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chì xiǎo dòu
2 英文參考
kachang jijau[朗道漢英字典]
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朗道漢英字典]
kachang jija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haseoli,sem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haseolus radia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ice be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ice Bean[中華本草]
Semen Phaseoli[中藥大辭典——2版]
Semen Phaseol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ice bea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 的干燥成熟種子[1]。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收獲。主產于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赤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赤小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色者,并不治病。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敷之,無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則難揭,若入苧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5 拉丁名
Semen Phaseol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Semen Phaseoli[3]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umbellatus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Roxb.][2]
赤豆:V.angularis(Willd.)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Willd.;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 F. Wight][2]
6 英文名
rice bean(《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赤小豆的別名
小豆(《肘后備急方》)、赤豆(《日華子諸家本草》)、紅小豆(《本草原始》《中醫大辭典》)、紅飯豆(《增訂偽藥條辨》)、紅豆(《本草綱目》《中醫大辭典》)、豬肝赤(《本草逢源》)、杜赤豆(《本草便讀》)、小紅綠豆(《陸川本草》)、虱牳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中醫大辭典》)、金紅小豆(《藥材學》)、朱小豆(《藥材學》)、茅柴赤(《中華本草》)、米赤豆(《中華本草》)。
8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4]或赤豆Vigna angutaris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種子。
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種子[5]。
同屬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種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9 植物原形態
9.1 赤小豆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umbellatus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Roxb.]為一年生半攀緣草本。莖長可達1.8 m,密被倒毛。三出復葉;葉柄長8~16 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 cm,寬2~6 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 mm,具毛;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藥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赤小豆原植物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9.2 赤豆
赤豆V.angularis(Willd.)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Willd.;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 F. Wight]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藥條辨》)。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 cm。莖上有白色顯著的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 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側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 cm,寬3.5~7 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著生于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鐘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于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赤豆原植物
赤豆在全國各地廣為栽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四川。
10 栽培
10.1 赤小豆的生物學特性
赤小豆適應性強,一般農田都可栽種。以向陽,土壤疏松,中等肥力(過肥易徒長,結莢少)為好,不宜連作。
10.2 赤小豆的栽培技術
10.2.1 用種子繁殖
赤小豆在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開1.3m寬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開窩,每窩播種子5~6粒,lhm2用種子量22.5~30kg,播后蓋人畜糞水排濕的火灰1把。可與其他作物如甘薯間作,也可在果園空閑地上點播。
10.2.2 田間管理
赤小豆苗高8~10cm時,中耕除草1次,并施人畜糞水拌火灰,施后培土。在未封垅前,再除草1次。生長2個月后,要“打頂”。
10.2.3 病蟲害防治
銹病:用65%代森錳鋅500倍液防治。
蟲害有潛葉蠅、紅蜘蛛及蚜蟲等。
11 采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中藥大辭典》: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莢果,曬干,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12 藥材產地
赤小豆(Semen Phaseoli)產于河北、吉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廣東、云南、陜西等地。
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5]。
13 性狀
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13.1 赤小豆
赤小豆種子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無臭,氣微,味微甘。
赤小豆種子
13.2 赤豆
赤豆種子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
赤豆種子
14 鑒別
14.1 顯微鑒別
赤小豆橫切面:的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眾多淀粉粒,并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赤豆橫切面: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4.2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 ml,沸水浴上加熱20 min,冷后濾過,取濾液0.2ml,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為紅色、紫紅色(檢查三萜皂苷)。
