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拔伸 (最后修訂于2011/2/18 12:35:12)[共966字]
摘要:拔伸醫療技術名。用于骨關節損傷整復之牽引手法。《理傷續斷秘方》:“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直,有斜拔伸直。”“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難易如何。”一般骨折或關節脫臼,多并有移位,整復必當進行牽引,中醫正骨名曰拔伸,名雖不同而實則完全一致。即術者緊握傷肢之遠端,沿其縱軸進行平穩而有力之拔拉,借拔拉之外力對抗傷折處肌肉之收縮力,使肌肉收縮所造成之骨關節移位恢復到正常位置,即拔伸手法。拔伸當視傷勢、移位之具體情況,確定用力之大小、方向等。膝關節拔伸法膝關節拔伸法操作要領患者仰臥,令其患側膝關節屈曲約90度(膝關節交鎖者,在膝關節交鎖位即可)。助手用前臂托抱住患者大腿下端,術者雙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兩人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膝關節。膝關節拔伸法的作用與應用滑利關節,本法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病及膝關節交鎖復合手法的準備手法。其他關節的某些復合手法中大都摻雜著拔伸牽引。此處則不詳述,在各病章節中將有所述及。指間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操作要領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腕掌部,一手捏拿住指端,兩手同時做反方向用力拔伸。指間關節拔伸法的作用與應用滑利關節,緩解手指疼痛麻木。可用于治療指間關節......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拔伸
拔伸 醫療技術名。用于骨關節損傷整復之牽引手法。《理傷續斷秘方》:“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直,有斜拔伸直。”“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難易如何。”一般骨折或關節脫臼,多并有移位,整復必當進行牽引,中醫正骨名曰拔伸,名雖不同而實則完全一致。即術者緊握傷肢之遠端,沿其縱軸進行平穩而有力之拔拉,借拔拉之外力對抗傷折處肌肉之收縮力,使肌肉收縮所造成之骨關節移位恢復到正常位置,
- 《金瘡秘傳禁方》:劉國師禁方
一煎水洗,二相度損處,三拔伸,四或用刀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龍散通,七用風流散填瘡,八夾縛,九服藥,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龍散通,十二或再用風流散填瘡口,十三再夾縛,十四仍前用服藥治之。凡腦骨傷碎,輕輕用手撙令平正,若皮不破,黑龍散敷貼,若破用風流散填瘡口,絹片包之,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若水風入腦成破傷風,則必破發頭疼,不復可治。在發內者,須剪去發敷之。凡頭骨跌碎陷下者,用鮮虎脂四兩、川芎五錢煎,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
一、煎水洗,二、相度損處,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龍散通,七、用風流散填瘡,八、夾縛,九、服藥,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龍散通,十二、或再用風流散填瘡口,十三、再夾縛,十四、仍用前服藥治之。凡腦骨傷碎,輕輕用手撙令平正。若皮不破,用黑龍散敷貼。若破,用風流散填瘡口,絹片包之,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若水與風入腦,成破傷風,則必發頭痛,不復可治。在發內者,須剪去發敷之。凡腦骨傷
