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檳榔的別名
- 7 檳榔的處方用名
- 8 來源
- 9 原植物形態
- 10 產地
- 11 采收與初加工
- 12 生藥性狀
- 13 檳榔的炮制
- 14 性味歸經
- 15 檳榔的功效與主治
- 16 檳榔的用法用量
- 17 檳榔的化學成分
- 18 檳榔的藥理作用
- 19 檳榔的藥典標準
- 19.1 品名
- 19.2 來源
- 19.3 性狀
- 19.4 鑒別
- 19.5 檢查
- 19.6 含量測定
- 19.7 飲片
- 19.8 出處
- 20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bīng láng
2 英文參考
areca[朗道漢英字典]
pinang[朗道漢英字典]
areca-nut[朗道漢英字典]
betel nut[朗道漢英字典]
pinang[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arecae[朗道漢英字典]
areca see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ecae,sem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etel nu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ECAE SEMEN[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Semen Arec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reca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檳榔
檳榔為中藥名,出魏·李當之《藥錄》。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種子[1]。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炒檳榔表面呈淺黃色[2]。焦檳榔表面焦黃色[2]。
檳榔味苦、辛,性溫[2]。歸胃、大腸經[2]。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用于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檳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于消食導滯[2]。用于食積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于焦檳榔,一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Semen Arec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areca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檳榔的別名
榔玉、賓門、橄欖子、青仔、國馬。
7 檳榔的處方用名
8 來源
中藥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種子[2]。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種子[3]。
9 原植物形態
檳榔為常綠喬木,高達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葉長1.3~2m,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0~70cm,先端呈不規則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長葉鞘。花單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葉束下,多分枝,成圓錐形,基部有黃綠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較大而少,著生于總軸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堅果卵菜,紅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陽光較充足的林間或林邊。
10 產地
檳榔主產海南;福建、臺灣、廣西及云南有栽培[3]。
檳榔主產于海南,廣西、云南、福建、臺灣有栽培。
11 采收與初加工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12 生藥性狀
檳榔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檳榔的炮制
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雷公炮炙論》)[2]。
宋代炮制方法較多[2]。有炒(《太平圣惠方》)、炮(《博濟方》)、燒灰存性(《旅舍備要方》)、面裹煨、吳茱萸炒(《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火煅(《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2]。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并增加了麩炒法(《普濟方》)[2]。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曬(《幼幼集成》)、酒浸(《葉天士秘方大全》)等法[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等[2]。
13.1 檳榔的炮制方法
13.1.1 檳榔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3~5天,撈出,置容器內,經常淋水,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2]。
13.1.2 炒檳榔
取檳榔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3.1.3 焦檳榔
取檳榔片,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3.2 成品性狀
檳榔為類圓形薄片[2]。表面呈棕、白色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2]。周邊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2]。質堅脆易碎[2]。氣微,味澀微苦[2]。
炒檳榔表面呈淺黃色[2]。
焦檳榔表面焦黃色[2]。
13.3 炮制作用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2]。
炒后可緩和藥性,以免克伐太過而耗傷正氣,并能減少服后惡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2]。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于消食導滯[2]。用于食積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于焦檳榔,一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2]。
13.4 炮制研究
檳榔含生物堿、鞣質、脂肪油及檳榔紅色素、氨基酸等[2]。生物堿主要為檳榔堿,其余有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檳榔副堿、高檳榔堿等[2]。
13.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各炮制方法對化學成分的影響多以檳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為指標[2]。檳榔經浸泡后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損失很大;在水浸泡過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換水比不換水的方法損失大[2]。加熱對檳榔的成分也有影響,采用薄層掃描法對檳榔的生品、炒黃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檳榔堿進行含量測定,結果是隨著受熱時間的增加,檳榔堿的含量逐漸降低[2]。檳榔飲片的干燥方法對生物堿含量也有影響[2]。切片后曝干其生物堿損失比陰干大得多,曬干也比陰干的含量低,烘干則與陰干含量接近[2]。
13.4.2 工藝研究
(1)檳榔質地堅硬,傳統方法加工飲片,浸泡時間長(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爛,影響飲片質量[2]。采用減壓冷浸軟化方法,結果表明,該法能提高軟化效率,縮短浸泡時間,保證飲片質量[2]。
(2)比較檳榔傳統浸潤法、減壓冷浸法、粉碎顆粒法、減壓蒸汽燜潤法[2]。結果表明,減壓蒸汽燜潤法,檳榔堿損失少,軟化時間短[2]。
(3)比較冷浸法、熱浸法、蒸制法、軋碎法制備的檳榔飲片,結果表明:蒸制法和軋碎法薄層層析比冷浸法和熱浸法多一個斑點;通過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測定,證明蒸法切片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飲片平整光滑,外觀美觀,容易干燥[2]。
