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ǐ zhuàng xiàn
2 英文參考
dentate line[朗道漢英字典]
dentate margin[朗道漢英字典]
pectinate line[朗道漢英字典]
anocutaneous lin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inea anocutan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定義
齒狀線即齒線。
齒線(dentate line)是指肛瓣與肛柱基底部共同在直腸與肛管交界處形成一鋸齒狀的環形線[1]。
肛門辦與肛管皮膚之間相連接處,形成一條不整齊的界線,叫齒線或齒狀線。齒線是臨床上一個重要的標志,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4 關于肛瓣
肛瓣(anal valve)是指兩個相鄰肛柱基底之間的半月形皺襞[1]。
5 關于肛柱
肛柱(anal column)又稱“直腸柱”[1]。由于直腸下端與縮窄的肛管相接,直腸黏膜形成6~10條隆起的縱形皺襞[1]。
6 關于肛管
肛管(anal canal)是指上與直腸末端相接,下至肛門緣的消化管末端[1]。
解剖學肛管(anatomic anal canal)是指齒狀線至肛緣的部分[1]。
外科學肛管(surgical anal canal)是指肛緣到肛管直腸環上緣平面的部分[1]。
肛管是消化道的最末端,長約3cm,其外端為肛門緣,上端與直腸相連接,齒線為肛管與直腸的交界線。肛管有解剖肛管與外科肛管之分。解剖肛管即齒線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長約5cm,下自肛緣,上至直腸壺腹下方縮小部,表面上2/5系直腸粘膜,下3/5為肛管皮膚。
7 關于直腸
直腸(rectum)是指乙狀結腸末端與齒線之間的一段腸管[1]。即大腸的末端[2]。以其直通肛門,故名[3]。
《針灸聚英》卷一:“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
直腸位于盆腔內(圖2-23),全長約15~16厘米,從第3骶椎平面貼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終于肛門,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長約3~4厘米。直腸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樣,也是由外縱、內環兩層平滑肌構成。環形肌在肛管處特別增厚,形成肛門內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的周圍有橫紋肌構成的肛門外括約肌,括約肌收縮可阻止糞便的排出。
圖2-23 直腸和肛管
直腸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與乙狀結腸相連結,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終止于齒線,并與肛管相連。直腸全長12cm。直腸上部與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時由于直腸腔大小在上端與乙狀結腸同,下端則擴大為直腸壺腹,壺腹前壁向前膨出,與肛管幾成直角形成會陰曲。因此,在行腸鏡檢查時應注意此解剖特點。腸管上1/3前面和兩側為腹膜所遮蓋,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為直腸膀胱凹陷或直腸子宮凹陷,此凹陷為直立位腹腔最低點。直腸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腸壁肌層與結腸相同,直腸肌層在其下部肥厚成為肛門內括約肌。直腸內表面是一層較厚的粘膜,直腸粘膜有三個呈半月形的橫皺襞,又稱直腸辦。上皺襞在齒線上12cm處,是直腸與乙狀結腸的分界皺襞。中皺襞位于右側壁,在齒線上8cm處,相當于腹膜直腸返折處。下皺襞位于左前壁,在齒線上5cm處。
直腸下端粘膜有6—10個縱行皺折,稱直腸柱:兩柱下端之間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稱肛門辦,肛門辦內有向上開口的呈漏斗形窩,叫肛隱窩或肛竇。隱窩底部有肛腺體的導管開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狀,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圍組織。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潤滑直腸下端的作用。如果人體抵抗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白色的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竇炎時,肛乳頭可腫大,反復炎性刺激時,肛乳頭可呈纖維性增生,或呈乳頭瘤樣改變。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古籍中的齒狀線
- 《醫宗金鑒》:[卷五疳證門]脊疳
積熱生蟲蝕脊膂,于擊其背若鼓嗚,羸瘦脊骨鋸齒狀,身熱下利煩渴璔,十指皆瘡嚙爪甲,此名脊疳病熱兇,蘆薈...
- 《幼科心法要訣》:[卷三疳證門]脊疳
積熱生蟲蝕脊膂,手擊其背若鼓鳴,羸瘦脊骨鋸齒狀,身熱下利煩渴增,十指皆瘡嚙爪甲,此名脊疳病熱兇,蘆薈...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四]口齒論
不然烙之亦好。附齒有黃黑色物。似爛骨之狀者。各為齒狀。凡治齒者。先看有此物。即須用疳刀掠去之。附齒有...
- 《本草崇原》:[卷中本經中品]地榆
氣味苦微寒,無毒。主治婦人產乳痙病,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地榆處處平原川澤...
- 《本草圖經》:[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地榆
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
- 更多古籍中的齒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