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承漿 | ||
漢語拼音 | Chengjiang | ||
羅馬拼音 | Chengchiang | ||
美國英譯名 | Receiving Fluid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24 | |
日本 | 2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24 | |
富耶氏 | |||
德國 | KG24 | ||
英國 | Cv24 | ||
美國 | Co24 |
承漿為經穴名(Chéngjiāng CV24,RN24)[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天池(《針灸甲乙經》),鬼市(《備急千金要方》),垂漿(《圣濟總錄》),懸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屬任脈[2]。承漿是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2]。承漿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任脈之會[3]。承即承受,漿即水漿,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漿[2]。承漿穴主要用于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暴喑,口眼㖞斜,口噤不開,唇緊,齒痛,齒衄,口舌生瘡,癲癇,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齦腫,面癱等。
4 承漿穴的別名
天池(《針灸甲乙經》)
鬼市(《備急千金要方》)
垂漿(《圣濟總錄》)
懸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下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漿即水漿,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漿[2]。
承,有承受之義。《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漿,在此指口涎而言。《釋名·釋形體》:“口下曰承漿,承漿水也。”漿,指口中津液。承漿者,指口內承受漿液言也。人口中漿液,養生家稱為瓊漿玉液,《黃庭內景經》以口中津液為玉液、醴泉、玉漿、玉津。乃由舌下滲透而出,匯于天池,經舌尖向上舐送。由于顎膛翻轉向后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處,受舌咽擠迫而下咽。本穴內通舌下,正應口內的天池。因近天池為存儲津液之處,故名為承漿,又名天池,又名懸漿。懸漿則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后下行也,猶如瀑布之凌空而下,故名之以懸。若徒自表面觀之,則僅沾受飲食之佘瀝耳。[4]
7 特異性
承漿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任脈之會[3][5]。
承漿是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5]。
8 所屬部位
頦[6]
9 垂漿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漿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7]。
承漿穴位于面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3]。
承漿穴在任脈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骨骼)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肌肉)
10 垂漿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于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取穴。
承漿穴位于面部,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正坐仰靠取穴[2]。
11 垂漿穴穴位解剖
承漿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下唇肌。布有下牙槽神經的終支神經和 動、靜脈。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下唇肌→頦肌[2]。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面神經分支和下唇動、靜脈的分支[3]。
12 垂漿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漿穴為足陽明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會,故并治口暇牙風,半身不遂等癥。穴雖淺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4]
13 垂漿穴主治病證
承漿穴主要用于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暴喑,口眼㖞斜,口噤不開,唇緊,齒痛,齒衄,口舌生瘡,癲癇,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齦腫,面癱等。
承漿穴主要用于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口噤、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等[2]。
承漿穴主治口眼㖞斜,口噤不開,流涎,唇緊,齒痛,齒衄,齒齦腫痛,口舌生瘡,面腫;暴喑,癲癇,消渴,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8]。
承漿穴主治口眼㖞斜,面腫,齦腫,齒痛,流涎,癲狂,以及口腔潰瘍,三叉神經痛等[3]。
口歪,唇緊,齒痛,流涎,口舌生瘡;暴喑,面腫,癲癇,面癱,糖尿病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8][9],局部有酸脹感[8],可擴散至口唇[8]。
