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三焦俞 | ||
漢語拼音 | sanjiaoshu | ||
羅馬拼音 | sanchiaoshu | ||
美國英譯名 | Triple Burner Locu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22 | |
日本 | 2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22 | |
富耶氏 | V22 | ||
德國 | B22 | ||
英國 | B22 | ||
美國 | BI22 |
三焦俞為經穴名[1](Sānjiāoshù[2]BL22)。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1]。三焦俞是三焦的背俞穴[1][2]。三焦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三焦之氣轉輸于后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嘔吐,呃逆,飲食不化,胸腹脹滿,腸鳴泄瀉,黃疸水腫,食少身瘦,頭痛目眩,腰脊強痛,婦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遺尿,遺精,胃脘痛,腹脹,完谷不化,腸嗚,胸脅痛,腸鳴,泄瀉,痢疾,水腫,腰背疼痛,泄痢,鼓脹,黃疽,癃閉,現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療胃炎,腸炎,腎炎,腹水,尿潴留,神經衰弱,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腰肌勞損等。
3 三焦俞的別名
懸極俞、大倉窬(《醫心方》)。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頭痛,食不下,腸鳴腹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5 特異性
三焦俞為三焦之背俞穴。
6 穴名解
三焦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三焦之氣轉輸于后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
“三焦”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處之空松處。三焦,古作三瞧。《集韻》:“三瞧,無形之府,通作焦。”又肉之空松處為瞧。《淮南子·天文》:“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羸昽膲。”故三焦有無形之說。《難經·第三十七難》謂:三焦為元氣之別使,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原。《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以三焦為通調水道的決瀆之官。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氣轉輸、輸注之所,升陽益氣、決瀆行水,內應全身之俞也。[3]
7 所屬部位
腰部[4]
8 大倉窬的定位
標準定位: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2][5]。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區,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1]。
一說“除脊寸半”(《針灸資生經》)
三焦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9 大倉窬的取法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區,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1]。
俯臥位,兩髂嵴高點相平處正中再向上3個棘突,旁開1.5寸處取穴[6]。
10 大倉窬穴位解剖
三焦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后鋸肌、骶棘肌。有第一腰動、靜脈后支。分布著第十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十十二胸神經和第一、二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分布。腰背筋膜為胸背筋膜的深層,在腰背部增厚,其纖維組織致密,呈腱膜性質。因背闊肌和下后鋸肌的起始腱而增強。所以針經該膜時,有阻力感。在骶棘肌前與后面兩層筋膜,在該肌外側緣愈合,形成骶棘肌鞘。該外側緣的鞘膜為腹肌起始的腱膜。筋膜上部介于第十二肋和第一腰椎橫突之間特別增厚,則稱腰肋韌帶。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第2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胸背神經分支、第1和第2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及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并有第一腰動、靜脈后支通過[5]。
11 大倉窬的功效與作用
三焦俞有調三焦,利水濕的作用[1]。
三焦俞具有調理三焦,利水強腰的功效。
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旁,是三焦之氣輸注于背部之處,三焦乃水液代謝之通道,取之可治療水液代謝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8]。
三焦俞內近于下焦,故以治療肝腎疾患為主[8]。
三焦俞與人體上中下各部脂膜相應,而為之俞,有調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脹滿,膈塞不通,嘔逆,飲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強,少腹堅硬,注瀉下痢,目眩,頭痛,婦人癥聚。凡痛之有關脂膜者,俱應取此,以舒三焦郁滯之氣也。[3]
12 大倉窬主治病證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嘔吐,呃逆,飲食不化,胸腹脹滿,腸鳴泄瀉,黃疸水腫,食少身瘦,頭痛目眩,腰脊強痛,婦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遺尿,遺精,胃脘痛,腹脹,完谷不化,腸嗚,胸脅痛,腸鳴,泄瀉,痢疾,水腫,腰背疼痛,泄痢,鼓脹,黃疽,癃閉,現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療胃炎,腸炎,腎炎,腹水,尿潴留,神經衰弱,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腰肌勞損等。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嘔吐,呃逆,飲食不化,胸腹脹滿,腸鳴泄瀉,黃疸水腫,食少身瘦,頭痛目眩,腰脊強痛,婦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遺尿,遺精等[1]。
三焦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嗚、胸脅痛[7]。
三焦俞穴主治腹脹,腸鳴,泄瀉,痢疾,水腫,小便不利;腰背疼痛[6]。
三焦俞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痢,水腫,鼓脹,黃疽,遺尿,癃閉,腰脊強痛等[5]。
現代多用三焦俞治療胃炎、腸炎、腎炎、腹水、尿潴留、神經衰弱等[1]。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
3. 其它:腹水,神經衰弱,腰肌勞損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7][6],局部有酸脹感[6],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直刺1~1.5寸[5]。
13.2 灸法
14 大倉窬的配伍
三焦俞配身柱、命門,有溫補腎陽,強壯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強痛,脊柱炎。
三焦俞配石門,為俞募配穴法,有利尿消腫的作用,主治水腫,小便不利。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頭痛、食不下、腸鳴腹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肩背拘急,腰脊強。
《備急千金要方》:臟腑積聚脹滿……不能飲食,灸三焦俞隨年壯。
《循經考穴編》: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長脊各一寸五分……三焦熱壅,氣不升降,口苦唇裂,消渴。
16 大倉窬研究進展
16.1 治療泌尿系統結石
針刺三焦俞配腎俞、京門、天樞、氣海,對泌尿系統結石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大部分有效,半數可排出結石[6]。
16.2 治療腰痛
一患者腰部灼痛1個月,取三焦俞,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用捻轉瀉法,每5 min行針一次,留針20 min,治療一次灼痛減半,夜間痛輕,能安然入睡,繼續治療4次后痊愈[6]。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8-239.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9.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8-239.
古籍中的大倉窬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色黑脾俞胃泄色黃胃俞大腸泄白色大腸俞小腸泄色赤小腸俞大瘕泄天樞水分(各三七壯)腎泄夜半后及寅卯之間...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針灸]附∶雜病穴法
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須兼中膂。白痢針合谷,赤痢針小腸俞,赤白針三里中膂俞。凡針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
- 《經穴匯解》:[卷之六經脈流注第十]足太陽膀胱經
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 《神應經》:腸痔大便部
∶神闕出泄不覺∶中脘痢疾∶曲泉太溪太沖丹田脾俞小腸俞便血∶承山復溜太沖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腸俞大便...
- 《針灸大成》:[卷八]腸痔大便門
∶神闕出泄不覺∶中脘痢疾∶曲泉太溪太沖丹田脾俞小腸俞便血∶承山復溜太沖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腸俞大便...
- 更多古籍中的大倉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