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常規心電圖 (最后修訂于2012/9/25 11:08:09)[共1276字]
摘要:名稱常規心電圖適應證常規心電圖適用于健康體檢和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鑒別性診斷的檢查。禁忌證無特殊禁忌證。準備1.按申請單核對姓名、臨床診斷及要求。受檢者稍休息,取平臥位。一般不應在跑步、飽餐、飲茶、吃冷飲或吸煙后進行檢查。2.接好心電圖機地線,導聯選擇器應位于基點,打開機器電源開關,預熱機件,檢查機器性能。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平靜呼吸,全身放松,避免肌肉顫抖。須放置的常規導聯包括:1.肢體導聯Ⅰ:紅色電極板連接至右上肢;Ⅱ:黃色電極板連接至左上肢;Ⅲ:綠色電極板連接至左下肢;Ⅳ:黑色電極板連接至右下肢。2.單極胸導聯探查電極在胸部一般有12個放置點:V1導聯,電極位于胸骨右緣第4肋間;V2導聯,電極位于胸骨左緣第4肋間;V3導聯,電極位于V2和V4導聯連線的中點;V4導聯,電極位于左鎖骨中線第5肋間;V5導聯和V6導聯與V4導聯處于同一水平,分別位于左腋前線與左腋中線;根據臨床需要,必要時加做V7導聯,電極位于左腋后線V5同一水平;V8導聯,電極位于左肩胛線V5同一水平;V9導聯,電極位于后正中線V5同一水平;V3R、V4R、V5R電極位于右前胸V3、V4、V5相對應位置。描記心電圖時應先......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冠狀動脈造影與體表常規心電圖對比分析
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肌酶學的變化[1]。心電圖(ECG)診斷冠心病簡單方便無創,但其診斷率低,易發生誤診及漏診。隨著冠狀動脈介入技術的發展,冠狀動脈造影(CAG)對于判斷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部位及治療是目前最可靠的方法[2],被公認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本文對2002年1月~2004年5月在我院行冠狀動脈造影的150例臨床診斷或疑診為冠心病患者的CAG結果結合常規體表心電圖檢查結果進
- 常規心電圖的波形
圖片相關說明:常規心電圖的波形組成和測量示意圖注:a=振幅、d=時限,此處QRS起始部位為QRS波群、J點、ST段和T波振幅測量的參考水平1.P、TP(或Ta)、QRS、ST-T和U分別表示心電圖中的波和波群。2.P波和PR段:代表左右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心臟激動的起源為竇房結,最先傳導至心房,所以在心電圖的中首先出現的是P波。形態可以為單向(正向和負向)、雙向。雙向P波是指波的描跡線在參考水平
- 心電監護應用中的注意要點
電監護質量,筆者認為應注意如下幾點。1電極的安放(1)為減少電極的干擾,電極片應避免貼在肌肉較多及骨隆起處。(2)局部應清潔處理,如胸毛較多的患者應剔除,再行清洗、脫脂處理。(3)盡可能避開進行常規心電圖描記﹑各瓣膜聽診﹑心胸部叩診﹑胸外心臟按壓及心臟電復律等位置,以便在搶救的同時,不影響觀察心電示波。(4)電極片長期應用易脫落,影響準確性和監護質量,應3~4天更換一次電極片,并注意皮膚清潔與消
- 心肌灌注顯像對疑診冠心病的胸痛患者的診斷價值
【摘要】目的評估運動負荷實驗心肌灌注顯像對可疑冠心病的胸痛患者的診斷價值及對冠脈造影病例篩查的價值。方法105例有胸痛、胸悶不適,臨床疑診冠心病的患者,行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201Tl運動負荷心肌灌注顯像,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比,并分析心肌灌注顯像的圖象特點。結果心肌灌注顯像診斷冠心病的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82.4%、89.9%、84.8%。心肌灌注異常組
- 復雜性室性早搏中醫辨證分型客觀指標化的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復雜性室性早搏的臨床意義,兼評Lown分級標準及Schamorth分類在中醫辨證分型及癥狀中的變化。方法采用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測系統,對心臟病組與非心臟病組的復雜性室性早搏按Lown分級分析比較與Schamroth分類在中醫辨證分型及癥狀中變化對比分析。結果復雜性室性早搏檢出率按Lown分級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05);在心臟病組內比較,僅見Ⅱ、Ⅲ級室性早搏的檢出率差
- 中老年患者心電圖分析
