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大腸腺瘤與大腸癌關系密切,目前研究認為至少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歷時大約5年以上,平均10~15年。大腸腺瘤的癥狀與其大小及所處部位有關。小的腺瘤常無癥狀,較大腺瘤的可出現程度不同的便血、腸道刺激癥狀、腸套疊或伴腸梗阻。積極診治大腸腺瘤是控制、減少大腸癌的重要途徑。多數腺瘤可通過鏡下切除,腸鏡無法切除時則應手術切除。對于術后病檢無癌變者無須進一步治療;有癌變者應根據浸潤深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
4 疾病名稱
大腸腺瘤
5 英文名稱
adenoma of large intestine
6 分類
7 ICD號
M8140/0
8 流行病學
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齡比大腸癌患者年輕5歲,發病部位以直腸和乙狀結腸多見。
9 病因
10 發病機制
大腸腺瘤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為有蒂型和廣基型。組織學切片上可見多少不等的絨毛狀成分。根據腺瘤中絨毛狀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將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80%)和絨毛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80%以上)3種,臨床上以管狀腺瘤最為多見,占70%左右。由于其分類特點,只有當對完整的腺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后,才能確定腺瘤的組織學類型。
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但不是所有大腸腺瘤均發生癌變。腺瘤的癌變與下述因素有關。
10.1 腺瘤大小
一般來講隨著腺瘤的增大其癌變機會顯著上升。據文獻報道,直徑<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7%~2.6%、6。5%~24.3%、12%~25%,浸潤性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1.3%、9.5%~9.8%、41.7%~46.1%。近年來發現一種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徑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惡變率高,但卻易漏診,故腸鏡檢查時須仔細。
10.2 病理類型
腺瘤中絨毛狀成分越多越易癌變,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
10.3 腺瘤外形
廣基型腺瘤癌變率明顯高于有蒂型腺瘤。
10.4 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
隨著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變率顯著上升,輕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發生率約5.7%,中度為18%,重度達34.5%。
11 大腸腺瘤的臨床表現
大腸腺瘤的癥狀與其大小及所處部位有關。小的腺瘤常無癥狀,較大腺瘤的癥狀可歸納如下:
1.便血 可為程度不同的便血,如出血量較少或腺瘤位于右半結腸時,常不易為肉眼覺察,大便潛血試驗可能為陽性。
2.腸道刺激癥狀 表現為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多見于絨毛狀腺瘤。
3.腸套疊或伴腸梗阻 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腸套疊或伴腸梗阻而致腹痛,甚至可見腺瘤從肛門脫出。
12 大腸腺瘤的并發癥
1.便血 可為程度不同的便血。
2.腸套疊或伴腸梗阻 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腸套疊或伴腸梗阻。
13 實驗室檢查
1.活組織檢查 應多處或多次取材,最好將息肉全部切除送檢,以提高診斷的陽性率。
2.糞便潛血試驗 其診斷意義有限,假陰性較多,陽性者可提供進一步檢查的線索。
14 輔助檢查
14.1 直腸指診
是檢查距肛門7~8cm以內直腸最簡便可靠的方法。觸及硬結是腺瘤癌變的可靠指標。
14.2 X線檢查
鋇劑灌腸X線檢查不易檢出較小的腺瘤,對低位尤其是直腸腺瘤不易顯示。雙重對比氣鋇造影可提高對腺瘤的檢出率。
14.3 內鏡檢查
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檢查方法,但仍有漏診的可能。對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應活檢。腺瘤癌變在內鏡下常表現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爛、潰瘍、壞死樣表現,廣基或短蒂、亞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組織脆性增加等。據報道,放大內鏡結合染色法可判斷腫瘤有無癌變及浸潤深度,應用免疫內鏡可精確區別良、惡性病變。
15 診斷
1.臨床表現。
2.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16 鑒別診斷
16.1 腸結核
大多數患者有原發性結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熱、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糞便多呈黃色稀便,帶黏液而少膿血,腹瀉與便秘常交替出現,0T試驗陽性。結腸鏡及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
16.2 結腸息肉
也可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癥狀,易與結腸癌相混淆,但結腸鏡檢查及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資鑒別。
16.3 闌尾膿腫
有急慢性闌尾炎或右下腹痛史,可有右下腹壓痛及腹肌緊張,周圍血象升高,腹部B超或CT檢查可發現有下腹液性包塊,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排除盲腸腫瘤。
17 大腸腺瘤的治療
大腸腺瘤屬癌前病變,一經發現均應及時處理。多數腺瘤可通過鏡下切除,腸鏡無法切除時(多數為直徑大于2cm的絨毛狀廣基腺瘤)則應手術切除。對于術后病檢無癌變者無須進一步治療;有癌變者應根據浸潤深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
17.1 鏡下切除
鏡下切除的方法有圈套凝切法、活檢鉗凝切法、電凝器灼除法等。對于有蒂型腺瘤可行圈套切除,對于小于0.5cm的廣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檢鉗凝切法或電凝器灼除法,0.5~1cm的廣基型可采用圈套凝切法進行切除。
17.2 手術切除
對于直徑大于2cm的絨毛狀廣基腺瘤不宜經腸鏡分塊切除,而應采用手術切除,一般按大腸癌手術處理原則進行。
17.3 腺瘤癌變的處理
(1)癌局限于黏膜層者,采用局部切除術,術后腸鏡隨訪。
(2)癌變侵入黏膜下層而未達固有肌層者,我國通常根據腺瘤病理類型決定手術方式。
①管狀腺瘤:如果切緣無癌,或切片中無血管和淋巴管受累,或癌細胞分化好,或病理學檢查證實腺瘤完全切除,一般只需局部切除加密切隨訪即可。
②絨毛狀腺瘤:由于其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高達29%~44%,因此應按通常的大腸癌作包括淋巴結清除的腸切除術。
③混合性腺瘤:如為有蒂型,其處理原則與管狀腺瘤癌變限于黏膜下層時相同,如為廣基型,則與絨毛狀腺瘤癌變限于黏膜下層時的處理原則相同。
(3)腺瘤癌變浸潤至肌層者,行根治性腸切除術。
治療大腸腺瘤的穴位
- 水穴
穴配足三里、太沖,或配腕針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次全或全葉切除術的鎮痛效果良好,針麻優良...
- 扶突
穴配足三里、太沖,或配腕針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次全或全葉切除術的鎮痛效果良好,針麻優良...
- 水突
穴配足三里、太沖,或配腕針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次全或全葉切除術的鎮痛效果良好,針麻優良...
- 水泉
穴配足三里、太沖,或配腕針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次全或全葉切除術的鎮痛效果良好,針麻優良...
- 更多治療大腸腺瘤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