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鋇劑 (最后修訂于2016/6/13 15:31:27)[共46字]
摘要:鋇劑屬于高密度造影劑。可使用醫用硫酸鋇,作鋇餐與鋇灌腸檢查;或制成鋇膠漿用于支氣管造影檢查。......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第二章 胃腸道--第一節 X線論斷
第二章 胃腸道 胃腸道疾病的檢查主要用鋇劑造影,其價值可與內鏡檢查媲美。USG和CT對了解胃腸道腫瘤的內部結構、胃腸壁的浸潤程度和轉移等具有特殊意義。這些方法的綜合應用對胃腸道腫瘤病期的劃分和治療方案的確定。可提供有力的依據。血管造影用于胃腸道血管性疾病、胃腸道出血的檢查和介入治療,對小腸腫瘤的診斷也有一定價值。MRI在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價值較小。第一節 X線論斷 一、X線檢查方法 (一)普
- 咽期吞咽困難的X線檢查和診斷(附102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咽期吞咽困難的X線檢查和診斷方法。方法對所收集的102例咽期吞咽困難病例的X線檢查和診斷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02例患者經X線錄像檢查均發現異常,其中吞咽延緩77例,鋇劑偏流68例,咽滯留62例,小口吞咽40例,鋇劑漏溢28例。結論X線錄像檢查是目前診斷咽期吞咽困難的最好方法。【關鍵詞】咽期吞咽困難;數字胃腸機;圖像處理;X線診斷Xrayexaminationanddiagn
- 鋇劑檢查致腸梗阻腸破裂的診治對策
鋇劑檢查致腸梗阻、腸破裂,臨床雖少見,但如果誤診誤治,預后極差,教訓深刻。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例患者,4例行鋇餐胃腸透視,1例行鋇劑灌腸。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68歲。 1.2臨床表現 1.2.1檢查前情況4例老年患者均有腹部隱痛伴經常性腹脹,行鋇餐胃腸道透視。其中1例6d內2次鋇餐檢查。2例既往有膽囊和闌尾手術史。1例患兒陣發性腹痛伴果醬樣便,
- 慢性闌尾炎X線鋇劑造影的診斷
【關鍵詞】闌尾炎慢性闌尾炎缺乏特異性癥狀、體征,常常難與消化系統其他疾病、婦科和尿路疾病鑒別,容易誤診,現對我院近兩年對經手術、病理證實,術前行X線鋇劑造影的48例病例資料作回顧性分析,探討其特征性X線表現及X線鋇劑造影的診斷價值。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15~79歲,平均48.7歲;病史1~20年。既往有慢性闌尾炎發作史者31例,臨床表現為反復右下腹脹痛不適
- 介紹自制高壓鋇劑灌腸器(放射科專用)
【關鍵詞】高壓鋇劑;灌腸器;自制 目前,大部分醫院臨床科和影像科還沿用傳統而落后的吊瓶式灌腸器,這種灌腸方法,一方面由于壓力不夠,使藥物無法達到回盲部;另一方面腸道氣體不夠,無法形成對比,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筆者通過自制高壓灌腸器提高了診斷率,加快了灌腸速度,減少了醫生和患者的輻射量。 1方法 用帶雙孔塞子的玻璃瓶(壞掉的洗胃機或吸引器上的也可),在其塞子雙孔內插入不銹鋼管,一根的一頭直接
- 第二節 胃腸道正常X表現
部位,以主動脈弓壓跡較明顯,年齡越大此壓跡越深。(圖5-1)圖5-1食管的生理性壓跡 觀察食管主要用右前斜位,輔以正位或左前斜位。食管呈柔軟光滑的管狀影,可見擴張與收縮的推進波(蠕動),通過順利。鋇劑通過后仍有少量鋇劑附于粘膜面,顯示2-5條縱行條紋狀透光影,即粘膜皺襞。 賁門上方3-5cm長的一段食管(包括腹段及膈上1-2cm處),是從食管過渡到胃的區域,現認為具有特殊的功能。該區為一靜止高
- 小腸插管法稀鋇灌腸造影39例體會
