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各家論述
- 5 不寐的癥狀
- 6 不寐的病因病機
- 7 不寐的辨證治療
- 7.1 實證
- 7.1.1 肝郁化火/肝火擾心
- 7.1.2 膽火不得臥
- 7.1.3 痰濁內阻/痰熱內擾
- 7.1.4 外感時邪
- 7.1.5 內邪滯逆
- 7.1.6 水氣凌心
- 7.1.7 胃不和臥不安
- 7.1.8 心火熾盛
- 7.2 虛證
- 8 不寐的其他療法
- 9 不寐患者飲食禁忌
- 10 日常保健
- 11 醫案
- 12 文獻摘錄
- 13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bù mèi
2 英文參考
insomn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somn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leeplessnes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不寐(insomnia[1][2])為病名[3]。又稱失眠[1]、不得眠[4]、不能眠[5]、不得臥[4]、目不瞑[4]。是指以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淺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1]。出《難經·第四十六難》。不寐多由勞神憂思或年老久病,心脾內傷,心神失養;或心情惱怒、痰熱上擾、心神不寧所致[5]。不寐的證情輕重不一,輕者有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人寐[4]。不寐一證,既可單獨出現,也可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證同時出現[4]。治療用藥物之外,還須注意病人的精神因素,勸其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避免情緒激動,睡前不吸煙,不吃酒和濃茶等東西,每天應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可配合氣功治療[4]。這些都是防治不寐的有效方法[4]。單純依靠藥物,不注意精神治療和生活調攝,往往影響療效[4]。
本癥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癥、高血壓、貧血、更年期綜合征及某些精神病等疾病之中[5]。
提醒:老年睡眠時間逐漸縮短而容易醒覺,如無明顯癥狀則屬生理現象[6]。
4 各家論述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中,就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記載。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中,亦有“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景岳全書·不寐》進一步對形成不寐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4]
5 不寐的癥狀
以睡眠時經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淺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為主[3]。患者輕者難以入睡或睡而易醒、時睡時醒,或醒而不再睡;重者則徹夜不眠[5]。
臨床上,心脾兩虛者,兼見心悸健忘,神疲便溏,面色萎黃等癥;陰虛火旺者,兼見虛煩驚悸,手足心熱、頭暈耳鳴等癥;胃腑不和者,兼見脘痞懊儂,甚則嘔噦痰涎,苔黃膩等癥;肝火上擾者,兼見頭暈頭痛,多煩易怒,脅痛口苦等癥[5]。
本癥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癥、高血壓、貧血、更年期綜合征及某些精神病等疾病之中[5]。
6 不寐的病因病機
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4]。憂思過度,勞逸失調,耗傷心脾,導致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或因驚恐,房勞傷腎,以致心火獨熾,心腎不交,神志不寧;或因素體虛弱,心膽虛怯;或因情志抑郁,肝失條達,肝陽擾動心神而成不寐;亦有飲食不節,脾胃受傷,宿食停滯,胃氣不和,而致不得安寐。《景岳全書·雜證謨》:“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
6.1 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
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如《景岳全書·不寐》中指出:“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類證治裁·不寐》也說:“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可見,心脾不足造成的血虛,會導致不寐。[4]
6.2 陽不交陰,心腎不交
素體虛弱,或久病之人,腎陰耗傷,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不能下交于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神志不寧,因而不寐,正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4]
6.3 陰虛火旺,肝陽擾動
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氣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陰虛陽亢擾動心神,神不安寧以致不寐[4]。
6.4 心虛膽怯,心神不安
心虛膽怯,決斷無權,遇事易驚,心神不安,亦能導致不寐。如《沈氏尊生書·不寐》中指出:“心膽俱怯,觸事易驚,夢多不詳,虛煩不眠。”此屬體弱心膽素虛,善驚易恐,夜寐不寧,亦有因暴受驚駭,情緒緊張,終日惕惕,漸至心虛膽怯而不寐者。正如《類證治裁·不寐》所說:“驚恐傷神,心虛不安”,不論因虛、因驚二者又往往互為因果。[4]
6.5 胃氣不和,夜臥不安
飲食不節,腸胃受傷,宿食停滯,釀為痰熱,壅遏于中,痰熱上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寐。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說的“胃不和則臥不安”。《張氏醫通·不得臥》又進一步闡明了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原因:“脈數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4]
