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bí gàn zào
2 英文參考
withered no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trophic rhin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2])為病證名[3]。又稱鼻干燥[1]。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證[1]。槁,枯槁也(《說文》)[3]。鼻槁是指以鼻內干燥、鼻塞、鼻痂多、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可見于熱性病[3]。發生緩慢,病程較長,是常見的慢性鼻病[1]。以女性為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癥狀更為明顯。本病多發生于干寒地區、干燥的工作環境,癥狀在秋冬節季比春夏季節為重。
鼻槁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論》;“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難經》、《金匱要略方論》及后世醫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記載,但多系指病變中的癥狀而言。
《難經·五十八難》:“毛發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說文》)[3]。
4 疾病科屬
鼻科
5 鼻干燥的病因病機
5.1 肺臟虧虛,鼻失滋養
肺為燥金之臟,若過食辛辣炙煿助陽生熱之物,或吐利亡津,病后失養,致使氣津虧損,無以上輸,鼻失濡養,則肌膜枯槁而為病[1]。
或可因氣候干燥,或屢為風熱燥邪,熏蒸鼻竅,久則耗傷陰津,蝕及肌膜,以致鼻內干燥,肌膜焦萎[1]。
5.2 脾氣虛弱、濕蘊生熱
脾土為肺金之母,主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失節,勞倦內傷,脾弱失運,氣血精微生化不足,無以上輸充肺而濡養鼻竅,肌膚失于濡養,兼以脾不化濕,蘊而生熱,濕熱熏灼,肌膜漸漸干萎[1]。
5.3 腎陰虧虛
腎為一身陰液之根,腎陰不足則肺津亦少,故腎陰虧虛亦可致鼻失滋養而發病[1]。
6 鼻干燥的癥狀
7 鼻干燥的診斷
鼻內干燥,甚則鼻咽干燥感,鼻塞,自覺鼻塞嗅覺失靈,鼻氣腥臭,膿涕鼻痂多。
檢查可見鼻內肌膜萎縮,鼻腔寬大,鼻道內有黃綠色膿稠鼻涕潴留或有黑褐色鼻痂。
8 鼻干燥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鼻槁的病因,內因多以肺、脾、腎虛損為主,外因多為受燥熱邪毒侵襲,以致傷津耗液,鼻失滋養,加之邪灼肌膜,發生脈絡瘀阻,肌膜干枯萎縮而為病。燥熱之邪侵襲,多先傷肺,燥氣傷肺,津液受灼,則枯涸不能上承,致使鼻竅肌膜干萎。邪熱傷絡,敗津傷肌,則鼻涕污穢,痂皮多,時有血絲涕;若肺腎陰虛,虛火循經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干燥,涕痂積留,咽干灼熱微痛;若肺脾氣虛,肺不能輸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氣血,使鼻失濡養,清竅干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濕熱薰蒸,化腐生膿則鼻涕如漿如酪,鼻氣腥臭難聞。治療上,肺經燥熱,宜清肺潤燥;若肺腎陰虛,則宜滋陰潤肺;肺脾氣虛,則宜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8.1.1 燥邪犯肺
鼻槁·燥邪犯肺證(withered nose with pattern of dryness assailing lung)是指燥邪犯肺,以鼻內干燥,灼熱疼痛,涕痂帶血,鼻黏膜充血干燥,或有痂塊,伴咽癢干咳,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槁證候[4]。
8.1.1.1 癥狀
鼻內干燥較甚,灼熱疼痛,鼻內肌膜萎縮,涕液穢濁,帶黃綠色,或少許血絲,鼻黏膜充血干燥,或有痂塊,伴咽癢干咳,講話乏力,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4][1]。
8.1.1.2 證候分析
邪毒蝕及肌膜,灼于陰津,故肌膜萎縮而痂皮多;傷及脈絡則有少許血絲[1]。
8.1.1.3 治法
8.1.1.4 方藥
可選用清燥救肺湯[備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冬桑葉、石膏、麻仁、麥冬、阿膠、黨參、甘草、杏仁、枇杷葉加減治療:方中以阿膠、麻仁、麥冬潤燥而滋陰液,黨參、甘草益氣生津,以桑葉、杏仁、枇杷葉宣肺散邪,助以石膏清肺熱生津。若鼻燥,肌膜萎縮甚者,加沙參、天冬、首烏、當歸以滋陰潤燥養血生肌[1]。
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加減處方:桑葉10克,批把葉12克,杏仁12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石膏15克。水煎服。若鼻干灼熱疼痛較甚,加黃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縮甚者,加沙參15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蓮草15克。
8.1.1.5 中成藥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3)扶正養陰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次。
8.1.2 肺腎陰虛
鼻槁·肺腎陰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鼻干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干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干燥、干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槁證候[4]。
8.1.2.1 癥狀
鼻干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干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干燥痛、干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4][1]。
遇冷則頭痛、頭昏加重,咽干不適,咽時微痛。頭暈耳鳴,腰酸無力,溲黃而少。
8.1.2.2 治法
滋養肺腎,生津潤燥。
8.1.2.3 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1]:方中以百合、二地滋養肺腎為主藥,麥冬助百合以潤肺生津,玄參助二地以滋腎清熱,為輔佐藥;當歸、芍藥養血和陰、貝母、桔梗清肺利咽喉,為使藥;合而用之,使陰液充足,肺腎得養,則虛火自降,諸癥自愈[1]。
百合固金湯(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太子參15克,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白芍15克,玄參15克,桔梗12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鼻涕腥穢,鼻氣穢臭者,可選加桑白皮12克、黃芩12克、冬瓜仁15克。婦女月經期癥狀加重者,加澤蘭12克、川草10克、五靈脂10克。
