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白虎湯同名方劑約有九首。其中《傷寒論》方之白虎湯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生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15g,此方清熱生津,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症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本方是治療陽明氣分熱證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麻疹、牙齦炎等屬氣分熱盛者。
4 《傷寒論》方之白虎湯
實驗研究本方具有顯著退熱作用[1]。並能提高感染乙型腦炎病毒小鼠的存活率。大葉性肺炎病情危篤,可併發休克;乙型病毒性腦炎病情複雜,後遺症較多;流行性出血熱病情多變,有多器官功能損害之危[2]。該方劑抗感染治療並無特異藥物,但對上述疾病併發大汗、口渴、脈洪大治療有效,故治療時僅可爲病情此階段對症治療藥,對原發病尚需以有效抗生素輔助治療爲主,特別是併發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礙時,更應採取現代醫學手段進行相應治療,以防延誤病情。
4.1 處方
4.2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生津。主治陽明經熱盛,或溫熱病氣分熱盛,症見高熱頭痛,口乾舌燥,煩渴引飲,面赤惡熱,大汗出,舌苔黃燥,脈洪大有力或滑數;現代也用於乙型腦炎有氣分實熱證者。
清熱生津。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症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4.3 用法用量
水煎至米熟,去渣,分三次服。
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4.4 方解
方中石膏清熱生津,止渴除煩,爲君藥;知母清熱養陰,爲臣藥;甘草、粳米益胃護津,使大寒之劑而無損傷脾胃之慮,共爲佐使。
本方爲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凡傷寒化熱、內傳陽明之經,溫病邪傳氣分,皆能出現本證。裏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熱灼津傷,而見煩渴引飲;熱蒸外熱,故汗出;脈洪大有力,爲熱盛於經所致。因其病變爲裏熱實證,邪既離表,故不可發汗;裏熱熾盛,尚未致腑實便祕,又不宜攻下;熱盛傷津,又不能苦寒直折,免致傷津化燥,愈傷其陰。當以清熱生津爲法。方中君藥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熱,以制陽明內盛之熱,並能止渴除煩。臣藥知母,味苦性寒質潤,助石膏以清熱生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爲用,加強清熱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並可防君臣藥之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爲使。諸藥配伍,共成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劑,使其熱清煩除,津生渴止,由邪熱內盛所致之諸症自解。
4.5 運用
1.本方是治療陽明氣分熱證的代表方劑。凡感染性疾病表證已解,出現了以身熱(一般都有發燒,體溫在38℃以上)惡熱、喜涼不惡寒、出汗較多、口渴喜冷飲、脈洪大有力等爲主症者,即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若熱盛傷津耗氣,脈洪大而芤者,加人蔘以清熱益氣生津;若溫病氣血兩燔,出現高熱煩渴、譫語、發斑、抽搐等症,加玄蔘、水牛角、羚羊角以清熱化瘀,養陰定驚;若高熱汗出、口渴、大便祕結、小便赤澀,甚或神昏譫語者,加生大黃、芒硝、枳實以瀉熱攻積、軟堅潤燥。若用於治療消渴病症見煩渴引飲而屬胃熱者,加天花粉、蘆根、麥冬、生地;治胃火牙齦腫痛,加黃連、生地、白芷。加柴胡,又增和解之功,兼治寒熱往來,熱多寒少。
3.使用注意:本方爲大寒之劑,熱退後不宜久服,應中病即止;表證未解之無汗發熱、陰虛和血虛發熱、陰盛格陽之假熱等均不可使用本方。
4.6 現代適應證
適應證: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等具有氣分熱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本方劑對上述感染性疾病出現“大汗、大熱、大渴、脈洪大”爲證治要點,顯然是以對症治療爲主的方劑,上述4種疾病發病機理如下。
4.6.1 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腦是由乙腦病毒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給人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乙腦病毒經皮膚進入血循環,再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在神經細胞內複製繁殖,從而引起神經元的病變、壞死,噬神經細胞現象,特異性地動員被激活的炎性細胞,從而造成大腦皮質及深層灰質等廣泛性損害,同時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損傷可造成腦組織的嚴重損傷,炎症劇烈時可引起小血管壞死、栓塞、出血、腦水腫及小竈性壞死性軟化竈。臨牀主要表現爲持續發熱、驚厥、意識障礙。
4.6.2 大葉性肺炎
大葉性肺炎大多由肺炎鏈球菌感染所致,使一肺段或一肺葉嚴重感染、充血、水腫、滲出,出現肺實變或壞死,臨牀上多急驟起病,以高熱、寒戰、血痰、胸痛爲特徵,發熱重,呼吸困難,蒼白、大汗淋漓,重者可出現休克。
