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chuān liàn zǐ
2 英文參考
fructus meliae toosend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oosendan,fruc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inaberry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OOSENDAN FRUCTUS[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Fructus Meliae Toosendan(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川楝子為中藥名,出自《本草正》[1]。原名楝實[2]。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2]。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焦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焦黃色,發泡,有焦氣,味苦澀[2]。鹽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咸[2]。
川楝子味苦,性寒[2][1]。有小毒[1]。歸肝、小腸、膀胱經[2]。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的功能。用于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川楝子生品有小毒,長于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于蟲積腹痛,頭癬[2]。焦川楝子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于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于下焦,長于療疝止痛[2]。常用于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載有川楝子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Meliae Toosendan(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川楝子的別名
仁棗、柬實、金鈴子、苦柬子、練實等[3]。
7 川楝子的處方用名
8 川楝子的來源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2]。
9 川楝子的產地
川楝子主產于四川、湖北、貴州、河南等地[1]。
10 川楝子的采收與初加工
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2]。
11 川楝子的生藥性狀
川楝子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川楝子的炮制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雷公炮炙論》)的炮制方法[2]。
宋代對其炮制方法有較大發展,增加了火炮(《博濟方》)、酒浸(《蘇沈良方》)、童便浸后煮爛、面裹煨(《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茴香炒、陳皮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醋煮(《女科百問》)等法[2]。
元代除沿用炒法外,又有鹽炒、酥制(《瑞竹堂經驗方》)、酒煮(《衛生寶鑒》)、牡蠣炒(《丹溪心法》)等炮制方法[2]。
明代又增加了鹽加茴香炒、海金沙同僵蠶炒、酥炙、麩炒(《普濟方》)等炮制方法[2]。
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麩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燒存性(《外科證治全生集》)、鹽水泡(《醫宗金鑒》)等炮制方法[2]。對炮制目的亦有記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得配本草》)[2]。
12.1 川楝子的炮制方法
12.1.1 川楝子
12.1.2 焦川楝子
取凈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塊,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或焦褐色,取出晾涼,篩去灰屑[2]。
12.1.3 鹽川楝子
取凈川楝子片或碎塊,用鹽水拌勻,稍悶,待鹽水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狀
川楝子為類球形[2]。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2]。外果皮革質,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濕潤有黏性[2]。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2]。氣特異,味酸苦[2]。
焦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焦黃色,發泡,有焦氣,味苦澀[2]。
鹽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咸[2]。
12.3 炮制作用
川楝子生品有小毒,長于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于蟲積腹痛,頭癬[2]。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干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涂患處[2]。
川楝子炒焦后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于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如治肝郁化熱,心腹脅肋諸痛和肝腎陰虧而又肝氣橫逆所致之胸脘脅肋疼痛,吞酸吐苦[2]。
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于下焦,長于療疝止痛[2]。常用于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12.4 貯存方法
置干燥容器內,鹽川楝子密閉,置通風干燥處[2]。防蛀,防霉[2]。
13 川楝子的性味歸經
歸肝、小腸、膀胱經[2]。
歸肝、小腸、膀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4 川楝子的功效與主治
川楝子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能[2]。
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能。用于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治肝胃氣痛,脅痛,疝痛,痛經,蟲積腹痛,乳腺炎。煎服:4.5~9g[1]。
2.治頭癬。焙黃研末,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涂之[1]。
川楝子生品有小毒,長于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于蟲積腹痛,頭癬[2]。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干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涂患處[2]。
焦川楝子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于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如治肝郁化熱,心腹脅肋諸痛和肝腎陰虧而又肝氣橫逆所致之胸脘脅肋疼痛,吞酸吐苦[2]。
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于下焦,長于療疝止痛[2]。常用于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15 川楝子的化學成分
川楝子含川楝素[1]。還含苦楝子酮等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1]。
16 川楝子的藥理作用
川楝子含川楝素,有驅蛔作用[1]。主要藥理作用有抗原蟲,抗細菌,抗真菌,阻斷神經肌肉接頭間的傳遞[3]。
苦楝素有驅蛔作用,高濃度時能麻痹豬蛔,特別是頭部的神經節,低濃度則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除體外[4]。對胃有刺激,胃潰瘍患者慎用[4]。大劑量能傷害肝臟[4]。本品有一定蓄積性,不要連續使用[4]。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為急性循環衰竭[4]。
17 川楝子中毒
17.1 不良反應機制
成人食果6~8個即可引起中毒,刺激胃腸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損害心、肝、腎,麻痹大腦皮質,致迷走神經先興奮后麻痹,嚴重時麻痹呼吸中樞、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等。[3]
17.2 臨床表現
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出現黃疸、肝大、肝功能損害、消化道出血、黑便、視物模糊、復視、下頜運動不靈、觸覺減退、周身無力、痙攣、心悸、血壓下降、脈快而弱、面色蒼白、腰痛、排尿困難、血尿,嚴重時呼吸、循環衰竭、休克、昏迷,甚至死亡。[3]
