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ǐ gǔ jié gǔ yán zhǎng jí huán zhuàng rèn dài zhòng jiàn shù
2 英文參考
ulna lengthing osteotomy and reconstructing annular ligment
3 手術名稱
尺骨截骨延長及環狀韌帶重建術
4 分類
骨科/骨折不愈合、骨缺損及骨折畸形愈合手術/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治療/關節鄰近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治療/孟氏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77.3302
6 概述
孟氏骨折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而言(圖3.7.3.1.3.2-0-1)。這是一種復雜的聯合損傷,往往由于認識不足或治療不當而造成畸形愈合。常在攝X線片時漏拍肘關節,未及時發現和處理橈骨頭脫位;有時只注意了尺骨骨折的整復、固定,而忽略了對橈骨頭的復位固定。因為橈骨頭脫位后,如不固定可以自動還納也可自動脫位。孟氏骨折-脫位可因肘部受屈曲或伸直外力引起,因而有兩種相應的損傷,屈曲性損傷約占10%~15%,尺骨向后成角。橈骨頭向后脫位。伸直性損傷占85%~90%,尺骨斷面成角的凸側向前外側,橈骨頭向前向外脫位,常合并橈神經的骨間背側支損傷。在診治中應特別注意。因橈神經深支從橈骨頭的前外側繞過,進入前臂穿過旋后肌深淺二層之間,在進入旋后肌之前,入口處有Frohse弓,其拱道內的結締組織包繞骨間背側神經,使神經位置相對固定。當橈骨頭受到暴力沖擊,環狀韌帶和關節囊破裂,橈骨頭脫位,橈神經受到突然牽拉可被拉斷或滑入肱橈關節間隙內,或被向前脫位的橈骨頭頂起推向前方。
孟氏骨折脫位,可造成嚴重的前臂旋轉和屈伸功能障礙。其原因是尺骨上1/3骨折畸形愈合后骨性阻擋;成角和旋轉畸形愈合后尺骨的旋轉軸發生改變;橈骨頭脫位后上、下尺橈關節和肱橈關節的解剖關系變位;骨折畸形愈合后骨間膜發生攣縮;創傷后肘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和攣縮。在處理孟氏骨折畸形愈合時,要弄清楚是成角畸形還是旋轉畸形愈合,盡管二者均可影響前臂的旋轉功能,但在手術方式上則完全不同。旋轉畸形愈合的矯正是在畸形處截骨,然后旋轉對位,在合適的角度下重新進行固定。成角畸形愈合的矯正是在成角處截骨,恢復尺骨的長度,按其解剖關系進行復位、固定。經截骨矯形后仍然旋轉功能受限時則行骨間膜松解。
7 適應癥
尺骨截骨延長及環狀韌帶重建術適用于兒童孟氏骨折畸形愈合。
8 禁忌癥
9 術前準備
備4~6孔加壓鋼板。
10 麻醉和體位
1.臂叢阻滯或全麻。
2.仰臥位,患肢外展于手術桌上或置于胸前。
3.上臂扎氣囊止血帶。
11 手術步驟
11.1 1.顯露
肘后外側切口(Boyd入路),于肘關節上2.5cm肱三頭肌腱外側開始,向遠端經過尺骨鷹嘴尖的外側緣沿尺骨的邊緣止于尺骨上、中1/3交界處。在肘后肌與尺側伸腕肌之間分離(圖3.7.3.1.3.1-1,3.7.3.1.3.1-2)。在尺骨的附著點處將旋后肌剝離并向外牽開,使尺骨的中、上段及橈骨上1/4均可顯露(圖3.7.3.1.3.1-3A)。
11.2 2.尺骨截骨固定
在尺骨畸形愈合部位于骨膜內用電鋸截骨,矯正畸形并盡量使其延長,用加壓鋼板固定,截骨部位應行自體松質骨植骨,復位時注意防止發生旋轉。
11.3 3.橈骨頭復位環狀韌帶重建
如環狀韌帶已破損無法修補,清除肱橈關節的瘢痕,取大腿闊筋膜1.2cm×8cm。將筋膜條折疊縫合成長條狀。于尺骨橈切跡下方鉆孔,將筋膜條由鉆孔內穿出,圍繞橈骨頸與穿進的筋膜條重疊縫合(圖3.7.3.1.3.2-4)。
11.4 4.橈骨頭復位環狀韌帶重建后橈骨近端仍不穩定的處理
橈骨頭復位環狀韌帶重建后橈骨近端仍不穩定者,可用克氏針從肱骨小頭穿入經關節進入橈骨頭、頸部加強橈骨近端復位后的穩定性。
12 術中注意要點
1.注意恢復尺骨的長度。
2.注意保護尺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13 術后處理
用長臂石膏托或支具將肘關節及前臂固定于功能位。術后3~4周拔除克氏針,6周去石膏或支具開始功能練習。
14 并發癥
1.橈神經深支或尺神經牽拉傷。
2.肘關節伸屈及前臂旋轉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