隨著常規心電圖的普及,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尤其是對于中老年患者已作為常規檢查項目之一,筆者篩選擇45歲以上門診患者1444例,根據不同年齡段進行心電圖分析,將異常檢出率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組1444例,均為門診就診者,年齡≥45歲。采用日本光電PC2型多導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做常規心電圖檢查。 2結果 各年齡組心電圖異常種類及發生見表1。各年齡組異常心電圖檢出率見表2。 表1
- 心源性暈厥患者動態心電圖1例分析
、一過性心肌缺血和其他較少見心臟疾患的暈厥患者病死率較高,應盡快做出診斷。文獻報道,暈厥中9%~34%為心臟原因引起,嚴重者可導致猝死,1年內的死亡率為30%。由于暈厥發作的偶然性和難以預測性,常規心電圖、Holter等對心律失常性暈厥的診斷率很低,大約1%~2%。本例常規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右束支傳導阻滯,未發現房室傳導阻滯。而在24h動態心電圖檢查過程中出現暈厥發作,同時記錄到一過性的二度Ⅱ
- 冠脈造影對下壁心肌梗死時心電圖STⅡⅢ改變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冠脈造影的廣泛開展,依據常規心電圖判斷相關病變血管部位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有了明顯的提高。本文的目的是探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心電圖的Ⅱ、Ⅲ導聯ST段改變與冠脈損傷支的關系。我們對在我院住院的59例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電圖與入院后3周內行冠脈造影對照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59例我院收治的初次發病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年齡
- 高血壓左心室肥厚Q-T間期離散度與心律失常的關系
料采用病例均選用我院近年來住院和門診被診斷為高血壓的病人共70例。其中合并左心室肥厚36例,無左心室肥厚34例,診斷均按全國高血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男48例,女22例,年齡在48~72歲,均經常規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胸片,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冠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器質性疾患,糖尿病及電解質紊亂的患者。 1.2方法(1)常規心電圖:全自動十二導聯,另外,對每個病人均加做V5′、V6′。(
- 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環指標的影響。方法將67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2例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硝酸甘油5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ml中3h內靜脈滴注),治療組3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檢測兩組在治療前后心絞痛療效、常規心電圖ST改變、血脂、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變化,同時觀察藥物過敏及其他副作用。結果治療組與對
- 二硫化碳和動脈粥樣硬化
心病在臨床上常以心肌梗死為首發癥狀,如何早期發現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從而即時干預,防治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Borkiewicz等[13]新近就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采用的是當前心內科的常用方法(常規心電圖,24h心電圖,心率變異度,左室功能,動態血壓)。該研究共包含177名男性工人,年齡24~66歲(44±12),二硫化碳暴露史5~38年(14±9);對照組為93名男性工人,無職業暴露史,年齡2
- 步長穩心顆粒與索尼特聯用治療心動過緩型病竇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摘要】 目的為觀察步長穩心顆粒與索尼特(單硝酸異山梨酯)聯用治療心動過緩型病竇綜合征的療效。方法將43例經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檢查證實為心動過緩型病竇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n=22穩心顆粒與索尼特聯用)和對照組(n=21單用索尼特)。穩心顆粒9g,3次/d,索尼特60mg,1次/d,治療8周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前后分別檢查如下項目:(1)常規12導聯心電圖;(2)Holter檢查:計數2