- 拔伸牽引法
拔伸牽引法 醫療技術名。現代中西醫結合總結之整骨八法之一。本法集中中醫正骨手法之拔伸與西醫骨科牽引法之優點而成。其法是用手或器械在患部進行拔伸牽引,根據傷情確定施術之方案,以利骨折移位、關節脫臼之整復。對克服肌肉收縮之拉力,矯正骨折重迭移位,恢復肢體正常位置,其效果優于單用中醫或西醫方法者。作者:
- 單人拔伸牽引法治療肘關節后脫位
筆者應用單人拔伸牽引法治療肘關節后脫位36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本組男28例,女8例,年齡14~68歲,平均38.6歲。肘關節后脫位右側23例,左側13例。發病至來診時間0.5h~6天。均無血管、神經損傷。脫位均經X線片證實。2操作方法患者仰臥在硬板床或平地上,術者站立于患肢腋側,雙手握住患肢前臂遠端及腕部,抬起與患肢相同側足,足弓部輕踩于腋橫紋處,雙手及足用力拔伸牽引,力量由小到大
-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拔捺法
輕用手捺平正。若不破,用烏龍散;若破,則用桃花散填口,以絹包之。不可著風水,犯之則破傷風。倘在發內,宜剪去發敷藥。凡跨骨從臀上出,可用人挺定援伸,方捺入。若跨骨從襠內出,則不可治矣。凡傷重者,大概要拔伸捺正,或取開捺正,然后用桃花散、黑龍散,再夾縛。大抵拔伸要近處,不可覆在第二節骨上。凡拔伸全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或當正拔伸者,或當斜拔者,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三人,要看傷勢輕重難易如何。《秘傳劉伯溫
- 龍氏正骨十法學習運用心得體會
“三維六自由度”中運動,“三維”是運動空間,“六自由度”是運動方向。“武術套路”是現成,關鍵是怎樣在空間中運動。 2.1一維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沿某一軸旋轉為主,在軸向旋轉的同時,其他軸向上略有平移(拔伸)。如側向扳按、側臥推正、側臥搖肩。 2.1.1側向扳按患者側臥,術者雙手配合使患者頸脊柱沿Z軸旋轉側擺,同時略伴有X、Y軸上的平移(拔伸)。“武術套路”:頭側擺。 2.1.2側臥推正患者側臥,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七十九傷損門(古方名正骨科)]治法
則歸窠。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必成廢疾。腳膝出臼,與手臂出臼同,或出內或出外,亦用一邊縛定。此處筋脈最多,服藥后時時用曲直,不可定放,又恐再出窠,時常看顧,不可疏慢。凡跨骨從臀上出者,可用三兩人捉定腿拔伸,乃用腳跨入,如跨骨從文件內出,不可整矣。凡手骨出者,看如何出,若骨出向左,則向右邊拔,若骨出向右,則向左拔入。凡手腳骨皆有兩陘,若一脛斷,則可治,兩脛俱斷,決不可治矣。凡傷損重者,大蓋要拔伸捺正,
- 《救傷秘旨》:[救傷秘旨續刻]整骨接骨夾縛手法
花散塞之。夫頭頸從高墜下縮者,先用消風散,或住痛散,加痹藥昏昏散服之。令患人仰臥,用絹帶兜其下頰,直上頭頂,再將頭發解伸,同絹帶拿作一把,令其頭睡得平正,醫者坐于地下,伸直兩腳,踏患人肩上,用力徐徐拔伸,歸原合好。用生姜自然汁、韭汁、酒、醋調圣神散貼之。綁縛牢固,常服尋痛住痛散取效。夫肩井欄骨折斷者,先用消風散住痛散,加痹藥昏昏散服之。揣搦相按歸原,次用蜜調圣神散貼之。卻用毛竹一節,長短闊狹,以患
- 頸椎扳法的再認識
