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草鞋帶為經穴別名。即解溪[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解溪……此即草鞋帶穴也。”
穴位 | 解溪 | ||
漢語拼音 | Jiexi | ||
羅馬拼音 | Chiehhsi | ||
美國英譯名 | Dissolving Brook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41 | |
日本 | 4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41 | |
富耶氏 | E41 | ||
德國 | M41 | ||
英國 | S41 | ||
美國 | St41 |
解溪為經穴名(Jiěxī ST4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草鞋帶、鞋帶。屬足陽明胃經[2]。解溪為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2]。解即分解,指踝關節,溪即溝溪,指體表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關節前陷中,故名[2]。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熱譫語,面腫,霍亂,瘈疭,驚悸,咳喘,膝重轉筋,腳軟無力,神經性頭痛,胃炎,腸炎,氣逆發噎,消化不良,饑不欲食,腎炎,面神經麻痹,足下垂,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頭面浮腫,腳腕無力,頭面水腫,面赤,眉棱骨痛,瘛疭,驚風,譫語,足踝腫痛,腳重,癲癇,精神病,腓神經麻痹,高血壓等。
4 草鞋帶的別名
草鞋帶(《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鞋帶[3]。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胃出于厲兌……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6 特異性
解溪為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7 穴名解
解即分解,指踝關節,溪即溝溪,指體表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關節前陷中,故名[2]。
解,有判解、離散之義。谿,同溪,為山間的水流。《漢書·司馬相如傳》:“振溪通谷,寰戶溝瀆。”陷處為溪。穴在足關節當前正中,脛骨與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適當束縛鞋帶之處,因名“解溪”。[3]
關節間隙在《內經》中常稱為“骨解”或“節解”。穴當踝關節大節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3]
8 所屬部位
踝[4]
9 解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5][6]。
解溪在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正坐取穴[2]。
解溪位于足背踝關節前橫紋的中點,約與外踝尖相平,當趾長伸肌腱與𧿹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7]。
解溪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解溪穴的位置
解溪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解溪穴的位置(肌肉)
解溪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解溪在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正坐取穴[2]。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平齊外踝高點,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處取穴。
仰臥位或正坐位,踝關節前面橫紋中央凹陷中,令足趾上蹺,顯現足背部兩肌肌腱(踇長伸肌肌腱與趾長伸肌肌腱),穴在兩肌肌腱之間,相當于內、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取穴[8]。
11 穴位解剖
解溪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十字韌帶、脛腓韌帶聯合。有脛前動、靜脈。分布著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關節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韌帶。該韌帶由附著于跟骨外側前部的外側束,和附著在內踝及足內側緣的內側上下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達脛、腓骨之間的脛腓韌帶聯合。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距骨[2]。
皮膚→皮下組織→𧿹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6]。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內側皮神經(腓淺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脛前動脈經過并分布[6]。
布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和脛前動、靜脈[7]。
12 解溪穴的功效與作用
解溪有通調腸胃、舒筋利節作用[3]。
解溪穴為足陽明經之經穴,乃經氣旺盛之處,配五行屬火,瀉之既可清陽明經熱,又可瀉陽明胃火,故可用于胃腸積熱、腑氣不通所引起的腹脹、便秘等癥[8]。
火乃木之子,應五臟之心,故瀉之可清肝火、瀉心火,以治療陽明經熱或肝火上擾引起的頭痛、眩暈及心火熾盛和肝風內動引起的癲狂等神志病變[8]。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解溪可治療頭面、下肢及踝關節周圍病變[8]。
13 主治病癥