- 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室性早搏88例療效觀察
機分為治療組(胺碘酮組)88例和對照組(利多卡因組)46例,治療組中男54例,女34例,平均年齡56.5歲,病程平均6.5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平均56.2歲,病程平均6.4年。治療前常規心電圖與24h動態心電圖檢查,檢測出的室性早搏按Lown五分級法分類,治療組中Ⅱ級13例,Ⅲ級36例,Ⅳ級39例;對照組中Ⅱ級9例,Ⅲ級28例,Ⅳ級9例。治療期間每日做常規心電圖檢查,并每天定時心臟聽
- 對左室高電壓及左室肥大心電圖診斷標準的評價
左室肥大是確立器質性心臟病診斷的可靠指標。在日常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時,常可發現一些自覺健康,無任何心臟病史的正常人,出現單純左心室電壓增高的情況,在集體常規查體時,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1資料與結果 1.1臨床資料健康查體400例,男258例,女142例,年齡20~58歲,平均45歲。心電圖輕微改變者47例(11.8%),其中RV5>2.5mV者32例(8.0%),占心電圖改變人數的68%,而
- 平板運動試驗對100例冠心病的診斷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以冠狀動脈造影為對照,評價分析活動平板心臟運動負荷試驗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100例胸痛、胸悶、心前區不適癥狀,經常規心電圖、體檢及X線胸片等檢查在正常范圍。結果出現強陽性18例,冠脈靜脈造影示左主干、左前降支正常,左回旋支近端局限狹窄90%,左前降支近中段狹窄80%,22例運動試驗陰性,冠脈造影結果未見異常,60例可疑陽性,運動試驗診斷冠心病敏感56%~81%,特異性為72%
- 海水浴體療操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康復作用
用該院設計的1套海水浴體療操,對療養期間62例老年2型DM患者(DM組)進行4療程運動治療。使用超聲心動圖儀觀察患者體療前、后LAD、EF、FS、E/A指標變化,并與健康老人(對照組)對照;使用常規心電圖描記并觀察DM組體療前后的心電圖變化。發現DM組體療前各指標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體療后與前對比:LAD縮小,E/A、FS、EF值明顯增高,有非常顯著統計學意義。體療后心電圖竇性心律增至66.1%
- 動態心電圖在隱匿型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
者心肌缺血發作時不伴有心絞痛癥狀,因此不易被普通心電圖檢出。現就Holter對隱匿型冠心病的診斷價值作如下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為我院2005年3—10月門診無心絞痛癥狀、常規心電圖檢查正常117例病例,男69例,女48例;年齡42~73歲,平均(53.2±24.6)歲;有冠心病易患因素(高血壓病、高血脂、糖尿病、吸煙及冠心病家族史)者83例,無冠心病易患因素者34例。剔
- T波電交替
T波電交替分成兩種類型:一是單向性,T波振幅交替變化;另一種是雙向性,即T波在等位線上下振蕩。動物和臨床研究證明,在缺血時T波電交替為單向性,缺血-再灌注時呈雙向性。測定方法:有不少T波電交替在常規心電圖上不能被觀察到,目前采用特殊的低頻頻譜分析技術,能從噪聲及呼吸波中高選擇性地分辨出電交替波動,用T波交替指數(T-WaveAlternateIndex,TWAI)和交替比作為定量指標,交替比3為
- 穩心顆粒劑臨床應用分析
例,其病因為冠心病、心肌炎、高心病、心肌病。 1.2方法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服用穩心顆粒劑9g,每日3次(由山步長恩奇制藥有限公司提供),4周為1個療程,均服用1~3個療程。入選前和入選后監測常規心電圖和24h動態心電圖,以及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1]。 2結果 2.1療效判定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心電示波觀察或動態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顯效:心悸癥狀消失,心電示波觀察或動態心電圖明顯改善;
- 怎樣察覺胸悶與胸痛?
