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uān xīn dīng
2 英文參考
cold abscess on the lumbar reg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recardial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lumbar absces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井疽局部腫痛躁熱者·穿心疔
穿心疔為病證名[1]。出《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即井疽局部腫痛躁熱者[1]。
井疽(precardial abscess)為病名[2]。又名胸發、穿心冷瘺、慢心銳毒、心漏、穿心毒、井泉疽、穿心疔[2]。《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發于胸,名曰井疽。”是指生于心窩部的無頭疽[3]。即癰疽生于胸部鳩尾穴(臍上7寸、劍突下0.5寸)、中庭穴(膻中穴下1.6寸)或兩者之間[2]。井疽為心經火毒而發[2]。
3.1 由心經火毒而發
由心經火毒而發者初起如豆粒,逐漸出現腫痛,色變紅腫高突等陽證表現,甚而可見心煩肌熱,唇干舌燥,渴思冷飲等熱毒之證[2]。治宜參見外癰、疔瘡[2]。
參見外癰治法:初起內服仙方活命飲或漏蘆煮散、防風散、升麻湯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湯;外用如意金黃散或遠志膏、五龍散等敷貼[4]。若未消而膿成,則內服透膿散或黃芪內托散;外治則切開引流,膿多用豬蹄湯溫洗或以黃柏煎湯外洗,繼用二寶丹或五五丹提膿去腐[4]。若成漏者,可用藥線引流,膿盡則用生肌散或玉紅膏、地黃膏等敷貼[4]。
參見疔瘡治法:內治宜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后余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托安神散[5]。外治用煙油膏(旱煙管油)厚敷疔瘡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瘡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搗爛用飯和為餅貼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或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以收口[5]。
3.2 由冷氣攻心而發
如初起如豆粒,皮色不變、積久漸大,黑陷平塌,多為冷氣攻心而發[2]。久則穿潰成瘺,食少倦怠,精神恍惚,乃毒邪積久,犯心及腎,屬無頭疽范疇[2]。宜溫補托毒,補腎陽為主[2]。外治參見無頭疽、瘺及潰瘍。
外治參見無頭疽: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6]。內服陽和湯、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陽和解凝膏、沖和膏等[6]。
外治參見潰瘍:潰瘍外用各類去腐生肌散(膏)[7]。如潰后仍焮腫而痛者,為熱毒未盡,應以清熱解毒為主[7]。
3.3 關于無頭疽
無頭疽(headless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為病名[6]。是指發生于骨骼與關節間的化膿性疾病[3]。相當于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3]。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釀成[6]。
詳見無頭疽條。
4 涌泉疽·穿心疔
穿心疔為病證名[1]。見《枕藏外科鈔》。即涌泉疽[1]。是指足心處所生之疽。涌泉疽又名涌泉癰、井泉疽、足心癰、足心發、腳心癰、腳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腳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龜、穿窟天蛇[8]。因腎經虛損,濕熱下注而成[8]。膿淺潰速者為輕,宜服仙方活命飲;膿深潰遲者為重,應兼服桂附地黃丸以益腎,均應加清熱利濕之品[8]。余證治同外癰[8]。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4.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3.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1.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1.
治療穿心疔的方劑
- 檳榔散
藥、陳皮、青皮、腹皮、香附、檳榔、防風。主治:腳心癰。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方出...
- 更多治療穿心疔的方劑
古籍中的穿心疔
- 《外科證治全書》:[卷三胸博證治(計四證)]癰疽就簡
齊灸之,灸畢全愈。一、起如豆粒,腫痛燥熱者,名穿心疔,宜時服護心散,以防毒陷。按陽癰則例同疔瘡門參...
- 《瘍醫大全》:[卷二十七足踝部]足心癰門主論
二經濕毒流注,發于足心。(《啟玄》)又曰∶腳底穿心疔,又名井泉疽,乃腎經外感風邪,濕毒流于腳底,久...
- 《瘍科心得集》:[卷中]辨涌泉疽足底疔論
涌泉疽(腎經穴位,在足心),生于足心,又名井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蛇。屬少陰腎經虛損、濕熱下...
- 《外科心法要訣》:[卷十一足部]涌泉疽
難存。【注】此證生在足心涌泉穴,一名足心發,又名穿窟天蛇,俗名病穿板,屬足少陰,由腎經虛損,兼濕熱...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四足部(十八)]足心癰
不至深發,膿不多者可治。足心發毒腫痛,亦名涌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尺蛇。屬少陰腎經虛損所致。宜隔...
- 更多古籍中的穿心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