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4 疾病概述
非創傷性:(1)急性或慢性炎癥和特異性感染,先有彌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膿腫的過程,膿腫自行穿破或手術切開后,開始表現為腸外瘺。(2)各種疾病引起的腸絞窄和急性穿孔。(3)腫瘤侵蝕腹壁潰破。
創傷性:(1)人造瘺為治療目的而故意造成者。(2)手術:①因腸壁的縫合不妥,致在縫合處先有腸內容物漏出成為腹內膿腫,以后再自行穿出腹壁或經手術引流而形成腸外瘺。②因誤傷腸套或其血運。③繼腹腔膿腫的引流以后,因引流管位置不當或其它異物的刺激而形成者。④手術方式不妥或錯誤亦可造成腸外瘺。(3)腹部的穿透性損傷、火器傷、刺傷、刀刃傷。(4)放射損傷。
腹膜炎,腹腔膿腫,腸絞窄,急性穿孔,腸道腫瘤的表現。
5 疾病描述
非創傷性:(1)急性或慢性炎癥和特異性感染,先有彌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膿腫的過程,膿腫自行穿破或手術切開后,開始表現為腸外瘺。(2)各種疾病引起的腸絞窄和急性穿孔。(3)腫瘤侵蝕腹壁潰破。
創傷性:(1)人造瘺為治療目的而故意造成者。(2)手術:①因腸壁的縫合不妥,致在縫合處先有腸內容物漏出成為腹內膿腫,以后再自行穿出腹壁或經手術引流而形成腸外瘺。②因誤傷腸套或其血運。③繼腹腔膿腫的引流以后,因引流管位置不當或其它異物的刺激而形成者。④手術方式不妥或錯誤亦可造成腸外瘺。(3)腹部的穿透性損傷、火器傷、刺傷、刀刃傷。(4)放射損傷。
6 癥狀體征
腹膜炎,腹腔膿腫,腸絞窄,急性穿孔,腸道腫瘤的表現。
7 疾病病因
腹腔膿腫自行穿破或手術切開,腸絞窄和急性穿孔,腫瘤侵蝕腹壁潰破。
8 病理生理
非創傷性:(1)急性或慢性炎癥和特異性感染,先有彌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膿腫的過程,膿腫自行穿破或手術切開后,開始表現為腸外瘺。(2)各種疾病引起的腸絞窄和急性穿孔。(3)腫瘤侵蝕腹壁潰破。
創傷性:(1)人造瘺為治療目的而故意造成者。(2)手術:①因腸壁的縫合不妥,致在縫合處先有腸內容物漏出成為腹內膿腫,以后再自行穿出腹壁或經手術引流而形成腸外瘺。②因誤傷腸套或其血運。③繼腹腔膿腫的引流以后,因引流管位置不當或其它異物的刺激而形成者。④手術方式不妥或錯誤亦可造成腸外瘺。(3)腹部的穿透性損傷、火器傷、刺傷、刀刃傷。(4)放射損傷。
9 診斷檢查
1、注意有無腹部外傷、手術等創傷性因素,或急性闌尾炎、腸梗阻、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腫瘤、腸結核、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理性原因。應詳詢有關病史、腸瘺的發生過程與治療情況。
2、明確腸瘺的部位與瘺管情況:
(1)早期懷疑有瘺,但未見有明確的腸液或氣體從傷口溢出時,可口服染料或骨炭粉,觀察瘺管的分泌物有無染色。陽性結果能肯定腸瘺的診斷,但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腸瘺的存在。
(2)用注射器或洗創器(不用導管插入瘺管)對準瘺口,直接注入15%~20%水溶性碘造影劑40~60ml作瘺管造影,觀察瘺管的行徑、瘺管附近有無膿腔以及腸壁瘺口所在的部位。
(3)根據腸壁瘺口可能的部位,進行胃腸道鋇餐或鋇灌腸檢查,觀察瘺口及其近、遠側腸道的情況。
3.收集24h空腹流出的腸液、尿液,分別測定其量與電解質含量。
4、采取瘺口、膿腔的分泌物作細菌培養(厭氧與需氧菌),必要時抽血送培養及作細菌的藥敏試驗。
5、血液檢查:血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電解質(血鉀、鈉、氯、鈣、鎂、磷等)以及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結合力。
7、嚴重腹腔感染時,常有多器官功能障礙,除進行上述各項檢查外,必要時攝胸片與作心電圖檢查。
10 治療方案
(一)治療方法
1、控制感染
(1)在瘺的早期,如引流不暢,在進行剖腹探查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作多處引流;或擴大瘺口以利引流。
(2)腸瘺或腹腔膿腫部均用雙套管24h持續負壓引流。
(3)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有無新的腹腔膿腫形成,并及時處理。
2、瘺口處理
(1)早期主要應用雙套管作持續負壓引流,將漏出的腸液盡量引流至體外。約經1~4周引流后,可形成完整的瘺管,腸液不再溢出至瘺管以外的腹腔內。再經持續負壓引流,如無妨礙瘺口自愈的因素,管狀瘺一般在3~6周內可自愈。全胃腸道外營養可減少腸液的分泌量,如加用生長抑素則更能降低腸液漏出量,提高管狀瘺的自愈率與縮短愈合時間。
(2)感染控制、瘺管形成后,經造影證實無膿腔、遠側腸袢無梗阻時,管狀瘺可應用醫用粘合劑堵塞瘺管,控制腸液外漏,促進瘺管愈合。
(3)唇狀瘺或瘺口大、瘺管短的管狀瘺,可用硅膠片內堵,起機械性關閉瘺口的作用,并保持腸道的連續性,控制腸液外漏,恢復腸道功能,達到簡化處理與加強腸道營養支持的目的。如遠側腸袢有梗阻,則不能用“內堵”,仍應進行持續負壓引流。