14.2 灸法
15 垂漿穴的配伍
承漿穴配廉泉治流涎[2]。
承漿配勞宮,有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作用,主治口舌生瘡,口臭口干。
承漿配風府,有疏風解表,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感冒,頭項強痛,牙痛。
承漿配委中,有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不止,牙齒出血。
承漿配陰陵泉、委中、太沖、膀胱俞、大敦,有清熱利尿,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小便不禁,小腹脹痛。
承漿配廉泉,治流涎[8]。
承漿配頰車、合谷,治下牙痛[8]。
承漿配陰陵泉、委中、太沖、膀胱俞、大敦,治小便不禁[8]。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陽明、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寒熱,凄厥,鼓頷,承漿主之。痓,口噤互引,口干,小便黃赤,或時不禁,承漿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衄血不止,承漿及委中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偏風口㖞,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
《針灸大成》: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玉龍歌》:頭頸強痛難回顧,牙痛病作一般看,先向承漿明補瀉,后針風府即時安。
《類經圖翼》:又名十三鬼穴云,此名鬼市,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八次下針。
《針灸聚英》: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宜,其病立愈。
《普濟》:灸即備脈通宣,其風立愈,注依小筋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徐徐引氣而出。
17 垂漿穴研究進展
17.1 鎮痛作用
承漿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可提高痛閾。有實驗證明,電針成年大鼠“水溝”、“承漿”30 min,大鼠的痛閾比針刺前可升高3倍以上,同時使紋狀體內5-羥色胺及5-羥吲哚乙酸含量明顯上升,脊髓中5-羥吲哚乙酸也明顯上升。測定不同腦區乙酰膽堿含量,觀察到針后大腦皮質乙酰膽堿含量均有升高(P<0.05),而腦干的乙酰膽堿含量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水溝”、“承漿”對鎮痛起著積極作用,在麻醉的大鼠體上,記錄了中縫背核單位的自發放電,觀察電針后的影響,其中大多數單位(65%)放電頻率加快;觀察電針“水溝”、“承漿”對傷害性反應的影響,其中大多數單位(73%)的傷害性反應持續時間明顯縮短。[8]
承漿穴在針麻手術中具有鎮痛、鎮靜、松弛腹肌、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等良好效果[2]。且可同時調節呼吸、血壓[2]。
電針承漿、人中后,大腦皮質乙酰膽堿含量均有升高,而腦干的乙酰膽堿變化不明顯,頂葉皮質PGE含量和cAMP含量明顯升高,這與腦內神經遞質,尤其是5-羥色胺的釋放和轉換增加有關[4]。
還有報道提示,針刺承漿、人中,抑制神經傳導一級傳入末梢內P物質的釋放;三叉神經脊束核尾側亞核在針刺鎮痛中起著一定作用[4]。
17.2 對舌下神經的影響
針刺“承漿”有促進大鼠舌下神經再生的作用。實驗中剪斷大鼠右側舌下神經后飼養,針刺10d后發現有90%右側舌下神經核內有標記細胞,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本實驗為癱瘓患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8]
17.3 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臨床觀察,針刺潰瘍病患者的承漿、人中等穴可使脾胃虛寒與虛實夾雜型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肝氣犯胃型者無明顯變化[4]。
17.4 抗休克
電針動物承漿、人中可引起應激反應,使血漿皮質醇含量升高。針刺承漿、水溝穴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能有效地調節血中兒茶酚胺含量,提高肺的攝氧率。[4]
17.5 治療痛經
配大椎,經潮前3天開始,每日1次,至經凈為1療程。
17.6 治療落枕
配風府,用瀉法,有強的針感為好,一般針刺后即有一定效果。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6.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6.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古籍中的垂漿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溪曲池腕骨太沖絕骨公孫陽陵泉頸項強痛,不能回顧∶承漿風池風府兩腮頰痛紅腫∶大迎頰車合谷咽喉閉塞,水粒...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未效,復刺后穴〔第五〕中風口噤不開∶頰車人中百會承漿合谷(俱宜瀉)問曰∶此癥前穴不效,何也?答曰∶此...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穴氣海一穴血海二穴委中二穴曲池二穴頭項紅腫強痛。承漿一穴風池二穴肩井二穴風府一穴腎虛腰痛,舉動艱難。...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骨陽陵泉絕骨太沖公孫頸項強痛。不能回顧。風府風池承漿兩腮頰痛紅腫。大迎頰車合谷咽喉閉塞。水粒不下。商...
- 《針灸易學》:[卷上二認癥定穴]繼洲楊先生治癥總要認癥定穴治法
、中沖、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斜∶頰車、地倉、...
- 更多古籍中的垂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