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腠理 (最后修訂于2015/12/5 19:00:03)[共300字]
摘要:概述腠理:1.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2.汗孔、毛竅。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腠理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它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具有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分皮腠、肌腠、粗理、細理、小理、膲理等。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發腠理。”《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汗孔、毛竅·腠理腠理指汗孔、毛竅。《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腠理熱
腠理熱 病證名。 ①泛指發熱在于皮、肌之間。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陽發熱(腠理在皮之內、肌肉之外,屬少陽)《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翼·少陽病解》:“少陽為游部,其氣游行三焦,循兩脅,輸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氣,
- 腠理
腠理 ①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分皮腠、肌腠、粗理、細理、小理、膲理等。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發腠理。”《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參各該條。 ②汗孔、毛竅。《素問·舉痛論》:“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作者:
- 《望診遵經》:[卷下]腠理望法提綱
聞之津液滲泄之所曰腠。紋理縫會之中曰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字書謂膚肉之間為腠理。以其有脈理焉。三說合觀。體用備矣。考之內經。則曰開、曰闔、曰粗、曰細。曰疏、曰密。有因天者。有因人者。有因腑而異者。有因病而異者。因天者何。熱則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汗大泄。血氣減。皮淖澤。寒則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此腠理之開閉。因天之寒暑也。因人者何。膏者
- 《醫述》:[卷一·醫學溯源]經絡(附骨、筋、爪、皮、肌、肉、腠理、竅)
土分也。據地位而論,王公大人,身體柔脆;貧賤作苦,皮膚堅濃。是皮以頤養分也。學人明此,則形氣逆、順,有余不足之間,可得而論矣。(《醫學階梯》)樹木之精氣得以上行者,皮殼為之也;人身之精氣得以外達者,腠理為之也。形惟皮易死,亦易生。汗不透則皮死,故病后則皮褪,甚則毛脫。又甚則換爪甲,肉落骨痿,皆大病所有事也。皮易生,故褪皮者,雖輕病亦然。皮褪者,不治自復;毛脫爪換者,調理而復,肉落骨痿者,非峻補不復
-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七第九門]治腠理不密,易致感冒
只當先服此藥,感冒自退。石叔訪監丞云∶得之于一相識,親服取效,后以治數人,其病皆愈。附子(炮,去皮臍)蓯蓉(酒浸一宿,焙干)細辛五味子上等分為粗末,以四味黃建中湯相對,合和令勻,如本方煎服,不過三、四服即安。《是齋百一選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五]腠理
附分、治肩背急。風冷客于腠。頸項強痛。不得顧。陽白、治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銅)次、治背腠寒。肝俞、療腠中痛。(明下)次、療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見疝。)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蓋始于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雖非圣人之治于無病。亦賢者治將病也。齊元侯乃以醫為好利。欲治不疾以為功。而
- 《普濟方·針灸》:[卷十三針灸門]腠理痛
治肩背急。風冷客于腠理。頸項強痛。不得顧(資生經)。穴附分治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穴陽白治腠中痛。穴肝俞治背腠寒。穴次治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穴次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蓋始于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雖不如圣人之治于無病。亦如賢者之治將病也。齊桓侯乃以醫為好利。欲治不疾以為功
- 衛氣
衛氣 ①生理學名詞。屬于陽氣的一種。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脈外,其性剛悍,運行迅速流利;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御外邪,滋養腠理,開闔汗孔等功能。《靈樞·本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②《靈樞經》篇名。作者:
- 津
津 ①生理學名詞。系人身體液的組成部分,體液之清而稀薄者。來源于飲食,隨三焦之氣出入肌膚腠理之間,以溫養肌肉,充潤皮膚。津出腠理則為汗,下達膀胱即為尿。若腠理閉,津不能出,則下降于膀胱而小便增多;反之,汗多則津不化水下行,小便就會減少,由此而進行生理性的體液調節。病理上,津傷者汗尿減少,面汗尿排泄過多則傷津。《靈樞·決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②指唾液。 ③水汁、水分。《素問·