6.6 不寐的病理變化
不寐的原因很多,但總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因為血之來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則心得所養;受藏于肝,則肝體柔和;統攝于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內藏于腎,腎精上承于心,心氣下交于腎,則神志安寧。若暴怒、思慮、憂郁、勞倦等傷及諸臟,精血內耗,彼此影響,每多形成頑固性不寐。所以,不寐之證,虛者尤多。
6.7 現代醫學解釋
現代醫學認為因長期過度緊張腦力勞動,強烈思想情緒波動,久病后體質虛弱,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相互失衡,導致大腦皮質功能活動紊亂而成。
7 不寐的辨證治療
臨床辨證,首先要明確本病主要特征為入寐艱難,或寐而不酣,或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整夜不能入寐。其次要分清虛實。虛證多屬陰血不足,責在心脾肝腎。實證多因肝郁化火,食滯痰濁,胃腑不和。
在治療上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虛者宜補其不足,益氣養血,滋補肝腎;實者宜瀉其有余,消導和中,清火化痰。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應補瀉兼顧為治。
7.1 實證
7.1.1 肝郁化火/肝火擾心
不寐·肝火擾心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liver-fire disturbing heart[1])是指肝火旺盛,擾動心神,以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肝火不得臥者治宜平肝清火,如用疏肝散,四物湯加山梔、川連,龍膽瀉肝湯,家秘肝腎丸等方[8]。
7.1.1.1 癥狀
心煩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4][6]。
7.1.1.2 證候分析
本證多因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郁化火,上擾心神則不寐。肝氣犯胃則不思飲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熱則口渴喜飲。肝火偏旺,則急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火熱上擾,故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均為熱象。[4][6]
7.1.1.3 治法
7.1.1.4 方藥治療
龍膽瀉肝湯[備注]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味。,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肝經濕熱;當歸、生地養血和肝;柴胡疏暢肝膽之氣;甘草和中。可加硃茯神、龍骨、牡蠣以鎮心安神。如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類以疏肝開郁。[4]
7.1.1.5 針灸治療
7.1.1.5.1 方一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穴為主。取行間、足竅陰、風池、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行間平肝降火。足竅陰降膽火以除煩。風池疏調肝膽而止頭痛頭暈。神門以寧心安神。
7.1.1.5.2 方二
取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為主[5]。肝火上擾者,加太沖、行間、肝俞、膽俞[5]。
7.1.1.5.3 方三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肝陽上擾—太沖。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1.6 推拿治療
操作方法:用掃散法在頭兩側膽經循行部位治療,每側20~30次。拿五經、風池、肩井,時間約2~3分鐘。指按揉肝俞、膽俞,每穴約3分鐘,按揉章門、期門、太沖穴,每穴約1~2分鐘。搓兩脅,時間約1分鐘。
7.1.2 膽火不得臥
膽火不得臥指因肝膽濕熱郁火所致的不寐癥[10]。治療如膽火乘脾者,清膽竹茹湯;左關獨大,龍膽瀉肝湯加膽星;膽涎沃心者,膽星湯合瀉心湯、牛黃清心丸[10]。
7.1.3 痰濁內阻/痰熱內擾
痰濁內阻者,癥見不寐,嘔惡胸悶,苔膩脈滑,治以化痰為主,用溫膽湯加減[3]。
不寐·痰熱內擾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disturbance of phlegm-heat[1])是指痰熱互結,擾亂心神,以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7.1.3.1 癥狀
不寐頭重,睡眠不安,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頭暈目眩,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4][6]。
7.1.3.2 證候分析
本證多因宿食停滯,積濕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則心煩不寐及口苦。因宿食痰濕壅遏于中,故而胸悶。清陽被蒙,故頭重目眩。痰食停滯則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故證見惡食、噯氣或嘔惡。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均為痰熱、宿食內停之征。[4][6]
7.1.3.3 治法
化痰清熱,和中安神[4]。
7.1.3.4 方藥治療
溫膽湯[備注]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姜、茯苓加黃連、山梔主之。方用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理氣化痰,和胃降逆;黃連、山梔清心降火;茯苓寧心安神。若心悸驚惕不安者,再可加入珍珠母、硃砂之類以鎮驚定志。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可合用半夏秫米湯[備注]半夏秫米湯(《內經》):半夏、秫米加神曲、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4]
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礞石滾痰丸[備注]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樸硝降火瀉熱,逐痰安神。[4]
7.1.3.5 針灸治療
7.1.3.5.1 方一