力時,隨即用勁做一個有控制的增大旋轉幅度的快速扳動,與此同時,頂按棘突的拇指要協同使勁向對側推壓,兩手協調動作。此時常可聽到關節彈響聲,同時拇指下有棘突“跳動”感,表示手法成功[1]。 1.3頸椎拔伸旋轉扳法患者坐于低凳上,頸微屈。醫者站于側后方,用一手拇指面頂按住患者頸椎棘突或橫突,另一手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頦,手掌繞過對側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漸用力將頸椎沿縱軸方向拔伸,在拔伸的基礎上慢慢將頸椎旋
- 《驗方新編》:[卷二十三跌打損傷]整骨接骨夾縛手法
用桃花散塞之。夫頭頸從高墜鴟縮者,先用消風散或住痛散加痹藥昏昏散服之。令患人仰臥,用絹帶兜其下頰,直上頭頂,再將頭發解伸,同絹帶拿作一把,令其頭睡得平正。醫者坐于地下,伸直兩腳,踏患人肩上,用力徐徐拔伸歸原合好。用生姜自然汁、韭汁、酒、醋調圣神散貼之,綁縛牢固,常服尋痛住痛散取效。夫肩井欄骨折斷者,先消風散、住痛散加痹藥昏昏散服之,揣搦相接歸原。次用蜜調圣神散貼之。卻用毛竹一節,長短闊狹以患處為度
- 推拿配合中藥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概況
合中藥(葛根、雞血藤、熟地黃、丹參、枸杞子、川芎、天麻、僵蠶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2例,總有效率95.7%。侯美榮等采用揉頸項兩側,揉撥頸部肌肉及椎旁壓痛點,點揉雙側風池穴,拿揉兩側斜方肌,作頸部拔伸,搓摩枕后部,按揉百會、印堂、太陽等穴等推拿手法配合中藥自擬天麻湯(天麻、川芎、當歸、鱉甲、三棱、莪術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5例,總有效率92.2%。楊樺等采用一指禪推法推項部正中從風府至大椎,點
- “白領一族”頸肩不適的推拿治療及預防
頸椎因受拉而輕松時,動作暫停數秒鐘。之后左手掌放松,頭部慢慢前伸回起始位置,如此反復數次。同時頭部后仰、頸椎受拉制動時,左手掌也可緩慢將頭部往左右頸兩側側彎,便于拉松頸椎左右兩側肌肉。頸椎前后方向掌拔伸后,手掌可再分別置于頸兩側緊貼胸鎖乳突肌做上下端止點,另一掌緊貼對側頭側部,做左右兩方向的側掌拔伸。同樣頭部在側拔伸制動時也可將頭部前后緩搖。最后,指揉放松頸部肌肉。 1.2.4斜拔伸法:術者前胸
- 《衛生易簡方》:[卷之九]折傷
閃肭用杜牛膝搗罨甚效。孕婦勿服,破血墮胎。治打撲傷損及閃肭骨節用接骨草葉搗爛罨患處五效。治閃手足疼痛用生姜、蔥白爛搗和面炒熱之。治傷重者用生蔥、荊芥、土當歸煎湯,溫熱淋洗。治傷損筋骨碎斷即煎蔥淋洗,拔伸整頓,令骨相續平正。卻用生姜汁或生地黃汁和水調攤熟帛或濃紙上貼之,次以木皮約如指大片,疏排周匝,以小繩緊縛,三日如前淋洗換藥貼裹,候骨生牢,方可去夾。又方用穿山甲炒、黃丁香皮各三兩,土當歸一兩,枇杷
- 掌根部按壓治療踝關節損傷心得體會
,農民,女,行走時不慎扭傷右踝關節、傷后右外踝腫脹疼痛,傷足不敢下地,經X線攝片,未發現有骨折及脫位,臨床疑有韌帶撕裂傷。按上法治療,外敷上海產消炎止痛膏,數日恢復正常。 3治療方法 首先做常規拔伸手法:讓患者仰臥,術者一手握足跟,一手握足尖,將踝關節緩緩地拔伸,此療法不論骨折或踝關節軟組織損傷均可應用。再做掌根部按壓手法治療:外踝損傷,令患者屈膝髖外展、仰臥位,在外踝部放一沙袋,使患處緊貼治
- 淺談中醫正骨手法中的主輔佐使
和旋轉5種。我們使用手法的目的就是要糾正移位,使骨對合。正如清代吳謙等到編著的《醫宗金鑒》說:“夫手法者,謂以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手法是“正骨之首務”。 我們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轉、屈伸、橫擠、分骨、折頂、回旋、縱壓、分筋、撥絡、理筋、彈筋等12種,而每個手法皆有其適應證,如拔伸可糾正短縮和成角;橫擠可糾正側移;折頂可糾正成角或用于折骨等,每種手法均視骨折的具體部位、具
- 頸椎病的扳法如何運用?
