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英文名
monocyte
4 單核細胞的別名
單核細胞數,M
5 概述
單核細胞是白細胞之一,胞體較大,直徑約為15-30酶μm,胞質內沒有顆粒,它們約占血液中白細胞數的4%-8%,與淋巴細胞和粒細胞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獨立的白細胞系統。直徑為13—21微米(平均16.7微米),在血細胞中最大,核的染色性很弱,也有沒有顆粒,但多數在細胞的中心部分含有天青顆粒。氧化酶反應為弱陽性,游走能力雖然較弱,但吞噬作用卻非常強。炎癥組織內的巨噬細胞主要是這種細胞,單核細胞與以往所認識的不同,現已確定它不能過渡成為嗜中性白細胞。它與移動型大單核細胞合稱為單核細胞。關于其起源問題,很早就有過爭議,但現在均認為來自骨髓(部分來自脾臟)。 單核細胞來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并在骨髓中發育。當它們從骨髓進入血流時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細胞。與其他血細胞比較,單核細胞內含有更多的非特異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強的吞噬作用。單核細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遷移到周圍組織中,細胞體積繼續增大,直徑可達50-80μm,細胞內所含的溶酶體顆粒和線粒體的數目也增多,成為成熟的細胞。固定在組織中的單核細胞稱為組織巨噬細胞,它們經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結、肺泡壁、骨髓、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單核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能生成并釋放多種細胞毒、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參與機體防衛機制,還產生一些能促進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生長的因子。在炎癥周圍單核細胞能進行細胞分裂,并包圍異物。
6 化驗
6.1 正常值
血細胞自動計數儀:(0.04~0.07)×109/L (40~70/mm3)。
6.2 化驗結果意義
單核細胞增多: ①感染:肺結核病活動期或惡化期、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痘瘡、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鉤端螺旋體病、猩紅熱、原蟲性疾病(瘧疾、黑熱病、立克次體病)等。 ②血液病:慢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斑替(Banti)綜合征、高雪(Gaucher)病等。 ③慢性疾病:肝炎、肝硬化等。 ④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復期、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等。
6.3 化驗取材
血液
6.4 化驗方法
6.5 化驗類別
臨床血液檢查、血常規檢查
6.6 參考資料
《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
6.7 相關疾病
肝硬化 、肺結核 、猩紅熱 、黑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