(4)在腸液引流良好的情況下,瘺口不十分大,瘺口周圍皮膚無糜爛,可用人工肛門袋,既可保護皮膚,防止皮膚糜爛,又可減少換藥次數,患者活動又方便。如皮膚有糜爛,每日更換敷料1~2次,一般不需應用油膏保護。如有需要,可涂敷復方氧化鋅軟膏(次沒食子酸鉍4g,氧化鋅、淀粉、凡士林及羊毛脂各50g)。
3、營養支持
(1)瘺管發生后早期或腸道功能未恢復時,可應用全胃腸外營養。如需較長時間應用全胃腸道外營養者,應補給谷氨酰胺。
(2)在瘺口遠側或近側具有功能的小腸超過150cm時,可經鼻胃管(用于低位小腸瘺、結腸瘺等)、空腸造口插管或經瘺口插管(用于十二指腸側瘺、胃腸吻合口瘺、食管空腸吻合口瘺等)灌注要素飲食。
(3)瘺經“內堵”后,可恢復口服飲食。
(4)不論應用何種營養支持方法,均要求有適當的熱能與蛋白供應質量,以達到正氮平衡。
4、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①未愈的管狀瘺:影響管狀瘺愈合的因素有結核、腫瘤、遠側腸袢梗阻、異物存留、瘺口附近有殘余膿腫、瘺管瘢痕化或上皮化等;②唇狀瘺:很少能自愈。
(2)手術時機:確定性腸瘺手術應選擇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況良好時進行,一般在瘺管發生后3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由于炎癥、感染、營養不良等因素,早期手術的成功率不高。
(3)手術方式:腸瘺的手術方式有瘺口局部腸袢楔形切除縫合術、腸段切除吻合術、腸瘺部腸袢曠置術與帶血管蒂腸漿肌層片或全層腸片修補術等。其中以腸段切除吻合術最為常用,腸漿肌層片用于修復腸段難以切除的瘺。
手術結束時,用大量等滲鹽水(6000ml以上)沖洗腹腔,放置雙套管負壓引流,預防發生腹腔感染。并對行廣泛剝離的病例作腸內插管小腸內固定術,避免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導致手術失敗。
5、防治并發癥
腸瘺伴有嚴重腹腔感染時,常有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可并發感染性休克、胃腸道大出血、黃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神志昏迷等情況,應加強監護,及時治療。
(二)護理
1、同外科一般護理常規。
2、準確記錄出入量。按醫囑定時采取各種監測標本(血、尿、腸液等)。
3、密切觀察雙套管負壓引流、各種處理瘺口的措施,如“內堵”等情況,并及時加以調整,以保持治療效果。
5、按要求做好全胃腸外營養、要素飲食的護理,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6、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出現并發癥時,應及時告知經治醫師進行處理。
7、腸瘺手術前后的護理與一般腹部手術相同,但術前應重視腸道的準備及腹壁皮膚的清潔處理,術后注意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嚴密觀察腹腔內有無感染或再漏的現象。
(三)出院標準
瘺口愈合,腹部無癥狀,胃腸功能恢復正常。
(四)隨訪
病理性腸瘺于出院后3個月、半年復診,檢查原發病(腸結核、克隆病等)的情況。因創傷所致的腸瘺在有腹部癥狀時應來院診治。
11 預后及預防
無特殊預防方式。
12 特別提示
1、預防各種急慢性腹腔內炎癥的發生。
2、掌握好手術時機,及時準確地手術治療胃穿孔、闌尾炎、腸梗阻等疾病。
3、術中腸壁縫合要正確,避免損傷腸管及其血運。
4、避免腹腔內膿腫的發生。
(1)治療腹膜炎時取半臥位。
(2)先用有效的抗生素。
(3)充分吸引或徹底沖洗膈下區、腹腔、盆腔內貯存的漏出液或膿液。
(4)放置引流管要恰當。
5、減少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
(1)及時正確的治療腹腔炎癥。
(2)腹腔手術時止血要徹底,防止血腫形成。
(3)盡量縮短腸等內容物暴露在腹腔外的時間和紗布敷料覆蓋接觸損傷腹膜的時間。
(4)洗凈手套上的滑石粉,避免異物帶入腹腔。
(5)避免腹膜撕裂、缺損。
(6)組織結扎要少。
(7)正確放置腹腔引流物。
治療腸外瘺的穴位
- 大腸俞
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俞是大腸的背俞穴。大腸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大腸之氣轉輸于后背的...
- 裂結窬
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俞是大腸的背俞穴。大腸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大腸之氣轉輸于后背的...
- 小腸
ne;xiǎocháng;CO6(穴);中醫·小腸:六腑之一·小腸:小腸為六腑之一。與心相為表里。...
- 十二經穴
經44穴,肝經14穴。見下表。經脈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穴數1120452191967...
- 直腸
(穴);HX2(穴);rectum(穴)概述:直腸:1.經穴別名;2.耳穴名;3.人體部位名;4....
- 更多治療腸外瘺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