- 歲露論第七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于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內,注于伏沖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內摶于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
- 泄風
泄風 病名。 ①風在腠理而致汗泄的病癥。《素問·風論》:“外在腠理,則為泄風。”《類經·風證》:“泄風者,表不固也。”《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泄風》:“腠理為滲泄之門,風若中之,外不得入,內不得出,風搏汗泄,故名泄風。”證見多汗,皮上濕如水漬,口干,不能勞事,身痛而寒。治宜益氣固表止汗,用玉屏風散等方。 ②皮疹有搔癢者。《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
- 赤白游風七十一
立齋曰:赤白游風屬脾肺氣虛,腠理不密,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怫郁;或因虛火內動,外邪所乘;或肝火血熱,風熱所致。治法:若風熱,用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血熱,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風熱相搏,用荊防敗毒散。內熱外寒,用加味羌活湯。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及消風散。血虛,用加味逍遙散。陰虛,逍遙散,六味丸。肝腎虛熱,用六味丸則火自息,風自止。若用祛風辛熱之劑,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
- 《內經》論汗證
《內經》認為,汗為人體之津,屬于人體五液之一,《靈樞·決氣》云:“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汗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為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其形成的機理在于陽氣蒸發陰津所致,正如《素問·陰陽別論》所云:“陽加于陰謂之汗。但若汗出過甚、自汗不止、夜間盜汗或當汗出而
- 衛當“出于上焦”
,以傳于肺,五臟六府,皆以受氣”。“以傳于肺”后方能出現“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這就表明“衛出于上焦”。從衛氣的生理功能看,“衛出于上焦”是指衛氣為水谷之悍氣所化,其性剽悍滑利,具有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的功能。《靈樞·癰疽篇》曰:“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靈樞·平人絕谷篇》言:“上焦泄氣,出其精微剽悍滑疾。”《素問·調經論》說:“陽氣受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間。”上述的“溫分肉”、“
- 桂枝湯加味治療自汗
、化驗正常。B超報告輕度脂肪肝。先后服中西藥皆不能止汗。刻診:面白體胖,動則汗出,額頭及頸皆見汗出,口渴欲飲,心煩氣燥;神倦思臥,喜飲涼茶,大便干結。舌腫苔薄,有齒痕,脈象浮緩。辨證為氣虛肺衛不固,腠理疏松而自汗。處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黃芪30克,炒棗仁20克,煅牡蠣30克,龍骨30克,浮小麥20克,大棗10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飯后服。 二診:汗出減少,心煩
- 桂枝加黃芪湯消晨汗
。 按:患者晨起醒后汗出,他無不適,在臨床上這種情況不多見,然按照中醫理論認識此病例則無非是營衛失調之證。衛氣,剽悍滑疾者是也。衛氣不足,則不能發揮固護肌表的作用,人體入寐時,衛氣由陽入陰則表虛,腠理不閉而致營陰外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初醒之時,腠理發泄,外邪擾于腠理而初萌之衛氣不能司其職而汗出,既醒之后,衛氣漸由陰出陽,由
- 濕去氣通自然汗解
uo;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三焦和膀胱合起來主管人體的排水系統,排水功能正常體現了體內氣化的正常,同時也在維護著體內正常的氣化。 《靈樞·本藏》說:“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從生理上講,腠理毫毛與三焦膀胱是密切呼應著的,人體排水系統與腠理開闔息息相關。從病理上講,腠理郁滯可影響水道的通暢,而反過來水道不利也會導致腠理的郁滯。 《傷寒論》有五苓散方,將澤瀉、豬
- 《外科理例》:[卷二]論表虛及小便多少肺癰肺痿九十九
經曰。肺內主氣。外司。皮毛。若肺氣虛則腠理不密。皮毛不澤。肺受傷則皮毛錯縱。肺癰。肺痿。腸癰。必致皮毛如此。以其氣不能榮養而然也。亦有服表藥。見邪不解。又復發表。殊不知邪不解者。非邪不能解。多因腠理不密而邪復入也。專用發表則腠理愈虛。邪愈易入。反為敗癥矣。宜胗其脈。邪在表者。止當和解而實腠理。乘虛復入者。亦當和解。兼實腠理。故用托里益氣之藥。若小便赤澀為肺熱所傳。小便短少為肺氣虛蓋肺為母。腎為子。
- 五變第四十六
黃帝問于少俞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汗出,或為消癉,或為寒熱,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奇邪淫溢,不可勝數,愿聞其故。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為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愿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
- 肺氣虛感冒的治法與主治方劑有哪些?
