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踹腸為經穴別名,“踹”通“腨”,即腨腸,承筋之別名[1]。見《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
穴位 | 承筋 | ||
漢語拼音 | Chengjin | ||
羅馬拼音 | Chengchin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Ligament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56 | |
日本 | 5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56 | |
富耶氏 | |||
德國 | B56 | ||
英國 | B56 | ||
美國 | BI56 |
承筋為經穴名(Chéngjīn BL56)[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腨腸、直腸[3]。屬足太陽膀胱經[2]。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2]。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4 承筋的別名
腨腸、直腸(《針灸甲乙經》),踹腸(《備急千金要方》),直腸(《太平圣惠方》)。
5 出處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2]。
承,有受義,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韌帶等。《說文》:“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為足太陽之經筋。其別者,結于腨外,兩者相合,為承受筋肉之力處,故名“承筋”,又名“腨腸”。[4]
7 所屬部位
小腿部[5]
8 踹腸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6]。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2]。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窩橫紋中點直下5寸,當腓腸肌肌腹中央;或于合陽與承山兩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3]。另說“在脛后,從腳跟上七寸”(《備急千金要方》);“從仆參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經考穴編》);“在合陽下二寸”(《針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9 踹腸穴的取法
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2]。
10 踹腸穴穴位解剖
承筋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股后皮神經分布。脛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由坐骨神經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窩下角,在腘窩內的位置最淺,即在腘動、靜脈的淺層。神經和血管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深、淺兩群肌肉之間。神經由腘動脈的后方,漸至動脈外側下降,沒途發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關節及小腿皮膚。脛神經和腘動脈的體表投影在股骨內、外側髁連線中點,至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的連線。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2]。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分支分布,并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干、小隱靜脈、脛神經干和脛后動脈本干經過[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并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后動、靜脈通過[3]。
11 踹腸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主治脛痹不仁、腳腨酸重、霍亂轉筋諸疾,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癥多在于筋,針之可使筋肉恢復承受作用。[4]
承筋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膀胱經脈循行于下肢后面,取之可通調太陽經氣,常以治療下肢病為主[9]。
12 踹腸穴主治病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等[2]。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瘡,霍亂轉筋;以及腓長肌痙攣,下肢麻痹等[3]。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亂轉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7]。
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等[2]。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
2. 其它:脫肛,痔瘡,便秘。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放散[7]。
13.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踹腸穴的配伍
承筋配陽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配委中、承山,治腓腸肌痙攣[7]。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寒熱篡后出、瘛疭、腳腨酸重、戰栗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濺濺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腰背拘急霍亂。
《太平圣惠方》: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肓門主之。
《針灸大成》: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腫,痔疾,脛痹不仁,腨酸,腳急跟痛,鼻鼽衄,霍亂轉筋。
1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7.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5-8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古籍中的踹腸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旁廂一寸五分間髀從里廉委中會合陽膝約下二寸貫穿內承筋承筋正在腸中下至承山腸肉分飛揚外踝七寸存附陽踝下...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三]霍亂轉筋
)治轉筋。髀關、治筋絡急。(銅見膝痛。)浮、治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曲池、治筋緩。...
- 《普濟方·針灸》:[卷十四針灸門]霍亂轉筋
筋。穴仆參竅陰至陰解溪丘墟治筋絡急。穴髀關治大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穴浮治筋緩。捉...
-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下四肢第三]腳病
昆侖主腳如結,踝如別。陰陵泉主足痹痛。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腳攣(又云∶承山、承筋主腳脛酸,腳急跟痛,腳...
- 《刺灸心法要訣》:[卷四膀胱經文]膀胱經分寸歌
寸,從內斜并殷門。委中膝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腸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間,外踝七...
- 更多古籍中的踹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