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動(如原地站立不動),重者可出汗。對于隱性冠心病患者,有時并無明顯的心絞痛而僅為經常發生的胸悶感。 有胸悶與胸痛感者,不一定是冠心病。為了查明到底有無冠心病,需到醫院作心電圖檢查。先作“常規心電圖”檢查。如果常規心電圖未發現異常(即沒有獲得冠心病的證據),而醫生仍認為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大時,可進一步作運動心電圖(包括二級梯運動試驗、腳踏車試驗及活動平板試驗)和心向量圖等檢查,以便確
- 非梗死性異常Q波36例臨床分析
、V4、V5、V6、Ⅰ、aVL6個導聯同時出現異常Q波。36例中伴有束支傳導阻滯8例,其中,左束支傳導阻滯5例、左束支前分支阻滯3例。 2討論異常Q波是心肌細胞病變后失去除極能力變為電靜止狀態的心電圖表現。多種原因造成的心肌病變如心肌梗死、炎癥、壞死以及纖維化等均會導致異常Q波出現,甚至心臟外疾患亦可導致異常Q波出現。異常Q波對心肌梗死診斷的特異性僅68%~79%,故不能僅憑異常Q波診斷心肌梗
- 導管室的護理工作
大孔單1塊手術衣2件紗布塊若干四、導管室護士應具備的素質 護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術中嚴密監測病人情況。反應靈敏,動作迅速,當病人發生并發癥時能分秒必爭地進行搶救。 應有系統的理論知識。掌握常規心電圖的監測和各部位壓力曲線的識別及記錄,能辨認各種心律失常。 較高的專業技能。熟練的使用除顫器、臨時起搏器、血氧分析儀等各種導管室內的儀器,熟悉各種檢查及治療所需的物品。五、導管室的管理 導管室
- 小兒逆P伴房室傳導阻滯心電圖1例鑒別
1病歷摘要 患兒,女,7歲。因咳嗽、發熱3天就診。體溫38.5℃,查體:咽中度充血,心音有力、律齊。胸片:雙肺紋理增強,邊緣欠清晰。心肌酶譜:LDH↑,CK-MB↑,HBDH↑。常規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不齊,心率65~94次/min,Ⅰ度房室傳導阻滯。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見圖1~圖5。本圖為24h連續記錄,為V5導聯。 診斷:竇性心律,時見竇房結游走至心房,Ⅰ度房室傳導阻滯,Ⅱ度Ⅰ型
- 擴張型心肌病90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999~2003年間收治的住院及門診IDCM患者90例,男6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0.1±12.6(26~80)歲;均經臨床表現,常規心電圖(ECG)、X線胸片、二維超聲心動圖(UCG)等檢查,采用1995年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特發性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參考標準”診斷為IDCM。全部資料采用日本光電9320K十二導心電圖機描記靜息十二導聯ECG,美國菲利蒲5500彩色
- 動態心電圖對有癥狀與無癥狀心肌缺血100例的分析
中年組),年齡40~55歲。B組50例(老年組),年齡60~70歲。兩組受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悶、陣發性心慌及氣短等癥狀。化驗檢查血膽固醇有不同程度增高;心臟超聲心動圖示:心功能大致正常;常規心電圖占不同比數或有或無ST-T波改變。1.2A組(中年組)50例,年齡40~55歲,平均49.1歲。男36例,平均年齡49歲,占72%;女14例,平均年齡49.5歲,占28%。50例中,有3例心肌梗
- 新生兒心律失常24例臨床分析
護和24h動態心電圖的應用,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有報道可達10%。新生兒心律失常的表現、類型、治療及預后與年長兒和成人不盡相同[1]。特別對于新生兒的存活率與其發生心律失常有密切關系,現將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發生心律失常24例臨床分析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中發生心律失常24例,均有常規心電圖及24h動態心
- 葛根素注射液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
50ml中,1日1次靜點,共14天。對照組用復方丹參注射液8g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1日1次靜點,共14天。1.3觀察指標用藥前、用藥后及結束時記錄心率、血壓和心肌耗氧指數(心率×收縮壓),常規心電圖1周內每日1次,1周后2~3日1次,心絞痛發作情況,并觀察藥物的副作用。療程開始前及結束時做肝功能、血脂、血糖、血尿便常規和血流動力學檢查。1.4療效評定(1)癥狀療效:顯效:心絞痛發作減少80
- 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監測及護理
54歲;其中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向壁心肌梗死7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3例,下壁、后壁7例。5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1)胸痛持續≥30mm,含服硝酸甘油無效;(2)常規心電圖至少2個導聯相鄰的胸前導聯或Ⅱ、Ⅲ、aVF導聯中2個導聯ST段抬高0.1mV;(3)距發病時間≤12h;(4)年齡最小18歲,最大75歲;(5)無嚴重高血壓及出血疾患。1.2排除標準(1)孕娠,
