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大汗為癥狀名,即大汗出[1]。出《黃帝內經靈樞·五禁》。指出汗過多的表現[2] 。有見于外感病發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漸愈者。有熱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熱轉甚者[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又:“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有發汗太過而致大汗亡陽者[1]。《景岳全書·雜證謨》:“有不當汗而妄汗,或雖當汗而汗之太過者,皆汗多亡陽之證。”治當察其虛之微甚,選用獨參湯、六味回陽飲等方[1]。《古今醫鑒·自汗盜汗》以久病氣血兩虛,大汗如雨不止,有虛脫危險[3]。治宜十全大補湯倍用人參、黃芪加制附子等[3]。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3.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
治療大汗的方劑
- 四逆湯
腸炎、關節炎、胃下垂、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泄瀉、大汗虛脫證等屬陽衰陰盛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
- 扶陽反本湯
葉1錢,桂心1錢,甘草3分。功能主治:周身寒冷,大汗不休,六脈遲細沉滑,并嘔不止,胸膈脹悶,吐酸。用...
- 收汗湯
ōuhàntāng《醫學集成》卷三:組成:黃耆1兩,當歸1兩,五味子1錢,桑葉7片。主治:大汗傷陽。...
- 秘本黃連湯
當歸、生黃耆。主治:麻疹隱暗不透而用升發之劑取其大汗,使毒從汗解而致汗多亡陽者。用法用量:水煎,加入...
- 白術升麻湯
錢,黃芩1錢,甘草5分。功能主治:破傷風,破傷風大汗不止,筋脈搐搦。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服。摘錄:《...
- 更多治療大汗的方劑
治療大汗的穴位
- 復溜
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
- 復白
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
- 外命
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
- 胃陽
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
- 伏白
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
- 更多治療大汗的穴位
治療大汗的中成藥
- 四逆湯
腸炎、關節炎、胃下垂、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泄瀉、大汗虛脫證等屬陽衰陰盛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
- 白虎合劑
定(附錄15頁)。功能與主治:清熱生津。用于高熱大汗,口干舌燥,煩渴引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0...
- 參茸黑錫丸
治:回陽固脫,墜痰定喘。用于痰壅氣喘,四肢厥冷,大汗不止,猝然昏倒,腹中冷痛等癥。用法與用量:口服,...
- 表虛感冒沖劑
服藥后多飲熱開水或熱粥,覆被保暖,取微汗,不可發大汗,慎防重感。(2)忌食生冷、油膩。規格:每袋裝1...
- 紫雪丹
全者慎用。2.服用過量有損傷元氣之弊,甚至可出現大汗,肢冷,心悸,氣促等癥,故應中病即止。藥物相互作...
- 更多治療大汗的中成藥
大汗相關藥物
- 吲哚美辛膠囊
5mg或12.5mg即可迅速大幅度退熱,故應防止大汗和虛脫,補充足量液體。(3)本品因對血小板聚集有...
- 安乃近注射液
可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⑤注射給藥時偶致大汗淋漓,發生虛脫癥狀。【禁忌】對本品或氨基比林有過...
- 硫酸苯丙胺注射液
迷和死亡。外周效應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包括高熱和大汗瞳孔散大、心動過速、心律失常、高血壓、胃腸蠕動減...
- 吲哚美辛腸溶片
5mg或12.5mg即可迅速大幅度退熱,故應防止大汗和虛脫,補充足量液體,(3)本品因對血小板聚集有...
- 吲哚美辛片
5mg或12.5mg即可迅速大幅度退熱,故應防止大汗和虛脫,補充足量液體,(3)本品因對血小板聚集有...
- 更多大汗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大汗
- 《續名醫類案》:[卷一]傷寒
,目不開,問之,則犯陰陽易。只與燒散連進二服,出大汗,兩晝夜而愈。(陽易治法。)《衍義》治傷寒汗不出...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三]刺熱篇第三十二篇
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邪去矣。所以麻黃不與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觀后賢之麻黃定喘湯。皆因之以立法也。千金方...
- 《傷寒論輯義》:[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微也。〔魏〕小汗出。小字亦須留意。意見正邪俱微。大汗流漓。必在所禁也。〔張〕首節。頗似小柴胡證。故以...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編
其人脈不微弱,無少陰證者,乃可與之。若誤施之,則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必致亡陽之變,故又立真武一湯,...
- 更多古籍中的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