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éng shān
2 英文參考
chéngsh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5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5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承山 | ||
漢語拼音 | Chengshan | ||
羅馬拼音 | Chengshan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Hil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57 | |
日本 | 5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57 | |
富耶氏 | |||
德國 | B57 | ||
英國 | B57 | ||
美國 | BI57 |
承山為經穴名(Chéngshān BL57)[1]。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別名魚腹、肉柱、傷山[2]。屬足太陽膀胱經[1]。承即承受,山即山嶺,腓腸肌肌腹高突如山,此穴在其下,有承受之勢,故名承山[1]。承山穴主治腰腿及肛門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腫,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腳跟急痛,腳弱無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脹,大便難,泄瀉,脫肛,痔疾,便血,癲疾,瘈疭,小兒驚癇,腰背痛,小腿轉筋,便秘,疝氣,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轉筋,現代多用承山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胃腸炎,下肢癱瘓,小腿痛,痔瘡,腓腸肌痙攣,下肢麻痹或癱瘓,腰肌勞損,小兒驚風,痛經等。
4 承山的別名
魚腹、肉柱(《針灸甲乙經》),腸山(《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傷山(《備急千金要方》),魚腹(《針方六集·神照集》),玉柱(《太平圣惠方》),魚陽[3]、肉付[3],魚腸(《循經考穴編》)。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山即山嶺,腓腸肌肌腹高突如山,此穴在其下,有承受之勢,故名承山[1]。
承,有受義。《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在此山指軀體之高重。以承筋之凸,喻山嶺之巔,本穴猶在山麓之夾谷,承山巔氣勢下行,當挺身直立時,則分肉更為明顯。質言之,本穴亦承于筋也。故亦治筋病。《神應經》:“在腿肚尖下,分肉間陷中。”是處形若山谷,因名承山。[3]
7 所屬部位
小腿部[4]
8 承山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角形凹陷處[5]。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區,腓腸肌兩肌腹與肌腱交角處。俯臥取穴[1]。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腓腸肌兩肌腹交界處下端,當踝關節伸展時呈“人”字形凹陷處;或于委中直下8寸處取穴[2]。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9 承山穴的取法
俯臥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人字陷紋,于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兩手上舉按著墻壁,足尖著地,在腓腸下部出現人字陷紋,當人字尖下取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區,腓腸肌兩肌腹與肌腱交角處。俯臥取穴[1]。
俯臥位,足尖著地用力后蹬,當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取穴[6]。
快速取穴:俯臥,膝蓋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橫紋中點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承山穴[7]。
10 承山穴穴位解剖
承山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脛骨后肌。血管、神經分布同承筋(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腓腸神經和股后皮神經重迭分布。前神經由脛神經發出的腓腸內側皮神經,走在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的溝內,約在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接受來自腓總神經發出的腓腸外側皮神經的交通支,組成腓腸神經。腓腸神經伴隨小隱靜脈,經外踝與跟骨之間,行于足背外側緣。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匯合,向下形成腱膜。腱膜處皮膚表面形成一凹陷,作為取穴的體表標志。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分支分布,并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干、小隱靜脈、脛神經干和脛后動脈本干經過[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并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后動、靜脈通過[2]。
11 承山穴的功效與作用
《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曰:“足太陽之正,別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肛中,屬于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故承山穴是治療肛腸病的主穴[9]。
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其經脈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本穴又位于腓腸肌肌腹下,故可治療腿肚轉筋等經脈病[9]。
承山穴有舒筋利節之功,如腨腸肌轉筋,掐之則愈。《金針梅花詩鈔》承山條:“兩腨任重可承山。”《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七分,灸五壯,得氣即瀉,速出針。治頭熱、鼻衄、疝氣、腹痛、痔腫、便血、霍亂轉筋、痞痛等疾。[3]
12 承山穴主治病證
承山穴主治腰腿及肛門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腫,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腳跟急痛,腳弱無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脹,大便難,泄瀉,脫肛,痔疾,便血,癲疾,瘈疭,小兒驚癇,腰背痛,小腿轉筋,便秘,疝氣,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轉筋,現代多用承山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胃腸炎,下肢癱瘓,小腿痛,痔瘡,腓腸肌痙攣,下肢麻痹或癱瘓,腰肌勞損,小兒驚風,痛經等。
承山穴主治腰腿及肛門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腫、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腳跟急痛、腳弱無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脹、大便難、泄瀉、脫肛、痔疾、便血、癲疾、瘈疭、小兒驚癇等[1]。
承山穴主治腰背痛、小腿轉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氣[8]。
承山穴主治痔疾,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轉筋[6]。
現代多用承山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胃腸炎、下肢癱瘓等[1]。
承山穴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亂轉筋,便秘,痔瘡,脫肛;以及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或癱瘓等[2]。
1. 運動系統疾病:腰肌勞損,腓腸肌痙攣,下肢癱瘓;
2. 肛腸科疾病:痔瘡,脫肛;
4. 其它:痛經。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2寸[6][8][2],局部有酸脹感[6],可放散到腘窩或有觸電感向足底放散[6]。
注意:承山穴深部,正當脛后動、靜脈,深層有脛神經,故針刺時應避開[6]。
13.2 灸法
14 承山穴的配伍
承山配環跳、陽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腓腸肌痙攣,下肢痿痹。
15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摩承山,力度由輕到重,然后用手掌在穴位四周搓擦,令皮膚感到發熱,以此方法可治療小腿抽筋[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脯下間,去地一尺所(承山)。
《針灸大成》: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戰栗不能立,腳氣膝腫,脛酸腳跟痛,筋急痛,霍亂,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霍亂轉筋,大便難。
《太平圣惠方》:腰膝重,起坐難,筋攣急,不可屈伸。
17 承山穴研究進展
17.1 對尿的影響
用低頻電脈沖刺激承山,配至陰穴,發現感傳出現后1~2小時,尿量增多,尿中Na+、K+及環磷酸腺苷皆有升高[3]。
17.2 治療室性早搏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承山穴對室性早搏有效[3]。
17.3 治療痔疾
針刺承山,治療100例,內痔及外痔均有很好療效。
17.4 治療胃痙攣
針刺承山,有較好療效。
17.5 治療腓腸肌痙攣
溫針承山,治療43例,有很好療效。
17.6 治療頑固性肛周圍瘙癢癥
17.7 治療習慣性便秘
針刺承山,有較好療效。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8.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6.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6.
古籍中的承山
- 《神應經》:手足腰腋部
陵腋下腫∶陽輔丘墟臨泣腰痛∶肩井環跳陰市三里委中承山陽輔昆侖腰痛難動;風市委中行間腰腿如水∶陰市挫閃...
- 《針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門
腋下腫∶陽輔丘墟足臨泣腰痛∶肩井環跳陰市三里委中承山陽輔昆侖腰俞腎俞兩腿如冰∶陰市挫內腰疼,脅肋痛∶...
- 《針灸大成》:[卷八]腸痔大便門
不覺∶中脘痢疾∶曲泉太溪太沖丹田脾俞小腸俞便血∶承山復溜太沖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腸俞大便不通∶承山太...
- 《針灸聚英》:[卷四下雜病歌]手足腰腋女人
足臨泣兮與丘墟。腰痛肩井環跳穴。陰市三里委中煨。承山陽輔昆侖穴。復兼腰俞與腎俞。兩腿如水陰市中。挫閃...
- 《針灸聚英》:[卷四下雜病歌]腸痔大便
疾曲泉太便。太沖丹田與脾俞。兼治小腸俞最善。便血承山并復溜。太沖太白四穴求。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腸...
- 更多古籍中的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