞生物體20多年后宣布,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體之一,是已知的人類最遠親戚。美國探索新聞網站28日援引研究人員的話報道,這種單細胞生物大約形成于10億年前,以捕食藻類為生,不易發現。它不屬于任何一種已知生物體,也就是說,它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不是寄生蟲,不是真菌,也不是藻類。因此,研究人員創出Collodictyon一詞,用以命名這種生物體。
- 首度帶回神秘深海單細胞生物
頭,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母船向陽號帶領下凱旋。“是祖國的驕傲,是我們這個集體的驕傲,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昨天,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說。在他心里,“蛟龍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帶回半月形巨型單細胞原生動物儀式結束后,在向陽紅母船的會議室,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盤點蛟龍號49天來的成績單:4次下潛,先后搭載8人抵達5000米海底,并坐底(潛水器在海底著陸,暫時停泊)17次,在海底總共停留了187
- 中外科學家Nature發表單細胞測序新成果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利用強大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以前所未有的精確水平,追蹤了人類和小鼠胚胎的遺傳發育。該技術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早及更準確地診斷遺傳病,即便是在8細胞期。同濟大學醫學院的薛志剛(ZhigangXue)博士、南京醫科大學的劉嘉茵(Jia-yinLiu)教授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范國平(GuopingFan)為這篇
- Cell驚人發現:一種單細胞生物基因組以約25萬碎片形式存在
導讀:新研究發現一種單細胞生物Oxytrichatrifallax能夠將自己的DNA分解成近25萬份碎片,而當它們進行交配時又能夠快速重裝這些碎片,整個過程需要約60個小時。Oxytrichatrifallax有望成為用于研究在癌癥發生期間染色體是如何分解和重組的模型生物。近日,《Cell》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生活在池塘中的單細胞原生動物Oxytrichatrifallax能夠將自己的DN
- 專訪龍甫薈填補單細胞基因表達譜技術空白
digitalatlasofC.elegansanditsapplicationtosingle-cellanalyses,他們首創的一套秀麗線蟲3D圖像轉換基因表達圖譜技術,這項技術的問世填補了單細胞功能基因圖譜分析的空白,對單細胞乃至單基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9月的NatureMethods不僅將其作為封面文章,還發表了UniversityofConnecticutHealthCenter
- 2011值得關注的技術:單細胞技術
導的基因組編輯(genomeeditingwithengineerednucleases)技術。除了基因組編輯以外,《NatureMethods》也整理出了2011年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分別為:單細胞技術(Single-cellmethods)、功能基因組資源(Functionalgenomicresources)、糖蛋白組學(Glycoproteomics)、單倍體因果突變(Causalmu
- Science:單細胞測序
的變異就會變得不再明顯。”這有可能會改變。在會上,四個小組描述了關于基因組如何生成多樣性和什么導致特異腫瘤耐受治療的新見解——所有的都是來自單個人類細胞DNA測序的結果。他們的報告引發了科學家們對單細胞測序潛力的興奮。“我們才剛剛開始觸及表面,”Hirschhorn說。由于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員正更加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Science,7January2011,p
-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系形成威脅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借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復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系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珊瑚是海洋里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
- 芯片實驗室讓單細胞基因分析更高效
織網近日報道,最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與英屬哥倫比亞癌癥研究所、轉化與應用基因組學中心合作,開發出一種硅酮材料的芯片實驗室技術,能讓每個細胞像彈球機里的球一樣各就各位,然后進行基因檢測。這種“單細胞基因分析”技術使基因檢測更加靈敏迅速,有助于腫瘤分析和臨床疾病的診斷。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對該芯片實驗室進行了詳細介紹。這種芯片實驗室大小跟一個9伏電池相當,能同時分析300個細胞。研
- 高虓虎教授發展癌癥單細胞分析新技術
Oncology(IF13.28)等國際頂級雜志上發表文章數十篇,單篇論文最高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還有多篇文章單篇他引次數過百。高虓虎說:“發現這一過程是該領域一項前所未有的突破。這一技術為單細胞分析和臨床診斷開辟了令人興奮的機會。”當前的方法是采用少量的顏色指出細胞的生物標記(能夠表明特殊,及潛在異常或病變細胞的特徵)。新研究是建立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之上,科學家們能夠對大量的生物標記進行測
- 單細胞生物記憶揭示智慧起源
學習和記憶能力是智慧的根本。日本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在一種原生質粘菌(單細胞生物,但具有多個細胞核)中發現了記憶能力和神經活動性。該研究成果有望揭示智慧和智力的最初起源。日本北海道大學的ToshiyukiNakagaki和同事曾經證實,阿米巴門菌能夠穿過迷宮,解決很簡單的謎題。而在最新的研究中他們發現,當對一種名為多頭絨泡菌的阿米巴門原生質粘菌施加一系列周期性刺激后,它能夠學會其中的變化模
- Naturemethods:單細胞成像新技術
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可大大提高科學家們獲得運動中的單細胞結構清晰圖譜的能力。利用壓縮傳感鑒別分子,這項新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分辨率以及可能比以前更快的時間分辨率。相關研究論文發布在4月22日的《自然方法》(NatureMethods)雜志上。盡管在過去的幾年里,超分辨率顯微鏡領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空間分辨率不斷提高,然而由于需要高時間分辨率
- 美首次觀察到單細胞內分子化學反應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專家利用一種納米粒子技術,首次探測到單個細胞內生物分子的動力反應機制。這項技術是分子成像技術的突破,并將對細胞藥物開發和生物醫療診斷產生深遠影響。該研究得到韓國科技部支持,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方法學》雜志上。 該科學小組負責人、加州大學生物分子納米技術中心盧克·李教授說,在這項技術之前,尚無非破壞性方法能在納米尺度范圍內拍攝細胞內分子的化學指紋圖譜。
- 學界擔憂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雙刃劍效應
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的評價比較謹慎,認為文特爾研究所只是部分合成了現有細胞,并未跨越“無中生有、創造生命的界限。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專家詹姆斯·柯林斯表示,他不認為上述合成的單細胞生物體意味著一種人造生命形式的誕生,它只是一個帶有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而非人造生物體。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注意到了這項成果。他當天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的主席、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埃米
- Nature:單細胞基因組測序
在的細胞異質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人類腫瘤基因組混合物的研究而言。Wang等人建立了一種新的測序方法,稱作nuc-seq,基本實現了對單個細胞完整基因組進行完全測序的目標。對兩種類型乳腺癌細胞進行的單細胞DNA測序結果發現,腫瘤細胞內包含各種類型突變,證實了遺傳多樣性可能會決定腫瘤進展的方向。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已經給癌癥基因組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盡管新的測序技術可以檢測出大部分經常出現的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