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目胞一名目裹,即胞瞼。俗稱眼胞,現稱眼瞼。位于上面的稱上眼瞼(胞),位于下面的稱下眼瞼(胞)。[2]
胞瞼又名目胞、眼睥、眼胞、目裹、胞、瞼、約束等。指上下眼瞼(俗稱眼皮)。上眼瞼又稱目上胞、瞼,下眼瞼稱目下胞、瞼。胞瞼有保護眼球及防御外傷的作用。在臟屬脾,在五輪中為肉輪,故眼瞼疾患多從脾胃論治。
眼瞼中醫稱為胞瞼[3]、眼瞼、眼胞(《脈經》)、目睥、目胞(《張氏醫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瞼(又稱上胞、上睥)和下瞼(又稱下胞、下睥),有保護眼球的作用[4]。見《秘傳眼科龍木論》。《銀海精微》卷上:“胞者,上胞也,瞼者,下瞼也。”故又稱上胞、下瞼。
胞瞼為位于眼眶前部,覆蓋于眼球表面的軟組織。分上、下兩部分,有保護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瞼間的裂隙稱瞼裂。正常睜眼時,上瞼緣可達角膜上緣下2毫米。上下眼瞼相連處為眥。靠近鼻側為內眥,靠近顳側為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為淚阜;淚阜周圍的淺窩為淚湖;淚阜外側有一淡紅色縱行皺褶,稱半月皺襞。眼瞼的邊緣稱瞼緣,瞼緣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齊的睫毛,后唇有瞼板腺開口,前、后唇之間稱唇間線或灰白線。
4 胞瞼與臟腑的關系
胞瞼內應于脾,為五輪中之肉輪,脾胃又相為表里,故《張氏醫通》卷八:“上下胞,其上屬脾,而下屬胃。”因此,眼瞼疾病常與脾胃有關。
5 胞瞼的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
胞瞼的組織結構由外向內分為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瞼結膜五層。
(二)皮下組織:為疏松的結締組織和少量脂肪,有炎癥和外傷時,易發生水腫和瘀血。
(三)肌肉:主要有兩種肌肉,一是眼輪匝肌,其肌纖維與瞼緣基本平行,專司閉眼,由面神經支配;一是提上瞼肌,起源于眶尖的總腱環,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緣呈扇形伸展,一部分止于瞼板上緣,一部分穿過眼輪匝肌止于上瞼皮膚,具有提瞼作用,受動眼神經支配。
(四)瞼板:為致密的結締組織,質硬似軟骨,是眼瞼的支架。瞼板內外兩端各連一帶狀結締組織,即內、外眥韌帶。瞼板內有垂直排列的瞼板腺,開口于瞼緣,它分泌脂質,構成淚膜的最表層,它可穩定淚膜并阻止水分的蒸發,且有對眼表面起潤滑及防止淚液外溢的作用。
(五)瞼結膜:是緊貼在瞼板后面的粘膜組織,不能移動,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細血管分布。在瞼緣內2毫米處,有一與瞼緣平行的淺溝,稱瞼板下溝,是異物最易存留的地方。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古籍中的胞瞼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眼瞼腫硬
論曰眼瞼腫硬者,內因肝肺積熱,上沖于目,外為風邪所搏,風熱留結,在于瞼,血氣不得宣流,故令腫硬,久不...
- 《明目至寶》:[卷一]明堂問答七十二證之因
目,肝虛不足,風冷相擊,風邪相攻,上干于目,致令胞瞼結核,數日不散,或時自散,或感風毒而復腫也。宜服...
- 《瘍醫大全》:[卷十一眼目部]外障門主論
瞼外障按此證皆因脾胃二經感受風熱,日積月累,壅滯胞瞼之間。蓋瞼受風則皮緊,脾受風則肉壅,皮緊肉壅,故...
- 《普濟方》:[卷八十四眼目門]眼瞼垂緩
附論)夫眼瞼垂緩者。以血氣不足。膚腠開。風邪客于瞼膚。其皮垂緩。下覆睛輪。故俗呼為睢方黃丸(出圣濟...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二]治瞼腫硬諸方
夫眼瞼腫硬者。由臟腑壅滯。肝肺中又有積熱。熱氣上沖于眼。兼又為外風所傷。風熱留結然后治眼瞼硬赤腫痛。...
- 更多古籍中的胞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