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八髎即經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稱[1]。具體部位相當于骶骨上的四對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1]。《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八髎在腰尻分間。”
3 八髎的取法
快速取穴:俯臥,術者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骶骨第1~4假棘突上,然后向外側移行約1橫指,有凹陷處取之。四指位置即為上醪、次髎、中髎、下髎[2]。
4 特效按摩
在八髎附近找到痛點按揉,或每天擦熱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2]。
5 上髎
穴位 | 上髎 | ||
漢語拼音 | Shangliao | ||
羅馬拼音 | Shangliao | ||
美國英譯名 | Superior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31 | |
日本 | 3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1 | |
富耶氏 | V31 | ||
德國 | B31 | ||
英國 | B31 | ||
美國 | BI31 |
上髎為經穴名(Shàngliáo BL31)[3]。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3]、《針灸甲乙經》[4]。屬足太陽膀胱經[3]。上髎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3]。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后孔為八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3]。
5.1 八髎穴的定位
上髎穴在骶部,當髂后上棘與后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后孔處[5]。
上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一骶后孔中,約當髂后上棘與骶正中線之中點[4]。
上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一骶后孔中,俯臥取穴[3]。
5.2 取法
俯臥位,在第一骶后孔處取穴。
上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一骶后孔中。俯臥取穴。[3]
5.3 穴位解剖
上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一骶后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為第一骶神經后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骶神經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一骶后孔間距39.7~40.1毫米和第二骶后孔的縱距為16.7~18.5毫米,并距髂后上棘上緣一橫指。在活體骶后孔和骶前孔傾斜約60度。骶管內,有骶神經的前、后根及固定脊髓下端的終絲等,前者經相應的骶前、后孔離開骶管,后者附著在尾骨的背面。兩者形成馬尾一部分,外包有和脊髓相延的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第一骶后孔[3]。
布有第一骶神經后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支[4]。
5.4 功效與作用
上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5.5 主治病癥
上髎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痙瘞反折、下肢痿痹、歷節痛風、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中癢痛、不孕癥、遺精、陽痿、淋證、尿閉、熱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3]。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睪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3]。
上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4]。
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后遺癥;
5. 本穴可用于催產,引產。
5.6 刺灸法
5.6.1 刺法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5.6.2 灸法
可灸[3]。
5.7 配伍
5.8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膝冷痛。
6 次髎
穴位 | 次髎 | ||
漢語拼音 | Ciliao | ||
羅馬拼音 | Tzuliao | ||
美國英譯名 | Secondary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31 | |
日本 | 3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1 | |
富耶氏 | V31 | ||
德國 | B31 | ||
英國 | B31 | ||
美國 | BI31 |
次髎為經穴名(Cìliáo BL32)[6]。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6]、《針灸甲乙經》[7]。屬足太陽膀胱經[6]。次即第二,謬即骨隙,四對骶后孔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6]。
6.1 八髎穴的定位
次髎穴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對第二骶后孔處[5]。
次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二骶后孔中。俯臥取穴[6]。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約當髂后上棘下與骶正中線之中點[7]。
6.2 取法
俯臥位,在第二骶后孔處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二骶后孔中。俯臥取穴[6]。
6.3 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為第二骶神經后支通過處。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為第二骶神經后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兩側第二骶后孔之間距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縱距為15.2~16.2毫,米在活體,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傾向約65度。個體略有不同。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豎脊肌→第二骶后孔[6]。
布有第二骶神經后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支[7]。
6.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6]。
6.5 主治病癥
次髎穴同上髎穴,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常用穴。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陰、腰骶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不孕、遺精、陽痿、疝氣、癃淋、衄血、嘔吐、腸鳴泄瀉、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6]。
現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療陰癢、子宮脫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睪丸炎、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并可作催產、引產之用[6]。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痛經,疝氣,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產,引產等[7]。
6.6 刺灸法
6.6.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內有熱感,用以治療經帶諸疾;
4.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療肛腸疾患。
6.6.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7]。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6.7 配伍
次髎配關元、三陰交,有調理下焦,活血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6.8 實驗研究
取腰俞、次謬穴組針麻開展下腹部全子宮切除術,對解決鎮痛不全,內臟牽拉反應,肌緊張等方面問題,有較明顯的效果[6]。
6.9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脊腰背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小便赤淋。
《針灸大成》:主婦人赤白帶下。
7 中髎
穴位 | 中髎 | ||
漢語拼音 | Zhongliao | ||
羅馬拼音 | Chungliao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34 | |
日本 | 3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4 | |
富耶氏 | |||
德國 | B34 | ||
英國 | B34 | ||
美國 | BI34 |
中髎為經穴名(Zhōngliáo BL33)[8]。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8]。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后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8]。
7.1 八髎穴的定位
中髎穴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三骶后孔處[5]。
中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三骶后孔中。俯臥取穴[8]。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7.2 取法
俯臥位,在第三骶后孔處取穴。
中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三骶后孔中。俯臥取穴[8]。
7.3 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為第三骶神經后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三對骶后孔間距為29毫米,與第四對骶后孔縱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體,與第三骶前孔傾斜為70度。個體也有差別。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8]。
布有第三骶神經后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支[9]。
7.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8]。
7.5 主治病癥
中髎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滯產,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9]。
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泄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癡呆等[8]。
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潴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坐骨神經痛、骶髂關節炎、下肢癱瘓等;并可作催產、引產之用[8]。
7.6 刺灸法
7.6.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8]。
直刺1~1.5寸[9]。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陰及下肢放散。
7.6.2 灸法
可灸[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7.7 配伍
中髎配殷門、承山,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癱瘓。
中髎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7.8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尻中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小便淋澀。
《針灸大成》:月事不調。
8 下髎
穴位 | 下髎 | ||
漢語拼音 | Xiaoliao | ||
羅馬拼音 | Hsialiao | ||
美國英譯名 | Inferior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34 | |
日本 | 3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4 | |
富耶氏 | |||
德國 | B34 | ||
英國 | B34 | ||
美國 | BI34 |
下髎為經穴名(Xialiao BL34)[10]。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后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0]。
8.1 八髎穴的定位
下髎穴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四骶后孔處[5]。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約當白環俞與骶正中線之中點[11]。
下髎穴下髎位于骶區,正對第4骶后孔中,俯臥取穴[10]。
下髎[10]
8.2 取法
下髎位于骶區,正對第4骶后孔中,俯臥取穴[10]。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約當白環俞與骶正中線之中點[11]。
8.3 穴位解剖
下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四骶后孔。有臀下動、靜脈分支。為第四骶神經后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后孔與相應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個平面上。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10]。
布有第四骶神經后支和臀下動、靜脈分支[11]。
8.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下髎穴有理下焦,強腰膝的作用。[10]
8.5 主治病癥
下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等[10]。
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10]。
下髎穴主治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腰骶痛、下肢癱瘓;以及坐骨神經痛等[11]。
8.6 刺灸法
8.6.1 刺法
—般直刺1.0~1.5寸[10]。
直刺1~1.5寸[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8.6.2 灸法
可灸[10]。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11]。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8.7 配伍
下髎配風市、昆侖,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配筑賓、太溪,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8.8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腸鳴泄注。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痛不得轉側。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
- ^ [2]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8.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4.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6.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