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代赭石
2.1 代赭石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1]。產山西、河北、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南等地[1]。
2.3 性味歸經
2.4 功能主治
功在鎮逆平肝,涼血止血[1]。主治治呃逆,噯氣,嘔吐,噎膈反胃,氣逆喘息,眩暈,耳鳴,驚癇,吐血,衄血,便血,崩漏[1]。
2.5 代赭石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先煎[1]。潛降多生用;止血多煅用[1]。
2.6 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三氧化二鐵,有時雜有鈦、鎂、鋁、錳、鈣、砷、硅等[1]。
2.7 藥理作用
內服有收斂作用,可保護胃腸黏膜面;吸收入血,能促進血細胞的新生[1]。赭石中含十萬分之一的砷鹽,長期服用有慢性砷中毒的可能[1]。本品對肺及肝有損害作用[1]。
3 《*辭典》·代赭石
3.1 出處
《本經》
3.2 拼音名
Dài Zhě Shí
3.3 代赭石的別名
須丸(《本經》),赤土(《說文》),代赭(《傷寒論》),血師(《別錄》),紫朱、赭石(《普濟方》),土朱(《仁齋直指方》),鐵朱(《綱目》),紅石頭(《河北藥材》),赤赭石(《四川中藥志》)。
3.4 來源
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挖出后去凈泥土雜質。產山西、河北、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南等地。
3.5 原形態
赤鐵礦(《石雅》)
三方晶系。晶體常呈薄片狀、板狀。一般以致密塊狀、腎狀、葡萄狀、豆狀、魚子狀、土狀等集合體最為常見。結晶者呈鐵黑色或鋼灰色;土狀或粉末狀者,呈鮮紅色。但條痕都呈櫻桃紅色。結晶者呈金屬光澤,土狀者呈土狀光澤;硬度5.5~6,但土狀粉末狀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還原焰中燒后有磁性。
產于許多種礦床和巖石中。含鐵巖石風化巖可形成殘余的赤鐵礦床;變質巖有時含亦鐵礦很豐富,成為重要鐵礦。
3.6 性狀
為不規則的扁平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棕紅色或鐵青色,用手撫摸,則有紅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圓形乳頭狀的突起,習稱"釘頭代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質堅硬,不易砸碎。斷面顯層疊狀,且每層均依釘頭而呈波濤狀彎曲。無臭,無味。在磚上摩擦顯紅色。以色棕紅、斷面顯層疊狀,每層均有釘頭者為佳。能溶于濃鹽酸,其溶液顯鐵化合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3.7 化學成份
主含三氧化二鐵,其中鐵70%,氧30%,有時含雜質鈦、鎂、鋁、硅和水分。另報道本品除含大量鐵質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鋁化物,小量鎂、錳、鈣。
3.8 炮制
代赭石:除去雜質,砸碎,過篩。煅代赭石:取刷凈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上煅紅透,取出,立即傾入醋盆中淬酥,搗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曬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兩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代赭石,不計多少,用臘水細研盡,重重飛過,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細茶腳湯煮之一伏時了,取出,又研一萬匝,方入。用凈鐵鐺一口著火,得鐺熱底赤,即下白蠟一兩于鐺底,逡巡間便投新汲水沖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綱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并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3.9 性味
苦甘,平。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匯言》;"味苦澀,氣溫,無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涼。"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3.10 歸經
入肝、胃、心胞經。
3.11 功能主治
平肝鎮逆,涼血止血。治噫氣嘔逆,噎膈反胃,哮喘,驚癇,吐血,鼻衄,腸風,痔瘺,崩漏帶下。
②《別錄》:"主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④《日華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腸風痔瘺,月經不止,小兒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氣降痰,清火。"
⑥《長沙藥解》:"驅濁下沖,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泄郁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
3.12 代赭石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
3.13 注意
孕婦慎服。
②《藥性論》:"干姜為使。"
③《日華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婦忌服。"
3.14 附方
①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旋覆代赭湯)
②治宿食結于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樸硝五錢,干姜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藥汁沖服)。熱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干姜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③治逆氣上沖奔逼,息道滯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兩,陳皮二兩,桃仁、桂、吳茱萸各半兩。加姜、水煎。(《御藥院方》代赭石湯)
④治諸呀呷有聲,臥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為極細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⑤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仁齋直指方》)
⑥治吐血,衄血:血師一兩(火煅、米醋淬、盡醋一升),搗羅為面。每服一錢,白湯下。(《斗門方》)
⑦治腸風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兩(火燒、醋淬二次),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⑧治崩中淋瀝不止:大赭石研為細末,醋湯調服。(《普濟方》)
⑨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地黃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⑩治牙宣:赤土、荊芥。同為細末,揩齒上,以荊芥湯漱。(《百一選方》)
⑾治喉痹腫痛:紫朱煮汁飲。(《普濟方》)
⑿治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⒀治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驗醫方》)
⒁治諸丹熱毒:土朱、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仁齋直指方》)
3.15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7.
用到中藥代赭石的方劑
- 旋覆代赭湯
xuánfùdàizhětāng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煎金飲
拼音:jiānjīnyǐn別名:代赭石散處方:代赭石。制法:以代赭石為細末,水飛極細,曬干。功能主治...
- 代赭石散
ísǎn年氏《集驗良方》卷一:代赭石散:處方:旋覆花不拘多少,代赭石(為細末)1錢。功能主治:一切...
- 固榮丹
拼音:gùróngdān處方:代赭石(火煅通紅,醋淬21次,焙凈,搗,羅過,再就乳缽內研極細)2兩...
- 肝痹散
bìsǎn處方:人參3錢,當歸1兩,川芎5錢,代赭石(末)2錢,羌活5分,肉桂1錢,茯苓5錢,酸棗...
- 更多用到中藥代赭石的方劑
用到中藥代赭石的中成藥
- 挨癖丸
拼音:āipǐwán別名挨痞丸處方代赭石(火煅,醋淬至碎,研10分細)3錢,青皮(去白)3錢,木香...
- 一把抓
防潮。《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組成:代赭石半斤,川樸1斤,黃芩2斤,黑白丑2斤,番瀉葉1...
- 止血散
柏炭9g,焦梔15g,牡蠣24g,龍骨24g,代赭石24g。功效:《中醫治法與方劑》之止血散具有清...
- 艾葉丸
惠》卷八十處方艾葉1兩(微炒),熟干地黃2兩,代赭石1兩半(細研),干姜1兩(炮裂,銼),芎藭1兩...
- 益腎丸
地黃7錢5分,益智仁7錢5分,山茱萸7錢5分,代赭石7錢5分,海螵蛸5錢,龍骨5錢,熟艾5錢,丁香...
- 更多用到中藥代赭石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代赭石
- 《張聿青醫案》:[卷六]吐血
乎。磨郁金側柏炭丹皮炭磨三七茜草炭栝蔞炭黑山梔代赭石生赤芍醋炒當歸炭鮮藕煎湯代水。此癥經陳蓮舫治過...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中,去芩、連、干姜,以病解無寒熱之邪也。佐旋復代赭石者,所以補虛宣氣,滌飲鎮逆也。【集注】方有執曰∶...
- 《本草綱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代赭石
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
- 《傷寒證治準繩》:[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
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噫氣即俗所謂噯氣也活人云有旋復代赭石證其人或咳逆氣虛者先服四...
- 《嬰童百問》:[卷之二]驚癇第十九問
調下。大人用一錢,熱酒調下。妙圣丹治食癇通用。代赭石(、醋淬、二錢五分)雄黃蝎梢朱砂(各一錢)輕粉麝...
- 更多古籍中的代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