15 主要化學成分
15.1 赤小豆
赤小豆含糖類[6],三萜皂苷(triterpenoid saponin)[7]。每100 g含蛋白質20.7 g,脂肪0.5 g,碳水化合物58 g,粗纖維4.9 g,灰分3.3 g,鈣67 mg,磷305 mg,鐵5.2 mg,硫胺素(thiamine)0.31 mg,核黃素(riboflavine)0.11 mg,煙酸(nicotinic acid)2.7mg等[8]。
15.2 赤豆
赤豆含蛋白質20.7%,脂肪0.5%,糖類58%,微量的維生素B1、B2以及煙酸、鈣、鐵、磷等[5]。還含三萜皂苷類[5]。
從赤豆中分離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兒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
還分離得到6個齊墩果烯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 sophoradiol};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pogenol};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葉絲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gypsogenic acid};赤豆皂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9][10]。
黃烷醇類:從赤豆的熱水提取物中得到三種黃烷醇鞣質(flavanoltannins):D-兒茶素(D-catechìn),D-表兒茶素(D-epicatechìn)和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ìn)[11];
花色素類:從新鮮種子中分離到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 B1和B3[12]。
16 藥理作用
《中藥大辭典》(2版):赤小豆具有抑制精子作用。從赤小豆中分得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在體外對人體精子有顯著抑制作用,并能顯著抑制人精子的頂體酶,抑制摩爾比為1:1.39,抑制常數為1.1×10-3[13][14]。
《中醫大辭典》(2版):20%赤豆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5]。
17 性味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味甘、酸,性平。”
《中藥大辭典》(2版):“味甘、酸,性微寒。”
《中醫大辭典》:“甘、酸,微寒”[5]。
《中華本草》:“味甘;酸;性微寒”
《本草綱目》:“味甘,性平,無毒”
《名醫別錄》:“甘酸,平,無毒。”
《備急千金要方》:“甘、咸,平。”
《食性本草》:“微寒。”
18 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歸心、小腸經。
《中醫大辭典》(2版):“入心、小腸、脾經”[5]。
《中華本草》:“心;脾;腎;小腸經”
《本草新編》:“入脾經。”
《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19 功能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中藥大辭典》(2版)、《中華本草》: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水腫,腳氣,黃疽,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中醫大辭典》(2版):功在利水消腫,除濕退黃,解毒消癰[5]。1.治水腫,腳氣,黃疸,淋證,便血,瀉痢[5]。煎服:9~30g[5]。2.治乳癰,癰疽,腮腺炎,風疹瘙癢,濕疹,研末調敷[5]。
《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名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不過三度差。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日華子諸家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本草綱目》:“辟溫疫。”
《醫林纂要》:“清熱解毒,去小腸火,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腫,通乳,下胎。”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治瀉吐,解熱毒。”
20 赤小豆的用法用量
《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中醫大辭典》(2版):煎服:9~30g[5]。研末調敷[5]。
21 禁忌
《本草經集注》:“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已即去,勿過劑也。”
《本草省常》:“同羊肉傷人。”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22 選方
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肘后方》)
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去節)三兩,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個,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治男子女人熱淋、血淋 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為末。煨蔥(細銼)一莖,暖酒調二錢服。(《修真秘旨》)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則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備急千金要方》)
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后擇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濟總錄》赤小豆湯)
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太平圣惠方》赤小豆散)
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治痔瘡出血:取豆二升,苦酒五升,煮熟后在太陽下曬到酒干為止,研成末,和酒服一錢,每日三次[15]。
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則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備急千金要方》)
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尤妙。(《本草綱目》)
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備急千金要方》)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后方》)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三合。酒研爛,去渣。溫服,留渣敷患處。(《急救良方》)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備急千金要方》)
治水腫:用赤豆半升,蒜一顆,生姜五錢,陸根一條,一起研碎,加水煮爛,除去藥,空腹吃赤豆,慢慢將紅汁喝完,水腫現象很快消失。又一方:治水腫從腳起,若水腫至腹就會致命。取赤豆一斗,加水煮到極爛,取其汁水五升,溫熱時浸泡足膝。若已腫至腹部,就吃赤豆,不要吃其它的東西,也會好。又一方:治腹腫、腹水,皮膚出現黑色。用赤豆三升,白茅根一把,同水煮后吃赤豆,以消盡腹水為宜。又一方:治水腫。用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淋上汁,煮赤豆一升,用來當飯吃,治療效果非常好。[15]
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燙的東西而發作:將赤豆末和水調和后服方寸匕。[15]
治舌頭上出血的癥狀:用赤豆一升,和三長升水,絞汁服下。[15]
治尿病、尿血:用赤豆三合,炒后研末,再加一蔥用微火煨好,加酒擂和,調服二錢。[15]
治肋頰熱腫:用赤豆和蜂蜜涂于患處,一夜就能消腫,若再加蓉葉末就更好。[15]
治風疹瘙癢:將赤豆、荊芥穗等量,研成末,用雞蛋清調和涂患處。[15]
治胞衣不下:用赤豆,男七粒,女十四粒,取東流之水送服。[15]
治懷孕期間來月經,叫做漏胎:有的是由于行房事所致,叫傷胎:用赤豆芽研成末,以溫酒送服少許,每日三次,有效即停止服用。[15]
