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bí zhì
2 英文參考
nasal blockad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hronic rhin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為病名[1]。是指以經常性鼻塞為主要表現的鼻病[2]。本病男女老幼均可發生,無季節性和地區性,在受涼受濕后癥狀更加明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鼻病[3]。
鼻窒一名,首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劉河間醫學六書·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一說:“鼻窒,窒塞也。”又說:“但側臥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癥狀特點[3]。但歷代文獻有將鼻窒與傷風鼻塞相提并論,互為不分[3]。本詞條僅針對慢性鼻塞而言[3]。
4 鼻窒的癥狀
鼻窒患者鼻塞時輕時重,或雙側交替性鼻塞,甚至不聞香臭,反復發作,經久不愈[1][4]。
5 鼻窒的病因病機
鼻窒多因傷風鼻塞反復發作,或治療不徹底,體質虛弱,致使余邪滯留鼻竅而致;或因饑飽勞倦,體質虛弱而發。若余邪滯留日久,阻于鼻竅脈絡,氣血流通不暢,則使鼻窒加重。
5.1 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肺開竅于鼻,肺和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若肺氣不足,衛陽不固,則易受邪毒侵襲,失去清肅功能,以致邪滯鼻竅,或饑飽勞倦,損傷脾胃,脾氣虛弱,運化不健,失去升清降濁之職,濕濁滯留鼻竅,壅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鼻竅窒塞。
5.2 邪毒久留,氣滯血瘀
體虛之人,正不勝邪,外邪時犯鼻竅,邪毒久留不去,阻于脈絡,遏滯氣血,以致氣滯血瘀,鼻窒加重。
6 鼻窒的診斷
典型癥狀:鼻塞日久,可呈間歇性及交替性為特點,病情較重可呈持續性[3]。
檢查可見鼻內肌膜腫脹,以下鼻甲為甚,若鼻窒日久,甚至鼻甲硬實不消,凹凸不平,呈桑椹樣,但鼻腔內無新生物堵塞[3]。
7 鼻窒的治療
7.1 辨證治療
鼻塞是本病的主要癥狀,一般來說,鼻塞時輕時重,肌膜腫脹淡紅,多屬肺脾氣虛,邪毒滯留;鼻塞持續無聞,肌膜腫脹暗紅,多屬氣血瘀阻[3]。總的治療方法是補益肺脾,通散鼻竅。若邪毒久留致氣滯血瘀,則應調和氣血,行滯化瘀。
7.1.1 肺脾氣虛
鼻窒·肺脾氣虛證(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氣虛,以鼻塞時輕時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時癥狀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紅腫脹,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惡風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納差便溏、頭重頭昏,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或緩弱等為常見癥的鼻窒證候[2]。
7.1.1.1 癥狀
鼻塞時輕時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時癥狀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紅腫脹,對滴鼻靈、麻黃素類滴鼻液較敏感[2][3]。
全身癥狀可見頭部微脹不適、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惡風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納差便溏、頭重頭昏,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或緩弱[2]。
肺氣虛者,全身癥狀可見咳嗽痰稀氣短,面色㿠白,舌質淡紅,苔白薄,脈緩或浮無力[3]。
脾氣虛者,全身癥狀可見食欲欠佳,大便時溏,體倦乏力,舌質淡,苔白或稍厚,脈緩弱[3]。
亦有全身癥狀不明顯者[3]。
7.1.1.2 證候分析
陰陽相對,陽氣偏盛對則癥狀輕,陰氣盛時癥狀重,故鼻塞時輕時重,側臥上竅通,下竅塞[3]。
因于肺脾氣虛,衛陽不同,不能抵御外寒,故遇寒時癥狀加重[3]。
肺氣不足則氣短[3]。
舌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浮無力,均為氣虛之證[3]。
脾氣虛弱,故體倦乏力,舌質淡,苔白或稍厚,脈緩弱[3]。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補益肺脾,通散鼻竅[3]。
7.1.1.3.2 方藥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參15克,云苓15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升麻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12克、蘇梗10克、法夏10克。涕多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鼻塞較甚者,加蒼耳子10克、路路通15克。
以肺氣虛為主者,宜補肺益氣、祛風教寒為主,可選用溫肺止流丹[備注]溫肺止流丹(《瘍醫大全》):人參、荊芥、細辛、訶子、甘草、桔梗、魚腦骨加五味子、白術、黃芪等治療:溫肺止流丹以細辛、荊芥疏散風寒,人參、甘草、訶子補肺斂氣,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加用五味子、白術、黃芪以補氣散寒[3]。
以肺氣虛為主者,也可用參蘇飲[備注]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生姜、大棗加減治療[3]。
以脾氣虛為主者,宜健脾滲濕,祛風通竅,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備注]參苓白術散(《太早惠民和劑局方》):炒扁豆、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淮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加石菖蒲、蒼耳子、藿香等治療:參苓白術散以黨參、茯苓、白術補脾胃之氣,淮山藥、炒扁豆、蓮子、薏苡仁健脾滲濕,助以石菖蒲、蒼耳子、陳皮祛風行氣通竅[3]。
7.1.1.3.3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7.1.1.4 草藥治療
