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éng qì
2 英文參考
chéngq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承泣 | ||
漢語拼音 | Chengqi | ||
羅馬拼音 | Chengchi | ||
美國英譯名 | Lacrimation Receiver 1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1 | |
日本 | 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4 | |
富耶氏 | E4 | ||
德國 | M4 | ||
英國 | S1 | ||
美國 |
承泣為經穴名(Chéngqì STl)[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鼷穴、面窌,面髎,目下,谿穴,鼠穴。屬足陽明胃經[1]。承泣為陽蹻脈、任脈、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1]。承即承接,泣指眼淚,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1]。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白內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頭痛眩暈,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結膜炎,翼狀胬肉,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等。
4 承泣的別名
鼷穴、面窌(《針灸甲乙經》),面髎[2],目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谿穴(《外臺秘要》),鼠穴[3]。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6 特異性
陽蹻脈、任脈、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
7 穴名解
承即承接,泣指眼淚,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1]。
承,有受義。《針灸甲乙經》有:“目不明,淚出。”《爾雅·釋言》:“泣,淚也”。此穴在目下,當悲泣淚下,此穴處首先受之,故名承泣。[3]
8 所屬部位
面[4]
9 承泣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5][6]。
承泣在面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瞳孔直下。正坐仰靠,兩目正視取穴[1]。
承泣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承泣穴的位置(肌肉)
10 承泣穴的取法
正坐位,兩目正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承泣在面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瞳孔直下。正坐仰靠,兩目正視取穴[1]。
患者閉目,正坐或仰靠、仰臥位,醫者押手輕輕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緣和眼球之間取穴[7]。
快速取穴: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攏,中指貼于鼻側,食指指尖位于下眼眶邊緣處即是[8]。
11 承泣穴穴位解剖
承泣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下瞼板肌、下斜肌、下直肌。有眶下動、靜脈的分支及眼動、靜脈的分支。分布著眶下神經分支、動眼神經下支及面神經肌支。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針穿皮膚、皮下組織以后,可經下瞼板肌入眶內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為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后二肌是橫紋肌,為動眼神經下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一眶脂體→下斜肌[1]。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內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6]。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顴支、眶下動脈分布;眶內有動眼神經和眼動脈分支分布[6]。
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動眼神經下支及面神經肌支,并有眶下動、靜脈分支及眼動、靜脈分支通過[2]。
12 承泣穴的功效與作用
任脈為陰脈之海,“上頤循面入目”,陽蹺脈“交目內眥”,足陽明之經別“還系目系”,足陽明之經筋“為目下綱”,本穴于目下,為上述三經之交會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證[7]。
13 承泣穴主治病證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白內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頭痛眩暈,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結膜炎,翼狀胬肉,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等。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6]。
承泣主要用于治療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夜盲、眼瞼𥆧動、口眼斜、頭痛眩暈,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狀胬肉、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1]。
承泣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色盲,近視,遠視,口眼㖞斜;以及急、慢性結膜炎,白內障,青光眼,斜視,視神經萎縮等[2]。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近視,口、面肌痙攣[7]。
五官科系統疾病:急慢性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夜盲癥,瞼緣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先囑患者閉目,醫者用手指輕輕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壁緩慢直刺0.5~1.0寸,針感整個眼球發脹,忌大幅度提插捻轉[1]。
直刺,囑患者眼向上看,輕輕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緩緩刺入0.5~1寸,不宜過深。勿大幅度捻轉提插,出針后局部壓迫1~2分鐘,以防出血[2]。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針緊靠眶下緣緩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轉,透向目內眥,局部有酸脹感,可致流淚[7]。
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 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當深達2寸時可通過神經管刺傷腦,造成嚴重后果。
注意:針刺時,應緩慢進針,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內出血[6]。出針時要迅速按壓針孔,以防出血[7]。
《圣濟總錄》: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醫者應詳明其局部解剖,針1寸可也。筆者曾多次針此穴深1寸,偶有出針后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現象,待二三周后瘀退青消,皆未影響視力。自覺皮下出血應無大礙,僅有礙面部美觀,過深刺中視神經實應戒之。[3]
14.2 灸法
禁灸[1]。
不宜灸[6]。
15 承泣穴的配伍
承泣配風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風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攢竹、風池,有補益氣血,祛風清熱的作用,主治眼胞瞼外翻及口眼歪斜。
16 特效按摩
用食指指腹揉承泣1~3分鐘,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預防黑眼圈[8]。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目不明,淚出,目眩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㖞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針灸大成》: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口眼㖞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備急千金要方》: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
《備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㖞僻口不能言。
《外臺秘要》: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長桃許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見物,或如升大。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如常法。
18 研究進展
治療近視:針刺承泣對治療近視有較好療效。選用30號1.5寸毫針,在承泣進針,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當刺入1寸左右,眼區周圍有酸脹感或流淚時,輕輕搗刺3~5次,留針10 min,出針后按壓局部1~2 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2~4個療程。[7]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承泣
- 《靈樞經脈翼》:[卷中]足陽明胃經歌
足陽明胃之經頭走腹而腹走足足經氣血俱多起于承泣止于厲兌計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胃大一尺五寸纖曲屈伸長二...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鼻塞不聞香臭。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經,地倉大迎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
- 《經絡全書》:[后編·樞要奇經篇第七]二、〔任〕
目(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承漿、承泣,并穴名,承漿在唇下陷中,承泣在...
- 《經穴匯解》:[卷之六經脈流注第十]任脈
也。)下陰別一。(謂會陰一穴也。)目下各一。(謂承泣二穴也。)下唇一。(謂承漿穴也。)齦交一。(齦交...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次注。皆曰。灸三壯。醫統曰。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
- 更多古籍中的承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