23 臨床報道
治療扭傷及血腫:將赤小豆磨成粉,用涼水調成糊,涂敷受傷部位,厚0.2~1.0 cm,外用紗布包扎,24 h后解除。共治52例,結果均敷1~2次而愈。受傷后速敷者效高,當日涂敷者,血腫范圍<5 cm×7 cm者,1次治愈;傷后多日的血腫,2次治愈;拇掌、腕、肘、踝關節扭傷后當日涂敷,2次治愈[16]。
治療外傷性血腫及疔瘡:赤小豆研細末,加雞蛋白調成糊狀,涂滿患處,再用棉墊固定,每日1~2次。治療皮下組織、肌腱等閉合性外傷及疔瘡86例,其中疔瘡18例,外傷68例,結果臨床效果良好。86例中除3例疔瘡因并發感染加用抗生素外,其余83例,均在3~6 d內收功[17]。
治頑固性呃逆:取鮮豬苦膽1個,放入赤小豆20粒,掛房檐下陰干后共研細粉,即成膽豆散。用法:每日服2g,分2次用白開水沖服。共治26例,其中首次發病者24例,第二次發病者2例,病程1個月以上者21例。結果:2 d內治愈者22例,其余4例均在4d內治愈[18]。
治療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用赤小豆50 g,帶衣花生仁30 g,冰糖20 g。加水適量,隔水燉至豆熟爛,吃渣喝湯,每日1次,30 d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共治療50例,痊愈16例,有效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19]。
治療妊娠水腫:用赤小豆50 g,熬湯食用,每日2~3次,同時低鹽、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共治療20例,3d以內治愈達12例,5d以內治愈18例。1星期內治愈19例,有效率100%[20]。
治療急性腮腺炎:用赤小豆70粒,搗碎為細末,以雞蛋清1個,調和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更換1次,至腫痛消失后再敷1次。共治療46例,結果:敷藥1次腫痛消失者18例,敷藥2次腫痛消失者20例,8例在敷藥3次后腫痛消失。隨腫痛減輕和消失,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所治46例,均獲痊愈,未出現并發癥[21]。
治療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
24 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名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脹滿。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日華子諸家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僻,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十劑》云,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己即去,勿過劑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熱從小便利去,若用之過多,則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癥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經疏證》: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是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為火之有余,水腫則火之不足,赤小豆兩者兼治,既損其盛,又補其衰。
25 赤小豆的食用價值
赤小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赤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煮熟后會變得非常柔軟,而且有著不同尋常的甜味,風味相當強。紅豆原產于中國,是一種一年生灌木的種子,由于具有醫療效用,所以在遠東一帶頗受重視,數千年來一直將它加入米飯及湯里食用。由于其甜度,紅豆也成為東方甜食中一種常見的材料。
25.1 赤小豆的營養價值
1. 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
2. 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
3. 赤小豆是富含葉酸的食物,產婦、乳母多吃紅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25.2 赤小豆的選購
1. 赤小豆與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均有紅豆之別名。 相思子產于廣東,外形特征是半粒紅半粒黑,過去曾有誤把相思子當作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的,食用時不可混淆。
2. 巧用紅豆:用毛巾做一個口袋,將生紅豆倒入袋里,再將袋子縫起來即可。睡覺前,將做好的袋子放入微波爐里溫兩分鐘,放到被窩內,溫度可以保持約三小時。因為紅豆是豆類中含水量最少的,加熱以后溫度不容易下降,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很經濟實惠。除了睡覺時用,也可用于肩膀或關節等地方。
25.3 赤小豆適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赤小豆。
1. 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力更好;適宜產后缺奶和產后浮腫,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癥之人食用;
2.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蛇咬傷者,忌食百日。
25.4 赤小豆的食療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
主治下水腫,排除癰腫和膿血。消熱毒,止腹瀉,利小便,除脹滿、消渴,催乳汁。可以解除小麥毒。和鯉魚一起煮來吃,可以治療腳氣水腫。拉痢疾后,氣脹不能吃東西,宜將赤豆煮來吃。[22]
赤豆葉可去煩熱,止尿頻。煮食,可耳聰明目、輕身,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22]
赤豆芽主治漏胎和房事傷胎,則用芽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每日三次[22]。
25.5 與赤小豆相克的食物
赤小豆同羊肉同食傷人(《本草省常》)。
拉痢疾后,氣脹不能吃東西,宜將赤豆煮來吃,但不能同腌制的魚一起吃[22]。
鯉魚與紅豆同煮,兩者均能利水消腫,在用于治療腎炎水腫的時候效果很好,但是正是因為利水功能太強,正常人應避免同時食用二者,盡量隔幾個小時再食,是否可以同食因人的體質不同而異。
25.6 赤小豆的食用建議
赤小豆宜與其他谷類食品混合食用,一般制成豆沙包,豆飯或豆粥,是科學的食用方法。
赤豆常吃使人虛弱,令人枯瘦[22]。
26 赤小豆的藥典標準
26.1 品名
赤小豆
Chixiaodou
VIGNAE SEMEN
26.2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4]或赤豆Vigna angutaris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26.3 性狀
26.3.1 赤小豆
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26.3.2 赤豆
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
26.4 鑒別
本品橫切面:赤小豆 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眾多淀粉粒,并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
赤豆 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
26.5 檢查
26.5.1 水分
不得過1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H 第一法)。
26.5.2 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26.6 性味與歸經
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26.7 功能與主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26.8 用法與用量
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26.9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26.10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42.
