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chán yāo huǒ dān
2 英文參考
herpes zoster[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nake-like sor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rpes zost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nake-like so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herpes zost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纏腰火丹為病名[1]。生于腰肋間的皰疹性皮膚病[1]。見《證治準繩·瘍醫》卷四。又名蛇串瘡、火帶瘡、蛇纏瘡、蛇丹、蛇纏虎帶[1]。相當于胸、腰部的帶狀皰疹[1]。
蛇串瘡(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2])為病證名[3][4]。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又名蛇丹[4]、纏腰火丹、火帶瘡[5]、蛇纏虎帶[3]、纏腰龍、[6]、蜘蛛瘡。是指以集簇性水皰沿身體單側,斷續排列成帶,宛如蛇形,四畔焮紅,伴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6]。因皮損狀如蛇行,故名蛇串瘡;因每多纏腰而發,故又稱纏腰火丹。為急性皰疹性皮膚病[2]。系由濕熱火毒,蘊蓄經絡而發[7]。以成簇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布,伴刺痛為臨床特征。多見于成年人,好發于春秋季節。
清·《外科大成·纏腰火丹》稱此癥“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
纏腰火丹相當于西醫的帶狀皰疹[6]。
4 纏腰火丹的病因病機
蛇串瘡多為情志內傷,肝郁氣滯,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肌膚而發;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而化熱,濕熱內蘊,外溢肌膚而生;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于肌膚而成。年老體虛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現代醫學的帶狀皰疹與本病類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皮膚皰疹[5]。
5 纏腰火丹的癥狀
蛇串瘡好發于腰脅間的一種呈帶狀分布的皮膚皰疹性疾患[5]。
《外科大成》載其癥“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7]。雖多發于腰及胸脅等處,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5][7]。
發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時伴有微熱和全身不適、乏力等癥狀[5][7]。2~3天后,局部皮膚出現不規則的小紅癍,繼而患部出現簇集狀水皰,綠豆或黃豆大小的,基底發紅,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帶狀,常伴較劇的灼痛或奇癢[7][5]。皰液初為透明,以后轉為渾濁,約3周后干燥結痂而愈[5]。
發生在軀干或四肢時,常依次排列成帶狀[7]。即帶狀皰疹[7]。
纏腰火丹起病突然、癥見患部皮膚發紅燒灼刺痛,紅疹集簇,繼而出現水皰,小如粟米,大如黃豆,皰液初呈透明,后轉渾濁;或間有出血或壞死,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帶狀[1]。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1]。老年患者有時疼痛可持續1~2月,甚至更長時間[1]。或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納差等全身癥狀[1]。
6 纏腰火丹的診斷
蛇串瘡患者一般先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癥狀,但亦有無前驅癥狀即發疹者。經l一3天后,患部發生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出現多數和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水皰往往成批發生,簇間隔以正常皮膚。皰液透明,5—7天后轉為渾濁,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最后干燥結痂,再經數日,痂皮脫落而愈。少數患者,不發出典型水皰,僅僅出現紅斑、丘疹,或大皰,或血皰,或壞死;巖瘤患者或年老體弱者可在局部發疹后數日內,全身發生類似于水痘樣皮疹,常伴高熱,可并發肺、腦損害,病情嚴重,可致死亡。一般在發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腫痛。
皮疹多發生于身體一側,不超過正中線,但有時在患部對側,亦可出現少數皮疹。皮損好發于腰肋、胸部、頭面、頸部,亦可見于四肢、陰部及眼、鼻、口等處。
疼痛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發病部位、損害輕重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兒童患者沒有疼痛或疼痛輕微,年齡愈大疼痛愈重;頭面部較其他部位疼痛劇烈;皮疹為出血或壞死者,往往疼痛嚴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遺留神經疼痛,持續數月之久。
蛇串瘡若發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皰、潰瘍,愈后可因疤痕而影響視力,嚴重者可引起失明、腦炎,甚至死亡。若發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皰疹、患側面癱及輕重不等的耳鳴、耳聾等癥狀。此外,少數患者還可有運動麻痹、腦炎等。
病程在兒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約3—4周。愈后很少復發。
7 需要與纏腰火丹相鑒別的疾病
7.1 熱瘡
熱瘡多發生于皮膚粘膜交界處,皮疹為針尖至綠豆大小的水皰,常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復發。
7.2 漆瘡、膏藥風
漆瘡、膏藥風發病前有明確的接觸史,皮疹發生在接觸部位,與神經分布無關。無疼痛,自覺灼熱、瘙癢。
8 纏腰火丹的治療
纏腰火丹治宜清熱解毒,瀉火去濕[7]。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外用黃連膏涂查[7]。并可配針刺合谷、曲池、血海、太沖等穴及耳針治療[7]。
8.1 辨證治療
8.1.1 肝經郁熱