小腸盤曲于腹腔內,長度較長,相互重疊,位置深在,故循自然管腔進行小腸檢查一直較困難。在各種針對小腸的檢查中,X線鋇劑造影仍是目前常用和首選的方法。此法又分為口服鋇劑追蹤法造影和插管鋇劑灌注法造影(SBE)。后者自1967年出現了Bilbao-Dotter導管后[1],逐漸發展、成熟,其診斷價值亦得到公認。國內放射學界自上世紀80年代,逐漸有較多文獻發表[2~4]。我院自2003年以來,也開展了此項
- 稀鋇檢測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后患者乳頭功能
2007年02月12日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Vol.23No.2P.94-9710(上海)為了采用X線稀鋇劑檢測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后患者乳頭功能的改變。研究者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對89位EST取石術患者檢測乳頭功能的改變,EST切口大小0.5~1.5cm,分別于EST術后1周、6個月、1年,采用X線下服用稀鋇檢查,了解膽管內氣體和鋇劑向膽管內的反流情況,來判斷乳頭
- 滑動性食管裂孔疝特定體位照影的臨床觀察與分析
突入胸腔所致。它可以分為可復性和不可復性二種,不可復性食管裂孔疝分為短食管型、食管旁型及混合型,這種類型當病人口服硫酸鋇劑后常規立位X線照影及胃鏡易于查出,而可復性食管裂孔疝又稱滑動性食管裂孔疝(簡稱滑疝)常規立位X線照影及胃鏡檢查不易發現[1-4]。因此,本文收集經由上消化道鋇劑造影的5361例病例,分別進行常規立位X線鋇劑造影及特定性體位即仰臥半斜位和俯臥半斜位X線鋇劑造影,對用這二種照影方
- 淺談腸梗阻的X線診斷體會
展迅速等特點,處理不當往往可造成嚴重不良后果。X線檢查在于早期確定診斷,并進一步定位定性,不僅要求迅速、準確,而且要注意病人安全,盡量少搬動病人。一般只采用透視和攝X線腹部平片,必要時配合口服造影劑和鋇劑灌腸的方法協助診斷。筆者結合從事放射工作近30年當中所遇到的病例,進行回顧性總結,體會如下。1必須熟悉正常的X線表現雖然正常腹部軟組織在普通平片檢查時不能形成清晰的天然對比,但在良好的投照條件和部
- 第四節 胃腸道常見疾病
,再加吞咽運動的內壓力使其逐漸膨出,成為內壓性憩室,常見于食管上段或下段。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憩室炎可有胸背部隱痛、不適或梗阻感。 X線表現:憩室一般多呈類圓形或乳頭狀鋇影突出(圖5-12),邊緣光滑整齊。大小約1-2cm,鋇劑可短時貯留。牽引性憩室表現為三角形或貓耳狀鋇影,基底較寬,尖端向外前方。粘膜像顯示粘膜伸入憩室內。 圖5-12食管憩室 憩室炎多姓在頸部較狹,體積較大、食物滯留時間長的
- 賁門癌X線診斷(附100例分析)
飽脹不適、消化不良、上腹部輕微燒灼痛。(2)惡心、嘔吐、進食梗噎感59例。(3)嘔血、黑便9例。(4)腹水5例。(5)自覺捫及腹部及左鎖骨上包塊2例。 2X線表現 2.1早期賁門癌X線征象(1)鋇劑通過賁門時,管腔表現為局限性狹窄,黏膜增粗、紊亂、扭曲變形,部分黏膜破壞、中斷。病變長度長短不一,一般在1~2cm左右,邊緣欠規則。(2)在黏膜表面,可見極小的充盈缺損和龕影,小彎側明顯。右前斜位顯
- 正常賁門部形態雙對比造影的初步研究
。1.2方法檢查方法及造影前的準備均按雙對比造影方法進行。于檢查前做好胃黏液處理和胃酸的中和。檢查前15min肌注山莨菪堿(654-2)20mg(注意禁忌證),檢查前5min服產氣粉,囑患者勿打嗝,鋇劑配成250%(W/V)。檢查步驟:首先立位、左右前斜位或側位,囑患者大口喝鋇液,連續做吞咽動作,分別在賁門最大開放、半開放及關閉狀態時攝片,為獲得滿意賁門部的細微結構,必須胃內氣量足、鋇濃度及量適宜
- 規范上消化道造影檢查