(4)正交設計法篩選最佳軟化切制工藝,最佳工藝為先減壓后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極薄片,陰干[2]。
(5)對檳榔不同工藝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質、脂肪類成分進行了測定,對小鼠急性毒性進行了比較[2]。結果微波炮制的檳榔與炒品、焦品相比,檳榔堿的損失最少,其他各類成分含量最高,炮制過程中藥材無損失,收得率最高[2]。同時與生品比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間無明顯差異[2]。微波法炮制檳榔是通過藥材本身水分子間的振動產生熱能而達到炮制目的,該法炮制時應用的溫度低,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無污染,藥材損失少,藥材炮制程度均勻一致,飲片完整美觀,有效地解決了加熱溫度高引起檳榔堿大量損失的問題[2]。
13.5 貯存方法
14 性味歸經
檳榔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2]。
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3]。
15 檳榔的功效與主治
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用于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檳榔治絳蟲病,姜片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食積氣滯,痢疾,瘧疾,水腫,腳氣,乳糜尿[3]。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2]。
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于消食導滯[2]。用于食積不消,痢疾里急后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于焦檳榔,一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2]。
16 檳榔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單用檳榔殺蟲,用量可增至30~50g[3]。
17 檳榔的化學成分
檳榔含檳榔堿(arecoline)、檳榔次堿(arecaine)、去甲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檳榔次堿(guvacine)、異去甲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并含鞣革、脂肪油。
檳榔含檳榔堿、檳榔次堿、檳榔副堿、縮合鞣質等[3]。還含甘露、兒茶精、多種原矢車菊素的二、三聚體、肉豆蔻酸、月桂酸、脯氨酸等[3]。
18 檳榔的藥理作用
檳榔對牛肉絳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后段影響不大,可與南瓜子合用[3]。
檳榔對姜片蟲亦有效[3]。
檳榔煎劑在體外對某些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
19 檳榔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檳榔
Binglang
ARECAE SEMEN
19.2 來源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19.3 性狀
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19.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種皮組織分內、外層,外層為數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石細胞,內含紅棕色物,石細胞形狀、大小不一,常有細胞間隙;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棕紅色物,并散有少數維管束。外胚乳較狹窄,種皮內層與外胚乳常插入內胚乳中,形成錯入組織;內胚乳細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紋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鹽緩沖液(取碳酸鈉1.91g和碳酸氫鈉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鐘,時時振搖,加熱回流30分鐘,分取乙醚液,揮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離心管中,靜置1小時,離心,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檳榔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氫溴酸檳榔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濃氨試液(7.5:7.5:0.2)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干,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H一法)。
19.6 含量測定
19.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強陽離子交換鍵合硅膠為填充劑(SCX-強陽離子交換樹脂柱);以乙腈-磷酸溶液(2→1000,濃氨試液調節PH值至3.8)(55:4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15nm。理論板數按檳榔堿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19.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氫溴酸檳榔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檳榔堿重量=氫溴酸檳榔堿重量/1.5214)。
19.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五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鹽緩沖液(取碳酸鈉1.91g和碳酸氫鈉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3ml,放置30分鐘,時時振搖;加熱回流30分鐘,分取乙醚液,加入盛有磷酸溶液(5→1000)1ml的蒸發皿中;殘渣加乙醚加熱回流提取2次(30ml、20ml),每次15分鐘,合并乙醚液置同一蒸發皿中,揮去乙醚,殘渣加50%乙腈溶液溶解,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50%乙腈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9.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檳榔堿(C8H13NO2),不得少于0.20%。
19.7 飲片
19.7.1 炮制
19.7.1.1 檳榔
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干。
本品呈類圓形的薄片。切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19.7.1.1.1 鑒別
(1)本品粉末紅棕色至棕色。內胚乳細胞極多,多破碎,完整者呈不規則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56~112um,紋孔較多,甚大,類圓形或矩圓形,外胚乳細胞呈類方形、類多角形或作長條狀,胞腔內大多數充滿紅棕色至深棕色物。種皮石細胞呈紡鍾形,多角形或長條形,淡黃棕色。紋孔少數,裂縫狀,有的胞腔內充滿紅棕色物。
19.7.1.1.2 鑒別
(2)同藥材。
同藥材。
19.7.1.2 炒檳榔
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本品形如檳榔片,表面微黃色,可見大理石樣花紋。
19.7.1.2.1 鑒別
(1)同檳榔片
19.7.1.2.2 鑒別
(2)同藥材。
同藥材。
19.7.2 性味與歸經
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19.7.3 功能與主治
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用于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19.7.4 用法與用量
3~10g;驅絳蟲、姜片蟲30~60g。
19.7.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19.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19-12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3.