用棉根20g,絲瓜藤、辛夷花各10g,水煎服或研末沖服,每次10g,每日2次,以益氣通絡透竅。或可用五爪龍、千斤拔、崗稔根、山白芷、豆豉姜等煎水服,以溫補祛寒[3]。
7.1.2 氣滯血瘀
鼻窒·氣滯血瘀證(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鼻塞多為持續性,鼻涕黏稠,不易擤出,嗅覺遲鈍,鼻黏膜充血,呈暗紅或深紅色,鼻甲腫大,表面不平滑,如桑葚樣,觸之較硬,缺乏彈性,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等為常見癥的鼻窒證候[2]。
7.1.2.1 癥狀
鼻塞多為持續性,鼻涕黏稠,或黃稠,或粘白,不易擤出,嗅覺遲鈍[2][3]。
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呈暗紅或深紅色,鼻甲腫大,表面不平滑,如桑葚樣,觸之較硬,缺乏彈性[2][3]。對血管收縮劑不敏感。
語言不暢,咳嗽多痰、耳鳴不聰,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2][3]。
7.1.2.2 證候分析
邪毒久留不去,滯于鼻竅,致使氣血瘀滯,故鼻甲腫實睹紅,呈桑椹樣[3]。
濕濁停留于鼻竅,內犯于肺,故多涕,或有咳嗽,多痰[3]。
邪濁蒙蔽清竅,則致耳鳴不聰[3]。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調和氣血,行滯化瘀[3]。
7.1.2.3.2 方藥
可選用當歸芍藥湯[備注]當歸芍藥湯(經驗方):當歸、白術、赤芍、茯苓、澤瀉、黃芩、辛夷花、白菊花、干地龍、甘草、薄荷、川芎加減治療:當歸芍藥湯以當歸、白術、茯苓調和氣血,赤芍、川芎、郁金、姜黃行氣去瘀,辛夷花、蒼耳子、澤瀉祛風通竅利濕[3]。
處方:當歸10克,白術10克,川芎10克,辛夷花10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地龍干12克,甘草6克,郁金12克。水煎服。若頭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痰涕多者,加桔梗12克、杏仁12克。
也可用通竅活血湯[備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生姜、紅棗、麝香加細辛、木通、辛夷花等治療:頭痛者加白芷、藁木,咳嗽痰多者,加桔梗、杏仁等。[3]
7.1.2.3.3 中成藥
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7.1.3 肺經蘊熱
鼻窒·肺經蘊熱證(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heat amassmen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經蘊熱,以鼻塞時輕時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黃量少,鼻氣灼熱,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腫脹,表面光滑、柔軟有彈性,伴口干、咳嗽痰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等為常見癥的鼻窒證候[2]。
7.1.3.1 癥狀
鼻塞時輕時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黃量少,鼻氣灼熱,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腫脹,表面光滑、柔軟有彈性,伴口干、咳嗽痰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2]。
7.2 外治法
1)碧去散或魚腦石散吹鼻,每天3~4次[3]。
2)鵝不食草(95%)、樟腦(5%),研末和勻,瓶裝密封,用時以薄絹包裹藥末少許塞鼻,每天換藥一次[3]。
7.3 針灸治療
7.3.1 針刺
取迎香、合谷、上星穴。頭痛配風池、太陽、印堂、中等刺激,留針15 min,每日或隔日1次[3]。
7.3.2 艾灸
取穴人中、迎香,風府、百會,肺氣虛者配肺俞,太淵,脾虛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3]。灸至局部發熱為度,隔日1次[3]。
7.4 飲食療法
辛夷花煲雞蛋:每次可用辛夷花10~20克,雞蛋2只,加清水適量同煮,蛋熟后去殼再煮片刻,飲湯吃蛋。
川草白花婉魚頭:川草3~9克,白芷6~9克,大魚頭 l個,燉服。
7.5 穴位按摩
用雙手中指或食指點壓雙側迎香穴、上迎香穴、承泣、四白、風池,每穴點壓 l~2分鐘。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鐘。
7.6 其他療法
7.6.1 下鼻甲注射法
毛冬青渡注射下鼻甲,按常規表麻后,取毛冬青液2 ml,進行下甲注射,每兩天1次,3次為一療程[3]。注射方法參見下鼻甲注射法條。
7.6.2 灼烙法
表麻后用烙鐵或高頻電刀,蘸上麻油,燒灼下鼻甲,每7—10日灼烙1次,3次為一療程。本法主要適用于鼻甲肥大,凹凸不平,經他法治療久而不愈者。
7.7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孫氏姑,鼻不聞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纓仲淳為處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錢,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2)《鼻炎靈治療360例鼻炎的介紹》:蒼耳子、白芷、辛夷各60 g,冰片粉6 g,薄荷霜5g,芝麻油500 ml.液狀石蠟1000 ml。制法:將蒼、芷、辛、油同放鍋內,浸泡24 h,加熱,待藥呈黑黃色撈出,再下冰片,薄荷霜,液狀石蠟,攪勻,冷卻后過濾,分裝入滿瓶內備用。用法:滴鼻,每次1~2滴,日1~2次。作用:疏風祛濕,芳香透竅,清熱消腫,活血止痛,收縮息肉等。適應于鼻粘膜充血,或干燥萎縮,鼻塞流涕,嗅覺失靈等。共治療360例患者,其中男183例,女177倒。慢性鼻炎者87倒,萎縮性鼻炎者138例,過敏性鼻炎者78倒,鼻竇炎57例。痊愈207倒,占57.5%,好轉114例,占31.7%,中斷滴藥者21例,占5.8%,無效18倒,占5%。(摘自《新中醫》1981年11期)
8 鼻窒患者日常保健
(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受風受涼,積極防治傷風鼻塞。
(3)避免局部長期使用血管收縮類西藥滴鼻。鼻塞嚴重時,不可強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3-4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鼻窒的穴位
- 和窌
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針...