-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43.
-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關于勘誤《中國藥典》2010年版有關內容的通知(國藥典綜發〔2010〕246號).2010-09-2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3.
- ^ [6] 官道悅男,等.藥學雜志(日),1932, 52:168.
- ^ [7]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309.
- ^ [8] 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20.
- ^ [9] Kitagawa I,et a1.Chem Pharm Bull, 1983, 31(2):674.
- ^ [10] Kitagawa I,et al.Chem Pharm Bull, 1983, 31(2):683.
- ^ [11] Ito Y, et al.C A, 1985, 103:177227a.
- ^ [12] Agriga T, et al.Agri Biol Chem, 1988, 52(11):2717.
- ^ [13] 楊同成,等.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5(3):76.
- ^ [14] 楊同成.福建中醫藥,1993,24(3):39.
- ^ [15]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213-214.
- ^ [16] 梅應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10):630.
- ^ [17] 李傳興,湖北中醫雜志,1990,(2):封三.
- ^ [18] 楚風琴.山東醫藥,1980,(9):56.
- ^ [19] 王文育,等.江西中醫藥,1993,24(6):43
- ^ [20] 吳昉,中國社區醫生,2003,18(2):35.
- ^ [21] 張明利,等,中國民間療法,2000,8(6):24.
- ^ [22]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213.
用到中藥赤小豆的方劑
- 赤小豆湯
拼音:chìxiǎodòutāng《奇正方》:赤小豆湯:處方:赤小豆5錢,商陸2錢,大黃6分,麻黃...
- 連翹赤小豆湯
ochìxiǎodòutāng處方:連翹3錢,赤小豆3錢,銀花3錢,杏仁3錢,葶藶3錢,生甘草8分...
- 輕腳圓
研)、白芍藥,各二兩了。草烏(去皮.尖)四兩,赤小豆一兩(別研為末,打糊)。炮制:上末,赤小豆糊為...
- 塌脹丸
āzhàngwán處方:白樟柳根90克(銼細)赤小豆150克陳橘皮(去白)60克木香30克制法:上...
- 桑皮豆
gpídòu《雞峰》卷十九:方名:桑皮豆組成:赤小豆1升,桑白皮2兩。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疾輕者...
- 更多用到中藥赤小豆的方劑
用到中藥赤小豆的中成藥
- 安臍散
要》卷一《幼科類萃》卷三處方瓜蒂、南星、白蘞、赤小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去濕固氣。主小兒臍風。用...
- 腮腺寧糊劑
芙蓉葉230g白芷85g大黃85g苧麻根10g赤小豆580g乳香(醋炙)10g薄荷油0.005g制...
- 六神曲
8處方:辣蓼500g青蒿500g蒼耳草500g赤小豆100g苦杏仁100g麥麩5000g面粉250...
- 琥珀消石顆粒
li標準編號:WS3-B-3506-98處方:赤小豆當歸琥珀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蒲黃牛膝性狀:本品為...
- 胃炎寧沖劑
?68g木香(煨)136g細辛68g肉桂68g赤小豆136g雞內金34g甘草(蜜炙)204g山楂9...
- 更多用到中藥赤小豆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赤小豆
- 《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赤小豆
,皆小豆也。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集解】頌曰∶赤小豆,今江淮間多種之。宗曰∶關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 《雜病廣要》:[內因類]水氣
所謂結陽者腫四肢是也。(《濟生》)(按嚴氏處有赤小豆湯,見后。)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
- 《普濟方》:[卷二百八十三癰疽門]諸癰疽
兩)遠志(水浸取肉蘸姜汁焙)赤茯苓川芎北梗苦參赤小豆赤芍藥調下。洗瘡方莽草苦參貝母射干木通蜂房大腹...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五]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
- 《雞峰普濟方》:[卷第十五]消渴水
利茯苓白術椒目(各四分)防己葶藶澤瀉(各五分)赤小豆前胡芫花桂(各三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
- 更多古籍中的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