解溪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熱譫語,面腫,霍亂,瘈疭,驚悸,咳喘,膝重轉筋,腳軟無力,神經性頭痛,胃炎,腸炎,氣逆發噎,消化不良,饑不欲食,腎炎,面神經麻痹,足下垂,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頭面浮腫,腳腕無力,頭面水腫,面赤,眉棱骨痛,瘛疭,驚風,譫語,足踝腫痛,腳重,癲癇,精神病,腓神經麻痹,高血壓等。
解溪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熱譫語[6]。
解溪主治頭面、脾胃、足踝關節等疾患:如頭痛、目赤、眩暈、面腫、腹脹、霍亂、氣逆發噎、饑不欲食、便秘、癲狂、瘈疭、驚悸、咳喘、膝重轉筋、腳軟無[2]力。
現又多用解溪治療神經性頭痛、消化不良、胃炎、腸炎、腎炎、面神經麻痹、足下垂、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2]。
解溪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秘,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等[7]。
解溪穴主要用于治療踝關節疾患,對于面部、口齒、咽喉和胃部的疾患,可以按照經絡辨證,循經選用此穴[8]。主治頭痛,眩暈,頭面水腫,面赤,眉棱骨痛;腹脹,便秘;癲狂,瘛疭,驚風,譫語;下肢痿痹,足踝腫痛,腳重[8]。
運動系統疾病: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足下垂;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
其它:高血壓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2][8],或平刺1~1.5寸[8]。
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有酸脹沉重感,有時可擴散至整個踝關節[8]。
直刺0.3~0.5寸[7]。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整個踝關節。
14.2 灸法
可灸[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15 配伍
解溪配條口、丘墟、太白,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腫痛,腳轉筋。
解溪配商丘、血海,治腹脹[8]。
解溪配商丘、丘墟、昆侖、太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解溪配丘墟、商丘,治踝關節痛[8]。
解溪配條口、丘墟、太白,治膝股腫、胻酸轉筋[8]。
解溪配陽蹺,治癲疾[8]。
解溪配經渠、陽池、合谷、支溝、前谷、內庭、后溪、腕骨、陽谷、厲兌、沖陽,治熱病汗不出[8]。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溪主之。瘧,瘛疭驚,股膝重,胻轉筋,頭眩痛,解溪主之。風水面浮腫,顏黑,解溪主之。風從頭至足,面目赤,口痛嚙舌,解溪主之。癲疾,發寒熱,欠,煩滿,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亂,解溪主之。白膜復珠,瞳子無所見,解溪主之。狂,易見鬼與火,解溪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嚙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驚。主膝重,腳轉筋,濕痹。白幕復珠子,無所見,解溪主之。
《類經圖翼》:瀉胃熱。
17 研究進展
17.1 對炎癥灶增生過程的影響
針刺貓的“足三里”、“解溪”后第4日發現回腸末端人工潰瘍面滲出物被清除,并被大量肉芽組織充填,而對照組肉芽組織則開始新生。表明針刺有促進肉芽組織、細胞修復再生和瘢痕化過程。實驗觀察表明,針刺組新生上皮細胞堿性磷酸酶反應提早并增強,傷口的四周黏膜過碘酸希夫反應也遠比對照組為強。[8]
17.2 治療肩周炎
用28號1.5寸毫針從患肢對側解溪向足跟直刺1寸。手感針達骨膜后,大幅度捻轉強刺激,同時配合上下提插針體的手法,兩者交替使用,不留針。治療過程中,試做患肢的上舉下放、外展內收活動。結果:顯效16例,近期短效7例,無效1例。[8]
17.3 治療胃腸道絞痛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用手指點按解溪、足三里,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耐受為度,每穴點按2~6 min。28例中,顯效(治療2~6 min疼痛消失)21例,有效(治療后疼痛減輕)5例,無效(治療后疼痛無改善)2例。[8]
17.4 治療手腕挫傷
右手拇指及腕關節挫傷月余,取對側解溪、公孫,捻轉瀉法,同時囑患者活動腕關節,局部加用艾灸,連續針灸治療5次,癥狀明顯好轉,后又鞏固治療2次告愈。[8]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2.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8-189.
古籍中的草鞋帶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歌走見鬼,及厥逆手卒青,心痛如刺。解溪足腕上系草鞋帶處,去內庭上六寸半。針入五分,灸三壯。主頭風目...
- 《針灸集成》:[卷三]足陽明胃經左右凡九十穴
銅人)○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靈樞)○在足腕上系草鞋帶處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足陽明脈之行為經針入...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百二十穴玉龍歌]腳背痛
。針半寸,灸七壯,如頭重、頭風,先補后瀉,此即草鞋帶穴也。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三寸。斜針三分,后...
- 《本草綱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屐屜鼻繩
新五。婦人難產∶路旁破草鞋鼻子,燒灰,酒服。(《集玄方》)睡中尿床∶麻鞋綱帶及鼻根等(惟不用底)七...
- 《驗方新編》:[卷二十婦科臨產門]胞衣不下
衣不下時,產母必須坐守,不可臥倒。若斷臍帶,必要草鞋一只系之。如寒月扶產母上床,倚人扶靠坐定,蓋以熱...
- 更多古籍中的草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