,環轉搖晃頸部6—7次。待感到患者頸部肌肉已完全放松后,兩手突然交錯用力,快速旋轉頸部,同時兩手馬上放松,讓其頸部的活動自動停止。這種扳法要待患者頸部完全放松后方可用力,初學者應謹慎使用。 ③頸椎拔伸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枕后,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頜,然后用力輕輕拔伸頸部,并環轉搖晃頸椎5~7次,再在拔伸的基礎上旋轉頸椎,當感到有阻力時,在有控制的情況下突然加大旋轉
-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運用揉、撥、滾、點按、拔伸等推拿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00例,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結果20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應用推拿治療后,痊愈100例,顯效80例,好轉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5.0%。結論經臨床驗證,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關鍵詞】頸椎病神經根型推拿效果觀察Pushthecurativeeffectobser
- 隴中正骨手法的歷史淵源
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最早的一本骨傷科專著,確立了骨折與脫位的診斷學和治療學。其對骨折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兩種類型,區分了能用手法整復和不能用手法整復的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難易如何,提出了拔伸牽引法。還有:“凡肩胛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當圈住肋,仍以軟衣被盛簟
- 肩關節脫位推拿治療技術
位為最多。病因病機跌仆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撐地,外力由掌沿肱骨傳達到肱骨頭,使其沖破較薄弱的肩關節前壁,向前滑至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推拿治療治則治法:活血祛瘀,理筋整復。常用手法:按揉、捏拿、拔伸、搖法等。操作步驟:(1)患者仰臥,術者坐于患側床邊,按揉肩髃、臂脯、手三里、曲池等穴,再拿肩井及肩部諸軟組織,使痙攣緩解。(2)用手牽足蹬復位法:醫者兩手握住患肢腕上,用一腳伸入患肩腋下(膝關節伸
- 岡上肌肌膜炎的按摩療法
臂部,自上而下反復滾揉5分鐘。(3)搖法。病人患側屈肘,肩臂部肌肉放松。醫者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托起肘部。搖轉肩關節,并盡量外展。(4)拔伸法。醫者一手前臂自病人后側插于腋下向外側抬起,使肱骨大結節向上向前向外側突出;另一手握住腕部,兩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做對抗拔伸約1分鐘。圖54。然后,醫者兩手握住患肢腕部,在拔伸的同時雙臂用力均勻抖動5次。(5)叩法。醫者五指半屈,彼此分離,手腕放松,用指節和掌
- 按摩治療頸椎綜合征62例臨床體會
一手拇指在病變部位上下逆筋,由輕到重,以能忍受為度,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 2.4彈撥法 拇指在病變部位左右運用彈撥手法,起到松解粘連,解除對神經根的擠壓。 2.5拔伸法 一手托下巴,另一手扶后枕部,同時用力向上拔伸,以頸椎有牽動感為度。起到松解頸椎關節的作用。 2.6取穴 點按風池、風府、大椎、天柱、大柱以及天宗等穴。 2.7按摩次數 4~28次,平均16次。 3療效評定按
- 手法治療腕部常見筋傷病