的方法,現介紹如下。1造影檢查前的準備及禁忌證1.1檢查前的準備禁食、禁水6~8h以上,幽門梗阻者先抽盡胃液;胃腸道出血者出血停止2周后再檢查。禁忌證:完全性腸梗阻、胃腸道穿孔及結腸梗阻患者。1.2鋇劑濃度(1)食管鋇餐檢查鋇劑濃度為140%~160%W/V鋇混懸液100ml;(2)胃及十二指腸檢查鋇劑濃度為200%~250%W/V鋇混懸液100~200ml。1.3檢查步驟及方法1.3.1常規工作
- 先天性巨結腸1例
便不通暢,一般為6~8d1次,大便不成形,量多,無粘液、膿血。因腹脹、腹痛,未解大便半月余來我院就診。腹部檢查:腹部膨隆,可見腸型及蠕動波,腹肌緊張,無壓痛及反跳痛,叩診呈鼓音,直腸指檢空虛感。X線鋇劑灌腸檢查:常規準備后,插入肛管順利。鋇劑自肛管灌入結腸,鋇劑通過結腸順利,見結腸各段顯著性擴張,降結腸直徑達15cm左右。鋇劑到達結腸肝曲,整個結腸各段充氣擴張,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狹窄,狹窄寬度約
- 食管癌切除術后胃排空障礙的臨床診治
張明顯,胃內大量潴留液。重新插入胃管減壓,引出胃液量在800~2000ml。減壓后上述癥狀立即緩解。但夾閉胃管停止減壓后,上述癥狀均在24~48h內重新出現。采取保守治療的15例患者,減壓后行鋇餐檢查:鋇劑呈線狀間斷通過幽門,24h后鋇劑大部分滯留胃內。胃鏡檢查:幽門關閉,但胃鏡容易通過。手術治療的10例患者,減壓后行鋇餐檢查:有6例鋇劑不能通過幽門,24h后復查鋇劑全部滯留胃內,4例鋇劑呈線狀
- 食管癌19例X線診斷及臨床分析
內有阻塞感,而且伴有胸骨后疼痛;有12例患者表現癥狀是:進行性吞咽障礙和困難,時有胸悶和胸痛;有4例患者表現為消瘦、貧血、飲食感到困難,身體后背經常不適疼痛。1.3X線檢查方法筆者采用的是稀、稠兩種鋇劑。鋇劑造影前,必須為患者先做胸腹部透視。(1)稀鋇檢查:讓患者先服一大口稀鋇進行檢查,觀察食管內稀鋇的流速,觀察食管有無阻塞、有無擴張和狹窄等。(2)稠鋇檢查:服鋇后先行后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或
- 食管X線氣鋇雙重造影診斷下咽癌病例探討
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類似癥狀再次復發,行喉鏡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15天后患者來本院五官科診治,做食管X線氣鋇雙重造影,筆者采用日本島津公司XUD150L-F型胃腸機對患者用提前量法,患者吞服鋇劑濃度為180%~200%(W/V),采取立位多體位透視下觀察,先觀察右前斜位,然后轉為前后正位和左前斜位觀察;吞鋇后注意及時從不同角度觀察下咽部的輪廓和黏膜像,以及會咽部、兩側梨狀窩的收縮、對稱度、
- CT結腸造影與腫瘤篩查
門的關注。此項技術之所以受到重視和關注,與其可能被采用為結直腸腫瘤的篩查方法并在經濟上形成重要的商機有關[1~5]。本文簡要論述CTC技術的研究近展。 2胃腸道腫瘤CT診斷簡介 胃腸道腫瘤一向以鋇劑檢查和內鏡及內鏡下活檢為主要手段,但在CT出現約20年間內,C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成像方法不斷涌現,隨著CT新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CT在胃腸道腫瘤診斷中的作用日顯突出。1969年Housefi
- 第三節 胃腸道基本病變X線表現
膜的萎縮或粘膜和粘膜下層癌腫浸潤。x線示皺襞的峰部有不同程度的坦平而溝部增寬,即粘膜皺襞條紋透光影平坦而不明顯,嚴重時可消失,如萎縮性胃炎。 X線顯示的粘膜增粗與變細,有時同實際情況不盡相符,這與鋇劑調制、胃腸內粘液的多少以及檢查時壓迫的輕重等密切相關。在解釋影像時宜多注意。 (三)粘膜皺襞集中 病理基礎是慢性潰瘍侵及粘膜層及粘膜下層,產生纖維組織增生,并致疤痕形成,引起附近皺襞向心性收縮所
- 潰瘍性結腸炎的特殊檢查有哪些?
