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ì jiǔ fǎ
2 英文參考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刺灸法(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為針刺法和艾灸法的合稱[1]。指各種針刺和施灸的方法[2]。早在《內經》中就有三變刺、五節刺、九刺、十二刺及灸法補瀉的記載,后世又有很大發展[2]。刺灸法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使用適當與否,對臨床療效有很大的影響[3]。
4 三變剌
三變剌為古刺法名[4]。出《內經》。指針刺出血、出氣和針后納熱三法[4]。《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刺有三變……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具體操作為:“刺營者出血”,放除郁血;“刺衛者出氣”,疏泄邪氣;“刺寒痹者納熱”,除針刺外,還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藥熨等方法,使熱氣入內,去除寒邪[4]。
5 五節刺
五節刺為古刺法名[5]。出《靈樞,刺節真邪》。即振埃,發曚,去爪,徹衣,解感[5]。內容主要介紹各種刺法的應用[5]。
6 九刺
九刺為古刺法名,又稱九變刺[6]。出《內經》。包括輸刺(刺諸經滎藏輸)、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經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絡刺(刺小絡之血脈)、分刺(刺分肉之間)、大寫刺(以鈹針刺大膿)、毛刺(刺浮痹皮膚)、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針刼刺)[6]。
7 十二刺
十二刺為古刺法名,又稱十二節刺[7]。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篇。是把針刺的方法分為十二節要,以適應治療十二經的不同病癥,即:偶刺(前后配刺)、報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齊刺(三針同刺)、揚刺(五針同刺)、直針刺(沿皮刺)、輸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針刺(正刺傍刺兩針同用)、陰刺(左右配刺)、贊刺(散針出血)[7]。
8 灸法補瀉
《黃帝內經靈樞·背輸》:“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艾灸補法,艾炷點燃后,不吹其火,待其自滅;艾灸瀉法,醫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覺皮膚灼燙,隨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滅,不傷皮膚[8]。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解釋艾灸補瀉時說:“火燒其處正氣聚,故曰補也;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7.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3.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6.
古籍中的刺灸法
-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瘤贅(七十九)
,則不知所終,此亦可為治病者之鑒。(新按)一、刺灸法∶向一人于眼皮下弦,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漸大如...
- 《證治準繩·雜病》:[第六冊大小腑門]小便不通
。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腎、肺,故東垣用...
- 《醫學綱目》:[卷之十四·肝膽部閉癃遺溺]閉癃分二病
。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腎肺,故東垣用...
- 《醫方集解》:[利濕之劑第十二]八正散
水乃下行也(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故治小便不利,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
- 《刺灸心法要訣》:[卷八]灸瘰穴歌
瘰隔蒜灸法宜,先從后發核灸起,灸到初發母核止,多著艾火效無匹。【注】瘰隔蒜灸法,用獨蒜片先從后發核上...
- 更多古籍中的刺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