治法:健脾化痰,清熱安神。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穴為主。取內庭、公孫、豐隆、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內庭、公孫瀉脾胃之熱。豐隆化痰和中。神門以寧心安神。
7.1.3.5.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脾虧損—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太溪,心膽氣虛—心俞、膽俞,肝陽上擾—太沖,脾胃不和—足三里,痰熱內擾—內關、豐隆。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3.6 艾灸治療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每穴6~8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至睡眠改善為止。
7.1.4 外感時邪
外感時邪者,有表熱不得臥、里熱不得臥、半表半里熱不得臥、血熱不得臥、氣熱不得臥、余熱不得臥、虛煩不得臥等[3]。
7.1.5 內邪滯逆
內邪滯逆者,又有痰濁內阻、水氣凌心、肝火、膽火、胃中不和數種[3]。
7.1.6 水氣凌心
水氣凌心者,癥見不寐而心下動悸,胸中漉漉有聲,治宜逐飲祛濕,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3]。
7.1.7 胃不和臥不安
胃不和臥不安原為胃逆氣喘不得安臥之意,后世釋為內傷不得臥之癥[12]。多因胃強多食,脾弱不運,停滯胃家,成飲成痰所致。治宜和胃化濕祛痰[12]。如二陳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或加梔子、黃連;若大便堅結,導痰湯;胃脘作痛者,滾痰丸,甚則小胃丹[12]。
不寐·胃氣不和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qi disharmony[1])是指胃氣不和,心神不安,以失眠,脘腹脹滿或脹痛,時有惡心或嘔吐,噯腐吞酸,大便異臭,或便秘,腹痛,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或滑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7.1.7.1 針灸治療
7.1.7.1.1 方一
取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為主[5]。胃腑不和者,加中脘、豐隆、足三里[5]。
7.1.7.1.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脾胃不和—足三里。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7.2 艾灸治療
選穴:中脘、豐隆、足三里、公孫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灸至腹部不適感消失、大便正常后再鞏固灸5~7次。
7.1.8 心火熾盛
不寐·心火熾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heart-fire[1])是指心火熾盛,擾動心神,以心煩不寐,躁擾不寧,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或細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7.2 虛證
不寐虛證,多因陰血虧損,中氣不足,或心脾兩虛所致[3]。因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者,常兼虛火偏亢,癥見心煩失眠,頭暈耳鳴,甚則五心煩熱,多汗,口干,舌紅,脈細數[3]。治療宜滋陰養血為主[3]。火亢則兼降心火,方用酸棗仁湯、補心丹、朱砂安神丸等[3]。
7.2.1 陰虛火旺
7.2.1.1 癥狀
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手足心熱,顴紅潮熱,口干津少,舌紅苔少,脈細數[4][6]。
7.2.1.2 證候分析
腎陰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火性炎上,虛熱擾神,故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腎精虧耗,髓海空虛,故頭暈、耳鳴、健忘。腰府失養,則腰酸。心腎不交,精關不固,故夢遺。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4][6]
7.2.1.3 治法
7.2.1.4 方藥治療
黃連阿膠湯[備注]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硃砂安神丸[備注]朱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黃連、朱砂、生地黃、歸身、炙甘草二方同為清熱安神之劑,可隨證選用。黃連阿膠湯重在滋陰清火,適用于心煩不寐,若陽升面熱微紅,眩暈、耳鳴可加牡蠣、龜版、磁石等重鎮潛陽,陽升得平,陽入于陰,即可入寐,療效更為顯著。硃砂安神丸亦以黃連為主,方義相似,作丸便于常服,再可加入柏子仁、棗仁養心安神,諸藥相合,可奏滋陰降火,養心安神之功。[4]
7.2.1.5 針灸治療
7.2.1.5.1 方一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穴為主。取大陵、太溪、神門、心俞。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方義:瀉大陵降心火。補太溪滋腎陰。補神門、心俞寧心安神。
7.2.1.5.2 方二
取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為主[5]。心脾兩虛者,加脾俞、厥陰俞;陰虛火旺者,加太溪、大陵[5]。
7.2.1.6 艾灸治療
選穴:神門、太溪、三陰交、大陵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3穴,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精神緊張或身體勞累時可以灸1或2個療程。
7.2.2 心脾兩虛
不寐·心脾兩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1])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以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因心脾兩虛所致者,癥見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飲食減少,面色少華,舌淡,脈細[3]。治宜補益心脾[3]。方用歸脾湯、壽脾煎等[3]。
7.2.2.1 癥狀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4]。
7.2.2.2 證候分析
