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胰液素是第一種被發現的激素。為一種堿性多肽。由2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含11種不同氨基酸。貝利斯與斯塔林(Bayliss與Starling)等于1902年發現。產生促胰液素的細胞為“S”細胞,主要在十二指腸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腸、回腸和胃竇。近來已在腦中提純,因此亦加入腦-腸肽行列。作用為刺激胰腺分泌大量含豐富碳酸氫鹽的胰液,對人、狗、豬產生最大刺激的促胰液素劑量,為一次靜脈注射或每小時每公斤體重靜脈灌注1臨床單位,相當于200~250毫微克,對胰酶分泌有弱的加強作用,但如與促胰酶素一起給予,則明顯增加促胰酶素分泌,對人、狗、大鼠的胃酸分泌和胃腸道活動有抑制作用。外源性人促胰液素,其半衰期為4.1分鐘,代謝清除率為15毫升/分鐘·公斤體重。
3 化驗
3.1 正常值
37±8ng/L (37±8pg/ml)。
3.2 化驗結果意義
3.3 化驗取材
3.4 化驗方法
消化道激素測定
3.5 化驗類別
血液檢查、消化道激素測定
3.6 參考資料
《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
3.7 相關疾病
脂肪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