4.6.3 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鼠傳播的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經呼吸道、消化道或其他接觸傳播的一種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病毒進入人體後隨血流到達全身各組織器官並在細胞和組織內增殖,然後再次釋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癥。由病毒直接作用及感染後引起的免疫反應導致細胞變性、壞死、凋亡以及器官功能損害。主要病理改變爲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變性、壞死,管腔內可有微血栓形成;腎組織充血水腫和出血;心肌纖維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部分可斷裂。腦垂體及其他器官也可有相應病變。臨牀分5期,發熱期主要表現爲高熱、頭痛、腰痛、眼眶痛、皮膚黏膜出血等;低血壓休克期主要表現爲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尿少、脈搏細弱等症狀;少尿期主要表現爲無尿、消化道症狀及皮膚黏膜等出血的現象;多尿期主要表現爲多尿及電解質紊亂;恢復期各型表現不盡抑制。
4.6.4 牙齦炎
牙齦炎是一組病因複雜的以牙齦充血、紅腫或壞死爲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包括:①以炎症爲原發變化的慢性齦炎;②某些全身因素所致或伴發的炎症,如藥物性牙齦增生;③某些全身情況加重或促發的炎症如青春期和妊娠期牙齦炎;④局部因素如菌斑等刺激所表現的良性腫瘤樣病變。牙齦炎不認真治療可導致牙周炎,臨牀主要表現爲牙齦發紅、腫脹、易出血等。
4.7 藥理作用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臣藥知母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肺炎桿菌、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某些皮膚真菌及白色念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時其所含異芒果苷具有顯著地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乙型鏈球菌、幽門螺旋桿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及滴蟲均有抑制作用,同時甘草酸類化合物對多種病毒顆粒的直接作用和誘生干擾素、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間接作用而發揮廣譜抗病毒作用,特別是對艾滋病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對水皰口炎病毒、I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對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較強;甘草酸單胺能滅活HIV;甘草甜素除抑制上述病毒外,還能抑制肝炎病毒。使藥粳米現代藥理學研究尚未發現其抗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成分,但臨牀以粳米煮沸湯汁外用治療單純皰疹有效率達100%,說明其有抗病毒作用。
4.7.2 退熱作用
君藥石膏對人工發熱動物及內毒素所致發熱均有解熱作用,其具體降熱機制尚不十分情楚,且其退熱作用與血鈣升高密切相關,是否與鈣影響大腦中樞體溫調定點有關尚待研究。知母解熱的有效成分是其所含芒果苷,對多種形式的發熱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具體機制不清,與石膏合用其解熱作用加強;知母所含菝葜皁苷元能抑制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表現,抑制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這兩種作用可抑制機體代謝增強、產熱過多的過程,推測可能是解熱降溫作用的部分機制;同時Na+-K+-ATP酶在機體產熱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而知母中菝葜皁苷元可抑制之而抑制產熱過程。甘草通過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其作用類似於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而這類物質能明顯抑制體溫中樞對致熱原的反應,減少內源性致熱原的釋放,因而具有良好而迅速的退熱作用。
4.7.3 對口渴的治療作用
臣藥知母水提物有降血糖作用,與石膏配伍後其降糖效果增強,再依次加入甘草、粳米其降糖作用更強,臨牀上血糖增高、血液高滲狀態是引起口渴的主要機制;同時知母所含菝葜皁苷元是Na+-K+-ATP酶的抑制劑,能抑制鈉離子和水在腸黏膜及腎曲管上的重吸收,使血鈉離子不再增高;知母煎劑可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肝中的分解代謝,從而減緩皮質激素在肝中的破壞和失活,進而使血中皮質酮含量明顯上升。不論鹽皮質激素或糖皮質激素對水鹽代謝均有明顯的影響,其中醛固酮能促進鈉離子的重吸收,進而使水重吸收增多,皮質酮作用比醛固酮作用稍弱一點,這樣一來知母就會使水分重吸收增加,而鈉離子重吸收減少,使血漿滲透壓下降而口渴緩解。甘草酸具有促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二者均有明顯的抗利尿作用。由此可見該方劑所以能治療口渴是因爲各藥合作協調了水、電解質的代謝平衡,使血漿滲透壓恢復正常而達到止渴的療效。使藥粳米中醫文獻認爲有除煩止渴作用,臨牀用以治療霍亂吐瀉無度、煩渴,與淡竹葉合用效果良好。
4.7.4 對大汗、脈洪大的治療作用
知母可改變中樞遞質或其他因素,使中樞抑制活動增強,抑制交感神經中樞而使心率減慢,知母及其皁苷元能使血、腦、腎上腺中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降低,NA合成及釋放減少;能抑制過快的β受體蛋白合成,下調過多的β受體,使β受體功能下降,血中cAMP含量減少,從而導致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機能活動降低。石膏靜脈注射也有減慢心率、降低血壓的作用,而大汗是由交感神經興奮所致,故當交感神經抑制時,汗腺分泌自然減少,所以該方劑可治療大汗。而血管的運動也由交感神經控制,當交感神經抑制時血壓下降,故而脈洪大可緩解,與此同時,知母對腎上腺皮質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甘草對垂體-腎上腺系統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可進一步加強神經內分泌激素的調節功能,提高其適應性,也是其治療機理之一。