- 長頰
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針...
- 長頻
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針...
- 長髎
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針...
- ?
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針...
- 更多治療鼻窒的穴位
治療鼻窒的方劑
- 槐葉湯
方:槐葉5升,蔥白(切)1升,豉1合。功能主治:鼻窒,鼻塞有時略通。用法用量:上以水5升,煮取3升,...
- 鐺墨散
òsǎn處方:鐺墨半兩。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鼻窒塞,氣息不通。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水送下。...
- 滴鼻靈
瓶裝備用。功能主治:行氣消腫,通鼻利竅。主鼻淵、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竅不利。用法用量:滴鼻,每鼻2~4...
- 通鼻膏
,當歸3分,細辛3分,莽草3分,辛夷1兩。主治:鼻窒塞,香臭不聞,妨悶疼痛。用法用量:候冷,綿裹棗核...
- 康樂鼻炎片
用于外感風邪、膽經郁熱、脾胃濕熱而致的傷風鼻塞、鼻窒、鼻鼽、鼻淵(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 更多治療鼻窒的方劑
治療鼻窒的中成藥
- 滴通鼻炎水
。功能與主治:祛風清熱,宣肺通竅。用于傷風鼻塞,鼻窒(慢性鼻炎),鼻鼽(過敏性鼻炎)、鼻淵(鼻竇炎)...
- 康樂鼻炎片
用于外感風邪、膽經郁熱、脾胃濕熱而致的傷風鼻塞、鼻窒、鼻鼽、鼻淵(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 辛芩沖劑
表,祛風通竅,用于肺氣虛證之鼻鼽(過敏性鼻炎)、鼻窒等癥。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20g,一日3次...
- 鼻通滴鼻劑
能主治:清風熱,通鼻竅。用于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鼻塞流涕,頭痛流淚,慢性鼻炎。鼻通滴鼻劑的用法用量...
- 鼻咽清毒顆粒
黨參。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用于熱毒蘊結鼻咽,鼻咽腫痛,以及鼻咽部慢性炎癥,鼻咽癌放射治療...
- 更多治療鼻窒的中成藥
鼻窒相關藥物
- 藿膽片
膽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鼻窒、鼻淵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芳香化濁,通鼻...
- 香菊片
菊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鼻窒、鼻淵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辛散祛風,清熱...
- 鼻炎康片
康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鼻窒、鼻鼽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宣肺...
- 滴通鼻炎水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宣肺通竅。用于傷風鼻塞,鼻窒(慢性鼻炎),鼻鼽(過敏性鼻炎)、鼻淵(鼻竇炎)...
- 辛芳鼻炎膠囊
膠囊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鼻窒、鼻淵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發表散風,清熱...
- 更多鼻窒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鼻窒
-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九]鼻門(附論)
變為疳,腐潰汁臭,鼻之為病不過風熱而流。河間云∶鼻窒塞也,火主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脹,則鼻窒塞...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門]鼻塞氣息不通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下日再。治鼻窒塞,氣息不通,鐺墨散方鐺墨(半兩)上一味研羅為散...
- 《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六氣為病(二)熱類](分述)
主長而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鼻窒)鼻窒∶窒,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脹...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七]五常政大論第七十二篇
,草木眚,火見燔,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瘍,寒熱腫,風行于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
-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卷之四]天運加臨紀篇
臨肺氣上從白氣奉上甲蟲災金用草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天勝運運太過佐之于肺甲蟲得氣金災得半炅...
- 更多古籍中的鼻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