uo;輕、巧、柔、和四字原則指導下,根據損傷部位及病機的不同,施用以下手法。 腕尺側手法 患者正坐位,傷腕伸出,尺側在上,醫者站在傷側,一手握腕部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拇指按在傷處。醫者雙手相對拔伸,環轉搖晃腕部數次,同時拇指在傷處揉捻。然后患者高舉傷肢,手掌向前。醫者拿腕之手,拇指按在傷處,向下順之。 腕橈側手法 患者正坐位,手拿向下。醫者站在傷側,一手捏腕部上端用拇指按在傷處,一手握住
- 圖解疼痛保健按摩——圖解實用保健按摩叢書
、滾法四、撥法五、抹法七、點法八、摩法九、捋法十、拍法十一、擦法十二、擊法十三、牽拉法十四、肩部抖法十五、梳頭櫛法十六、頸部搖法十七、肩部搖法十八、前臂搖法十九、髖部搖法二十、膝部搖法二十一、踝部搖法二十二、頸部拔伸法二十三、肩部拔伸法二十四、膝關節拔伸法二十五、扳法第四章疼痛的保健按摩附錄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8894/8894809.shtml
- 辣椒堿軟膏配合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藥有限公司總經銷)3g均勻涂抹于頸部作為按摩介質,然后采用手法治療。2.1.2手法治療2.1.2.1放松手法患者取坐位,在頸椎棘突兩側,雙側肩背部,作按揉法,使頸部肌肉放松,解除痙攣。2.1.2.2拔伸手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一手扶住患者后枕部,兩手同時向上緩緩用力拔伸,當拔伸到最高限度時,使頭向左右旋轉3~4次。2.1.2.3旋轉復位手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者后方,腹部
- 頸椎病中醫診療技術
,且癥狀逐漸加重,神經壓迫癥狀嚴重者,宜采取手術治療。適宜技術仰臥拔伸手法治療頸椎病技術(浙江中醫藥大學)1.治療方法(1)器械僅需普通治療床。(2)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滾法和按揉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10分鐘。(3)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立其頭端,雙手重疊自第3、4頸椎下將頸部稍微托起,與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續時間不少于一分鐘,反復5遍。(4)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
- 針灸推拿并用治療脊髓型頸椎病
【摘要】目的評價針灸、推拿保守療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針灸采用針刺頸椎夾脊穴為主,配合體針;推拿采用按揉捏拿和拔伸牽引手法;針、推并用。結果治療脊髓型頸椎病148例,經過治療,按我國40分計分法30分以上者123例(83%),平均計分提高13.7分,改善率為67%。結論針灸、推拿作為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保守療法臨床療效確切。關鍵詞脊髓頸椎病保守療法針灸、推拿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的病變,向后
- 肩關節脫位適宜技術
可隨脫位整復,骨折亦隨之復位,神經、血管受壓解除;陳舊性脫位,先試行手法復位,后考慮手術治療;合并肱骨外科頸骨折者,可先行手法復位,后可考慮切開復位內固定;習慣性脫位,可做關節囊縮緊術。復位方法1.拔伸足蹬法:亦稱手牽足蹬法,患者仰臥于床上,用拳頭大的棉墊置于患側腋下,以保護軟組織。術者立于患側,兩手握住患肢腕部,并用近于患側的一足抵于腋窩內,即右側脫位術者用右足,左側用左足,在肩關節外旋、稍外展
- 髖關節扭挫傷的按摩療法
轉法。醫者一手按在腹股溝處,另一手握住小腿下端,將患肢伸直,環轉5-7次。(3)搖晃法。醫者一手托住大腿后側,另一手握住踝關節,輕揉緩和,由小到大,盡量屈曲膝、髖關節,并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搖轉髖關節-7次。圖63。(4)拔伸法。一助手固定骨盆。醫者兩手握住小腿遠端,對抗拔伸髖關節1-2分鐘。注意事項:本病多在半月左右可痊愈。若很久不愈或伴有低熱,應注意與股骨頭骨骺炎、髖關節結核等病相鑒別。作者:
