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赤小豆葉
2.1 來源及產地
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葉[1]。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1]。
2.2 功能主治
3 《*辭典》·赤小豆葉
3.1 出處
《別錄》
3.2 拼音名
Chì Xiǎo Dòu Yè
3.3 赤小豆葉的別名
赤小豆藿(《別錄》)
3.4 來源
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葉。
3.5 功能主治
①《別錄》:"主止小便數,去煩熱。"
3.6 赤小豆葉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搗汁。
3.7 附方
①治小便數:小豆葉一斤。于豉汁中煮,調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食醫心鏡》)
②治漏,小便利,復非淋:小豆藿一把,搗取汁,頓服三升。(《備急千金要方》)
3.8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3.
用到中藥赤小豆葉的方劑
- 赤小豆湯
赤小豆(微炒)1斤,桑白皮(炙,銼)1兩,澤漆莖葉(切,炒)3分。功能主治:水腫遍身,小便澀,脹滿...
- 備急治白丹
ān《普濟方》卷四零六處方苧麻根3斤(連葉),赤小豆4升。功能主治小兒諸瘡腫毒。用法用量上以水3斗...
- 芙蓉菊花膏
拼音:fúróngjúhuāgāo處方:赤小豆芙蓉葉香附白及菊花葉各120克功能主治:治癰疽腫毒。用...
- 赤小豆散
。用法用量:用黃蜜調敷,或蔥汁、好醋、酒、菊花根葉搗汁、靛汁俱可調敷,中留一孔透氣。制備方法:上為...
- 活調敷散
n處方:乳香、沒藥、白芷、白蘞、南星、赤小豆、天花粉、芙蓉葉、黃連、貝母、寒水石、地榆、黃蜀葵葉(...
- 更多用到中藥赤小豆葉的方劑
用到中藥赤小豆葉的中成藥
- 鐵箍散
方:生川烏30g生草烏30g生半夏30g赤小豆30g芙蓉葉30g五倍子30g白及30g制法:以上七...
- 腮腺寧糊劑
芙蓉葉230g白芷85g大黃85g苧麻根10g赤小豆580g乳香(醋炙)10g薄荷油0.005g制...
- 透表回春丸
川芎10g赤小豆10g羌活20g牛蒡子(炒)20g黃連20g天花粉20g荊芥40g大青葉40g赤芍...
- 艾葉丸
。摘錄《雞峰》卷十五《雞峰》卷十處方艾葉4分,赤小豆4分,當歸4分,阿膠4分。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面...
- 加味感冒丸
g金銀花15g蔓荊子(炒)7.5g蟬蛻7.5g赤小豆30g佩蘭15g梔子(姜炙)22.5g枳殼(麩...
- 更多用到中藥赤小豆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赤小豆葉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六救荒本草]谷部
,人家圍圃中多種,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籬落。葉似赤小豆葉而極長,FS開淡粉紫花,結角長五七寸其豆味微甘...
- 《外治壽世方》:[卷三諸瘡]赤游火丹
生荷葉搗爛。入鹽涂之。又麻仁搗末。水和敷之。又赤小豆末雞子清稀調《外治壽世方》清鄒存檢公元1644...
- 《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赤小豆
,皆小豆也。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集解】頌曰∶赤小豆,今江淮間多種之。宗曰∶關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五]赤小豆
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唐本注云∶《別錄》云,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赤小...
- 《松峰說疫》:[卷之三·雜疫]鸕瘟
其癥兩腮腫脹,憎寒,惡熱。外用赤小豆、柏葉,共搗爛,水醋調敷。內服,薄荷濃煎湯,服之。《松峰說疫》清...
- 更多古籍中的赤小豆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