8.1.2.4 中成藥
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8.1.3 脾氣虛
鼻槁·脾氣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氣虛弱,以鼻內干燥,鼻涕黃綠腥臭,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干萎較甚,鼻腔寬大,涕痂積留,伴納差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緩弱等為常見癥的鼻槁證候[4]。
8.1.3.1 癥狀
鼻內干燥,鼻涕如漿如酪,其色微黃淺綠,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干萎較甚,鼻腔寬大,鼻氣腥臭,涕痂積留,痂皮淡薄,患者食少腹脹、倦怠乏力少氣、大便時溏、面色萎黃,唇舌淡白,苔白,脈緩弱[4][1]。
8.1.3.2 證候分析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輸,則鼻失濡養;肌膜干燥而色淡,脾虛濕停,郁而化熱,濕熱蒸灼,故鼻內肌膜萎縮、鼻痂黃綠色[1]。
8.1.3.3 治法
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8.1.3.4 方藥
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合四物湯加減治療:其中以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升清降濁,培土生金,以四物湯養血活血,潤燥生肌,二方合用,有健脾胃而升清陽,生氣血而潤鼻燥之功[1]。
對于一些頑固病例,長期治療不效者,根據“久病多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可適當運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丹參、赤芍、丹皮、水蛭、虻蟲等配入使用[1]。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升麻15克。水煎服。若鼻粘膜潰爛,鼻氣腥臭較甚者,加黃柏12克、苦參12克。嗅覺失靈者.加蒼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芍10克。鼻粘膜萎縮較甚者,加丹參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
8.1.3.5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參苓白術散(丸、膠囊),口服,散劑或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
8.2 外治法
8.2.1 滴鼻
宜用滋養潤燥藥物,可選用蓯蓉滴鼻液[備注]蓯蓉滴鼻液(經驗方):肉蓯蓉、羊藿葉、當歸、桂枝、黃芪各300 g,煎水兩次,濃縮成浸膏,加石蠟油500 ml,混合。、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每日2~3次[1]。
8.2.2 洗鼻
可用石蠟油、復方薄荷油或清魚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將暖生理鹽水或暖開水盛于碗盆內,囑病人低頭由鼻將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水吸入,經口吐出,反復多次,可洗凈鼻內痂皮及膿涕。每天洗 1~2次,洗滌后再滴藥液,效果更佳。
8.2.3 吹鼻
魚腦石散[備注]魚腦石散(經驗方):魚腦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細辛3g,共為細末。吹鼻,每日2~3次[1]。
8.3 針灸療法
8.3.1 針刺
刺灸法:每次2~3穴,中弱刺激,留針10~15 min,每日一次[1]。
8.3.2 艾灸
刺灸法:懸灸至局部發熱,出現紅暈為止,每日或隔日一次[1]。
8.3.3 迎香穴埋線
鼻部周圍按一般外科原則消毒,鋪小孔巾,在迎香穴位外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每側1~2 ml,用帶有腸線的三角縫合針穿過穴位內,剪去露出皮膚外面的線頭。如有出血,可稍壓迫止血,不必包扎。如有線頭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條腸線脫落。[1]
8.4 飲食療法
(1)黑芝麻適量拌糖,每天食適量。
(3)南杏桑白煲豬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豬肺約250克,煲湯飲用。
8.5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王執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去亦不愈也。后因灸絕骨而漸愈。執中也常患此,偶絕骨微疼而著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絕骨之力,后闋《備急千金要方》有此癥,始知鼻干之去,因灸絕骨也。
《試用大蒜治療萎縮性鼻斃的初步報告》:康××,男性,25歲,1955年7月20日入院。主訴:頭痛、鼻塞、嗅覺消失,已有3年余,于1952年4月即有黃色水樣鼻涕,以后漸成膿性并有臭味,1年后鼻內干燥,有時鼻出血,并有多量黃綠色痂皮。頭痛以前額部夜間為重。嗅覺初期減退,以后消失。曾用過組織療法,并內服核黃素,除自覺鼻腔通氣較好外,無其他效果。檢查:全身檢查未見異常。局部情況有輕度鞍鼻,鼻粘膜呈暗灰色,中下鼻甲略有萎縮,前庭及鼻腔內有大塊黃綠色癡皮附著,后鼻腔顯著增大,可直視鼻咽部,中隔無顯著病變。治療經過;于7月25日開始大蒜制劑治療,每日2次,大蒜油紗條填入鼻腔(將大蒜搗成糊狀,壓取其汁用消毒紗布過濾,與生理鹽水配制成40%溶液,或與甘油配成50%溶撒),每次3~5 h,3日后,頭疼減輕,鼻痂軟化,易擤出,五日后嗅覺增強,可聞到蘋果味,鼻出血停止。他覺檢查:粘膜潮紅,濕潤、無鼻癡。兩下鼻甲略現增大,通氣良好,嗅覺近乎正常。住院18天出院。(摘自《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57年第2號)
9 鼻干燥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鼻竅清潔濕潤,清除鼻內積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縮劑滴鼻[1]。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強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動物肝臟、豆類等食物,少食辛辣炙煿燥熱食物[1]。
(3)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防治各種急慢性鼻部疾病[1]。
(4)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室內常灑水,保持空氣濕潤,在干燥或粉塵環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1]。
10 參考資料
-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5-4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鼻干燥的穴位
- 沖陽
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斜...