(1)放射學鋇劑檢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臨床有癥狀時只用刺激性不大的緩瀉劑,以免誘發急性發作。靜止期時應常規操作腸道準備。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克隆病、結腸腫瘤有意義。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粘膜淺表病
- 空回腸閉鎖的X線診斷
【摘要】目的探討空回腸閉鎖的X線表現,提高空回腸閉鎖的診斷符合率。方法對20例患者行常規腹部立臥位片及部分行鋇劑灌腸,觀察腸氣、液平及結腸大小。結果20例患者中6例見擴張空腸及小液平,下腹部未見氣體;14例見較多液平,但結腸內無氣體。結論X線對空回腸閉鎖的診斷有很高的價值。 【關鍵詞】空回腸閉鎖;胎兒型結腸 空回腸閉鎖是新生兒腸梗阻中發病率僅次于先天性巨結腸的一種較多發疾病,早期致死率很高。近
- 胃憩室2例
佳,飲食尚可,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影像學表現:胃底下部小彎側見1個長約8.5cm、寬約4cm凸出腔外的囊袋(圖2),邊緣光滑,立位憩室如懸掛一個小圓底燒瓶,并可見三層不同透亮度陰影,即氣體、分泌液、鋇劑,憩室內鋇劑排空較慢,在胃排空后還有鋇劑滯留于憩室內。2討論 胃憩室是少見病,檢出率為0.01%~0.18%,賁門區占80%,好發于中年人,大多數單發,也有多發病例報告。憩室的病因尚有爭論,多數學
- 胃腸錯吻的診治
【摘要】目的探討胃大部切除術-胃回腸錯吻的診治方法。方法對胃大部切除術-胃回腸錯吻的臨床資料結合文獻作回顧性分析。結果該例患者經胃腸鋇劑檢查,被確診為胃大部切除術-胃回腸錯吻。該病人經再手術糾正胃回腸錯吻而被治愈。結論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后出現頑固性腹瀉,并有大量未消化食物時,應考慮胃回腸錯吻。消化道的鋇劑造影常能確診。再手術重建消化道能治愈該病,但圍手術期應進行營養支持并糾正機體內環境的失調。
- 胃雙對比造影檢查診斷淺表型早期胃癌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淺表型早期胃癌(Ⅱ型)的雙對比造影表現,提高該型胃癌的診斷水平。方法采用雙對比、黏膜、充盈和加壓四相聯合檢查方法,同時重視透視下跟蹤觀察鋇劑流動,發現異常及時攝點片。結果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淺表型早期胃癌39例。其中Ⅱa型7例,Ⅱb型5例,Ⅱc型23例,Ⅱa+Ⅱc型4例。主要X線表現為:(1)單個淺表隆起或多個結節狀隆起呈簇狀聚集;(2)淺表糜爛潰瘍呈不規則淡薄鋇湖影;(3)胃小
- 反流性食管炎胃腸檢查與胃鏡對照研究(附406例報告)
性食管炎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采用數字胃腸造影與胃鏡分別對406例反流性食管炎進行檢查,并對二種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406例反流性食管炎中,數字胃腸造影的表現特征是:早期103例表現為功能性改變,鋇劑滯留,食管排空緩慢,出現異常收縮波。中期245例表現為黏膜增粗,呈條狀,顆粒狀,部分病例有小潰瘍形成。晚期58例表現為食管黏膜明顯增粗,紊亂,有多個小潰瘍,管腔狹窄,鋇劑通過受阻,Bar-ret食管
- 結腸脾曲綜合征的X線診斷
【摘要】目的初步探討結腸脾曲綜合征的X線表現在臨床診斷中的標準。方法收集臨床表現為反復腹脹、腹痛、便秘或中毒癥狀,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為陰性結果,經手術部分切除或短路治療有臨床療效,利用低壓鋇劑灌腸顯示結腸脾曲綜合征為X線表現征象的25例患者資料。結果結腸鋇劑造影見肝、脾曲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成角、扭曲,或其他部分過長、扭曲。近端有結腸擴張及其移動的表現。手術治療后在2~6個月內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結論結腸