- 癥狀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4例報告
頭痛為首發癥狀例1,女,64歲。入院前2天不明原因出現頭頂、左面部持續性脹痛,入院前4h患者全力活動后頭痛加重,伴咽痛、大汗淋漓、全身無力。體檢:血壓70/40mmHg,心肺(-),無病理反射。常規心電圖顯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CK231U/L,AST140U/L,LDH452U/L,肌鈣蛋白T陽性。入院后6h復查心肌酶:CK968U/L,AST312U/L,LDH492U/L
- 黃芪對心絞痛療效的觀察
顫1例),心功能不全3例。1.2治療方法20例全部給予黃芪注射液16g加入糖水中靜滴,每天1次,2周為1療程。1.3觀察指標(1)每天定時詢問癥狀及不適反應,記錄心率及血壓變化。(2)治療前后做常規心電圖及超聲心功能測定。MST表示常規導聯中ST段壓低≤0.25mm的導聯數和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圍和程度。超聲心動圖心功能測定:左房內徑(LAD)、左室內徑(LVD)、室間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
- 日趨復雜的起搏心電圖
日趨復雜的起搏心電圖gutan98心臟起搏的治療效果已經肯定,隨著起搏技術的飛速發展,多種功能不同類型起搏器和電極導線的問世以及植人技術的改進,使起搏治療的適應證不斷拓寬,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目前我國幾乎遍及地、市級醫院,因此如何識別起搏系統正常或異常就顯得極為重要。而識別起搏系統工作狀態的最可靠而又簡單的診斷工具就是心電圖(包括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從事心臟起搏技術的醫技人員,必須掌握和熟悉
- 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60例動態心電圖特點及護理
【關鍵詞】糖尿病對我院2006~2007年住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心電圖檢測有缺血性ST段改變的動態心電圖進行分析,分析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SMI)的發生陣次、分布時間及與身心活動、心率、病程的關系,探討糖尿病SMI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預防及護理。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6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1]:(1)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
- 葛根素與單硝酸異山梨酯治療心絞痛臨床觀察
心痛心絞痛診斷標準[1],其中,男72例,女36例,年齡42~87歲,平均65±8.4歲。合并高血壓62例,合并糖尿病31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例,心律失常27例,房顫5例,房早4例,室早18例。常規心電圖正常運動試驗陽性10例。 1.2治療方法108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給予葛根素氯化鈉注射液250ml(商品名:唯新,丹東聯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50ml:含葛根素0.4g與氯化鈉2.2
- 小劑量抗焦慮藥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
痛用藥難以奏效時,輔以小劑量抗焦慮藥物,常能消除焦慮,減輕癥狀,減少心絞痛的發作次數。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病例選擇為2002年6月~2003年11月于我院心內科住院,具有典型心絞痛表現,經常規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確診的冠心病心絞痛病人,心功能Ⅰ級(紐約心臟學會分級標準,NYHA),剔除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并通過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1])入選的病人,均有不同程
- 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38例臨床觀察
f)[摘要]目的觀察低分子肝素鈣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UAP)中臨床療效及預后判定。方法根據WHO的UAP診斷標準,對38例UAP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鈣進行抗凝治療。以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常規心電圖改變,進行臨床觀察。結果應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通過觀察心電圖的變化、臨床癥狀的改善,對UAP患者的治療有肯定的療效結論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抗凝方法(經t檢驗,P0.005)療效顯