肺氣虛感冒治以補氣實衛,發散表邪。 主治方劑選用如下: (1)玉屏風散 本方補散兼施,為肺氣虛,腠理疏松,體虛感冒及氣虛自汗而設。方用甘溫之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為君;白術健脾扶正,助黃芪溫分肉,實腠理,補脾以祛風,固表止汗為臣。二藥合用,補脾胃以資氣血之源,健脾充肌,以拒邪于外,不使內襲擾肺。防風走表,遍行周身,為風藥中之潤劑,除風而不燥,并助黃芪益氣以御風,為佐使藥。防風、黃芪合用,實表固衛,疏
- 避瘟用溫初探
方·養生序》、《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都有詳細描述。省卻復雜的“依時”,簡言之,“攝生”不外“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常欲小勞,莫大疲”等。如此看來,若以避瘟為目的“攝生”,其要不外乎氣血條達、腠理通暢。孫思邈非常強調溫疫的早期治療。他說:“若時氣不和,當自戒勒,若小有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治,鮮不愈者。”邪尚在表,治療較易。“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兇,覺病須臾即宜便治
- 發越陽氣以治水
腫。其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有飲停聚,應以五苓散調節。但辨證到此并未俱全,此脈明顯偏沉,深思之,筆者之不足恰是未領悟到“脈沉之真諦,故未能辨清病之機理。脈沉肌膚水腫,故可知陽虛無以宣發衛陽,腠理閉塞,水停肌膚而致水腫。此時不僅需附子溫陽,還須發越陽氣,宣達肌表,使表里暢通,水液才可正常運行。正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helli
- “汗”與病證的關系
宣發、肝的疏泄與調節、心氣的推動、腎陽的蒸騰與溫化,并與陰氣平順,陽氣固密,營衛的調和有密切的關系。汗的生理作用,可以調節體溫,促進新陳代謝,通過調節體溫的變化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天寒衣薄則腠理閉,天炅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替變化,人體通過肺宣發衛氣的作用,調節腠理的開闔。春夏氣溫升高,腠理開泄,汗出較多,秋冬氣溫下降,腠理密閉,汗出較少。人體通過生理調
- 倪誠:五苓散重在治三焦氣化不利
苓散證的認識,多年來傷寒學界和方劑學界一直囿于“膀胱蓄水說,以至于人們誤以為五苓散是中醫的“利尿劑。本文擬根據《靈樞·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的論述,結合《傷寒論》五苓散原文,從方劑學的制方原理和臨床運用角度,揭示五苓散證的病機實質、組方特點、方后注原意等。 五苓散證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 膀胱蓄水,一般認為是因太陽病汗不得法,表
- 汗證
經義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大風汗出,灸?嘻,?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熱論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 陳國權:《金匱要略》中的陰陽應用
要作用,在《金匱要略》中陰陽描述可見一斑。 掌控發病如濕邪傷于腰以下的肌肉、關節時,因濕為陰邪,又腰以下屬陰,故常從陰治;同樣寒邪中于體內,因寒為陰邪,體內為陰,也常從陰治。霧邪傷于人體上部、皮膚腠理,因霧為陽邪,上部及皮膚腠理屬陽,故常從陽治;風邪傷于體表,因風為陽邪,體表屬陽,故常從陽治。“極寒傷經,因寒、經俱屬陰。這高度概括了濕、寒、霧、風等四邪中人的發病規律。故對于腰以下的疾
- 中藥熏洗聯合干擾素外用治療兒童扁平疣57例療效觀察
<0.01)。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略) 2討論 扁平疣是人類乳頭病毒(HPV)3.10.28.41型引起,主要侵犯青少年,病程慢,可持續多年不愈,有時自愈[1]。中醫認為扁平疣的發生由于腠理失于固密,風熱加毒,趁隙侵襲,日久毒熱蘊結于皮膚腠理而致。方劑中荊芥、蟬蛻疏風散邪止癢。薏米、板藍根清熱解毒。夏枯草平肝潛陽,消疣散結。紅花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開泄腠理,祛風止癢,清熱解毒,軟堅散
- 玉屏風散八珍湯加味治產后身痛
出后癥狀略有減輕,曾在其他醫院查血沉、類風濕因子等化驗,均無異常。后來我院要求中藥治療。查患者面色蒼黃,無光澤,肢體關節無紅腫發熱現象,舌淡暗、苔白、脈細,寸脈略弦。該病人系產后汗出氣泄,氣血虛弱,腠理不固,又外感風寒之邪,流注肢體關節,阻滯關節氣血運行,不通則痛,致關節疼痛不適。故筆者以益氣血、固肺衛,祛風通絡之法予以治療,處方如下:黃芪60g,防風12g,白術30g,當歸15g,羌活12g,獨
-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
討論慢性蕁麻疹,西醫主要使用抗組織胺、激素、鈣拮抗劑以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持久。中醫學認為本病系先天稟賦不足,衛外不固,風寒、風熱、濕熱侵襲,營衛失調,浸淫血脈,內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癢自風來,止癢必先治風,治宜疏風為主,輔以散寒、消熱、和血。方選消風散加麻黃、丹參。腠理閉塞,內不疏,外不達,用麻黃配荊芥、防風、子、蟬蛻為君藥,疏散風邪,麻黃辛溫,為肺經之專至發越人體陽
