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炒法

分类索引

清炒法是指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根据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1 清炒法的目的

1.1 增强疗效

通过加热,使种子果实药物爆裂,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如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炒后增强焦香气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如焦麦芽焦山楂等。

1.2 降低毒性副作用

牵牛子小毒,炒后可以降低毒性,同时缓和峻泻作用莱菔子、瓜萎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呕吐,炒后可以降低或消除。

1.3 缓和药性

有些药物作用猛烈,炒后可以缓和,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1.4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某些药本身就有凉血止血作用炒炭作用增强,如地榆槐花茜草等。另有一些药本身没有止血作用,但炒炭后可以产生止血作用,如荆芥牡丹皮等。

1.5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有些药含有酶,可酶解其有效成分,但经炒制后可以破坏酶,即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而保证疗效,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2 炒黄(包括炒爆)

炒黄是将净制切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方法。是炒法中最基本的操作。

炒黄的操作虽然简单,但炒制程度却较难判定,因为很多药物表面就是黑色或灰色的,根据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1.对比看  炒制时可以留一点生品在外边,一边炒,一边与生品比较,颜色加深即可。  2.听爆声  很多种子药材,在炒制时都有爆鸣声,一般在爆鸣声减弱时即已达到炒制程度,不要等到爆鸣声消失。

3.闻香气  种子药材炒制过程中一般都有固有的香气逸出,所以嗅到香气时,也就炒好了。

4.看断面  当看表面和听爆鸣声仍难以判定时,可以看种子的断面。用两手将种子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时即达到了炒制程度。该条是判定标准中最关键的一条,可以说炒黄的程度体现,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断面的颜色。

以上几点综合运用,可很容易地判定炒黄的程度。

3 炒焦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炒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刺激。笔记: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

4 炒炭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中药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要求存性。“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章等类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4.1 炒炭的目的

炒炭炮制后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

药物炒炭后理化性质可产生明显变化。药物炒炭后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一直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中药中的钙离子,也有人认为是鞣质的含量变化所致。但止血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多种成分组成,药物制炭后,其所含成分一般均有较为复杂的变化,而且大多有具止血活性的新成分产生,因此,炭药的止血作用不能单独取决于某一类成分含量上的变化。

4.2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适当掌握好火力,即达到“炒炭存性”的要求,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花、花粉、叶、全草药物可用中火,视具体药物灵活掌握。

2.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蒲黄荆芥等,须喷淋适量清水熄灭,以免引起燃烧。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经检查确无余热后再收贮,避免复燃。

5 清炒法注意事项

1.药物必须大小分档,选择适当火力。

2.搅拌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3.炒前锅要预热。

关系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