心主血,脾為生血之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多夢易醒,健忘心悸。氣血虧虛,不能上奉于腦,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血虛不能上榮于面,故面色少華,舌色淡。脾失健運,則飲食無味。血少氣虛,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脈細弱。[4]
7.2.2.3 治法
7.2.2.4 方藥治療
用歸脾湯[備注]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主之。方中人參、白術、黃芪、甘草補氣健脾;遠志、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當歸滋陰養血;木香行氣舒脾,使之補而不滯。諸藥相合,養血以寧心神,健脾以資化源。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白芍、阿膠以養心血。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養心寧神,或加合歡花、夜交藤、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如兼見脘悶納呆,苔滑膩者,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樸等,以健脾理氣化痰。本證亦有以歸脾湯、養心湯[備注]養心湯(《證治準繩》):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參、肉桂二方化裁同用而收效者。[4]
7.2.2.5 針灸治療
7.2.2.5.1 方一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脾俞、心俞、神門、三陰交。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針灸并用。
方義:脾俞、三陰交健脾益氣養血。心俞、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7.2.2.5.2 方二
取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為主[5]。心脾兩虛者,加脾俞、厥陰俞[5]。
7.2.2.5.3 方三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脾虧損—心俞、脾俞。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2.2.6 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神庭、太陽、睛明、攢竹、魚腰、角孫、百會、心俞、脾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向上推至神庭穴,往返5~6遍;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推至太陽穴,往返5~6遍;然后從印堂開始沿眼眶周圍治療,往返3~4遍,沿上述部位用雙手抹法治療5~6遍。指按揉印堂、攢竹、睛明、魚腰、太陽、神庭、角孫、百會,每穴1~2分鐘。用左右結構:㨰法在患者背部、腰部施術,重點在心俞、脾俞等部位,時間約5分鐘。指按揉神門、足三里、三陰交,每穴1~2分鐘。
7.2.2.7 艾灸治療
選穴:脾俞、心俞、神門、足三里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小艾炷,每穴5~7壯,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臨睡前半小時施灸,10次為1個療程。
7.2.3 心膽氣虛/心虛膽怯
不寐·心虛膽怯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heart deficiency and timidity[1])是指心氣虧虛,膽氣怯弱,以夜寐多夢易驚,心悸膽怯,健忘頭暈,神疲少言,舌淡,苔薄,脈弦細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有因膽虛受邪,神氣不寧所致的失眠[10]。治宜補肝溫膽,可用溫膽湯、酸棗仁丸、五補湯等方,或用炒棗仁研末,以酒調服[10]。
7.2.3.1 癥狀
不寐多夢,易于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4]。
7.2.3.2 證候分析
心虛則心神不安,膽虛則善驚易恐,故多夢易醒,心悸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均為氣虛之象,舌色淡,脈弦細,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4]
7.2.3.3 治法
益氣鎮驚,安神定志[4]。
7.2.3.4 方藥治療
安神定志丸[備注]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茯苓、茯神、遠志、人參、石菖蒲、龍齒主之。方中人參益氣;龍齒鎮驚為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補氣益膽安神。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宜用酸棗仁湯[備注]酸棗仁湯(《金匱要略方論》):酸棗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藥用酸棗仁安神養肝為主;川芎調血,以助棗仁養心;茯苓化痰寧心,以助棗仁安神;知母清膽寧神。證情較重者,二方可以合用。[4]
此外,若病后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眺白,容易疲勞,舌淡,脈細弱,或老年入夜寐早醒而無虛煩之證的,多屬氣血不足,治宜養血安神,一般可用歸脾湯。[4]
病后血虛肝熱而不寐者,宜用琥珀多寐丸[備注]琥珀多寐丸(驗方):琥珀、黨參、茯苓、遠志、羚羊角、甘草。[4]
若心腎不交,虛陽上擾者,可用交泰丸[備注]交泰丸(《韓氏醫通》):黃連、肉桂,方中以黃連清火為主,反佐肉桂之溫以入心腎,取引火歸元之意。[4]
7.2.3.5 針灸治療
7.2.3.5.1 方一
治法:補心益膽,安神定志。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心俞、膽俞、大陵、丘墟、神門。
隨證配穴:神疲體倦者,加百會、足三里。多汗者,加膏肓。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心俞、大陵、神門寧心安神。膽俞、丘墟益膽鎮驚。
7.2.3.5.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膽氣虛—心俞、膽俞。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2.4 中氣虛弱
因中氣虛弱者,癥見失眠,神疲乏力,食欲減退[3]。治以補氣為主,方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3]。