- 結腸梗阻泛影葡胺灌腸造影6例分析
攝腹部平片,觀察造影劑是否到達盲腸。如能達到盲腸者,腸梗阻經保守治療有效;如果發現造影劑不能通過或有腸腔占位病變者用一般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手術治療。2結果6例結腸梗阻用泛影葡胺灌腸造影后,3例到達盲腸,且于造影術后1h內排氣排便,2例造影劑到達乙狀結腸被中斷,1例腸腔占位。經手術證實1例為乙狀結腸扭轉,1例為降結腸粘連帶束狀壓迫,1例為降結腸腫瘤,與術前造影相符。3討論與鋇劑灌腸相比,鋇灌腸有助
- 小腸腫瘤螺旋CT及數字化消化道造影的影像學表現
嘔血、腸梗阻、消瘦乏力、發熱等。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或活檢病理證實。 1.1普通X線造影檢查 1.1.1常規小腸灌腸造影 采用荷蘭PHILIPS公司生產的多功能數字造影機,空腹10~12小時后口服鋇劑150~250ml,觀察胃及十二指腸改變、充盈及加壓像,然后每隔30min依次檢查各組小腸,重點檢查氣鋇雙重黏膜相,分別點片。其中,3例經此方法檢查。 1.1.2數字化小腸氣鋇追蹤造影 患者坐位
- 重復癌3例報告并文獻復習
技術的發展以及對腫瘤治療水平的提高,癌腫患者的壽命延長,重復癌的發病機會也隨之增加,為了提高對重復癌認識,特收集重復癌3例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例1,男,72歲,病史:中下腹痛2天,曾有便血史。行X線鋇劑灌腸檢查。X線表現在直腸近端見約3cm×4cm大小不規則充盈缺損,局部管壁僵硬,黏膜破壞。另外在升結腸近端,近盲腸部位可見大小4cm×5cm左右管腔狹窄,充盈缺損,壁僵硬,黏膜破壞。X線診斷:重復癌
- 賁門失弛緩癥手術治療體會
男23例,女18例,年齡21~56歲,中位年齡32歲,病史7個月~16年。出現間歇性吞咽困難38例,嘔吐或反流33例,體重下降7例,胸骨后或上腹痛6例,呼吸道癥狀2例。1.2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行食管鋇劑造影檢查示食管中下段蠕動消失,鋇劑潴留,食管不同程度擴張,賁門部可見鳥嘴狀、蘿卜根狀或漏斗狀改變,2例見食管下段憩室;35例行胸部立位平片檢查,其中18例見胃泡缺如,12例見雙重心影,7例見縱隔旁液
- 成人先天性巨結腸 X線診斷
捫診腸形糞塊有2例;自幼排便困難,依靠瀉藥及灌腸排便,捫診腸形糞塊1例;自幼排便困難,捫診下腹部包塊2例。術后病理狹窄段未找到神經節細胞,并有空泡變性,符合先天性結腸者2例。1.2X線表現5例均做了鋇劑灌腸檢查,共同的X線表現均為結腸有局限性狹窄,狹窄長度為4~7cm,狹窄段寬度2.0~3.0cm,狹窄近端逐漸呈漏斗狀膨大,并移行呈巨管狀的結腸,此移行端的長度為2~6cm。巨結腸大多限于狹窄近端的
- 成人先天性巨結腸的X線診斷
捫診腸形糞塊有2例;自幼排便困難,依靠瀉藥及灌腸排便,捫診腸形糞塊1例;自幼排便困難,捫診下腹部包塊2例。術后病理狹窄段未找到神經節細胞,并有空泡變性,符合先天性結腸者2例。1.2X線表現5例均做了鋇劑灌腸檢查,共同的X線表現均為結腸有局限性狹窄,狹窄長度為4~7cm,狹窄段寬度2.0~3.0cm,狹窄近端逐漸呈漏斗狀膨大,并移行呈巨管狀的結腸,此移行端的長度為2~6cm。巨結腸大多限于狹窄近端的
- 溫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5例
