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尺蓋疑即天蓋,缺盆(穴)之別名[1]。見《針灸學》(南京)。
穴位 | 缺盆 | ||
漢語拼音 | Quepen | ||
羅馬拼音 | Chuehpen | ||
美國英譯名 | Broken Basi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12 | |
日本 | 1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12 | |
富耶氏 | E12 | ||
德國 | M12 | ||
英國 | S12 | ||
美國 | St12 |
缺盆為經穴名(Quēpén ST 12)[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別名天蓋、尺蓋。屬足陽明胃經[2]。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2]。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或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4 尺蓋的別名
5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缺盆各一。
6 穴名解
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2]。
缺,虧缺、缺損之義。《說文》:“盆,盎也。”《急就篇》“盎,大腹而斂口:盆,斂底而寬上。”缺盆即指頸下巨骨(亦名“上橫骨”,即今之所謂“鎖骨”)上凹陷處,以其形缺陷如盆,故名缺盆(今名“鎖骨上窩”)。《金針梅花詩鈔》缺盆條:“肩下有窩如盆缺,橫骨中央缺盆穴。”穴當鎖骨上窩,是處形如破盆狀。《新正考》有:“缺盆象其骨間皮肉,凹下如盆。”穴當其中,因名缺盆。[3]
7 所屬部位
胸[4]
8 缺盆穴的定位
缺盆位于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2]。
缺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缺盆穴的位置(肌肉)
缺盆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正坐仰靠,在乳中線上,鎖骨上窩中點處取穴。
缺盆位于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2]。
正坐仰靠位,當鎖骨上窩之中點,胸鎖乳突肌鎖骨頭的外側凹陷中取穴[8]。
10 穴位解剖
缺盆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氣管前筋膜、臂叢。上方有頸橫動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皮膚由頸叢鎖骨上中間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頸外靜脈及面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該處由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肩胛舌骨肌和鎖骨之間形成鎖骨上窩。窩底的淺層有頸外淺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深層有臂叢,鎖骨下動、靜脈及胸膜頂和肺尖。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鎖骨與斜方肌之間→肩胛舌骨肌(下腹)與鎖骨下肌之間→臂叢[2]。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和頸外靜脈分布;深層有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經過,并有面神經頸支分布;再深層有胸膜頂或鎖骨下靜脈[6]。
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上方有頸橫動脈通過[7]。
11 缺盆的功效與作用
盆之為物而不藏,水火燥濕無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腸、膽之經絡內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猶貯而不藏也。惟刺則三分,灸則三壯,以其內近肺臟,不宜太過,非如溪谷淵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淺取,使術者心存盆盂之念,先發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滿胸熱,但后人守針刺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3]
12 主治病癥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或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6]。
缺盆主要用于治療胸肺、上肢疾等疾患:如咳嗽、唾血、喘息、缺盆中痛、胸悶、瘰疬、癭氣、咽喉腫痛、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等[2]。
缺盆主治咳嗽,氣喘,缺盆中痛,胸部滿悶,喉痹,瘰疬,癭瘤等[7]。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熱,胸滿;上肢麻痹或攣急;缺盆中痛,瘰疬,頸腫,咽喉腫痛[8]。
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7][8],局部有脹痛感[8],可向上臂放散[8]。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上臂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7],以免發生氣胸。《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
13.2 灸法
可灸[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配伍
15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瀉胸中之熱。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熱也。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針灸甲乙經》: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寒熱瀝適,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逆息。
《針灸大成》: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疬,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熱不已。
《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1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71.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0.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2.
古籍中的尺蓋
- 《醫經讀》:平集
之大半長二尺八寸(靈腸胃篇)此同身寸也不必疑為周尺蓋周以古之八寸為尺中人長七尺五寸故五尺之童六尺之孤...
- 《普濟方》:[卷二百五十三諸毒門]蠱毒下血
碎。釅醋四升。入瓷器中。日中午時漬。又以新白布三尺蓋上。里再先取以治蠱毒、暴下血。以KT子根酒飲、磨...
- 《類經圖翼》:[類經附翼卷二律原]黃鐘生度
,至夏后氏而未嘗改,故名夏尺。傳曰夏禹十寸為尺,蓋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橫黍尺。選擇中式之黍,...
- 《類經圖翼》:[類經附翼卷二律原]我朝斛法
分。(鄭世子曰∶按古人未嘗以五斗為斛,五斗為斛,蓋自唐宋始也。算法根據寶源局尺量,置斛口內方九寸自...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
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諸家所述。蓋并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
- 更多古籍中的尺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