17.3 治療
川楝子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1.未出現痙攣者,可給予催吐、洗胃、導瀉,并口服雞蛋清、面糊及藥用炭等,靜脈補液,10%的葡萄糖靜脈滴注,加維生素C 2.5~5g。
2.對癥治療:糾正休克及心力衰竭;出現痙攣者,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或口服顛茄浸膏片;出現呼吸困難者,給予呼吸興奮藥或吸氧;保肝對癥治療。
18 川楝子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川楝子
Chuanlianzi
TOOSENDAN FRUCTUS
18.2 來源
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18.3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18.4 鑒別
(1)本品粉末黃棕色。果皮纖維成束,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品,形成晶纖維。果皮石細胞呈類圓形、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的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表皮下為一列類方形細胞,直徑約至44μm,壁極厚,有縱向微波狀紋理,其下連接色素層。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種皮色素層細胞胞腔內充滿紅棕色物。種皮含晶細胞直徑13~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細胞,胞腔內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并含細小草酸鈣方晶,直徑約5μm。草酸鈣簇晶直徑0~27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80ml,超聲處理1小時,放冷,離心,取上清液,用二氯甲烷振搖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二氯甲烷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楝子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川楝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l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一甲醇(1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楣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5 檢查
18.5.1 水分
不得過12.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8.5.2 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于32.0%。
18.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一質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和一部附錄Ⅸ J)測定。
18.7.1 色譜、質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 01%甲酸溶液(31:69)為流動相;采用單級四極桿質譜檢測器,電 噴霧離子化(ESI)負離子模式下選擇[5]質荷比(m/z)573離子進行檢測。理論板數按川楝素峰計算應不低于8000。
18.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川楝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μg的溶液,即得。
18.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中粉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l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8.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2μl與供試品溶液1~2μl,注入液相色譜一質譜聯用儀,測定,以川楝素兩個峰面積之和計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川楝素(C30H38O11)應為0.060%~0.20%。
18.8 川楝子飲片
18.8.1 炮制
18.8.1.1 川楝子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8.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8.1.2 炒川楝子
取凈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黃色。
本品呈半球狀、厚片或不規則的碎塊,表面焦黃色,偶見焦斑。氣焦香,味酸、苦。
總灰分,同藥材 不得過4. 0%。
18.8.1.2.1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川楝素(C30H38O11)應為0.040%~0.20%。
18.8.1.2.2 鑒別、浸出物
同藥材。
18.8.2 性味與歸經
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
18.8.3 功能與主治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用于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
18.8.4 用法與用量
5~l0g。外用適量,研末調涂。
18.8.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18.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17.
- ^ [3]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8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6.
- ^ [5] 國家藥典委員會.關于勘誤《中國藥典》2010年版有關內容的通知(國藥典綜發〔2010〕246號).2010-09-28.
用到中藥川楝子的方劑
- 黃耆丸
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黃耆丸:處方:黃耆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赤小豆地龍(去土...
- 天臺烏藥散
皮(去白)、良姜(炒)各半兩,檳榔(剉)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醫學發明》卷五方之天臺烏藥...
- 神仙固真丹
浸),川烏1兩(炮,去皮尖,切片),青鹽1兩,川楝子(去核)、當歸、枸杞子1兩,茴香(炒)1兩,破...
- 川楝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楝散:處方:川楝子(蒸.去皮.核)、破故紙(炒)、茴香(炒),各...
- 黑錫丹
半,肉豆蔻(面裹煨)1兩半,茴香(炒)1兩半,金鈴子(蒸熟,去皮核)1兩半,木香1兩,沉香1兩。功...
- 更多用到中藥川楝子的方劑
用到中藥川楝子的中成藥
- 黑錫丹
半,肉豆蔻(面裹煨)1兩半,茴香(炒)1兩半,金鈴子(蒸熟,去皮核)1兩半,木香1兩,沉香1兩。功...
- 橘核丸
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
- 舒肝丸
藥典標準:品名:舒肝丸ShuganWan處方:川楝子150g、醋延胡索100g、白芍(酒炒)120...
- 闌尾消炎丸
青葉50g敗醬草50g蒲公英50g雞血藤50g川楝子10g大黃15g木香15g冬瓜子(麩炒)15g...
- 三層茴香丸
-91處方:八角茴香(鹽100g拌炒)200g川楝子(炒)200g木香200g茯苓800g北沙參2...
- 更多用到中藥川楝子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川楝子
- 《普濟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門]諸疝
臍腹牽痛。膀胱重墜。久而不愈。漸至腫大。甚者生金鈴子(去核炒黃)赤撲兒(焙)茴香(炒秤三味各二兩)...
- 《普濟方》:[卷二百四十九疝門]小腸氣
茱丸治小腸氣疼。山茱萸石茱萸(炒)吳茱萸(炒)金鈴子(去核炒)青皮(去白炒)舶上茴香(炒)馬藺三五...
- 《證治準繩·類方》:[第六冊]疝
)木香(煨。各半兩)荊三棱(煨)馬蘭花(醋炒)金鈴子(去核)茴香(炒。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一大錢,...
- 《王氏醫案繹注》:卷四
數。苔黃渴飲。腹脹而墜。日熱夜甚。用白頭翁湯合金鈴子散加苓芍梔斛吞駐車丸。浹旬而愈。(此證熱邪大傷...
-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四陰疝門]控睪
小腸受邪,控睪痛引少腹,香子散方香子(炒)蓽澄茄楝實(銼)木香(各一兩半)葫蘆巴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
- 更多古籍中的川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