21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l2年。診斷標準均按照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炎性腸病的診斷標準…I。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經x線鋇劑灌腸顯示腸黏膜、腸壁有多發潰瘍。腸壁增厚,腸腔狹窄。 2治療方法 2.1選穴足三里、上巨虛、天樞、中脘、關元。 2.2操作患者取仰臥位(膀胱排空),常規皮膚消毒后,用0.4mmx40mm毫針快
- 十二指腸淤積癥臨床24例診治分析
十二指腸淤積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腸內食物或鋇劑受阻,使十二指腸近端被動擴張,腸內容物排空延遲而產生的一系列綜合征。本癥臨床并不少見,但容易誤診,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以來,常常混淆并漏診,為加強對本癥的認識,我們收集近年來經臨床及X線證實且資料完整的24例十二指腸淤積做一分析。1臨床資料本組男16例,女8例,男女之比為1.8:1,年齡最小16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42.5歲。2
- 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Crohn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標準診斷:①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之1、2、3三項中之一及/或粘膜活檢可以診斷本病。②根據臨床表現及鋇劑灌劑灌腸有①②或③之一項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明顯而有典型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可以診斷本病。④臨床表現有典型癥狀或既往史而目前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并無典型改變者,應列為“疑診”隨訪
- 早期結腸癌X線造影檢查、內鏡診斷與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結腸癌X線檢查,內鏡診斷與治療。方法對早期結腸癌確診后,不管選用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均應列為高危人群,進行長期隨訪、記錄、回顧、分析。結果通過鋇劑灌腸造影的早期篩選。結腸鏡的診治,不但延長了結腸癌生存時間,而且降低病死率。結論此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患者爭取根治早期結腸癌贏得了寶貴時間。【關鍵詞】早期結腸癌;X線檢查;內鏡診治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據報道在美國和
- 新生兒腸旋轉不良的診治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腸旋轉不良的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預防腸壞死的發生。方法對我院1995年12月~2003年9月手術治療41例腸旋轉不良新生兒的臨床表現、X線平片、鋇餐胃腸透視或鋇劑灌腸等進行全面分析。結果本組生后0~20天者38例,占92.7%。在生后0~10天嘔吐黃綠色膽汁者39例,占95.1%。絕大多數腹部無陽性體征,僅有2例有全腹膜炎、血便,其中1例腸壞死,1例腸穿孔。X線平片單雙泡征
- 食管-胃腸粘膜單層吻合法預防食管癌賁門癌吻合口并發癥426例分析
食管、胃及空腸粘膜單層吻合法預防吻合口漏、吻合口狹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2年8月用食管-胃腸粘膜單層縫合法治療食管癌233例,賁門癌193例。結果術后10天X線吞鋇照片,鋇劑通過順暢,吻合口直徑1.5~2cm。術后隨訪1年以上,吞咽順利,未見吻合口狹窄。結論該術式吻合口徑寬,對預防吻合口漏,狹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效果顯著,是食管及胃腸吻合較為理想的方法。 關鍵詞食管癌賁
