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cōng chǐ tāng
2 英文參考
Cepae and sojae Praeparati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ongchi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蔥豉湯同名方劑約有6首,常用者為《肘后備急方》方,其組成為蔥白6~10條、淡豆豉30g,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輕證,癥見微惡風寒、或微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初起,屬于外感風寒而邪淺證輕者。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等癥狀較重者,則應另擇其他的方劑。[1]
4 《肘后備急方》卷二之蔥豉湯
4.1 蔥豉湯的別名
4.2 處方
蔥白3枚 豉6克
蔥白6~10條、淡豆豉30g[3]
4.3 功效與主治
《肘后備急方》卷二之蔥豉湯具有通陽發汗,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輕證。癥見微惡風寒,或微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1]。
蔥豉湯功能通陽解表[4]。治傷寒初起一二日,頭痛,肉熱,脈洪[4]。
4.4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2]。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升麻三兩,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2]。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又用蔥湯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后納蔥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2]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4.5 方解
外感風寒輕證只需輕疏肌表,微發其汗,病邪自可外達而解。[1]
方中蔥白辛溫發汗解表,治傷寒頭身疼痛,為君藥。輔以辛微溫的淡豆豉發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對傷風感冒邪淺證輕者最為合適。[1]
方中蔥白辛溫通陽,疏達肌表以散表寒,豆豉辛甘以宣散解表,合為發汗解表之輕劑[4]。
4.6 臨床運用
蔥豉湯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是治療寒性傷風感冒初起,邪淺證輕的一首便、廉、驗的常用方劑。當感冒初起,表現為微惡風寒,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時,即可使用本方治療。[3]
4.6.1 使用禁忌
蔥豉湯只適用于感冒風寒輕證,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等癥狀較重者,則應另擇其他的方劑。[1]
4.7 現代適應證
蔥豉湯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初起,屬于外感風寒而邪淺證輕者。[1]
4.8 歌訣
蔥豉湯是肘后方,解表發汗又通暢;惡寒發熱頭悶痛,服后邪散津不傷。[1]
4.9 出處
《肘后備急方》卷二
5 《類證活人書》卷十八方之蔥豉湯
5.1 蔥豉湯的別名
活人蔥豉湯[4]。
5.2 組成
蔥白十五莖,豆豉二合,麻黃四分,葛根八分[4]。
5.3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取汗[4]。
5.4 功效與主治
《類證活人書》卷十八方之蔥豉湯功能發汗解表[4]。治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無汗者[4]。
5.5 出處
《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6 《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方之蔥豉湯
6.1 方名
蔥豉湯
6.2 組成
蔥白14莖,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黃(去根節)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
6.3 主治
《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方之蔥豉湯治傷寒初覺1-2日,頭項腰脊痛,惡寒。
6.4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良久,投蔥豉熱粥,蓋覆出汗。
6.5 制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7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蔥豉湯
7.1 處方
蔥白2莖(細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
7.2 制法
上為粗末。
7.3 功能主治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蔥豉湯治疫癘病始得之,頭疼壯熱。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
7.4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頓熱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7.5 出處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蔥豉湯
8.1 處方
蔥白8莖,香豉2合,藍葉3分,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
8.2 制法
上為細末。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蔥豉湯治五石忽發動,體熱煩疼,心躁悶亂。
8.4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5次溫服。未效,再合服之。
8.5 出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
9 《圣濟總錄》卷一九○方之蔥豉湯
9.1 處方
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生姜1兩(切)。
9.2 功能主治
《圣濟總錄》卷一九○方之蔥豉湯治妊娠傷寒頭痛。
9.3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1大盞,煮至6分,去滓,分2服。
9.4 出處
《圣濟總錄》卷一九○
10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蔥豉湯
10.1 方名
蔥豉湯
10.2 組成
蔥白3莖(切),麻黃1兩(去根節,銼),豉1合,生姜半兩(拍碎)。
10.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蔥豉湯治傷寒初得一日,壯熱頭痛。
10.4 蔥豉湯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3分,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候,稍熱頻服。衣覆出汗。
11 參考資料
- ^ [1]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79.
古籍中的蔥豉湯
- 《類證治裁》:[卷之一]溫癥論治
,痰唾膿血。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若兼風寒外襲,蔥豉湯加羌活、紫蘇。寒邪盛,汗不出而煩擾者,蔥豉湯加...
- 《普濟方》:[卷一百三十一傷寒門]傷寒可汗
之。而微取其汗。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下利。手用方蔥豉湯治傷寒初覺一二日。頭項腰脊痛。惡寒。蔥白(十二...
- 《圣濟總錄》:[卷第二十一傷寒門]傷寒可汗
,去滓溫服。治傷寒初覺一二日頭項腰脊痛,惡寒,蔥豉湯方蔥白(十四莖)豉(半合炒)干姜(炮一分)麻黃...
- 《幼科釋謎》:[卷四感冒]春溫風溫夏熱秋燥冬寒癥治
。黃芩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若新邪引動伏邪。蔥豉湯。春溫。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治從大方。然暴...
- 《溫熱經緯》:[卷五]方論
、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蔥豉湯蔥白(一握)香豉(三合)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
- 更多古籍中的蔥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