- 心腦康膠囊致藥物不良反應2例
加快,心慌,雙腿無力,手部肌肉輕微抽動及震顫,隨即前來我院就診,查體:心率132次/min,心律不齊,早搏20~30次/min;常規心電圖示竇性心率,,頻發性房性早搏,ST-T改變。隨即停藥,次日心動過數減慢,查體:心率105次/min,心臟聽診2min未聞及早搏,心電圖顯示為竇性心率。例2:患者男,83歲,因冠心病,口服心腦康膠囊4粒,服藥20min后,即出現胃部灼痛,惡心,嘔吐,腹痛,心慌等癥
- 胺碘酮治療79例心房顫動的體會
月發作3~4次。心功能分級(NYHA)標準[2]Ⅱ級61例、Ⅲ級15例、Ⅳ級3例,其中冠心病49例,高血壓心臟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2例,特發性房顫1例。全部病例治療前做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糖、X線胸片、甲狀腺功能檢查、眼角膜檢查,二維心臟超聲檢查27例有左心房增大、但無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胺碘酮負荷量0.2g/
- 甲硝唑口服致心臟反應1例
情況可,心尖搏動存在,心界不大,HR90次/min,節律不規整,可聞及早搏,8~15個/min,常規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頻發性房性早搏。生化檢查示:ALT572u/L(正常值0~40u/L),AST587u/L。當日即停用甲硝唑,留院觀察。次日心悸明顯好轉,2天后無明顯心悸,查體未見異常,復查心電圖示:正常心電圖。 2討論 甲硝唑又稱滅滴靈,為咪唑類衍生物。除用于抗阿米巴和滴蟲感染外,廣泛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療與體會
~74歲,平均54歲。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間壁心肌梗死7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3例,下壁、后壁7例。1.2診斷標準(1)胸痛持續≥30mm,含服硝酸甘油無效;(2)常規心電圖至少2個導聯相鄰的胸前導聯或Ⅱ、Ⅲ、aVF導聯中2個導聯ST段抬高0.1mV;(3)距發病時間≤12h;(4)年齡最小18歲,最大75歲;(5)無嚴重高血壓及出血疾患。1.3排除標準(1)
- 胺碘酮在老年心房纖顫患者中的應用(附9例報告)
持續性房顫的患者均未轉復為竇性心律。 1.2方法本組病例均在接受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胺碘酮(商品名:可達龍,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主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50mg/支、200mg/片)。治療前做常規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Holter)、X線胸部正位片、肝功能測定。心房纖顫患者心室率>120次/min者,取可達龍75~150mg,加葡萄糖溶液稀釋至20ml,用微量注射泵以7.5mg/min的速
- 功能性病竇綜合征患者心率變異性研究
析。 1臨床資料 1.1對象功能性病竇組為1998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者患者共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4~75歲,平均53.53歲,均經心臟彩超、甲狀腺功能、常規心電圖、X線透視、動態心電圖檢查示無器質性疾病,有腦、心、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臨床表現而懷疑病竇者,入試前患者均停用β受體阻滯劑、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5個半衰期以上,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7
- 原發性高血壓心律失常關系的臨床探討
.7)歲,≥60歲138例,<60歲73例;收縮壓(145~220)mmHg,平均(168±22)mmHg;舒張壓(90~130)mmHg,平均(112±19)mmHg。 1.2方法經常規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24h動態血壓監測、超聲心動圖、胸部X線、血清學分析等,排除繼發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 1.3左室肥厚與心肌缺血標準(1)左室肥厚是指超聲心動圖
- 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管功能改變及厄貝沙坦干預的影響
18例,平均(64.3±7.6)歲;主要病因為:高血壓12例,冠心病24例,心肌病11例。健康體檢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58.7±8.2)歲,均進行常規心電圖、胸片、心超及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排除嚴重心肺等疾病。 1.2研究方法本院體檢的35例健康人作為正常對照組。選擇的47例心臟病患者均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Ⅱ級及以上,