蛇串瘡·肝經郁熱證(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經郁熱,以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為常見癥的蛇串瘡證候[6]。
8.1.1.1 癥狀
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8.1.1.2 辨證分析
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外炎肌膚,故皮損鮮紅,皰壁緊張;氣滯濕熱郁阻,則灼熱刺痛;肝為剛臟,肝經郁熱,肝膽火盛則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熱盛之象。
8.1.1.3 治法
8.1.1.4 方藥治療
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等。若發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藥上行;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以通腑瀉下;疼痛劇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
8.1.2 脾虛濕蘊/脾虛濕困
蛇串瘡·脾虛濕困證(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虛濕困,以皮損顏色較淡,皰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舌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為常見癥的蛇串瘡證候[6]。
8.1.2.1 癥狀
皮損顏色較淡,皰壁松弛,疼痛略輕。伴食少腹脹,門不渴,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8.1.2.2 辨證分析
飲食不節,脾虛濕蘊,濕阻氣機;蘊滯肌膚,故見皮膚起丘皰疹或水皰:濕盛于熱則皮疹色較淡,瘡壁松弛,疼痛略輕;脾失健運則食少腹脹.便溏;口不渴、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均為濕盛之象。
8.1.2.3 治法
8.1.2.4 方藥治療
除濕胃苓湯加減。
8.1.3 氣滯血瘀
蛇串瘡·氣滯血瘀證(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皮損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舌苔白,脈澀為常見癥的蛇串瘡證候[6]。
8.1.3.1 癥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8.1.3.2 辨證分析
濕熱毒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不通則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氣活血,重鎮止痛。
8.1.3.4 方藥治療
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年老體虛者,加黃芪、黨參以益氣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外涂;或鮮馬齒莧、玉簪葉搗爛外敷。
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疼痛。
8.3 針灸治療
針灸有較好的止痛收斂作用,如少數病例合并化膿感染,應配合相應處理[5]。此外,發病期應忌食辛辣、魚蝦等食物[5]。
8.3.1 體針
先沿皰疹周用粗針行局部圍刺,微出血為宜[5]。然后取曲池、外關、血海、三陰交、太沖、陽陵泉等穴[5]。皰生頭面者加合谷、內庭;皰生腰以上者加支溝、內關;皰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陰陵泉[5]。
8.3.2 耳針
取相應敏感點、神門、肺、肝、下屏尖、屏間等穴,每次酌選2~3穴,強刺激[5]。
8.3.3 灸法
沿皰疹周用細艾絨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煙熏灸患處30分鐘左右[5]。
8.3.4 皮膚針
沿皰疹四周中等叩刺[5]。
9 纏腰火丹患者日常保健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10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2.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0.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3.
治療纏腰火丹的方劑
- 加減瀉肝湯
,木通6分,生地1錢2分,甘草6分。功能主治:纏腰火丹,累累如珠,色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
- 除濕胃苓湯
經濕熱壅遏,致生火丹,作爛疼痛。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屬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
- 解蛛丹
灰2分,白明礬3分。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蜘蛛瘡。用法用量:摻瘡上,即痊。然后須用苧麻揉搽皮破...
- 土蜂窩散
半兩,雄黃半兩,麝香1錢。主治:漏瘡及三十六般蜘蛛瘡。用法用量:用醋涂病處,每日2次。制備方法:上...
- 加減除濕胃苓湯
能主治:健脾燥濕,和中利水。主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用法用...
- 更多治療纏腰火丹的方劑
治療纏腰火丹的中成藥
- 六神丸
患處。治療120余例,收到迅速止痛的效果。2.纏腰火丹:張某,女,80歲。左臀部皰疹糜爛連片,兩腿自...
- 更多治療纏腰火丹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纏腰火丹
- 《外科心法要訣》:[卷四腰部]纏腰火丹
纏腰火丹蛇串名,干濕紅黃似珠形,肝心脾肺風熱濕,纏腰已遍不能生。【注】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紅...
- 《本草求真》:[上編卷三散劑]平散
蟲生弦爛。用新瓦炙為末。少加雄黃麻油調敷。又治蛇串瘡。有人食烏梢蛇渾身變黑。漸生鱗甲。見者驚縮。鄭...
- 《文堂集驗方》:[卷四]外科
以槐枝蔥白煎湯洗之。以藥糝上即效。〔蛇窠瘡〕即纏腰火丹。小瘡如麥大。千百纏腰如蛇形。用蛇泡勒燒灰。麻...
-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癰疽)]腰部
。經脈不行而作腫痛者。宜服當歸丸。纏腰火丹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
- 《外科心法要訣》:[卷九下部]懸癰
減去藿香、砂仁。俱見潰瘍門)龍膽瀉肝湯(見腰部纏腰火丹)國老膏(見背部丹毒發)《外科心法要訣》清吳謙...
- 更多古籍中的纏腰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