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cǎo dòu kòu
2 英文參考
Alpinia globosum[朗道漢英字典]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alpiniae[朗道漢英字典]
alpiniae katsumadai,sem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momi globosi,fruc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katsumada galangal see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atsumada galangal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草豆蔻
草豆蔻為中藥名,出《雷公炮炙論》。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nadia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種子[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katsumada galangal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草豆蔻的別名
草扣仁、偶子。
7 來源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nadia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種子[1]。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Hayata的種子團[2]。
8 原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3m。葉2列,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0~55mm,寬6~10cm,先端漸尖并有1短尖頭,邊緣被毛;葉柄短;葉鞘膜質,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長達30cm,被毛硬毛;小苞片寬橢圓形;萼筒狀,花冠白色,筒長約8mm,內被長柔毛,裂片矩圓形,長約1cm,具緣毛。蒴果圓球形,直徑約3.5cm,外被密粗毛,熟時金黃色,具宿萼。種子多數。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于林緣、灌叢或山坡草叢中。
9 產地
草豆蔻主產廣東、臺灣、海南、廣西。
草豆蔻主產于廣西、廣東[2]。
10 采收與初加工
8~9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曬至八九成干,除去果皮,將種子團曬干。
11 生藥性狀
種子團類圓球形,直徑1.5~2.7cm,表面褐色,中間有白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22~100粒,粘連緊密;略光滑,不易散落。種子呈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脊為1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表面觀呈斜心形;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12 性味歸經
13 草豆蔻的功效與主治
草豆蔻具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的功效,用于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草豆蔻具有溫中燥濕,開郁破滯的功效,治脘腹脹滿、冷痛,食欲不振,噎膈反胃,嘔吐泄瀉,痰飲積聚,寒瘧,瘴瘧寒多熱少證,口臭濕熱穢濁之[2]。
煎服:3~6g[2]。
14 草豆蔻的化學成分
草豆蔻含揮發油,油中含桉油精、a- 蛇麻烯(a-humulene) 、反-麝子油醇(trans-farnesol)等,并含豆蔻素(cardamomin)、山姜素(alpinetin)和皂甙。
草豆蔻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桉葉素、葎草烯、金合歡醇等。另含山姜素、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min)。還含槲皮素、山萘酚、生松黃烷酮等[2]。
15 草豆蔻的藥理作用
草豆蔻水煎劑小劑量對離體豚鼠腸管呈興奮作用;大劑量或揮發油則呈抑制作用[2]。
16 草豆蔻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草豆蔻
Caodoukou
ALPINIAE KATSUMADAI SEMEN
16.2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16.3 性狀
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直徑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種子團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伸人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16.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假種皮有時殘存,為多角形薄壁細胞。種皮表皮細胞類圓形,壁較厚;下皮為1~3列薄壁細胞,略切向延長;色素層為數列棕色細胞,其間散有類圓形油細胞1~2列,直徑約50μm;內種皮為1列柵狀厚壁細胞,棕紅色,內壁與側壁極厚,胞腔小,內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及少數細小簇晶。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