- 葛根素注射液治療心肌缺血療效觀察
時服用硝酸異山梨酯、阿司匹林0.15g/d,對照組服用硝酸異山梨酯、阿司匹林0.15g/d等藥物,觀察治療1周后心絞痛癥狀,復查心電,觀察副作用,惡心、腹脹、寒戰、發熱、黃疸、腰痛皮疹等。患者做常規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能、肝功、血脂、血糖檢查。觀察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 1.3療效評價參照衛生部1993年制訂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癥狀療效[1]。顯效:同等勞力程度心絞痛發作,
- 葛根素注射液治療心肌缺血療效觀察
時服用硝酸異山梨酯、阿司匹林0.15g/d,對照組服用硝酸異山梨酯、阿司匹林0.15g/d等藥物,觀察治療1周后心絞痛癥狀,復查心電,觀察副作用,惡心、腹脹、寒戰、發熱、黃疸、腰痛皮疹等。患者做常規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能、肝功、血脂、血糖檢查。觀察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 1.3療效評價參照衛生部1993年制訂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癥狀療效[1]。顯效:同等勞力程度心絞痛發作,
- 超聲心動圖診斷肺心病合并冠心病48例
重復檢查,患者易接受。現將我院1990~2004年住院病例中4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Ⅲ度心衰或心房纖顫病例除外)超聲心動圖改變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8例患者均為經12導聯常規心電圖、心臟三位片、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部分行CT及運動平板檢查而最終確診病例,男30例,女18例,年齡58~86歲,平均64歲。 1.2儀器采用美國AL-4800、VividFive全數字彩色
- 異丙酚加芬太尼用于人工流產手術的麻醉觀察
芬太尼合用,用于人工流產手術的麻醉。重點觀察麻醉效應對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選擇6~10周的孕婦、ASAⅠ~Ⅱ級、年齡22~36歲、體重45~75kg,術前常規心電圖、血常規檢查示正常,無肝、腎臟器疾病,無藥物過敏史。1.2麻醉方法全部病例術前禁食4~6h,術前常規阿托品0.5mg,入室后以多參數監護儀測BP、RR、HR、SpO2作為基礎值。開放靜脈,輸注5
- 單腔ICD治療惡性心律失常
,曾考慮冠心病,行“冠脈造影術”冠脈形病變,排外缺血性心肌病,結合臨床有“高血壓”及入院后,血壓監測發現患者血壓波動在130~160/80~100mmHg情況,擬診高血壓Ⅱ級,高血壓心臟損害,由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所示,本患者頻發短陣室速,長時室速波達20次左右,伴頭暈、乏力,屬SCD高危患者,決定植入ICD治療。 例2,男性患者,67歲,因胸悶、雙下肢浮腫2個月余入院,自述院外有心悸、昏厥
- 擴張型心肌病93例臨床診治分析
準[1]。其中,男64例、女29例,年齡26.0~72.0歲,平均42.3歲。心功能分級(NYHA)Ⅰ~Ⅱ級20例,Ⅲ級53例,Ⅳ級20例。 1.2方法93例患者均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檢、胸片、常規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Holter)、超聲心動圖檢查,部分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對患者的臨床情況及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2結果 2.1心電圖93例患者中有83例(89.25%)出現各種心律失常,
- 健康教育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中的應用
量,加重患肢缺血。又因患肢缺血壞死,皮溫降低并伴有感覺障礙,對熱敷的敏感性降低,易發生皮膚燙傷。而冷敷雖降低了組織代謝,但會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痙攣的解除和側支循環的建立。1.3告知患者術前進行常規心電圖心臟及血管超聲檢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情,明確栓塞的部位及程度,以利于手術。同時,明確診斷后,可給予杜冷丁類止痛藥,以解除疼痛。2術后教育2.1體位與飲食術后去枕平臥6h后改自由體位,患肢自然伸展
- 慢性肺心病伴心律失常27例臨床分析
病伴心律失常者死亡4例,均合并有慢性呼衰,直接死于心律失常4例,其中1例死于多源性室速,3例平時有房早、室早、短陣室速,死亡直接原因為室顫2例,猝死1例。1.2方法本組病例均于入院時及治療前進行常規心電圖記錄,心率、心律有變化時及時記錄ECG或心電監護記錄,全部病例入院時查血、尿常規,肝功、電解質測定,胸片。1.3結果1.3.1心律失常的類型及發生率27例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多數出現一種心律失常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