7.2.5 心腎不交
不寐·心腎不交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incoordination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1])是指心腎陰虛,陽氣偏亢,既濟失調,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7.2.5.1 針灸治療
7.2.5.1.1 方一
取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為主[5]。心腎不交者,加腎俞、太溪[5]。
7.2.5.1.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太溪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2.5.2 推拿治療
操作方法:用左右結構:㨰法在患者背腰部施術,重點在心俞、腎俞、命門穴等部位,時間約5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度。用掌推法從背部沿脊柱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反復操作3~4遍。掌擦兩側涌泉穴,以透熱為度。用指點揉神門、內關、勞宮穴,以酸脹為度,力度不可過大。
7.2.6 肝郁血虛
不寐·肝郁血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 deficiency[1])是指肝氣郁結,精血虧虛,以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嘆息,平時性情急躁易怒,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不寐證候[7]。
8 不寐的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不寐效果良好,治療時間以下午為宜。由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應同時治療其原發病。
8.1 對癥治療
失眠常伴有心悸、心神不安、腹脹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11]:
8.1.1 心悸
選穴:內關、膻中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8.1.2 心神不安
選穴:百會、神闕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8.1.3 腹脹
選穴:中脘、天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為宜,每日1次。
8.2 耳針法
1.取腦、下腳端、神門、心、脾、腎等穴為主,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
2.取皮質下 心 腎 肝 垂前 耳背心。每次選3~4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3.皮質下、交感、心、脾、神門。每次取2~3穴,輕刺激,留針30min。每日1次。[6]
8.3 皮膚針法
1.輕叩華佗夾脊及膀胱經第1側線、骶部及頭顳區,叩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5]。
2.選穴:自項至腰部督脈經和足太陽經背部第1線。方法:梅花針自上而下叩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8~10min,10次為一療程,叩至皮膚潮紅。
9 不寐患者飲食禁忌
10 日常保健
睡前盡量避免進行情緒激動的活動,如觀看內容激烈的影片、聽搖滾樂等,可自我按摩或叫家人按摩以放松全身,睡前用熱水泡腳,刺激足底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11]。
11 醫案
陳××,男性,27歲。患者因疲勞過度而產生疲倦,煩躁,精神恍惚,徹夜不眠。有時只能假寐片刻,頭暈而重,耳若蟬鳴,歷時兩月未愈。初診針太陽、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后癥狀同前。復診時仍針前穴,針后略感舒適。三診時去前穴組中之太陽,加足三里、行間,針后便能入寐,只在睡眠中有些煩擾不寧。四診至六診針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針后各種癥狀消失。(針灸學簡編)
陳某,女,30歲,干部。患者自述失眠近4年,近半年來病情加重,每晚都只能入睡4~5小時,心慌心悸,頭暈目眩,面色㿠白,體倦乏力,食欲差,月經不調,經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脈細弱。經查證屬心脾兩虛。取穴:脾俞、心俞、足三里、內關,采用艾炷隔姜灸,每穴9壯,隔日1次,半月后每晚可入睡7~8小時。2年內因生活、工作問題,偶有失眠,經灸治后即愈。[11]
12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景岳全書·不寐》:“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書·不寐》引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后,此為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凡病后及婦人產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于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
《類證治裁·不寐》:“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13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2.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3-116.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2.
- ^ [6]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0-82.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7.
- ^ [9]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0.
- ^ [11]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4.
治療不寐的穴位
- 池泉
0分鐘。文獻摘要:《奇效良方》:心痛及腹中諸氣痛不可忍者。《類經圖翼》:中泉,在手腕外間,陽池、陽...