- 侗醫龍氏骨傷科治療跖骨骨折的經驗
2~3周照片可見骨折線及骨痂形成)。4周時再次攝x線片,若癥狀消失,即可逐漸著地行走,有移位骨折可作手法整復。 1.1手法整復:可用局部麻醉,用繃帶套系住骨折遠端足趾,由助手握此繃帶遠端,先作原位拔伸,牽拉開重疊的骨折端,另一助手握頂住向跖側移位的骨折遠端,另一手握住足背部,使骨折端向背側成角,用折頂手法使之復位。如骨折端有內外方向的側方移位時,可在拔伸下加作擠捏分骨法。此種骨折因跖骨并列,一經
- 中醫手法治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
巾懸吊患肢于胸前3~4周或用上臂超肩夾板固定。有移位骨折,需作手法整復。 整復方法為: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屈肘90O,前臂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縱軸方向相對拔伸,以矯正短縮移位。再根據骨折類型采用不同的復位手法。對外展型骨折醫生兩拇指按于近骨折端的外側,余指抱遠骨折端的內側向外捺正,同時助手在拔伸下內收其上臂即可復位。對內收型骨折,醫生矯正骨折端向外成角,
- 中醫手法治兒童尺橈骨骨折
畸形,X線片可明確骨折類型和移位方向。 兒童移位尺橈骨骨折首選中醫正骨治療,有經驗的骨傷科醫生整復后,可取得優良效果。 復位方法 患者仰臥,患肩外展90°,屈肘90°,兩助手行拔伸牽引,上1/3骨折,前臂應置于旋后位,中下1/3骨折,則前臂應置于中立位進行拔伸,根據遠端對近端的原則,以矯正旋轉、成角和重疊移位。如骨折段互相成角向中間靠攏移位時,醫者可行擠捏分骨手法。橫或短斜骨
- 上肢部推拿
J腕關節施術。(3)點按曲池、手三里、內關、神門、合谷、勞宮穴:術者兩手托起受術者一側上肢,另一手拇指分別點按曲池、手三里、內關、神門、合谷、勞宮穴各30秒,點后輕揉,或點揉相結合。(4)推按手掌并拔伸指關節:術者一手托住受術者手背或手掌,另一手拇指沿受術者掌骨間隙由下至上推摩,按揉手掌或手背各3~5次,然后術者以食指與中指依次捏住受術者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拔伸指關節,并急速滑脫,術者
- 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 醫療技術名。運用手法診斷治療骨關節損傷之技術。《理傷續斷方》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醫宗金鑒》(1742年)卷八十七則總結發展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種手法。現代則總結出: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回旋等中西醫結合新八法。此外,還有拉、卡、捏、抖等手法。詳各該條。作者:
- 椅當
椅當 正骨器械之一。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當圈住脅,仍以軟衣被盛簞,使一人捉定,兩人拔伸……。”亦稱椅靠背。指用木制有椅當(靠背)的椅子。椅當上墊棉墊,適用于肩關節脫臼的復位。具體操作為:讓患者側坐于椅上,把椅當置于患側腋下,患肢垂于椅當外,一人固定患者于椅上,醫者兩手持患腕向上部拔伸,然后一手緊握患肘上部并使之屈肘內收,如有滑動感即已復位。作者:
- 跖跗關節扭傷怎么辦?
跛行。足內翻位扭傷時,骰子骨及第Ⅳ、Ⅴ跖骨間壓痛明顯;足外翻位扭傷時,第Ⅰ楔骨與第Ⅰ跖骨間壓痛明顯。可以拍X光片以確定有無骨折。 跖跗關節扭傷后的治療與踝關節扭傷治療大致相同,局部封閉以止痛消腫,固定方法和踝關節扭傷固定相同。急性期過后可以熱敷,理療。手法按摩也可以使用,按摩時固定外側骰子骨部,握住第Ⅳ、Ⅴ跖骨搖轉拔伸、跖屈,再使病足背伸,按壓傷部,再拔伸揉按,以消散殘余之瘀血、水腫。作者:不明
- 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46例臨床分析