- 瘧論篇第三十五
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
- 辨惡寒
《靈樞.本藏篇》日:“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溫煦。以保持體溫,維持臟腑功能進行生理活動所適宜的溫度條件。當衛氣的溫煦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時,即可看到“惡寒這一癥狀,臨床上十分普遍。清代陳修圓所編《十問歌》,也將“問寒熱列于十問之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所患疾病有異,“惡寒產生機理也不相同。下面僅從傷寒、溫病
- 淺談“汗”的理論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如下。1“汗的生成及其重要性1.1“汗與津液的關系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同屬于水液源于水,有賴于脾胃的運化而生成。《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由此可見汗津關系密切,同源異名。然汗乃人體陽氣蒸化津液而成。1.2汗血同源血和
- 過敏性疾病從肺氣論治舉隅
0min,患者煩躁加重,此冥眩也,為驅邪之兆,勿慌,遂后出汗,體溫下降至38℃,2h后熱退,呼吸通暢,諸癥悉除,給予補脾益氣生津之劑調理。按:過敏性高熱,屬于中醫“溫病”范疇,此證由于寒邪凝斂肌表,腠理郁閉,內有郁熱內邪不能外泄,加之冰塊堆砌體表,加重于寒邪凝斂肌表,故必須用發汗重劑之大青龍湯加減,故重用麻黃、桂枝,發汗開腠理,宣肺氣,祛除在表之寒邪,亦重用石膏藉麻黃發汗宣肺之力,清除內郁之熱邪,
- 曾麗:細辛通調水道以潤腎
備要》對細辛的潤腎功能如是闡述:“水停心下則腎燥,細辛之辛,能行水氣則潤之。然細辛如何行水氣以潤腎?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有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至津液,通氣也。由此可看出“開腠理,至津液,通氣也乃是潤腎之機理。欲知其機理的具體過程,首先必須明確正常人體水液的代謝途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
- 銀屑病患者冬季慎食發物(下)
何以張某某可以不忌發物而武某必須忌呢?何以武某在家休息時不忌而開始上學后就需要忌呢?筆者分析,張某某成年而武某未成年,故多年飽受患病之苦的張某某在學習筆者的綜合療法后,保暖、運動等會配合得更好,所以腠理可以在冬季仍然保持適度開泄的狀態,故吃發物皮損不僅沒有加重反而減輕;同理,武某在家休息時在家長的監督下,腠理可以保持適度開泄的狀態,故吃發物皮損不僅沒有加重反而減輕,而上學后缺乏自制,“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九]歲露論第七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于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于伏沖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全章大義。論衛氣充行于皮膚肌腠。為形身之
- 《針灸甲乙經》:[卷六]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
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風從南方來者,名曰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者,萬民皆臥而不犯,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于邪風,故民多病。虛邪入客于骨而不發于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有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皆中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名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曰∶虛邪之風,其所貴賤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六(卷首缺)·臟腑之一]臟腑應候
腑之應。(五臟應候已說于前,六腑之候闕而未論,故次問之。)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也。肝合膽,膽者,筋其應也。脾合胃,胃者,肉其應也。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應也。(腎合三焦膀胱,故有五腑也。五臟為陰,合于五腑。五腑為陽,故皮脈筋肉腠理豪毛,五腑候也。平按∶肝合膽,肝字原缺,謹根據《靈樞》、《甲乙》補。豪《靈樞》、《甲乙》作毫。)黃帝曰∶應之奈何?
