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經穴名·大都
穴位 | 大都 | ||
---|---|---|---|
漢語拼音 | Dadu | ||
羅馬拼音 | Tatu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Metropoli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2 | |
日本 | 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2 | |
富耶氏 | RP2 | ||
德國 | MP2 | ||
英國 | Sp2 | ||
美國 | Sp2 |
大都爲經穴名(Dàdū SP2)[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2]。大都是足太陰脾經的滎穴,五行屬火[3]。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爲滎,故名大都。主治腹脹,胃痛,胃炎,胃痙攣,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脘腹脹痛,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霍亂瀉痢,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腫痛,足趾痛,小兒驚風,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等。
4.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於隱白……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爲滎。
4.2 特異性
4.3 穴名解
大,指廣泛。都,池也,盛也,豐盈也,又匯聚也。井穴在足大趾內側本節後赤白肉際處,脈之所流爲滎,五行屬火,爲本經之母,穴爲土氣豐富與儲積之處,如水之入於池也。故尊曰大。楊上善說:“水溢爲滎”,其氣漸盛,經氣在此停聚也。由此聚注爲俞,故名曰大都。[4]
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潛陰,猶陽氣下鍾,得時而出,孳發其蘊蓄之性能也。其力無限,故名“大都”。
4.4 所屬部位
趾[5]
4.5 大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都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6]。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
大都位於𧿹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下緣赤白肉際處(《鍼灸集成》)。一說“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大都穴的位置
4.6 大都穴的取法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足大趾內側緣,當第1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7]。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𧿹)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快速取穴: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前下方掌背交界線凹陷處即是[8]。
4.7 大都穴穴位解剖
大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跖側筋膜、趾纖維鞘、(踇)長屈肌腱。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趾跖側筋膜形成的趾纖維鞘的環部,進入該鞘內,並可刺及鞘內的,由脛神經支配的(踇)長屈肌腱,或從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經過。第1跖骨背動脈由足背動脈發出,在第1、2跖骨小頭處分爲二支,其中一支分佈到趾背面的內側緣。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並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通過。
4.8 大都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都有健脾和中、回陽救逆之功,凡患熱病不汗,身重不臥,傷寒四逆及腹滿,煩嘔,熱悶,目眩,嘔逆,胸腹脹痛,蛔痛,小兒客忤,表裏寒熱等症,本穴並能治之。
4.9 大都穴主治病證
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胃炎,胃痙攣,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脘腹脹痛,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霍亂瀉痢,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腫痛,足趾痛,小兒驚風,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等。
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消化不良、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
大都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呃逆、嘔吐、脘腹脹痛、霍亂瀉痢、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熱病無汗、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等。
大都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祕,熱病無汗,手足逆冷等。
大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痛,腹脹,泄瀉,便祕;體重肢腫,足部腫痛;熱病無汗,小兒驚風,心煩,心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
4.10.2 灸法
可灸。
注意:孕婦及產後百日內禁灸。
4.11 大都穴的配伍
4.12 特效按摩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瘧不知所苦,大都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溼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
《鍼灸大成》: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蚘痛,小兒客忤。
5 經外奇穴名·大都
大都爲經外奇穴名。爲八邪之一。出《奇效良方》:“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
5.1 大都穴的定位
大都位於手大指次指之間,當赤白肉際處,微握拳取之。左右計2穴。
5.2 大都穴主治病證
5.3 刺灸法
一般針0.3~0.5寸;可灸。
5.4 關於八邪
八邪爲經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9]。出《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醫經小學》列作奇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別名八關(《景嶽全書》),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5.4.1 拼音
bāxié
5.4.2 代號
EX-UE9
5.4.3 八邪的別名
第1、2指間者又稱爲“大都”,其他依次分別稱爲“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0]。
5.4.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5.4.5 八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1]。
八邪穴位於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取穴,每手4穴,兩手共8穴。
八邪穴位於手背各指縫上,當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2]。《奇效良方》: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5.4.6 八邪取穴方法
5.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間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和尺神經指背支。
5.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收肌(八邪1)和骨間肌(八邪2、3、4)。
5.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5.4.8 八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5.4.9 八邪穴主治病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背腫痛。
八邪穴主治手指關節麻木疼痛、手背腫痛、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瘧疾、煩熱、毒蛇咬傷等。
八邪穴主治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咽痛,齒痛,目痛;煩熱,瘧疾,毒蛇咬傷[13]。
5.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內關、陽池、合谷、外勞宮、足三裏、中脘、懸鐘、陷谷,治多發性神經炎。
5.4.11 刺灸法
5.4.11.1 刺法
斜刺0.5~1寸。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
針刺八關(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爲八關大刺[14]。《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5.4.11.2 灸法
可灸。
5.4.12 文獻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環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環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3.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401.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