然伸直,自上而下作輕快的推理;再后用一手掌面拇指側,另手拇指重疊用力,在肩背部撥揉;以上施術力度應由輕到重,以緩解肩背肌組織,使之充分松解,最后用肘臂重壓背部兩側豎直肌。操作歷時8~12分鐘。2.2拔伸牽抖頸項部:囑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醫者仍立或坐于患者頭頂端,用一手虎口托扶患者下頜,另一手托扶后枕部,令患者頸項前屈,約15~20°之間;然后,醫者用雙手用力由輕到重,向上緩慢拔伸牽抖頸項部
- 反折造角法整復橈骨遠端骨折體會
前術者仔細閱片,了解骨折移位情況,令患者平臥或靠坐,前臂旋前位,助手把持患肘,術者面對病人,雙手細心觸摸骨折端,術者兩拇指扣于腕背部骨折近端,輕觸下壓,兩示指從后面輕挑骨折遠端,向上反折,在此角度上拔伸牽引,持續2~3min,同時拇指迅速下滑至骨折遠端,下壓橈骨遠端,掌屈尺偏,固定此位置,并用Colles夾板或石膏托固定,時間4~6周,其間注意復查,并逐漸加強手部活動。Smith骨折:術者及病人體
- 整脊手法配合中藥治療頸性眩暈130例臨床觀察
響聲。②定點復位法:以患者右側為例,患者坐位,醫者站在患者后側,用左肘彎緊握患者下頜部,令患者頭頸稍前傾略偏左側,感頸部放松時,左肘做旋頸扳頸動作,同時右手拇指指腹頂推右側患椎橫突,可聽到復位聲。③拔伸引頸旋轉法:以患者右側為例,患者坐位,醫者站在患者右側,用右肘彎緊握患者下頜部,用左手拇指指腹頂推患者右側風府穴部位,兩手用力向上拔伸牽引,同時左右旋轉患者頭部,角度不超過30°。④拔伸牽引
- 硬膜外麻醉下大推拿復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病者俯臥位,一助手拿扶腋下,術者站于床上握雙踝牽拉抬起下肢,將腰部拋起抖動數10次。⑧肩髂斜扳:病者側臥位,術者一手拉肩,一手按髂部,雙手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推拉數次,常可聽到響聲。⑨屈髖屈膝按壓拔伸:病者仰臥位,術者分別將雙下肢屈髖屈膝按壓后向各方向拔伸彈腿數次,左右旋轉后拔伸彈腿數次。⑩直腿高舉:病者仰臥位,術者分別將雙下肢屈髖屈膝按壓后,迅速在屈髖位抬腿伸膝,高舉數次。術后病者仰臥墊腰1~
- 一指禪推風府穴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治療組(1)患者坐位,醫者立于其后,用法、按揉法放松患者頸肩背部痙攣的肌群;(2)用按揉法沿頸椎橫突自上而下輕柔地放松該處的肌群,往返數遍;(3)若有頸椎錯位體征者可合理應用頸椎調整手法,如在頸椎拔伸狀態下小幅度旋轉頸椎、拔伸下頸椎旋轉定位扳法予以整復;(4)患者頭稍前傾,醫者以左手拇、食、中三指輕輕托住前額,右手以一指禪中鋒推風府穴,應由輕而重,慢慢將功力深透,以透熱為度,一般需時5min;(
- 《跌打損傷回生集》:[卷一]秘傳下手口訣
一、煎藥水;二、相度損處,三、拔伸,四、用力取大骨(即老鼠子);五、察癥,六、用神圣散∶七、瞑口白金散;八、夾縛;九、服乳香尋痛散,十、用水洗辛香散,十一、再用神圣散,十二、再用白金散;十三、再夾縛。《跌打損傷回生集》清胡青昆公元1644-1911年
- 振顫手法治療頸椎病200例療效分析
然后做頸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顫手法。步驟如下:(1)患者正坐,醫者分別按揉風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外關等穴,約5min。(2)醫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min。隨后拿揉頸項部并配合推橋弓、推肩臂部,約5min。(3)做頸項部拔伸法:囑患者正坐,醫者站于患側,右肘關節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頜,手扶健側顳枕部,向上緩緩用力拔伸,并做頸部
-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療體會
