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疾病分類
感染科
3 疾病概述
膽道蛔蟲癥是腸道蛔蟲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多見于6-8歲學齡兒童、農民和晚期孕婦。它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蛔蟲運動活躍,并鉆入膽道而出現的急性上腹痛或膽道感染。發作時病人疼痛難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病人大都有腸蛔蟲癥。常突然起病,病人上腹劍突下(約通常說的心口窩處)常有鉆頂樣劇烈疼痛,并且右肩及右背部亦同時發生疼痛。疼痛難以忍受,輾轉不安,常伏在床上打滾喊叫,并伴有惡心、嘔吐,有時可吐出蛔蟲。若治療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4 疾病描述
蛔蟲病是由似蚯蚓蛔線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傳染病。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除腸蛔蟲癥狀外,還可引起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
5 癥狀體征
腸蛔蟲癥:蛔蟲主要寄生于空腸和會場,大多無癥狀。少數病人出現腹痛與期周壓痛。有時呈絞痛。個別嚴重感染者出現食欲減退和體重下降、貧血等營養不良表現。部分患者以大便中排出蛔蟲或嘔吐出蛔蟲而就診。
6 疾病病因
感染期蟲卵經口進入人體,污染的圖上、蔬菜、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7 病理生理
蛔蟲病的臨床表現與蛔蟲發育史中不同階段(幼蟲和成蟲)恩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有關。 寄生于空腸與會場上段,大量成蟲可纏結成團,引起部分性腸梗阻。蛔蟲有鉆孔習性,引起異味性損害和相應的臨床表現,常見的有膽道蛔蟲癥,胰管蛔蟲癥及闌尾蛔蟲癥。部分膽石癥患者結石核心見蟲卵與蛔蟲碎片,可能與膽石成因有關。
8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 糞便涂片法或鹽水浮聚法可較容易查到蟲卵。近年來常用改良加藤法。該法蟲卵檢出率較高。B超和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助于異味蛔蟲癥的診斷。
2、血常規 幼蟲移行時引起的異味蛔蟲癥及并發感染時血液白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史,出現乏力、咳嗽或哮喘樣發作,肺部炎癥進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厭食、腹痛、體重下 降等,應注意患蛔蟲病的可能性。 糞便檢查發現蛔蟲卵,胃腸鋇餐透視發現蛔蟲陰影,或有糞便排出或吐出蛔蟲史者,均可明確蛔蟲病的診斷。 在出現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豪華蛔蟲異位癥的可能性,并通過B超、逆行胰膽管造影進行診斷。蛔蟲性腸梗阻以兒童為多見,腹部的條索狀腫塊,結合放射學檢查有助于診斷。
9 治療方案
蛔蟲病治療可為驅蛔蟲治療及并發癥處理,但最根本的是驅蟲治療。
1、驅蟲治療 苯咪唑類藥物是廣譜、高效、低毒的抗蟲藥物,應用最廣的有甲苯咪唑和阿苯達唑。甲苯咪唑,200mg/次,1—2次/d,共1—2d。阿苯達唑,400mg,頓服,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對嚴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療才能治愈。治療中偶可出現蛔蟲躁動現象,有可能發生膽道蛔蟲癥。廣譜驅蟲藥伊維菌素每日口服100ug/kg,連服2d,治愈率接近100%。
2、異位蛔蟲癥及病愈癥治療:
(1)膽道蛔蟲主要采用內科治療,應予鎮靜、解痙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內科治療無效者則需手術治療;
(2)闌尾蛔蟲病應及早給予手術治療。
(3)蛔蟲性腸梗阻應服用適量豆油或花生油,可使蛔蟲團松解,再給予驅蟲治療。上述治療措施無效時,及早給予手術治療。
10 并發癥
膽道蛔蟲,腸梗阻
11 預后及預防
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應在兒童、托幼機構、學校中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凈的蔬菜、水果。在學校,托兒所進行普查普治。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有利于本病的控制。
12 流行病學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如蠕蟲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及農村發病率尤高。根據WHO專家委員會對蛔蟲流行區的分級,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屬重度流行區(感染率超過60%)和中度流行區(干率為20%—60%)。 1、傳染源 人是蛔蟲的惟一終宿主,蛔蟲病人是惟一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感染期蟲卵經口進入人體,污染的圖上、蔬菜、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3、易感人群 人對蛔蟲普遍易感。兒童在地上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人糞施肥的農村地區,人口感染率可50% 以上。感染率無性別差異。有生食蔬菜習慣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發為主,但有時可發生集體性感染。
13 特別提示
13.1 飲食注意
1、宜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質飲食,如主食米飯、面條、面餅。
2、可食用含糖分高的糕點、糖果等食物。
3、多吃些雞蛋,動物瘦肉、乳品、黃豆及其制品;
4、多吃些含維生素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
13.2 家庭護理
1、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發作和并發膽道感染時應絕對臥床休息。
2、精神護理,病人首次發作有恐懼心理,家人應積極關心和體貼病人,并解釋病情,使其解除顧慮。
3、周圍環境應安靜,以使病人得到更好地休息,以恢復由于發作時大量消耗的體力。
4、當病人發生嘔吐時,家人應及時清除病人口腔內的嘔吐物,并漱口,以防口腔感染。
5、病人疼痛加重時,可配合藥物局部應用熱水袋進行熱敷,以減輕疼痛。
13.3 注意事項
1、在發作時,病人因疼痛使用止痛劑如杜冷丁藥物時,一日應不超過2-3次,以防久用成癮。
2、并發膽道感染應用抗菌素四環素過程中,注意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小兒患者,因四環素能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齒發黃,骨生長緩慢等。
3、在應用中藥苦楝皮糖漿進行治療時,應嚴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對于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及體質較弱者忌用。
4、經(內科)保守治療7天以上無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復發作,出現皮膚粘膜發黃及能觸及腫大的膽囊,可考慮送醫院行外科手術(膽管探查術)。
13.4 預防常識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膽道蛔蟲癥來源于腸道有蛔蟲的病人,而腸蛔蟲病是一種傳染病,傳染源是蛔蟲病人或帶蟲者,感染性蟲卵通過口腔吞入腸道而成為帶蟲者。所以只有把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能徹底根除腸道蛔蟲的發生。
2、腸道有蛔蟲的病人,在進行驅蟲治療時,用藥劑量要足,以徹底殺死,否則因蛔蟲輕度中毒而運動活躍,到處亂竄,極有可能鉆入膽道而發生膽道蛔蟲癥。
治療腸蛔蟲癥的穴位
- 腎氣
,細菌性痢疾,腸麻痹,痢疾,久痢,腸寄生蟲病,腸蛔蟲癥,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等。別名:腎氣(《醫學綱...
- 大橫
,細菌性痢疾,腸麻痹,痢疾,久痢,腸寄生蟲病,腸蛔蟲癥,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等。別名:腎氣(《醫學綱...
- 四縫
疳積,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腸蟲癥,蛔蟲癥,腸蛔蟲癥,百日咳,咳喘,氣喘,咳嗽,手指關節炎,羸瘦虛...
- 四中縫
疳積,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腸蟲癥,蛔蟲癥,腸蛔蟲癥,百日咳,咳喘,氣喘,咳嗽,手指關節炎,羸瘦虛...
- 更多治療腸蛔蟲癥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