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大椎 | ||
漢語拼音 | Dazhui | ||
羅馬拼音 | Tachui | ||
美國英譯名 | Big Vertebra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V14 | |
日本 | 1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G13 | |
富耶氏 | IVG13 | ||
德國 | LG13 | ||
英國 | Gv14 | ||
美國 | Go14 |
大椎為經穴名(Dàzhuī GV14,DU14)[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肘后備急方》作大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大顀。別名百勞、上杼[3]。屬督脈[2]。大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的交會穴[2][3]。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頸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2]。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虛勞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瘧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勞七傷,神經衰弱,癲狂,癇癥,中暑,嘔吐,霍亂,黃疸,風疹,腰脊強,角弓反張,血液病,熱病,氣喘,肩背痛,腰脊強痛,發熱,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小兒驚風,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小兒麻痹后遺癥,小兒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強身防病作用。
4 大椎穴的別名
百勞(《針灸大全》),上杼(《循經考穴編》),大槌(《肘后備急方》)。
5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6 穴名解
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頸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2]。
大,與小對言。脊節之謂椎,亦作焦。張介賓注:“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間也,古謂之焦,亦謂之傾,后世作椎。”穴在第7頸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為諸椎之長,是處脊椎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有:“大椎在項上大節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4]
7 特異性
大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的交會穴[2][3]。
8 所屬部位
9 大槌穴的定位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約與肩平高[3]。
大椎穴位于脊柱區,后正中線上,當第七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首或俯伏取穴。[2]
大椎穴在督脈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胸椎的位置[2]
大椎穴在頸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胸椎的位置(肌肉)
大椎穴在頸胸椎的位置(骨骼)
10 大槌穴的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頭,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俯首或俯伏取穴[2]。
俯伏坐位或正坐低頭,頸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轉動者為第7頸椎,于其下間取穴[7]。
11 大槌穴穴位解剖
大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棘突間皮下靜脈叢。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八頸神經后支的分支。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2]。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8頸神經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第8頸神經后支和頸橫動脈分布[8]。
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及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頸橫動脈分支[3]。
12 大槌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椎穴具有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功效。
大椎穴為“諸陽之會”,陽主表,取之通陽解表,是外感病退熱之要穴[9]。
督脈和手足三陽經交會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陽之樞,又能啟太陽之閉,從而和解少陽,驅邪外出,是治療瘧疾的常用穴[9]。
督脈行于項背,而大椎穴位于項部,可通調經氣,治療項強、角弓反張[9]。
督脈“入屬于腦”,腦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療神志病的要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為督脈諸穴之在橫膈以上者,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經之會,故凡陰陽交爭一方偏勝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調之。[4]
13 大槌穴主治病證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虛勞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瘧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勞七傷,神經衰弱,癲狂,癇癥,中暑,嘔吐,霍亂,黃疸,風疹,腰脊強,角弓反張,血液病,熱病,氣喘,肩背痛,腰脊強痛,發熱,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小兒驚風,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小兒麻痹后遺癥,小兒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強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虛勞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瘧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氣管炎及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勞七傷、神經衰弱、癲狂癇癥、中暑、嘔吐、霍亂、黃疸、風疹、腰脊強、角弓反張、血液病等[2]。
大椎穴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8]。
大椎穴有強身防病作用[2]。
大椎穴主治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脊背強急,項強;以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3]。
治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瘧疾,風疹,癲狂,小兒驚風,黃疸。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痹后遺癥,小兒舞蹈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向上斜刺0.5~1寸[3],進針宜緩[7],勿刺太深[7],忌大幅度提插[7],其酸脹或麻電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頸部傳導[7]。
注意:
(1)針感到達前胸、脅部、腰部,甚至到達上、下肢時,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針感不要重復出現,不然輕則留有熱痛,上、下肢無力,尿潴留,重則全身癱瘓。如若出現針感重復并留有后遺癥,則應及時消除不良反應。消除的方法:針感出現于某經,就取該經郄穴予以治療。例如,手少陽三焦經有針感重復出現,留有熱痛,活動不便,就取會宗予以治療;下肢針感重復出現,下肢酸軟無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療,腰部取環中治療。[7]