- 芻議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凍瘡
凍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東南之域濕邪較重,“地之六氣”——“濕”則對凍瘡的形成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同樣的低溫條件下,潮濕的地方要比干燥的地方冷,也就是說濕冷比干冷更冷。其二,內因,東南之人腠理多疏松。“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腠理本疏,衛表不耐,冬季西北剛勁之風尤易侵襲,使氣血怫郁不通而患凍瘡。2治法方藥 經云“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祖父常以當歸四逆湯
- 培土生金法治療小兒汗證療效觀察
五行中屬金,土能生金,故名,又稱補脾益肺法,補益脾肺法[2]。此法適用于脾氣虛衰,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生氣之源而致肺氣不足,或肺病日久,肺氣虛衰累及脾氣亦虛而致的脾肺兩虛證。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腠理不密,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調,肺氣虛弱均可致汗出。我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于2008年2月到2009年5月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療小兒汗證67例,療效較佳,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 以辛潤之治療銀屑病
月28日初診。患者素喜出汗,后在地下室工作,出汗減少,以至于無汗16個月。20日前開始全身出現散在紅色斑點,上覆白色皮屑,診斷為銀屑病。刻下瘙癢明顯,皮膚干燥,雙手脈細滑,舌苔薄白膩,舌下淡瘀。辨為腠理郁閉,郁熱外發為斑疹,治以麻黃加術湯原方。處方:麻黃24克,桂枝16克,杏仁16克,炒甘草8克,蒼術32克。5劑,囑冷水泡藥50分鐘,大火熬開后,小火久煎90分鐘,分溫再服,服藥后溫覆,啜熱稀粥,希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四]決氣第三十
伯分為六焉。、分也。而和。故篇名決氣。謂氣之分判為六。而和合為一也。岐伯曰。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吳
-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于體表,表現為皮膚松馳、腠理開、汗多;
- 第二節汗證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即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日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多發生于5歲以下小兒。汗是由皮膚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皮膚,調和營衛,清除廢穢。小兒由于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氣炎熱,或衣被過厚,或喂奶過急,或劇烈運動,都較成人容易出汗,若無其他疾苦,不屬病態。小兒汗證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
- 汗癥與治療
uo;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與汗同源,亦稱汗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為血,心主血、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將血液輸送至全身,循經脈營血而周流,濡潤筋脈、溫煦肌膚。隨衛氣(汗腺、皮膚)腠理、玄府而散發,故曰:在營為血,在衛為汗。出汗的癥狀是反映人體陰陽失調邪正相爭的象征。汗液屬陰,如人體的正氣不足,陽氣不固,則陰液失去約束而汗液外泄。《景岳全書》曰:“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
- 臟腑病機論
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則在膽府,膽火不旺,則虛怯驚悸,膽火太亢,則口苦嘔逆,目眩耳聾,其經繞耳故也,界居身側,風火交煽,則身不可轉側,手足抽掣,以表里言,則少陽之氣,內行三焦,外行腠理,為榮衛之樞機,逆其樞機,則嘔吐胸滿,邪客腠理,入與陰爭,則熱出,與陽爭,則寒,故瘧疾少陽主之,虛勞骨蒸,亦屬少陽,以榮衛腠理之間不和,而相火熾其故也,相火挾痰,則為癲癇,相火不戢,則肝魂亦不寧,故
- 房勞復
用清燥救肺湯,加草稍生地木通防己知母桑皮治之,且小便出膀胱,屬太陽經,主皮毛,大便出大腸,屬陽明經,主肌肉,二經調達,則肌肉皮毛之氣,皆清理而不滯,自不發寒蒸熱矣,第皮毛肌肉之屬氣分者,既可以免,而腠理之熱,屬血分者,并不關于二經,人身腠理之氣,乃三焦所司,三焦屬相火,內寄于肝膽,而下藏于胞室,今胞室既為胎所站,則相火上壅而為嘔吐,失血者往往而然,相火之氣,循經外達,壅于腠理,則生寒熱,甚則骨蒸,
- 中醫生理之氣研究
臟元氣)。因此創清暑益氣湯治療暑傷脾肺元氣,證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療效卓著。他在論述清暑益氣湯組方意義時說:“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之甘溫,以益肺氣而固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其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語,需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需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甘草最少,恐資滿也。”東垣這種思維,突破于元氣藏于丹田的傳統觀點,將中醫對元氣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
- 麻黃何以破癥堅積聚
倡其用,才逐漸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本方溫陽散寒,補血通滯,治療一切陰疽、流注、貼骨疽、鶴膝風等證。后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取本方麻黃配熟地之意,用于治療癥瘕積聚等證,療效頗彰。方中麻黃一物,一方面能開發腠理,發越陽氣,宣散肌表血絡寒凝郁結,一方面能消積化瘀,深入癥積,破陰祛疽。實乃治療癥瘕積聚之良藥。《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于血相
-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愿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余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余則外熱,內熱相搏,熱于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
- 《醫學真傳》:喘
喘者,氣短而促,吸不歸根,呼吸之氣不應皮毛之開合也。有實喘,有虛喘,有半虛半實喘。實者,風寒之邪,傷其毛腠,致肌表不和。毛,皮毛也,主表∶腠,腠理也,主肌。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三焦應肝血之腠理以主肌,膀胱應肺氣之皮毛以主表。若寒邪凝斂于皮毛,皮毛之氣不通于腠理,則喘;風邪中傷于腠理,腠理之氣不通于皮毛,亦喘。然此喘也,必病之初起,微微氣急,或無汗惡寒,或有汗惡風,斯時和其肌表,散其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