4.7.5 抗炎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實驗觀察發現白虎湯能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進淋巴細胞轉化;顯著提高再次免疫抗體滴度。石膏及知母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甘草不僅對炎症的Ⅰ、Ⅱ、Ⅲ期有抑制作用,而且對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
4.8 歌訣
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粳甘協;陽明四大驗苔黃,津氣兩傷參配切。
4.9 出處
5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白虎湯
5.1 處方
5.2 炮製
上爲細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白虎湯主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
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叄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
5.5 使用注意
5.6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 《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之白虎湯
6.1 處方
知母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麻黃2兩(搗碎),粳米1合。
6.2 製法
上挫細。
6.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之白虎湯主治陽毒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渴,煩躁不解,脈洪大者。
6.4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盞,煮米熟爲度,去滓,分溫3服,不拘時候。
6.5 出處
7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白虎湯
7.1 處方
7.2 製法
上銼。
7.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白虎湯主治溫熱及中暑煩渴;並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
7.4 用法用量
糯米煎,米熟爲度,子母同服,但加生薑、大棗煎。渴盛者,更加幹葛,春冬秋寒有證亦服,但加棗煎。小兒減半。
7.5 出處
《普濟方》卷四○三
8 《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白虎湯
8.1 處方
石膏5錢,知母2錢,粳米1勺,甘草7分,人蔘1錢,五味子10粒,麥門冬(去心)1錢,山梔1錢。
8.2 製法
上銼1劑。
8.3 功能主治
《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白虎湯主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8.4 用法用量
8.5 運用
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後,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溼溫證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蒼朮;若傷寒汗下後,自汗虛熱不退,加蒼朮、人蔘。
8.6 使用注意
無汗脈浮,表未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裏有熱者方可用。
8.7 出處
《萬病回春》卷二
9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虎湯
9.1 處方
9.2 功能主治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虎湯主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不時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浮滑。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出處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10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方之白虎湯
10.1 組成
龍骨(研)1兩,白石英(研)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桑根白皮(銼)1兩,百合1兩,磁石(煅,醋淬10遍)1兩,玄蔘半兩,大豆1合。
10.2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0.3 功能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6分,更入酒半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
12 《女科萬金方》之白虎湯
12.1 別名
12.2 組成
12.3 功能主治
《女科萬金方》之白虎湯主治男子婦人感冒風寒,表裏俱熱,狂言妄語,後結不解,大熱大渴;及暑熱發渴;婦人身熱如蒸而渴者。
12.4 用法用量
水2鍾,煎服。
12.5 附註
1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9.
- ^ [2]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7.
-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5-116.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6-117.