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áng yōng
2 英文參考
acute appendic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testinal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ute appendicit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ntestinal carbuncl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腸癰(intestinal abscess)為病名[1][2]。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又稱縮腳腸癰、絞腸痧[2]。是指發于腸腑的癰[3]。以發熱,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觸及包塊為主要表現[4]。其發生部位不一,有大腸癰、小腸癰、直腸癰的不同[1]。腸癰為外科常見急腹癥,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征。可發于任何年齡,多見于青壯年。
腸癰包括西醫的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病[1]。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可參考本證治療。
4 腸癰的癥狀
急性者初見上腹疼痛,漸轉至右下腹,按之痛加劇,右腿屈曲難伸,并伴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等癥[2]。
轉為慢性后,右下腹時有隱痛,局部壓痛或捫及包塊。
《金匱要略方論》:“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
5 腸癰的病因病機
《外科正宗》卷三:“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于小腸而成也。由來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婦人產后,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胎產)艱難,用力太過,育后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饑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并進,……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腸癰多因飲食失節,暴怒憂思,跌仆奔走而致胃腸運化失職,濕熱內壅所致[1]。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腸胃,濕熱內蘊于腸間;或因飲食后急劇奔走,導致氣滯血瘀、腸絡受損;或因寒溫不適、跌仆損傷、精神因素等均可導致氣滯、血瘀、濕阻、熱壅、瘀滯、積熱不散、血腐肉敗而成癰腫。
腸癰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闌尾炎及闌尾膿腫[2]。其病發與闌尾的解剖特點及闌尾腔梗阻、細菌感染有關[2]。
現代醫學認為,闌尾腔梗阻和細菌感染是腸癰的主要發病原因。
6 腸癰的辨證分型
6.1 輕癥
初起上腹部或臍周作痛,陣發性鈍痛,數小時后疼痛轉移至右下腹部,逐漸加重,伴有惡寒發熱,惡心嘔吐,便秘,腹脹,溲赤,苔黃膩,脈洪數。
6.2 重癥
痛處固定不移,痛勢加劇,腹肌緊張拘急,拒按,局部可觸及局限性腫物,高熱不退,屬腸癰重癥,應采取綜合療法。
6.3 氣滯血瘀證
腸癰·氣滯血瘀證(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不發熱或發熱,腹脹,惡心嘔吐,或腹痛繞臍,尚未固定,腹壁柔軟,或痛點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輕度反跳痛,舌苔白膩,脈弦緊為常見癥的腸癰證候[3]。
6.4 瘀滯化熱證
腸癰·瘀滯化熱證(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氣滯血瘀,日久化熱,以右下腹痛加劇,有明顯跳痛及肌緊張,發熱口干,便秘溲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為常見癥的腸癰證候[3]。
6.5 熱毒熾盛證
腸癰·熱毒熾盛證(intestinal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熱毒熾盛,以腹痛劇烈,可遍及全腹,有彌漫性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塊,高熱,舌質紅絳而干,舌苔黃厚干燥或黃厚膩,脈弦滑數,或洪大而數為常見癥的腸癰證候[3]。
7 腸癰的治療
7.1 方藥治療
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劑。初起小腹疼痛,脈芤數者,用大黃湯(大黃、樸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腸癰潰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補之,用七賢散(茯苓、懷山藥、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人參、黃芪)[1]。若傳統治療或保守療法難于取效,而膿將成并有形成潰膿之勢者,則應手術治療。
7.2 針灸治療
注意:針灸療法一般適用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早期及慢性闌尾炎[2]。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癥狀嚴重,應考慮及時手術治療[2]。
7.2.1 刺灸法
體針:取上巨虛、闌尾、天樞、曲池等穴為主[2]。發熱加合谷、內庭;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氣海。用強刺激手法,留針60分鐘以上,初起每6~8小時針治1次,待體溫、血象恢復后減為每日1—2次[2]。
7.2.1.1 治則
7.2.1.2 處方
闌尾 上巨虛 天樞
7.2.1.3 方義
取治療腸癰經驗穴闌尾為主,天樞通調腸腑之氣機,上巨虛疏導陽明經腑氣。三穴合用具有逐腐通腸之功。
7.2.1.4 隨證配穴
惡心嘔吐—上脘、內關,發熱—曲池、大椎,腹脹—大腸俞、次髎。
7.2.1.5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次留針30~60min,每日1~2次。
7.2.2 耳針法
7.2.2.1 選穴
闌尾 耳舟中段 新闌尾點(位于對耳輪耳腔緣,在臀與腰椎之間)
7.2.2.2 方法
毫針刺,強刺激,每次留針30~60min,每日1~2次。
7.2.3 灸法
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腸癰的穴位
- 肘尖
El)。出《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腸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 大肘尖
El)。出《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腸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 外關
痛,鼻衄,牙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腸癰,霍亂,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現代又...