- 魚際
得息,目眩,心煩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干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痹悲恐,乳癰。...
- 足少陽膽經
等。患足少陽膽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目、耳、鼻、喉、胸脅、發熱病、軀體側面疾病。有下列病候:面...
- 更多治療鼻干燥的穴位
治療鼻干燥的方劑
- 玄參甘桔顆粒
每次10g,一日3~4次。功能主治: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
- 黃耆湯
。功能主治:小兒熱入經為客熱,咳嗽喘逆,身熱,鼻干燥,呷呀有聲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放溫...
- 柴胡散
滿,大便秘而嘔,口燥;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干,嗜臥,不得汗,一身悉黃,有潮熱而噦,身前后腫,...
- 健土殺蟲湯
心癆而傳之肺,咳嗽吐痰,氣逆作喘,臥倒更甚,鼻口干燥,不聞香臭,時偶有聞,即芬郁之味,盡是朽腐之氣,...
- 護肺飲
心癆而傳之肺,咳嗽吐痰,氣逆作喘,臥倒更甚,鼻口干燥,不聞香臭,時偶有聞,即芬郁之味,盡是腐朽之氣,...
- 更多治療鼻干燥的方劑
治療鼻干燥的中成藥
- 玄參甘桔顆粒
每次10g,一日3~4次。功能主治: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
- 玄麥甘桔顆粒
: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0g...
- 藿膽鼻炎膠囊
液濃縮成干膏,用乙醇加熱提取,濾過,回收乙醇,干燥,即得。[檢查]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至...
- 膽香鼻炎片
回收乙醇,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與豬膽汁膏合并,干燥,加鵝不食草粉末及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將薄...
- 荔花鼻竇炎片
液,濃縮至適量,80℃以下噴霧干燥,加輔料適量,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
- 更多治療鼻干燥的中成藥
鼻干燥相關藥物
- 天麻素片
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出現口鼻干燥、頭昏、胃不適等癥狀,減藥或停藥后恢復正常。【規...
- 玄麥甘桔含片
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規格】每片0.8克【用法用量】含服...
- 天麻素片
00毫克,一日3次。【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出現口鼻干燥、頭昏、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禁忌】【注意事項】1...
- 天麻素膠囊
1~2粒,一日3次。【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出現口鼻干燥、頭昏、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禁忌】【注意事項】1...
- 玄麥甘桔顆粒
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0克,...
- 更多鼻干燥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鼻干燥
- 《幼幼新書》:[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辨五臟受驚積冷熱形證圖
至東岳即有死候。耳前穴黑,金克于木。若是外候,鼻干燥,眼睛吊上。肝主筋,筋縮則睛無光,即是腎絕。瞳子...
- 《醫宗金鑒》:[卷五失血門]衄血
衄血之候鼻干燥,身熱不渴苦頭疼,失表分汗麻桂治,內熱犀角瀉心清。[注]衄血者,鼻中出血也,其候鼻中干...
- 《幼科心法要訣》:[卷六失血門]衄血
衄血之候鼻干燥,身熱不渴苦頭疼,失表分汗麻桂治,內熱犀角瀉心清。【注】衄血者,鼻中出血也。其候鼻中干...
- 《丹臺玉案》:[卷之六]疳積門
。則渾身壯熱。四肢無力。面黃臉赤。怕寒愛暖。口鼻干燥者。因驚撲而成。所謂驚疳是也。搖頭揉鼻。白膜縵眼...
- 《古今醫鑒》:[卷之十三幼科]小兒死候歌
眼生赤脈貫瞳人,囟門腫起又作坑。指甲黑色鼻干燥,鴉聲忽作肚青筋。虛舌退場門切牙齒,目多直視不轉睛。魚...
- 更多古籍中的鼻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