- 印堂
目赤腫痛,重舌,嘔吐,產婦血暈,子癇,急慢驚風,不寐,顏面疔瘡,三叉神經痛,眩暈,小兒驚風,產后血暈...
- 安眠
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安眠穴的定位:在項部,當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
- 中泉
5分鐘。文獻摘要:《奇效良方》:心痛及腹中諸氣痛不可忍者。《類經圖翼》:中泉,在手腕外間,陽池、陽...
- 腋門
備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陰交、氣海、大巨主驚不得臥。研究進展:大巨穴向下透刺加626電針麻儀,對...
- 更多治療不寐的穴位
治療不寐的方劑
- 治老人不寐丸
,甘菊花3兩(要家種者),白芥子3兩。主治:老人不寐。用法用量:每日5錢,飯前以白滾水送下。制備方...
- 引寐湯
錢。主治:肝血虧虛有火,神氣不安,臥則魂夢飛揚,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濯枝湯
不安,臥則魂夢飛揚,身雖在床,而神若遠離,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用法用量:水煎服。4劑愈。...
- 濟心丹
錢,巴戟天3錢。功能主治:老人因腎水大虧而患虛煩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股熱氣,自臍下直沖于心,便覺昏...
- 鱉甲養陰煎
婦人陰虛血虧,經閉不行,兩顴色紅,潮熱盜汗,心煩不寐,手心熱,口干唇紅,苔薄而黃,脈細數。用法用量:...
- 更多治療不寐的方劑
治療不寐的中成藥
- 安神溫膽丸
安神定志。用于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心悸不安,虛煩不寐。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注意:孕...
- 蟲草菌發酵制劑
氣。用于肺腎兩虛,精氣不足,久咳虛喘,神疲乏力,不寐健忘,腰膝酸軟,月經不調,陽痿早泄等癥;慢性支氣...
- 清肝降壓膠囊
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腰膝酸軟、心悸不寐、耳鳴健忘,便秘溲黃。注意事項:孕婦慎用。清肝降...
- 睡安膠囊
IL)。功能與主治:養血安神,清心除煩。用于心煩不寐,怔忡驚悸,夢多易醒或久臥不眠。用法與用量:口服...
- 濟坤丸
治:調經養血,和胃安神。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前不寐,肝胃不和,乳房生結節。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
- 更多治療不寐的中成藥
不寐相關藥物
- 甲丙氨酯片
】(1)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緩解焦慮、緊張、不安、失眠等癥狀。(2)治療失眠癥。(3)治療肌張力過高或...
- 單鹽酸氟西泮膠囊
定向障礙、昏迷、頭痛、神經過敏多語、易激動、胃腸不適、心悸、胸痛,肢體和關節及泌尿生殖道反應。(2...
- 酚美愈偽麻口服溶液
偶見輕度頭暈、乏力、惡心、上腹不適、便秘、口干、失眠、心悸、皮疹等,可自行恢復。【禁忌】對本品成分過...
- 鹽酸哌甲酯片
增5~10mg,一日不超過40mg。【不良反應】失眠、眩暈、頭暈、頭痛、惡心、厭食、心悸等。【禁忌】...
- 氯氮?片
.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緩解焦慮、緊張、擔心、不安與失眠等癥狀。2.治療失眠癥。3.治療肌張力過高或肌肉...
- 更多不寐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不寐
- 《醫述》:[卷十·雜證匯參]不寐(附欠)
)熱氣伏于里,則喜睡;熱氣浮于上,煩擾陽氣,故不得眠。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此即陽不交于陰耳。(成...
- 《傷寒大白》:[卷三]不得臥
有瘥后余熱未盡不得臥。如脈浮數,身發熱疼痛,無汗不眠者,太陽表癥,宜羌活湯。若發熱多汗,口渴,小便...
- 《證治準繩·傷寒》:[卷三陽明病]不得臥
陰脈沉細自利煩躁不得眠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亦死俱為正氣弱陽不能復故也活人云汗為火之液汗...
- 《傷寒證治準繩》:[卷三陽明病]不得臥
陰脈沉細自利煩躁不得眠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亦死俱為正氣弱陽不能復故也活人云汗為火之液汗...
- 《普濟方》:[卷一百四十傷寒門]傷寒后不得眠(附論)
后方)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者。心中煩。不得臥。黃連(一兩)阿膠(三分)雞子黃(半個)黃芩(...
- 更多古籍中的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