- 遲發型創傷性膈疝的影像學診斷體會
性骨折;左側尺骨骨折在外院行內固定治療。入院后分別行胸片、鋇餐及胸腹部CT檢查,診斷為遲發型創傷性膈疝。 2結果 2.1X線平片 表現為左側膈肌明顯抬高,邊緣光滑,左側胸部可見較大氣-液平,肺組織明顯受壓,透光度減低,縱隔結構向對側移位。左側肋骨多發陳舊性骨折。 2.2上消化道造影 表現為食道明顯擴張,食道下端呈鼠尾狀改變,鋇劑通過受阻。 2.3CT平掃及三維重建 表現為左側胸腔可
- 第三節 出血的病因診斷
性核素或免疫學匿血測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條件應測血細胞壓積。 三、特殊檢查方法 (一)內鏡檢查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時,纖維胃鏡檢查安全可靠,是當前首選的診斷方法,其診斷價值比X線鋇劑檢查為高,陽性率一般達80%~90%以上。對一些X線鋇劑檢查不易發現的賁門粘膜撕裂癥、糜爛性胃炎、淺潰瘍,內鏡可迅速作出診斷。X線檢查所發現的病灶(尤其存在兩個病灶時),難以辨別該病灶是否為出血原因
- 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
結和分析臨床16例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腫瘤位于十二指腸9例,位于空腸3例,位于回腸4例。術前得以確診10例,確診率為62.5%,內鏡診斷十二指腸腫瘤陽性率高。對位于空回腸腫瘤以小腸鋇劑灌腸的價值最高,陽性率達80%以上。消化道梗阻和(或)腹部包塊在半數以上病例中出現。結論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無特異性臨床早期表現,提高對該疾病的早期認識,恰當的術前檢查方法,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較大幫助
- 潰瘍性結腸炎97例治療體會
素25~100u、強的松龍10mg/d,連續靜滴5~7天后減量停藥。 1.3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留疤痕,隨訪1年不復發。基本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腸鏡及鋇劑灌腸病變僅有輕度炎癥改變。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腸鏡及鋇劑灌腸病變程度有所減輕。無好轉:癥狀、腸鏡及鋇劑灌腸病變無減輕。惡化:癥狀、腸鏡及鋇劑灌腸病變加重。 2結果 1例反復發作病程達9年
- 十二指腸先天性重復畸形囊腫X線診斷(附2例報告)
s;4cm大小黏膜下隆起,邊緣光整,無破壞、中斷。診斷:十二指腸腫瘤。上消化道檢查:十二指腸球后、降部見一不規則偏心性充盈缺損,直徑大約為14.2cm,外緣未顯示,內緣腸壁不規整,黏膜紋平整、消失,鋇劑呈不規則間歇下行,加壓后病灶較軟(圖1,2)。診斷:符合十二指腸占位(腫瘤可能性大)。圖1圖2手術所見:十二指腸降段、水平段可見一巨大囊性占位,與十二指腸關系密切,行囊腫切開見褐黑色液體,囊腫與胃腸
- 中晚期食管癌診斷的分析
最多,病變范圍廣,可累及食管各段,以中段發病率最高。X線表現見食管凸凹不規則的充盈缺損,黏膜皺襞中斷破壞,管腔中度狹窄,部分伴有擴張,病灶上下緣常與食管正常境界呈斜坡狀,部分有軟組織腫塊影突出管外,鋇劑通過受阻。1.2.2蕈傘型其外形圓,凸向腔內突起,病灶邊緣規則與正常食管分界明顯,食管一側或雙側不對稱性充盈缺損,此型食管癌常可有多個蘑菇樣腫塊突起,顯示管腔不對稱性狹窄,狹窄段以上管腔擴張。1.2