粉末黃棕色。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條形.直徑約至30μm,壁稍厚,常與下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下皮細胞表面觀長多角形或類長方形。色素層細胞皺縮,界限不清楚,含紅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規則色素塊。油細胞散生于色素層細胞問,呈類圓形或長圓形,含黃綠色油狀物。內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表面觀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內含硅質塊;斷面觀細胞1列,柵狀,內壁及側壁極厚,胞腔偏外側,內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充滿淀粉粒集結成的淀粉團,有的包埋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熱振搖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對照品、小豆蔻明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1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山姜素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淺藍色熒光斑點;噴以5%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小豆蔻明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褐色斑點。
16.5 含量測定
16.5.1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0%(ml/g)。
16.5.2 山姜素、喬松素、小豆蔻明與榿木酮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為流動相A,以水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300nm。理論板數按小豆蔻明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時間(分鐘) | 流動相A(%) | 流動相B(%) |
0~20 | 60 | 40 |
20~21 | 60→74 | 40→26 |
21~31 | 74 | 26 |
31~32 | 74→80 | 26→20 |
32~42 | 80 | 20 |
42~45 | 80→95 | 20→5 |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山姜素對照品、喬松素對照品、小豆蔻明對照品、榿木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含山姜素、喬松素、小豆蔻明各40μg,榿木酮8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山姜素(C16H14O4)、喬松素(C15H12O4)和小豆蔻明(C16H14O4)的總量不得少于1.35%,榿木酮(C19H18O)不得少于0.50%。
16.6 草豆蔻飲片
16.6.1 炮制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6.6.2 性狀、鑒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6.6.3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16.6.4 功能與主治
燥濕行氣,溫中止嘔。用于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暖氣嘔逆,不思飲食。
16.6.5 用法與用量
3~6g。
16.6.6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16.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草豆蔻的方劑
- 和血順氣散
仁1錢,陳皮1錢,甘草(炙)5分,烏藥、青皮、草豆蔻、生姜。功能主治:醉飽努力,或行房事,致血蓄胃...
- 草豆蔻飲
cǎodòukòuyǐn《圣濟總錄》卷三十四:草豆蔻飲:處方:草豆蔻(去皮)1分,高良姜1分,常山...
- 草豆蔻散
òusǎn《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草豆蔻散:處方:草豆蔻(去皮)一斤,生姜(切作片)二...
- 玉腸散
1兩,當歸(洗,焙)1兩,丁香1兩,白術1兩,草豆蔻(去皮)半兩,厚樸(姜制)半兩。主治:冷利,初...
- 順氣飲子
子組成:紫蘇葉1兩,木香(炮)1兩,人參1兩,草豆蔻1兩,茯苓1兩,甘草半兩,大腹子1兩。功效:安...
- 更多用到中藥草豆蔻的方劑
用到中藥草豆蔻的中成藥
- 健胃止痛片
WS3-B-0378-90處方:曼陀羅浸膏2g草豆蔻192g干姜128g烏藥192g制法:以上四味...
- 草豆蔻酊
ing標準編號WS3-B-3639-98本品為草豆蔻經加工制成的酊劑。制法取草豆蔻200g粉碎成粗...
- 厚樸溫中丸
:厚樸(制)200g化橘紅200g干姜200g草豆蔻100g茯苓100g甘草100g木香100g制...
- 濟坤丸
炒?8g阿膠5g酸棗仁(炒)5g遠志(制)5g草豆蔻5g川楝子4g制法:以上三十二味,粉碎成細粉,...
- 人參健脾片
山藥75g蓮子50g白扁豆50g木香18.8g草豆蔻25g陳皮50g青皮(醋炙)50g六神曲(麩炒...
- 更多用到中藥草豆蔻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草豆蔻
- 《普濟方》:[卷二十四脾臟門]飲食勞倦
盛加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如嗌痛頷腫。頸肩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脈洪大者...
- 《普濟方》:[卷二十五脾臟門]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消食。干木瓜(焙五兩)益智(去皮)桂(去粗皮)草豆蔻(去皮)紅豆蔻(去皮)干姜(炮)高神曲(炒各三...
-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齒
細辛根柴胡升麻蒼術(各五分)羊脛骨灰(二錢半)草豆蔻桂枝(各一錢)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凈后搽之,...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蒼術各一錢,甘草一錢半,柴胡、本、羌活、黃柏、草豆蔻各三分,麻黃不去節五分,蔓荊子二分,姜、棗煎服...
- 《普濟方》:[卷二十三脾臟門]脾胃虛冷水谷不化
錢)白豆蔻(五錢去皮)白術(五錢)檳榔(五錢)草豆蔻(五錢裂)桂心〔三炒)甘草(半三錢。以水沉香煎...
- 更多古籍中的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