【摘要】目的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復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發癥。方法自1996年3月~2004年3月采用“拔伸牽引旋轉捺正前頂后拉屈肘”方法整復石膏外固定或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對15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進行了治療。結果隨訪時間6個月~3年,平均1.5年,優101例,對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無肘內翻;良45例,對位1/2以上,伸屈范圍較正常小于30°內;差10例,伸屈范圍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內翻15
-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扭傷的按摩療法
小腿至大腿內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反復推揉3分鐘。然后一手拇指重點推揉內側副韌帶前縱部與后上后下斜部方向,由下而上反復施術3分鐘。(3)拔伸法。一助手兩手握住患肢股骨下端。醫者兩手握住膝部,兩拇指置于股骨前下線,余指置于脛骨髁后下緣,在拇指推動的同時,余指向下方拔伸1-2分鐘。圖64。(4)揉撥法。患肢屈膝垂足。醫者兩手掌指抱揉膝關節,一直至發熱為止。然后醫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中指沿腘肌纖維方向
- 中藥藥枕熱敷配合針灸推拿牽引治療頸椎病觀察
井及阿是穴,點穴時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力量由輕到重。有上肢酸痛,手指麻木者,用中指彈撥頸叢、臂叢神經及尺橈神經,并搓揉牽抖上肢,疏理五指。②拔伸法:病人端坐位,醫生站在病人后側位,醫生以右前臂環繞病人頸前,扶托其下頜部,左手扶托其后枕部,雙手同時向上用力作頸椎拔伸牽引3~5次。③斜扳法:病人端坐位,醫生站在病人后側位,醫生以右前臂環繞病人頸前,扶托其下頜部,左手扶托其后枕部,雙手同時向上用力作頸椎拔
- 淺談推拿療法的活血化瘀作用
感疼痛。X線片報告:無明顯骨質改變,診為左踝關節扭傷。遂施以推拿療法。手法:按、揉、摩、推、擦、搖、拔伸等手法。取穴:陽陵泉、懸鐘、承山、足三里、昆侖、解溪、丘墟等。操作:先輕推局部數分鐘,方向從遠心端向近心端推,然后揉摩內外踝及小腿外側數分鐘,在按揉以上穴位,每穴1min。疼痛緩解后,即行拔伸法。在拔伸踝關節的同時搖動踝關節,動作緩慢而持續,以糾正左踝關節周圍的微動關節的錯縫。最后輕擦內外踝及
- 《普濟方》:[卷三百九折傷門]接骨手法
打碎。用雞子黃油潤。次摻封口藥末。外以散血膏敷貼。絹片縛定。若跌撲上。一卻用破血凡臀盤左右跌出骨者。右入左。左入右。用腳踏進。撙按平正。用藥。如跌入內。令患人盤翻臥。凡胯骨從臀上出者。用三二人捉定腿拔伸。仍以腳捺送入。卻用前等膏敷貼。如在襠內出者凡兩腿左右打斷者。不用姜蔥。以手法整其骨。以手拽正。上拽七分于前。下拽五分于后。五患變凡腳盤出臼。令患人坐定。醫人以腳從腿上一踏一搬。雙手一撙搖二三次。卻
- 手拽法
手拽法 正骨手法。整復髖關節脫臼之手法。髖關節脫臼整復手法已見于《理傷續斷方》、《永類鈐方》等書。《傷科匯纂》載述: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用雙手由患者腋下繞胸前緊緊抱住,術者雙手緊握患肢腿膝部用力拔伸牽引,若覺髖關節處有滑動聲者,即為已復位之征候。作者:
- 絹片
絹片 正骨輔助器械之一。《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有:“凡拔伸捺正要軟物,如絹片之類奠之。”相當于今之壓墊。可用于骨折傷等疾患的輔助治療。作者:
- 挪手腕法
挪手腕法 正骨手法之一。腕關節脫臼整復方法。見《陳氏秘傳》。其方法步驟:如以右腕為例:患者應正坐仰掌,施術者以左手托捏傷臂固定不動,再以右手握其掌部,用力拔伸,如感覺有關節滑動聲,即說明已復位。作者: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