- 超氣量上消化道雙重造影技術應用
,以取得在檢查過程中患者的良好配合。(3)一般項目:常規胸、腹透視,了解胸部狀況及胃儲積狀況、有無腹部鈣化等。(4)口服產氣劑1~2包(3~6g)產氣量約300~600ml使胃擴張。(5)囑患者口服鋇劑約50ml,初步觀察食管狀況。(6)隨即迅速放平檢查床,囑患者向右轉體360°,連續2~3次,使鋇劑均勻涂布于胃壁上,總體觀察胃壁狀況,仰臥位攝取胃竇體下部后壁黏膜像,向左側斜仰臥位攝胃竇體
- 多層螺旋CT掃描對小腸腫瘤的診斷價值
全性梗阻癥狀者6例。本組19例均常規行全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檢查、MSCT掃描,均行手術治療。1.2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造影使用島津ModelZs-5型遙控胃腸機。檢查前病人空腹10~12h,口服鋇劑或750g/L的泛影葡胺150~250mL,觀察黏膜相、充盈相及加壓相,并選擇不同的體位及充盈狀態攝取胃和十二指腸X線片,再服鋇劑150mL后每隔30min依次檢查各組小腸,并持續到部分鋇劑通過回盲
- 環狀胰腺
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臥位片可見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擴張脹氣,即所謂雙氣泡征;如果胃、十二指腸球部內有大量滯留液,在立位片上可見胃、十二指腸球部各有一個液平面(圖1)。圖1胃與十二指導腸的雙液平面2.胃腸鋇劑造影:表現為胃擴張、下垂,胃內有大量空腹滯留液,排空時間延長;十二指腸球部勻稱擴大、伸長,其下緣光滑圓隆;十二指腸隆段,偶爾在第一段或第三段出現邊緣整齊的局限性狹窄區,且該區粘膜皺襞稀少,狹窄上方的
- 經腹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20例分析
年齡21~70歲;病史1~14年。均有間歇性吞咽困難,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嘔吐、反流及胸骨后疼痛,體重下降13例,呼吸道癥狀5例。均有擴張治療病史,最少2次,最多5次。 1.2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行食管鋇劑造影檢查示食管中下段蠕動消失,鋇劑潴留,食管不同程度擴張,賁門部可見鳥嘴狀、蘿卜根狀或漏斗狀改變。 1.3手術方法本組20例均經上腹部正中切口,切斷肝三角韌帶,將肝左葉向右上方牽拉,切開腹段食管表
- 第三節 X線檢查技術
高于或低于該組織結構的物質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使之產生對比以顯影,此即造影檢查。引入的物質稱為造影劑(contrastmedia)。造影檢查的應用,顯著擴大了X線檢查的范圍。 (一)造影劑 按密度高低分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劑兩類。 1.高密度造影劑 為原子序數高、比重大的物質。常用的有鋇劑和碘劑。 鋇劑為醫用硫酸鋇粉末,加水和膠配成。根據檢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粒大小、均勻性以及用水和
- 十二指腸球部多發性憩室1例
十二指腸球部憩室較少見,發生在球部對稱性憩室更為少見,現報告1例如下。1病歷摘要患者,男,58歲,發作性上腹部不適月余,近幾天來較頻繁且加重,無明顯規律性,給予胃復安、斯達舒等藥物無明顯效果,來院做鋇劑造影檢查。X線檢查:鋇劑通過食管順利,胃蠕動、張力正常,黏膜規則,幽門管開放遲緩,十二指腸球充盈良好,大彎側穹隆角及小彎側穹隆角處各見一向外突出的圓形及燒瓶形囊狀陰影,頸狹(圖1)。憩室內有鋇劑充盈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