(2)大椎針感反應較強,對一般虛弱患者,針刺不要過深,熱補涼瀉手法要輕,時間要短,若患者出現心悸、頭暈、出汗,應及時采用巨闕、水溝、太陽予以治療,以消除不良反應。[7]
(3)出現全身顫顫感時,應立即拔針,不宜行施任何針刺手法及補瀉手法,否則會導致尿潴留。[7]
(4)對癲癇患者,針刺方向與針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達頭部,否則會引起癲癇頻繁發作,進而惡化。[7]
14.2 灸法
15 大槌穴的配伍
大椎配長強,有通調督脈的作用,主治脊背強痛。
大椎配曲池、魚際、外關、合谷、太陽、風池,治外感發熱頭痛[7]。
16 文獻摘要
《傷寒論》: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針灸甲乙經》: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痙,脊強互引,惡風時振栗,喉痹,大氣滿喘,胸中郁郁氣熱,䀮䀮,項強,寒熱,僵仆不能久立,煩滿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熱之法,先取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針灸甲乙經》:三陽、督脈之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五勞七傷,溫瘧,痃瘧,氣疰,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
《針灸大成》: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痎瘧,氣注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類經圖翼》:大椎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痎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
《類經圖翼》: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備急千金要方》: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于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普濟》:灸以年為壯。
《外臺壽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內有聲而氣喘者是),病發先一時,用鳳仙花(又名指甲草)連根帶葉熬出濃汁,乘熱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則隨換,以擦至極熱為止。無則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兩,輕粉、白芷各三錢,共研為末,蜂蜜調勻作餅,火上烘熱,貼背心第三節骨上,貼過熱痛難忍,正是撥動病根,務必極力忍耐,切勿輕易揭去,冷則將藥餅取下,烘熱再貼,一餅可貼二三日。無論病愈未愈,多備藥餅換貼,不可間斷,輕則貼一二日,重則貼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發……痰氣結胸及咳嗽痰喘。
17 大槌穴研究進展
17.1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針刺大椎可使白細胞增多,對白細胞減少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有明顯的左移現象。艾灸大椎能促進傷寒桿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產生,而灸2壯作用較為明顯,間隔不同天數測定其凝集素及溶血素效價,其平均效價較對照組高出2倍有余。6壯則作用較差,反復灸則效果更佳。用溶血空斑試驗來測定艾灸對抗體形成細胞的影響,得到了相同的效應,與抗體的增長規律相一致;艾灸或電針大椎、足三里等,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電針大鼠的“大椎”、“命門”等,肝臟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亦提高,吞噬能力最高可達56.8%。弱刺激可使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提高73%,強刺激使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平均下降30%。其吞噬細胞功能的影響途徑是通過神經反射完成的,交感神經起增強作用,迷走神經起抑制作用。[7]
灸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
針刺人工創傷或化學性炎癥的家兔或大白鼠“大椎”,有抗炎或減輕炎癥滲出過程和加強增殖過程的作用。弱刺激針刺大椎,能增強家兔的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使調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補體等效價明顯增加。強刺激針刺反可使其降低。[2]
17.2 對體溫中樞的影響
觀察深刺和淺刺大椎的退熱效應,發現針刺大椎無論深淺都有一定的退熱效應,但深刺組較淺刺組退熱快,退熱幅度大且在改善微血管灌流、加快血液循環、擴張皮膚血管的作用上明顯優于淺刺組(P<0.001),說明深刺大椎才能起到通陽解熱的作用。深刺大椎可能影響了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下移、發汗中樞興奮,從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膚血管擴張而退熱。[7]
17.3 對肺功能影響
連續針刺大椎1周后,可出現呼吸功能增強、肺通氣量增加,也可使支氣管痙攣得到緩解,呼吸道阻力下降,對哮喘病有效。[7]
17.4 對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
針刺大椎對白細胞有雙向調整作用,使高的下降,低的上升。因化學治療引起白細胞減少者,針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細胞上升,有效率可達80%~90%。有實驗研究艾灸化學治療后骨髓移植模型的小鼠“大椎”,能夠明顯增多小鼠的白細胞,改善骨髓造血微環境,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針刺大椎、內關,對血小板有調整作用,治療切脾術后血小板過多癥,可使血小板數目逐漸下降至正常,而對脾性全血細胞減少癥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有使血小板數目增多的功效。[7]
17.5 對甲狀腺功能的調整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同手法對甲狀腺功能影響也不同,如用載波射流(8000~18000 Hz)刺激家兔“大椎”、“水突”,對甲狀腺功能呈促進作用,而電針相同腧穴則呈抑制作用。[7]
電針家兔“大椎”“水突”穴,與對照組比較,可明顯地降低甲狀腺攝碘量,但對于濾泡擴大、上皮變低的甲狀腺,針后可使濾泡縮小,上皮變高。對切斷一側迷走神經、攝碘量已升高的甲狀腺,針后可顯著降低攝碘量,使形態上原無明顯變化的濾泡擴大,上皮變低,當切斷兩側交感神經干后,電針對甲狀腺即無明顯影響,說明該效應與交感神經有關。[2]
17.6 對腫瘤抑制作用
實驗報道,米粒灸小鼠“大椎”,對小鼠實體瘤和腹水癌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能延長該小鼠的存活時間,并使腫瘤細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體防衛免疫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
17.7 治療感冒
取大椎穴,行散刺再拔罐。另可用隔姜灸大椎3~5壯,或艾條灸20分鐘,每日2~3次。
17.8 治療蕁麻疹
取大椎穴,行強刺激,留針5分鐘。
17.9 治療痤瘡
17.10 治療發熱
針刺或電針實驗性發熱家兔的“大椎”,可見發熱被抑制或減弱,持續時間縮短[2]。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56-358.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56-358.
古籍中的大槌
- 《經穴匯解》:[卷之二]背腰部第四
氣府論曰。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骨度篇曰。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
- 《素問識》:[卷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當作大。下同。按脊屬督脈一經。但十椎下無穴。當是大椎也。張云。十椎。督脈之中樞也。此穴。諸書不載。惟...
- 《修昆侖證驗》:綜概
、頏顙、結喉、柔內、腋下、臂腕;陽走皮里、肩背、大椎、夾車、大迎、人迎、缺盆、膻中。陰陽往來上下,皆...
- 《傷寒論輯義》:[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
- 《普濟方·針灸》:[卷六針灸門]穴
(外接脊附脊中穴內)大椎一穴(一作)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
- 更多古籍中的大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