- 外樞
思飲食,水腫,腹痛,疝氣,帶下,月經不調,便秘,腸癰,現代又多用維道穴治療闌尾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
- 維道
思飲食,水腫,腹痛,疝氣,帶下,月經不調,便秘,腸癰,現代又多用維道穴治療闌尾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
- 更多治療腸癰的穴位
治療腸癰的方劑
- 薏苡附子敗醬散
制法:上藥三味,杵為粗末。功能主治:排膿消腫。治腸癰內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
- 腸癰湯
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功能主治: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用法用量:牡丹湯(《圣濟總錄...
- 活腸敗毒丹
3錢,地榆1兩,牛膝1兩。功能主治:敗毒潰膿。主腸癰已成。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
- 排膿湯
銀花1錢,防風1錢,川芎1錢,瓜蔞仁1錢。主治:腸癰。小腹脹痛,里急后重,時時下膿。用法用量:水煎,...
- 赤豆當歸散
排膿血,除濕熱。主治:傷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腸癰便膿。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漿水下,日3次。制備...
- 更多治療腸癰的方劑
治療腸癰的中成藥
- 紅雪
濕瘴腳氣,黃疽,頭痛目昏,及口鼻瘡,喉痹,重舌,腸癰等癥。用法用量:每服一至二錢,新汲水送下。摘錄:...
- 牛黃醒消丸
祛瘀。主治乳巖,橫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癰,小腸癰等癥;近代也用于淋巴結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
- 西黃丸
祛瘀。主治乳巖,橫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癰,小腸癰等癥;近代也用于淋巴結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
- 青麟丸
嗆咳;吐血、齒血、溺血、便血、遺精、淋濁;肺癰、腸癰、痰火昏狂,如醉如癡者;胸悶脘脹,氣阻噎膈,肝胃...
- 六神丸
喉丹痧,喉風喉癰,雙單乳蛾;疔瘡對口,癰疽發背,腸癰腹疽,乳癰乳巖,一切無名腫毒;小兒痰急驚風,肺風...
- 更多治療腸癰的中成藥
腸癰相關藥物
- 二丁顆粒
狀】【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火熱毒盛所致的熱癤癰毒、咽喉腫痛、風熱火眼。【規格】每袋裝4克(無蔗...
- 紫草膏
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瘡瘍,癰疽已潰。【用法與用量】外用,攤于紗布上貼患處,每...
- 復方黃芩片
毒,涼血消腫。用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感冒發熱,癰腫瘡瘍。【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4...
- 紫草膏
【成份】【性狀】【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瘡瘍,癰疽已潰。【規格】【用法用量】外用,攤于紗布上貼患...
- 三黃丸
】【性狀】【功能主治】瀉火解毒。用于治療便秘、瘡癰。【規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3...
- 更多腸癰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腸癰
- 《雜病廣要》:[臟腑類]腸癰
(《直指》)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根據四節八事之次第也。(《三因》)腸痛亦多端...
- 《普濟方》:[卷二百八十六癰疽門]腸癰
。在外則為發背、發腦、發眉、發須、發頤。在內則為腸癰、心癰、腎癰、肺癰、臍癰等患。治之得法。尚庶幾焉...
- 《瘍醫大全》:[卷二十一內癰部]小腸癰門主論
關元穴,又名小腸募,在臍下三寸。)《千金》曰∶腸癰之為病,小腹腫,強按則痛,便數似淋。《厥論》曰∶...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四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六首
即瘀血也。按之都軟不痛者有膿。非是膿。即濕水也。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二內癰]腸癰
《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腸癰為病,小腹重而強,按之則痛,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
- 更多古籍中的腸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