用到中藥檳榔的方劑
- 硫檳散
拼音:liúbīnsǎn別名:檳榔散處方:檳榔2個(破開,以黃丹3錢合在內,濕紙包裹煨),蛇床子4錢...
- 檳榔黃葵散
拼音:bīnlánghuángkuísǎn處方:檳榔1個(生者),木香、黃蜀葵花、黃連(去須)。制法...
- 石榴根湯
濟總錄》卷九十九:組成:酸石榴根1握,楝皮1兩,檳榔3枚(銼,搗為末)。主治:寸白蟲。用法用量:以水...
- 檳榔粥
拼音:bīnlángzhōu處方:檳榔1枚(熟水磨令盡),生姜汁半兩,蜜半合,粳米2合。功能主治:腳...
- 檳榔煎
ecoctumarecae《圣濟總錄》卷九十九:檳榔煎:別名:檳榔粥處方:檳榔(炮,銼)5枚,酸石榴...
- 更多用到中藥檳榔的方劑
用到中藥檳榔的中成藥
- 檳榔四消丸
:digestionpillofbetelnut檳榔四消丸藥典標準:中藥名稱:檳榔四消丸拼音名:Bi...
- 安蛔散
拼音:ānhuísǎn處方烏梅肉9克黃連蜀椒藿香檳榔各3克胡粉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
- 安脾丸
拼音:ānpíwán處方半夏1兩,檳榔2錢,雄黃1錢半。制法上為末,姜汁和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
- 化積散
)100g麥芽(炒)100g六神曲(麩炒)100檳榔(炒)100g雞內金(炒)100g牽牛子(炒)1...
- 小兒康沖劑
蟬蛻100g白芍170g麥芽170g榧子170g檳榔170g陳皮33g茯苓100g白術100g制法:...
- 更多用到中藥檳榔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檳榔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和陣
潮熱,加四君子湯,去祛邪之藥;若欲截瘧,加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桂附二陳湯方在熱陣。治寒瘧厥...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嘔噦痰涎,手足麻痹。搜風順氣丸車前子、郁李仁、白檳榔、火麻仁,菟絲子、牛膝、山藥、山茱萸各二兩,枳殼...
- 《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檳榔
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于此。雷《炮炙論》謂尖者為檳,圓者為榔...
- 《普濟方》:[卷三十九大腸腑門]大便秘澀不通(附論)
(三兩銼炒)木香干姜(炮銼)赤芍藥白術芎羌活桂心檳榔郁李上為末。丸。搜風潤腸丸治三焦不和。胸膈痞悶。...
- 《雜病廣要》:[外因類]香港腳
夜一。(《施丸端效方》)治香港腳,五積散,每服加檳榔一枚切碎,根據法同煎,服藥了,用被蓋覆,令腿股間...
- 更多古籍中的檳榔
檳榔藥品說明書
- 檳榔四消丸(大蜜丸)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檳榔四消丸(水丸)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檳榔花口服液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